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in Critically Ill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
作者 Lingyan Zhao Linna Wu Gui-Ping L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Objective: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has been utilized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mortality risk assessment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atients.Nevertheless,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DW ... Objective: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has been utilized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mortality risk assessment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atients.Nevertheless,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DW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s yet to be investigated.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DW and the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CU).Method: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IV 2.2(MIMIC-IV)intensive care dataset for data analysis.The main results were the all-cause mortality rates at 3 and 12 months of follow-up.Cumulative curves were plot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W and mortality rates in critically ill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Result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DW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mortality risk in critically ill stroke patients,specifically at the 3 and 12-month follow-up periods.The observed correlation between increasing RDW levels and higher mortality rates among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further supports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RDW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Conclusion:RDW emerges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risk during the 3 and 12-month follow-up period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All-cause mortality rate MIMIC-IV database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红细胞沉降率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2
作者 汤可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分析三者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将100例RA患者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RF、抗CCP抗体、ESR水平...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分析三者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将100例RA患者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RF、抗CCP抗体、ESR水平,比较不同RA病情程度、不同预后患者的RF、抗CCP抗体、ESR水平。分析RF、抗CCP抗体、ESR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三者对RA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不同RA病情程度患者RF、抗CCP抗体、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RA患者的RF、抗CCP抗体、ESR均高于中度和轻度RA患者,而中度RA患者的RF、抗CCP抗体、ESR均高于轻度RA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F(r=0.741)、抗CCP抗体(r=0.805)、ESR(r=0.675)与RA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F曲线下面积(AUC=0.859)、抗CCP抗体(AUC=0.885)、ESR(AUC=0.758)对RA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AUC>0.7,P<0.05)。结论RF、抗CCP抗体、ESR与RA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对RA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红细胞沉降率
下载PDF
祛风止痛汤治疗急性痛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3
作者 许才红 韩萍 钟宏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祛风止痛汤治疗急性痛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患者13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一般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观察祛风止痛汤治疗急性痛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患者13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一般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祛风止痛汤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均主述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较治疗前有所缓解,2组尿酸(UA)、血清C反应蛋白(CRP)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根据患者主述及观察指标,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ASO、R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组血脂、ES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止痛汤联合常规西药能缓解急性痛风疼痛不适等症状,对改善患者血脂及ESR有积极影响,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止痛汤 急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 血脂 红细胞沉降率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关系分析
4
