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dress by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Ms. Louise Arbour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13th Annual Workshop of the Framework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Louise Arbour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5年第6期4-6,共3页
关键词 Louise Arbour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13th Annual Workshop of the framework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ddress by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Ms Asia UN
下载PDF
The Late Triassic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Upper Yangtze Region,South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MEI Mingxiang LIU Shao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1-75,共25页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Triassic, the Indochina orogeny caused two tectonic events in South China:(1) the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along the norther...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Triassic, the Indochina orogeny caused two tectonic events in South China:(1) the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due to its collision with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2) the development of a 1300-km-wid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which led to a north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foreland thrust-fold zone. These tectonic events resulted in the ending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were a stable paleogeographic factor from the Eidacaran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Triassic. This platform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shallow-water carbonates. After the end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or Sichuan foreland basin) wa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and became a accumulation site of fluvial deposits that are composed of related strata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he Xujiahe Formation overlies the Maantang Formation shallow-water carbonate rocks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siliciclastic rocks(from shelf shales to littoral facies).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 indicates a particular alluvi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ed by sequences composed of(1) successions of low-energy fluvial deposits of high-accommodation phases, including coal seams, and(2) high-energy fluvial deposits of low-accommodation phases, including amalgamated river-channel sandsto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luvial deposits belonging to the Xujia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ve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thinning-out, overlapping, and pinching-out toward both the east and south. This sedimentary record therefore expresses a particular sequence-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fluvial deposits within the filling success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Upper Yangtze region provides a record of the end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Triassic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 upp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下载PDF
Speech by Mr. Tang Jiaxuan, State Councilor of China,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13th Annual Workshop of the Framework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3
作者 Mr. Tang Jiaxuan, State Councilor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5年第6期7-8,共2页
关键词 Speech by Mr State Councilor of China Tang Jiaxua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13th Annual Workshop of the framework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sia
下载PDF
CONFIDENCE REGIONS IN TERMS OF STATISTICAL CURVATURE FOR AR(q) 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4
作者 刘应安 韦博成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confidence regions of parameters in terms of statistical curvatures for AR(q) 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he geometric frameworks are proposed for the model. Then several confidence 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confidence regions of parameters in terms of statistical curvatures for AR(q) 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he geometric frameworks are proposed for the model. Then several confidence regions for parameters and parameter subsets in terms of statistical curvature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s and score statistics. Several previous results, such as [1] and [2] are extended to AR(q) 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regression AR(q) errors confidence regions geometric framework statistical curvature
下载PDF
脱贫民族地区韧性乡村建设:逻辑、测度与进路 被引量:1
5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乡村 脱贫民族地区 评价体系 大湘西地区
下载PDF
基于TOE框架的区域创新能力时空探索:一项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研究
6
