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扩展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家和 葛和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1-6,共6页
在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基础上,以分工与专业化为视角,基于劳动分工、贸易壁垒及汇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模型。模型分为七种专业化分工模式,包括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国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模式、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存的... 在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基础上,以分工与专业化为视角,基于劳动分工、贸易壁垒及汇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模型。模型分为七种专业化分工模式,包括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国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模式、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存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国际贸易与完全国际分工模式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三种模式。分析表明,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是本模型的特例,这说明本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分工 贸易壁垒 汇率 贸易模型
下载PDF
中欧制造业增加值贸易分解、分工格局及价值网络结构——基于“MRIO-VRCA-VSNA”方法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亚斌 马莉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66,共21页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制造业及细分部门的贸易价值构成、显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工地位和价值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对欧洲制造业间接出口国内增...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制造业及细分部门的贸易价值构成、显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工地位和价值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对欧洲制造业间接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德国占中国对欧洲出口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高达25.59%;中国为增加值贸易顺差,技术密集型部门增加值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增加值进口。(2)中国劳动密集型部门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技术密集型部门较低,中欧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多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增加值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有所提升。(3)中国制造业的前向参与度总体上大于后向参与度,价值链分工地位普遍提升;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部门前向参与度低于欧洲五国,但呈现出了先降后升趋势,后向参与度正好相反。(4)中欧制造业价值网络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非常显著,德国大多数部门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权力指数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仅次于德国;中国正由价值网络中的“从属者”向“主导者”转型,双边增加值贸易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制造业 增加值贸易 分工格局 MRIO模型 价值网络结构
下载PDF
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的资源位改进研究
3
作者 昝小娜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32-35,24,共5页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个阶段。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是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简称H-O模型)。本文通过对H-O模型的理论剖析,利用资源位理论,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个阶段。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是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简称H-O模型)。本文通过对H-O模型的理论剖析,利用资源位理论,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的资源位改进方案:资源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H-O模型 资源位 国际分工
下载PDF
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基于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水平的视角
4
作者 胡超 李泰霖 邱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F0003,共12页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深度水平的RTA影响效应有所差别。其中,“WTO+”比“WTO-X”条款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更大,且RTA对发展中经济体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大于发达经济体。地理距离、区域竞争在RTA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影响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地理距离越近,RTA对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影响越大;RTA达成得越早,越有利于发挥RTA建立的竞争优势,保护本经济体在其他经济体的市场地位。机制检验表明,RTA可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促进对外投资推动经济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协定 价值链分工 参与度 条款深度
下载PDF
地理邻近性影响了区域协同减排吗?
5
作者 廖斌 田彩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分化特征,且具有β收敛性。影响效应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以促进作用为主,在非长江经济带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在高等级城市中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促进作用大于普通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分工和能源要素错配影响区域协同减排。基于以上结论,从放大地理邻近性的正外部性、完善作用机制和因地制宜发挥地理邻近性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协同减排 绿色创新分工 能源要素错配 效率增值模型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端产业区域价值链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惠茹 陈兆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4,65,共10页
在增加值贸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业为例,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位置指数、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构建我国区域性高端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 在增加值贸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业为例,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位置指数、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构建我国区域性高端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沿线国家较为显著,但由于我国出口主要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高,表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价值链分工定位还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实施使我国价值链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较为缓慢。"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度不同程度地提升,"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愿景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高端产业区域 增加值贸易 价值链分工 参与度指数
下载PDF
国内区域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家竞争力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怀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9,共4页
大国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替代的关系;二是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国内区域贸易能提升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 区域贸易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分工和专业化 国家竞争力
下载PDF
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路径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宏 刘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91,共11页