作者 张鑫 《中外医疗》 2023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龙岩市第...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龙岩市第二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接收的113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5例)及死亡组(48例)。分析ACLF患者短期发生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白细胞、血小板、甲胎蛋白、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蛋白水平(29.78±5.06)g/L低于生存组,总胆红素(386.24±91.24)μmol/L、NLR(7.18±1.67)%、RDW(18.07±2.93)%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3.363、19.635、9.73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生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白蛋白、总胆红素、NLR、RDW(P<0.05)。结论 NLR、RDW水平与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存在密切联系,为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生命安全情况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 慢加急性肝衰竭 短期生存率
下载PDF
血乳酸清除率、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迟发性脑病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丹 李海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8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乳酸清除率、RDW、NSE水平。随访3个月,根...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8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乳酸清除率、RDW、NSE水平。随访3个月,根据有无发生迟发性脑病将患者分为迟发性脑病组和无迟发性脑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血乳酸清除率、RDW联合NSE对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138例急性CO中毒患者有106例未发生迟发性脑病,有32例发生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为23.19%。与无迟发性脑病组比较,迟发性脑病组脑血管疾病和重度中毒比率、年龄、中毒时长、昏迷时间、RDW水平、NSE水平均显著升高,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比率、高压氧疗程及血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合并脑血管疾病、中毒时间长、昏迷时间长、重度中毒及RDW、NSE高水平均是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疗程及血乳酸清除率是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的保护因素(均P<0.05)。血乳酸清除率、RDW联合NSE预测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的灵敏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单独预测(均P<0.05),特异度均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发生迟发性脑病的急性CO中毒患者RDW、NSE水平呈高表达,而血乳酸清除率呈低表达。三者水平均与急性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预测迟发性脑病均有一定的效能,但上述指标联合预测效能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清除率 红细胞分布宽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黎清现 易尚亨 +6 位作者 魏洪发 宁洁 李文郎 吴朝文 聂芙蓉 蔡伟奕 王诚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患者(T2DM)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的关系。方法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将100例T2DM疑似CAN患者分为CAN阳性组(66例)与CAN阴性组(34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腰围、臀围、B...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患者(T2DM)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的关系。方法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将100例T2DM疑似CAN患者分为CAN阳性组(66例)与CAN阴性组(34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腰围、臀围、BMI)、临床资料(收缩压、舒张压及T2DM病程)、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异≥50 ms的百分数(pNN50)、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并进行组间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患者CAN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RDW对T2DM患者CAN的预测价值。结果CAN阳性组患者年龄、T2DM病程、RDW均高于CAN阴性组患者,血红蛋白(Hb)、SDNN、SDANN、pNN50、rMSSD、LF、HF均低于CAN阴性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RDW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呈负相关(r<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2DM病程、RDW均为T2DM患者CAN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评估T2DM患者CAN的AUC为0.784,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RDW评估低龄短病程、低龄长病程及高龄长病程T2DM患者CAN的AUC分别为0.834、0.813和0.983,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RDW对高龄短病程T2DM患者CAN没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T2DM患者CAN与RDW密切相关,RDW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CAN的独立危险因子;除高龄短病程的T2DM患者外,RDW对CAN有良好的评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心率变异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江琼芝 曾焕城 张任栋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回顾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MIMICⅣ数据库(2.1版本)中提取623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首次住院信息,筛选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RDW值,首要结局指标为1年全因病死率。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将RDW与患... 目的回顾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MIMICⅣ数据库(2.1版本)中提取623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首次住院信息,筛选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RDW值,首要结局指标为1年全因病死率。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将RDW与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关系进行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RDW的临床预测价值。