作者 张敬伟 张梦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89,共9页
基于TOE框架选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创新支撑、政策支持、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6个条件变量,以中国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R语言进行QCA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探索区域创新能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高创新供给是... 基于TOE框架选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创新支撑、政策支持、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6个条件变量,以中国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R语言进行QCA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探索区域创新能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高创新供给是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低技术创新能力是低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2)存在两条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T驱动-OE互补型创新和E驱动-TO互补型创新;(3)两条路径在时间演变上存在一致性,在空间解释力上存在差异,即T驱动-OE互补型创新倾向于解释东部地区,E驱动-TO互补型创新倾向于解释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E框架 区域创新能力 面板数据 QCA
下载PDF
五螺旋框架下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组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尤莉 王瑞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8,共15页
高校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支撑性和引领性。利用五螺旋创新理论框架,探究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等关键要素影响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前因条件和交互效应。对比... 高校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支撑性和引领性。利用五螺旋创新理论框架,探究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等关键要素影响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前因条件和交互效应。对比我国31个省份组态效应,结合NCA和fsQCA方法,发现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具有“多重并发”特征。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没有绝对最优路径,只有相对最优路径,不同驱动路径之间存在差异性和等效性。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之间不同组态形成了3条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和4条非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3条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分别是政产学公众联合导向型、政产公众环境联合导向型、产学公众环境联合导向型;4条非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分别是产业缺失型、政环境缺失型、政产环境缺失型、学术环境缺失型。其中,政府组织协调职能、持续稳定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区域内部规模化创新环境有效促进了高校内部创新活动与区域整体要素资源的结构性契合,增加了不同驱动路径之间的等效转化机会。为此,不同区域应依据产业资源禀赋特点和高校发展特色,科学调整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嵌入形式,从单一优化转向组态耦合,实现多重条件的组态优化。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主线持续推动科教融汇、产教协同,激活公众创新基因和区域创新势能,不断提升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 高校参与 五螺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跨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解析与实施路径
8
作者 金晓斌 施釉超 +2 位作者 吴舒心 施晓辉 赖明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6,共8页
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 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实践策略,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探讨跨区域全域整治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提升、生态价值保障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等的阶段性成效。研究表明:(1)乡镇内部的全域整治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乡镇间则通过区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协调,推动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高质量融合。(2)宁波市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全域整治试点,通过实施子项目工程建设,激发了乡村活力,促进市—区县—镇域多元要素流动,实现了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3)跨区域全域整治不仅依赖资源配置,还需通过政策调控、市场协同和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参与,确保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与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逻辑解析 实施路径
下载PDF
IPEF对RCEP供应链合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9
作者 全毅 高军行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7,共11页
印太经济框架(IPEF)是美国对华地缘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制度工具。目前,IPEF成员已经达成供应链韧性协议、清洁经济协议和公平经济协议,只有贸易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IPEF在谈判议题和合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这在供应链韧性协议... 印太经济框架(IPEF)是美国对华地缘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制度工具。目前,IPEF成员已经达成供应链韧性协议、清洁经济协议和公平经济协议,只有贸易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IPEF在谈判议题和合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这在供应链韧性协议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IPEF供应链韧性协议一旦实施,将对RCEP供应链合作产生影响,破坏亚太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形成两个平行的供应链。为此,RCEP成员应继续深化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中国尤其要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供应链韧性规制合作,提高供应链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经济框架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供应链 中国与东盟
下载PDF
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全球实践图景与发展趋势
10
作者 朱浩然 王夏青 董丽丽 《世界教育信息》 2024年第8期34-44,共11页