以JK模型为理论基础,阐述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三条路径,通过对国际分工程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以及将两者联接的三条路径选用合适指标量化,建立VAR模型,对国际分工深化到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这一进程进行... 以JK模型为理论基础,阐述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三条路径,通过对国际分工程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以及将两者联接的三条路径选用合适指标量化,建立VAR模型,对国际分工深化到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这一进程进行三条路径、两个层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分工深化能够有效增加生产性服务业贸易需求,同时有利于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但未能提升中国技术水平,然而此三条路径均可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分工 生产性服务业 贸易竞争力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下载PDF
西部地区自贸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新疆财经》 2019年第5期15-27,共13页
西部地区三大自贸区建设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地区要真正发挥自贸区的带动作用,需要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形成的区域分工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重庆、成都和西安... 西部地区三大自贸区建设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地区要真正发挥自贸区的带动作用,需要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形成的区域分工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重庆、成都和西安3个地区所具备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区域协同分工发展模式。而且认为要发挥自贸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公共设施基础均等化;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本地人才的比较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区域协同合作,降低市场分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 区域分工 制度创新 政企合作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世界体系网络化:全球产业分工的未来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浩 王峥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15期68-83,共16页
产业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外的深化与变革,不仅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新发展,而且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以东亚一体化为样本的"开放区域主义"为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平轴模式"... 产业分工在区域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外的深化与变革,不仅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新发展,而且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以东亚一体化为样本的"开放区域主义"为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平轴模式"与"双核模式"是产业分工在东亚区域的实践新样式",四环模式"与"网络模式"是产业分工在区域间合作与全球建构进程中呈现出的新思路。中国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区域化与全球化进程,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努力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构造基于区域间主义的全球分工合作网络框架,进而塑造更为合理与合作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分工 开放区域主义 平轴模式 双核模式 全球网络架构
下载PDF
西部地区贸易上游度测算研究:20年结构演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珏 唐青青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118,共8页
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基于贸易上游度测算理论,系统考察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地区贸易规模,及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整... 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基于贸易上游度测算理论,系统考察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地区贸易规模,及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上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西部地区整体处于产业链下游,但要素推动其呈现沿分工链条向上游移动的趋势;分行业来看,采选业等相关行业上游度指数更高,且行业生产链长度逐步延伸;分地区来看,相较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更深,而西南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更好。基于此,进一步研究揭露了区域内部不均衡发展以及要素禀赋差异等因素对西部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提高产业关联度、利用新趋势及注重培育新动能将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贸易上游度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
下载PDF
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角色分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静 陈丽丽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6期55-60,共6页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随着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不断融入,零部件、半成品和资本品的贸易得到迅速增长,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不断提升,并且主要从事产品分工的中后期环节。另外,在同东亚地区的贸易形式上,中国...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随着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不断融入,零部件、半成品和资本品的贸易得到迅速增长,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不断提升,并且主要从事产品分工的中后期环节。另外,在同东亚地区的贸易形式上,中国表现出了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尤其是在中间品和资本品类别中。通过对GL指数建立计量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同东亚区域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科技水平差异以及经济自由度的差别,与其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并且,国家或地区经济自由度的影响作用很大,故从制度方面加快区域内部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加深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经济一体化 中国角色分工 产业内贸易 固定面 板模型
下载PDF
我国FDI地区间溢出效应与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俞路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102,共9页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方法,利用1998年~201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及其相应渠道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FDI不仅对投资所在地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地区间经济溢出,并且FD... 本文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方法,利用1998年~201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及其相应渠道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FDI不仅对投资所在地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地区间经济溢出,并且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远大于对本地经济的影响。这说明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地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在FDI地区间溢出渠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地区间贸易对我国FDI的地区间溢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地区间劳动流动和地区间技术扩散对此影响较小。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保护主义的削弱,地区间贸易日益扩大,由此促进了FDI的地区间溢出,但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导致这两个因素对FDI的地区间溢出贡献不大。所以在地区间贸易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要加大其他要素的流动程度,通过FDI溢出效应来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区际贸易 区际劳动力流动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区域价值链视角下东亚各国制造业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彬 范亚亚 李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6,共6页