根据RDW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高RDW组(RDW≥15.0%,3287例)和低RDW组(RDW<15.0%,2948例),并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组间基线差异,比较不同RDW水平患者的基线资料与结局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RDW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1年病死率的影响;使用亚组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队列中包含3079例存活患者及3156例死亡患者。存活组的首次RDW、最高RDW、最低RDW、总RDW均明显低于死亡组[首次RDW(%):14.5(13.4,16.0)比15.8(14.4,17.9),最高RDW(%):14.9(13.7,16.6)比16.4(14.7,18.6),最低RDW(%):14.4(13.3,15.8)比15.6(14.2,17.5),总RDW(%):14.7(13.5,16.2)比16.0(14.5,18.0),均P<0.001]。RCS显示,RDW水平与患者1年死亡风险呈正相关,RDW>15.1%与1年死亡风险增加相关(OR>1)。ROC曲线提示RDW在临床鉴别1年全因病死率方面具有中等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0],最佳截断值为14.95%,敏感度为59.7%,特异度为64.8%。高RDW组的1年全因病死率明显高于低RDW组(62.21%比37.69%,P<0.001)。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队列中,与低RDW组比较,高RDW组患者的1年全因病死率明显增高(54.61%比43.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水平增高1%会导致恶性肿瘤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亚组分析证明研究结果是稳健的,所有亚组中RDW增高均被证明与恶性肿瘤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结论RDW水平的增高与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具有作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指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恶性肿瘤 1年全因病死率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颖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12例,占17.14%,设为发生组;未发生心力衰竭58例,占82.86%,设为未发生组;发生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占比、高脂血症占比、心房颤动类型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体质量指数≥24 kg/m^(2)、心室率>100次/min、合并高血压、合并营养不良、左心房内径>33 mm、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6%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心室率>100次/min、合并高血压、合并营养不良、左心房内径>33 mm、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6%均为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24 kg/m^(2)、心室率>100次/min、合并高血压、营养不良、左心房内径>33 mm、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16%均为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影响因素 体质量指数 心室率 左心房内径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下载PDF
甘氨酸溶液应用于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的研究
9
作者 王道琳 卓海龙 +2 位作者 刘慧 陈婷婷 骆群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溶液对冰冻红细胞解冻过程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采集日期在6 d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共20袋进行研究。每2袋悬浮红细胞混匀后均分成2袋,分为两组;每组10袋,每袋均为1 U,进行冰冻保存。其中一组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去... 目的探讨甘氨酸溶液对冰冻红细胞解冻过程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采集日期在6 d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 U共20袋进行研究。每2袋悬浮红细胞混匀后均分成2袋,分为两组;每组10袋,每袋均为1 U,进行冰冻保存。其中一组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对照组),一组使用甘氨酸溶液进行去甘油处理(实验组)。检测两组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留量、红细胞内甘油总量、三磷酸腺苷(ATP)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结果与对照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90±0.05)g/L、甘油残留量(1.17±0.08)g/L相比,实验组终产品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0.77±0.15g/L)、甘油残留量(0.79±0.33)g/L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ATP含量(4.03±0.38)μmol/gHb和2,3-DPG含量(485.65±78.08)μg/L相比,实验组ATP含量(4.41±0.35)μmol/gHb和2,3-DPG含量(656.28±116.6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甘氨酸溶液替代氯化钠溶液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达到了保护红细胞的效果,降低了红细胞溶血率和甘油残留量,提升了红细胞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红细胞 ATP 2 3-DPG 溶血率 回收率
下载PDF
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刘娟 王心维 +6 位作者 庞栋 潘阳春 韦振兴 李雄 朱秋亭 何汝汝 张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2015—2022年共8年427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 目的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2015—2022年共8年427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据。比对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保存期末溶血率标准,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献血人群,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1)427例中有418例(97.89%)溶血率≤0.4%,均<0.8%;(2)从献血者人群特征分析,溶血率男性组>女性组;(3)在年龄的分组中18~29岁组的溶血率均低于30~39岁组和40~6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职业分类中,学生溶血率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民族与血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数据统计表明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量、职业均可以影响溶血率。现行的标准在本地区血液质量控制的合格范围明显偏高,宜制定合理的质控策略,将溶血率的内控指标设定为<0.4%,有利于对本地区内部质量控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保障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率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质量标准 献血人群 影响因素 内控指标
下载PDF
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RBC-ICR率及淋巴细胞比例与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关系