全球教育及培训领域面临全新的技能需求转向,社会及个人对技能的关注与需求大大增加,对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全球视域下聚焦各国及各区域资历框架的实践图景与构建趋势,呈现了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概述... 全球教育及培训领域面临全新的技能需求转向,社会及个人对技能的关注与需求大大增加,对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全球视域下聚焦各国及各区域资历框架的实践图景与构建趋势,呈现了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概述了其核心发展动向:欧洲国家的资历框架发展程度普遍较高、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的交融趋势显著、在目标设立上呈同化趋势、普遍以学习成果作为框架的概念基础、在管治机构上仍有较大差异。文章提出了数字化资历框架和资历数据库的应用、国家资历框架包容性不断提升、微证书与资历框架的交互不断深化、着重建设认证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四个主要构建趋势,并指出:未来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应充分把握全球技能转向的趋势,注重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连续性、协同性和终身性,积极应对数字化认证发展的挑战,通过技术赋能满足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系统乃至个人的资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历框架 区域资历框架 微证书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先前学习成果认证
下载PDF
区域抗震防灾规划框架研究
11
作者 院梦雪 王志涛 郭小东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117-120,共4页
特大地震灾害具有区域性、破坏性大、成灾面积广等特征,依靠单个城市难以有效应对,因此,需要从区域层面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文中分析了区域抗震防灾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定位及与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关... 特大地震灾害具有区域性、破坏性大、成灾面积广等特征,依靠单个城市难以有效应对,因此,需要从区域层面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文中分析了区域抗震防灾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定位及与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了由风险管控体系、防灾设施体系、联动联防体系、防灾行动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抗震防灾规划框架。为提升区域抗震防灾综合能力,开展区域抗震防灾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抗震防灾 规划框架 区域协同
下载PDF
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
12
作者 李剑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0-87,共8页
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推进劳动教育的利益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利益共享三类核心要素构建出的责任共同体、实践共同体、育人共同体。以区域劳动教育“1+1+N”实践模式为例,借助多主体共商,构... 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推进劳动教育的利益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利益共享三类核心要素构建出的责任共同体、实践共同体、育人共同体。以区域劳动教育“1+1+N”实践模式为例,借助多主体共商,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责任共同体;依托项目共建,打造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贯彻利益共享,铸就区域劳动教育育人共同体,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共同体 区域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下载PDF
西部边远地区公路技术标准选择研究
13
作者 叶伟 凌新鹏 代晓敏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公路技术标准的选择影响投资决策、建设规模及运输组织。文章以鄯善至库米什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工程,为使该项目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技术标准的选择。通过探讨西部边远地区公路技术标准选择原则及其影响因素,从需... 公路技术标准的选择影响投资决策、建设规模及运输组织。文章以鄯善至库米什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工程,为使该项目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技术标准的选择。通过探讨西部边远地区公路技术标准选择原则及其影响因素,从需求、决策以及条件3个维度构建逻辑框架,提出以服务水平、结构形式及建设方案为主要指标的比选。研究过程中诠释的公路建设时主要技术标准选择方法,可为同类地区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建设 西部地区 逻辑框架 方案必选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的多维评估方法——以四大巨型城市群为例
14
作者 王赟赟 郑怡林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40-76,151,共38页
中国区域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分别从市场、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基于区域内城市间相关性和差异性两类特征,构建全面的区域一体化评价指标... 中国区域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分别从市场、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基于区域内城市间相关性和差异性两类特征,构建全面的区域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该指标体系科学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四大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商品和要素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多个指标上表现更佳,京津冀和成渝地区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内部社会经济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在拓展现有区域一体化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指出区域一体化可从中心城市出发逐渐向外深化,完善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全球城市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半闭海视角下东海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
15
作者 郝会娟 姚绍韡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海海域具有明显的半闭海特征。近年来,随着东海沿岸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海洋污染程度逐渐加重,污染治理难度加大,生态系统破坏不断加剧。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方式因其局限性,对于推动东海海洋环境...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海海域具有明显的半闭海特征。近年来,随着东海沿岸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海洋污染程度逐渐加重,污染治理难度加大,生态系统破坏不断加剧。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方式因其局限性,对于推动东海海洋环境保护效果有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全球性公约以及半闭海区域的实践给东海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在此背景下,应当从半闭海的视角和法律依据出发,在吸取其他半闭海区域海洋合作法律框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条文构建的方式,确立半闭海概念在东海区域合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探讨构建包括合作界限、合作方式、制度安排、争端解决等内容的东海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闭海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 法律框架
下载PDF
基于合资铁路公司区域重组的运营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16