采用生产分解模型,在区域价值链视角下从前向和后向联系两个维度探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特征、影响因素,并从浅度和深度价值链活动分析分工地位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处于东亚各国的中... 采用生产分解模型,在区域价值链视角下从前向和后向联系两个维度探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特征、影响因素,并从浅度和深度价值链活动分析分工地位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处于东亚各国的中下游水平。从分工地位影响路径来看,中国以简单价值链参与形式为主,且前向和后向生产链长度协同发展特征明显;而东亚其他各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分工明确,以前后向生产链长度衡量的价值链参与特征差异性显著。此外,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各影响因素呈现出显著的阶段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价值链 生产分解模型 价值链分工地位 生产链长度 东亚区域
下载PDF
新国际分工理论演进与工序分工理论的兴起——一个线索性文献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洋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87-94,共8页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南北贸易决堤般发展,贸易流动中中间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屡创新高、工序贸易痕迹日益清晰,贸易本质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认清当前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质内涵,成为国际经济学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然而,传统...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南北贸易决堤般发展,贸易流动中中间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屡创新高、工序贸易痕迹日益清晰,贸易本质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认清当前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质内涵,成为国际经济学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然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形势的猛烈冲击下愈显乏力,既不能自圆其说,也与程式化事实不符。于是,不断涌现出新的分工理论,差异化分工理论应用高分位贸易流动数据修正了传统认识,工序分工理论更是在理论建模和定量研究两方面提出全新阐释。本文试图梳理归纳这些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工模式 工序分工 贸易核算
下载PDF
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基本趋势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大中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8-50,共13页
本文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基本趋势中,揭示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前景,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基本方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是:世界产业革命与产业创新逐渐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经济全球化逐渐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演... 本文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基本趋势中,揭示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前景,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基本方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是:世界产业革命与产业创新逐渐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经济全球化逐渐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演进到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对外开放的重点逐渐从边境上措施转移至边境内措施;全球经贸体制日益表现为区域主义的兴起与WTO的边缘化。本文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基本战略与政策主要包括推动市场开放与市场深化,推动分工深化与互通互联,推动创新发展与结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产业革命 全球价值链分工 多边主义 区域主义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分工与生态要素核算: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晓华 黄金雨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6,共16页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结构的深度演变,并引起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综述表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贸易分工现象的描述经历了由单一尺度向复合尺度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数据分析框架构建则由总值...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结构的深度演变,并引起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综述表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贸易分工现象的描述经历了由单一尺度向复合尺度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数据分析框架构建则由总值形式向增加值形式演变,分解方式不断进步;由此衍生的实证运用尤其是生态要素核算成果深入各研究尺度,广泛关注多种核算对象,为节能减排、国家安全等政策制定提供了全面建议。未来,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分工和生态要素核算主要可向分类细致化、宏观微观复合化、跨领域结合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 增加值贸易 投入产出分析 要素转移 产业布局
下载PDF
从内生贸易理论看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合作
18
作者 蒙聪惠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14,共4页
依据内生贸易理论,交易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交易制度的改进,西南地区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应完善市场体系,改进交易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开展西南区域经济合作,西南各省区市各自着重发展各自... 依据内生贸易理论,交易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交易制度的改进,西南地区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应完善市场体系,改进交易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开展西南区域经济合作,西南各省区市各自着重发展各自的优势,将外生比较优势转化为内生绝对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分工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按照“自由、公正、效率”的原则进行制度的改进;依据社会分工的规律,利用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集团化、规模化,以积极发展产业内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贸易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 社会分工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泄漏:促进抑或遏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智颖 许林 钱崇秀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0,共1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本文通过构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本文通过构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且东部试点遏制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但中部、西部试点却促进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进一步分析导致政策效果差异的原因发现,控排地区的综合交易效率高是实现碳排放内部化的必要条件;跨区域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将促使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而清洁生产研发投入的提高将遏制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得出的政策启示: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城市圈辐射效应,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减排机制,助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碳泄漏 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 交易效率 分工结构变迁
下载PDF
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增加值收益及分解
20
作者 刘希兰 周民良 《农村金融研究》 2023年第2期24-36,共13页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生产端增加值、下游度与农业消费端增加值皆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为满足其他地区的最终产品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决定农业上游度的重要因素,农业中间品投入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业下游度。(2)各省农业增加值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纯粹地区内循环,部分省份纯粹地区内循环占比超过90%,地区外复杂循环模式占比高于地区外简单循环,外循环在四种循环模式中占比较小,大部分省份外循环占比低于20%。(3)在地区外循环模式下,需求引致生产地区由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向邻近地区或农业大省转变。需求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且有向建筑业等非农部门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域分工 国内大循环 农业增加值收益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