11
作者 杨敏利 边冬梅 +1 位作者 马娜 罗恒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2期2673-2676,2695,共5页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与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作为研究组,依据感染程...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与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作为研究组,依据感染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35例)与重度组(32例)。另选取剖宫产术后未发生产褥感染的6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产前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 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因素。结果 研究组的产前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 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产前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 RBC-ICR率及淋巴细胞比例依次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产前血清TGF-β1水平、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是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产前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 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且四项指标均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产前血清TGF-β1水平、RBC-ICR率、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的产妇,其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褥感染 剖宫产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转化生长因子Β1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淋巴细胞比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2013-2021年3岁儿童红细胞系列参数检测结果分析
12
作者 李婷 卢昱 薛红妹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期79-82,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在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岁儿童健康情况。方法选取2013—2021年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21198例3岁儿童资料。统计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3个参数的平均水平和异常率,按年份及性别分... 目的探讨在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岁儿童健康情况。方法选取2013—2021年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21198例3岁儿童资料。统计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3个参数的平均水平和异常率,按年份及性别分组,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2013—2021年间RBC、Hb、Hct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BC、Hb和Hct异常率的总体趋势和在男、女童中的异常率趋势大致相同。RBC异常率在2015年达峰值后下降,2017年回升,2019年再次下降;Hb异常率在2015年最高,之后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20年开始反弹明显;Hct异常率从2015年达到峰值后,历年起伏较大。结论3岁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和易感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历年血项指标异常率波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血细胞比容 异常率
下载PDF
蟾蜍红细胞融合条件的正交设计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鲁云风 杨柯金 +2 位作者 杨建伟 何拉可 刘虹梁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45,共2页
目的:用聚乙二醇法探讨蟾蜍红细胞融合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法,以蟾蜍红细胞为材料,从聚乙二醇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三方面计算细胞融合率,探讨和比较蟾蜍红细胞融合的最适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蟾蜍红细胞融... 目的:用聚乙二醇法探讨蟾蜍红细胞融合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法,以蟾蜍红细胞为材料,从聚乙二醇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三方面计算细胞融合率,探讨和比较蟾蜍红细胞融合的最适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蟾蜍红细胞融合的最佳条件是:选用50%的聚乙二醇,反应温度为37℃,反应时间为1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融合 蟾蜍红细胞 聚乙二醇 细胞融合率
下载PDF
25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正常范围探讨 被引量:34
14
作者 何作云 尹翠娥 +1 位作者 丁秋华 黄永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6,共4页
103例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健康人25项血液流变学参数研究结果发现:除MCV外,均存在着年龄或/和性别的差异(P<0.05~0.001)。本文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年龄 性别 测定
下载PDF
葛根素注射液浓度对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侯少贞 龙彦纲 +3 位作者 黄晓其 王艳 刘丹丹 苏子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5-657,共3页
目的考察体外溶血实验葛根素注射液浓度对红细胞膜脆性的影响及与红细胞溶血率的相关性。方法用热诱导法考察50℃时葛根素注射液对Beagle犬红细胞膜脆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葛根素溶液分别与Beagle犬红细胞、豚鼠红细胞在温度为37℃的... 目的考察体外溶血实验葛根素注射液浓度对红细胞膜脆性的影响及与红细胞溶血率的相关性。方法用热诱导法考察50℃时葛根素注射液对Beagle犬红细胞膜脆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葛根素溶液分别与Beagle犬红细胞、豚鼠红细胞在温度为37℃的生化培养箱内孵育6 h,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各样品管的溶血程度,并于6 h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管在波长540 nm处的吸光率,计算溶血率。结果高温条件下葛根素注射液可加剧Beagle犬红细胞溶血程度;葛根素注射液均能直接引起Beagle犬、豚鼠红细胞溶血,溶血率与葛根素浓度成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在一定浓度下可引起红细胞膜脆性增加;随着浓度的升高葛根素注射液的溶血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 红细胞 溶血率
下载PDF
臭氧穴位注射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丽梅 刘悦 +3 位作者 张志利 刘晓东 徐幼苗 赵健鑫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1期2116-2120,共5页