作者 康晨霞 凌敏 +1 位作者 魏桢 王夏琳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在合资铁路公司区域重组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部分合资铁路公司经营范围和规模扩大,如何选择运营管理模式备受关注。在分析合资铁路公司运管管理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能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铁路网络形态理论,构建合资铁路公司运营... 在合资铁路公司区域重组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部分合资铁路公司经营范围和规模扩大,如何选择运营管理模式备受关注。在分析合资铁路公司运管管理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能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铁路网络形态理论,构建合资铁路公司运营管理模式适用性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合资铁路公司运营管理模式选择原则、选择策略及保障措施。研究结论表明:委托运输模式目前依然是合资铁路公司实现科学有效经营管理的较优选择;仅当合资铁路公司具有足够规模且具备自管自营能力时方可酌情开展自管自营;合资铁路公司缺乏自管自营经验时还需据实设置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资铁路公司 区域重组 理论分析框架 委托运输模式 自管自营模式 选择原则 选择策略 有效保障
下载PDF
海岸带韧性研究进展与融合人地系统思维的新思考
17
作者 盖美 徐晶晶 《海洋经济》 2024年第6期42-55,共14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海岸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和人为扰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制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韧性理论为海岸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探究如何化解陆海交互作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压力和潜在问题,成为目前地...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海岸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和人为扰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制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韧性理论为海岸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探究如何化解陆海交互作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压力和潜在问题,成为目前地理学中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紧扣海岸带韧性研究主题,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海岸带韧性内涵、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分析发现,国内海岸带韧性思想的提出时间不长,相关系统性研究尚显薄弱;国际上较早揭示了海岸带遭遇外界冲击时的反应过程,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海岸带韧性理论,但未能充分体现人地系统韧性的重要性。最后,基于现有问题和挑战,本对我国海岸带韧性发展提出展望,即以人地系统为导向,从根处破解海岸带韧性发展中的内部矛盾;以要素合理匹配为核心,深入解析海岸带韧性演化机理;以创新研究方法为支撑,实现海岸带韧性动态模拟新路径探讨;以多尺度研究为视角,明确海岸带韧性优化的重点方向;以规划实践应用为目标,完善我国海岸带韧性实际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韧性 海岸带韧性 人地系统 要素匹配 研究框架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结构特征重磁研究及其成矿指示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彦 吕庆田 +3 位作者 严加永 吴明安 祁光 邓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25-3138,共14页
作为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庐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成矿作用过程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开展匹配滤波、解析延拓、求导等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刻画庐枞矿集区的重磁异常特征,显现成矿带、成矿体、... 作为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庐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成矿作用过程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开展匹配滤波、解析延拓、求导等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刻画庐枞矿集区的重磁异常特征,显现成矿带、成矿体、断裂构造、基底隆起和盆地凹陷等众多构造信息,再结合矿集区密度、磁性统计分析,以及区域地质和矿产分布,认为:庐枞矿集区整体走向为北东向,包括郯庐断裂、裴岗-朱桥断裂、罗河断裂以及长江断裂组成的四个成矿带,可划分为庐枞火山岩盆地、孔城凹陷、巢南-庐江褶皱隆起带、大别造山带东缘以及长江凹陷带五个部分;庐枞矿集区矿床类型多样化,矿床和矿化具有带状和环状分布特点,火山构造和火山岩浆活动制约着铁、硫、铜(金)矿床的分布,基底隆起和断裂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异常分离后的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磁异常是寻找铁矿的重要综合信息标志,高背景场的低缓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叠加地段,仍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结构特征 目标处理 区域架构 成矿带
下载PDF
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原则与体系 被引量:62
19
作者 燕乃玲 虞孝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9-585,共7页
阐述了我国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背景,分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以生态系统科学为基础,明确了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在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下,定义系统、系统边界、系统等级和认识生态系统... 阐述了我国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背景,分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以生态系统科学为基础,明确了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在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下,定义系统、系统边界、系统等级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尺度。对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以及生态地域划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析,指出从单一要素的各种自然区划,到以整体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寻求自然资源保护与人类对资源的永续利用之间的平衡的认识进步。在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上,提出了我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的框架。论述了流域在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以大流域为基本区划单元的划分是构建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方式,“生态热点”地区规划是必要的、灵活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大流域 生态热点 资源
下载PDF
基于管治理念的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探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明利 施平 伍业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7,共6页
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即ICZM)是一种能够协调多方利益冲突,并以实现海岸带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存在问题的... 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即ICZM)是一种能够协调多方利益冲突,并以实现海岸带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管治理念的引介,构建了一个强调协调和融合的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组织构成、管理计划的制定、冲突的解决、计划的实施和反馈以及管理模式有效运作的保障机制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期推动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治 区域 综合管理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