目的探讨臭氧穴位注射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目的探讨臭氧穴位注射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80例PHN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ESR、CRP、IL-6及致痛因子水平差异。结果随访1周、4周、8周、12周,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SR、CRP、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34/40)(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PHN可缓解患者疼痛,促进炎性因子平衡,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臭氧 穴位注射 脉冲射频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空军总医院2000-2010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娟 董磊 +2 位作者 王洪波 周菁 魏少平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分析空军总医院2000-2010年用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2000-2010年空军总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成分输血率及各成分的使用比例。结果成分输血率2002-2010年间均在99%以上;2003年后自体输血率均超过20%;接受输... 目的分析空军总医院2000-2010年用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2000-2010年空军总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成分输血率及各成分的使用比例。结果成分输血率2002-2010年间均在99%以上;2003年后自体输血率均超过20%;接受输血患者人均红细胞使用量逐渐较少,血浆及血小板使用量增幅较大。结论空军总医院成分输血率及自体输血率已达较高水平,但需要进一步增强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的观念,提高对血浆及血小板合理应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率 红细胞 血浆
下载PDF
甘油浓度对红细胞冻干保存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奕冰 张莹 +4 位作者 田力 宋宁 张嵘 陈强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0-373,F0001,共5页
目的探讨甘油浓度浓度对红细胞冷冻干燥保存的回收率、溶血率及残余水含量的关系。方法以甘油浓度分别为3%、6%、9%、12%、15%、18%、21%(w/v)的冻干保护剂处理红细胞,冻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数、分光光度计... 目的探讨甘油浓度浓度对红细胞冷冻干燥保存的回收率、溶血率及残余水含量的关系。方法以甘油浓度分别为3%、6%、9%、12%、15%、18%、21%(w/v)的冻干保护剂处理红细胞,冻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数、分光光度计测定游离血红蛋白量,分析细胞复水后红细胞计数、溶血情况。用热重法测定冻干红细胞水分含量,分析不同保护剂组红细胞的水分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复水后红细胞形态正常,甘油浓度为9%、12%、15%时,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77.08±9.41)%、(84.37±3.42)%、(80.21±9.20)%,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9.82±2.23)%、(17.66±1.17)%、(15.86±2.23)%,相应的冻干红细胞残余水分含量为(19.43±1.36)%、(22.89±1.57)%、(26.17±1.09)%。结论保护剂中甘油浓度影响红细胞冻干保存的效果;甘油浓度为(9-15)%时对冻干保存的红细胞损伤较小;冻干红细胞残余水分含量随保护剂中甘油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冻干保存 甘油浓度 残余水含量 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回收率 红细胞溶血率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爱华 唐良秋 +2 位作者 张社兵 刘向阳 陈锦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心力衰竭(HF)合并贫血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EF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合并贫血患者227例,分析随访3年后患者的死亡情况及RDW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平...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心力衰竭(HF)合并贫血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EF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合并贫血患者227例,分析随访3年后患者的死亡情况及RDW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78例(34.4%)死亡;死亡组RDW明显大于非死亡组[(15.78±2.09)%vs.(14.26±1.63)%,P=0.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Z=6.806,P=0.003),诊断折点为15.1,对应敏感度84.2%,特异性87.5%,Youden指数0.38;RDW与HGB(r=-0.231,P=0.007)、MCHC(r=-0.583,P=0.001)、eGFR(r=-0.308,P<0.001),NT-proBNP(r=-0.415,P=0.028)呈负相关,与肌酐(r=0.358,P=0.002)呈正相关。COX回归分析表明RDW、RDW≥15.3、RDW≥15.1、NT-proBNP是死亡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RDW是病情稳定的HFrEF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力衰竭 贫血 死亡率
下载PDF
尿红细胞形态、容积曲线及血红细胞容积曲线鉴别血尿来源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志愿 郭璐娣 +3 位作者 苏丹 光标 邓建欣 何秀琴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尿红细胞形态、容积曲线及血红细胞容积曲线联合检验在鉴别血尿来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AVE-763尿沉渣分析仪对138例非肾性血尿及33例肾性血尿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并计算畸形率,再用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及... 目的探讨尿红细胞形态、容积曲线及血红细胞容积曲线联合检验在鉴别血尿来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AVE-763尿沉渣分析仪对138例非肾性血尿及33例肾性血尿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并计算畸形率,再用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及外周血红细胞容积(MCV、RDW)。结果138例非肾性血尿的尿红细胞畸形率为14.7±12.3%,MCV为91.4±13.4fl,RDW为16.4±2.3%,外周血红细胞MCV为79.6±11.3fl,RDW为14.4±1.1%,血MCV/尿MCV为0.89±0.08;33例肾性血尿的尿红细胞畸形率为72.8±10.1%,MCV为63.5±10.1fl,RDW为24.5±6.1%,外周血红细胞MCV为79.1±10.7fl,RDW为14.3±1.0%,血MCV/尿MCV为1.25±0.11,二组相比较,尿红细胞畸形率、MCV、RDW及血MCV/尿MCV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红细胞形态、容积曲线及血红细胞容积曲线联合检验提高了肾病的诊断符合率,更加客观、准确地鉴别血尿来源,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 尿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畸形率 红细胞容积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