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黄优良品种“85-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温学森 霍德兰 +3 位作者 杨世林 马小军 李先恩 郑俊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 探索“85 - 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方法 将脱毒苗接种在不同培养基 (单位 :m g/ L) (1.MS+BA0 .5 ;2 .MS+BA 0 .5 +NAA 0 .0 2 ;3.MS+BA 0 .5 +NAA 0 .0 2 +GA30 .1;4 .1/ 2 MS+BA 0 .1;5 .1/ 2 MS+BA0 .1+GA30 .1;6 .1/ 2 M... 目的 探索“85 - 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方法 将脱毒苗接种在不同培养基 (单位 :m g/ L) (1.MS+BA0 .5 ;2 .MS+BA 0 .5 +NAA 0 .0 2 ;3.MS+BA 0 .5 +NAA 0 .0 2 +GA30 .1;4 .1/ 2 MS+BA 0 .1;5 .1/ 2 MS+BA0 .1+GA30 .1;6 .1/ 2 MS+GA30 .1)上 ,30 d后统计新生叶片数、根数以及苗高等。然后选用 2号培养基 ,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培养 ,同上记录有关数据。结果 在 1,2和 3号培养基上 ,具茎尖苗主茎发育良好 ,基部具 1~ 3个腋芽 ;无茎尖苗腋芽发育 ,主芽长 0 .5~ 1.5 cm。 4 ,5和 6号培养基上脱毒苗细弱 ,叶少根多。在相同光照条件下 ,2 8℃时 ,各项测量值均显著高于 2 3℃时的值 ;在相同温度下 ,低光照培养 ,叶小苗高 ,强光则相反。此外 ,还发现 BA和 GA3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论 在 2 8℃ ,10 0 0~ 2 0 0 0 lx培养条件下 ,采用 2号培养基适于“85 - 5”脱毒苗的快速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脱毒苗 快速繁殖 拮抗作用 中药材 栽培
下载PDF
地黄病毒病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39
2
作者 温学森 李先恩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62-664,共3页
地黄为重要的栽培药材 ,长期遭受病毒病的危害。从地黄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危害、防治措施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有关的研究资料 ,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地黄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地黄 病毒病 防治措施 多年生草本 玄参科
下载PDF
18个地黄种质的表型性状及相关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丰青 田云鹤 +3 位作者 黄勇 李娟 董诚明 张重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5,共8页
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11个主栽品种、3个变异类型和4个野生种源的18个表型性状(包括9个数值型性状和9个非数值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8个地黄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还进行... 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11个主栽品种、3个变异类型和4个野生种源的18个表型性状(包括9个数值型性状和9个非数值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8个地黄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还进行了18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9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地黄种质的表型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冠幅、茎粗、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块根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鲜质量变异均较大,其变异系数大多在20%左右,其中单株块根鲜质量的变异系数(56.66%)最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6.74处,18个地黄种质可分为栽培、野生和新变异类型3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18个表型性状中,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1.865 5%,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0.552 7%,包括冠幅、叶长、叶宽、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鲜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块根鲜质量与冠幅、茎粗、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块根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0.849、0.759、0.879、0.822和0.898;与块根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62。研究结果显示:地黄种质间存在较大的表型变异,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用于鉴别地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并可以通过冠幅、茎粗、叶片大小和块根大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地黄的单株块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种质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怀地黄营养器官中梓醇的积累动态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太霞 李景原 胡正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揭示梓醇在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的积累规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在怀地黄根、茎和叶 3种营养器官中都含有梓醇 ,但不同器官中梓醇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 ,茎、叶中梓醇含量较高 ,块根中梓醇含量较低。在同一营养器官中... 目的 揭示梓醇在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的积累规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在怀地黄根、茎和叶 3种营养器官中都含有梓醇 ,但不同器官中梓醇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 ,茎、叶中梓醇含量较高 ,块根中梓醇含量较低。在同一营养器官中梓醇积累呈现规律性变化。幼叶梓醇含量低 ,随着叶发育成熟 ,其梓醇含量逐渐增高。在块根中梓醇含量随着块根的发育增粗逐渐增高。结论 怀地黄块根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峰与其产量高峰一致 ,都在11月初地上部分枯萎时 ,因此 ,此时应为怀地黄的适宜采收期 ,与传统的怀地黄采收期相吻合。叶和茎中也含有梓醇 ,且含量高于块根 ,因此 ,建议对怀地黄地上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地黄 营养器官 梓醇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培养基成分对怀地黄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明军 杜琳 +2 位作者 赵喜亭 张晓丽 张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降低怀地黄试管苗的生产成本,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1/2MS和MS、自来水和蒸馏水、白砂糖和蔗糖对怀地黄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1/2MS培养基和MS培养基对怀地黄试管苗根数、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的量有极显著影响... 目的降低怀地黄试管苗的生产成本,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1/2MS和MS、自来水和蒸馏水、白砂糖和蔗糖对怀地黄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1/2MS培养基和MS培养基对怀地黄试管苗根数、鲜质量、干质量和叶绿素的量有极显著影响,对叶片数有显著影响,1/2MS培养基明显优于MS培养基。自来水和蒸馏水对试管苗根部、冠部、鲜质量增量、干质量和叶绿素的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试管苗在添加蒸馏水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添加自来水。白砂糖和蔗糖对试管苗根部、冠部、鲜质量增量和干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对叶绿素的量有极显著影响,选用蔗糖作为碳源时,其叶片的叶绿素的量更高。结论1/2MS可以取代MS,白砂糖可以取代蔗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地黄 试管苗 MS 自来水 蒸馏水 白砂糖 蔗糖
下载PDF
不同种植土壤对地黄生长和酶活性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晶晶 李煊桢 +1 位作者 李振方 张重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以头茬土为对照,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添加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根和叶(添加量分别为质量分数2%和0.5%)的头茬土及重茬土对地黄生长及其叶和根中SOD和POD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根际土壤中PPO和... 以头茬土为对照,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添加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根和叶(添加量分别为质量分数2%和0.5%)的头茬土及重茬土对地黄生长及其叶和根中SOD和POD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根际土壤中PPO和CAT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地黄的长势与田间连作障碍特征表现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地上部矮小、叶片枯黄、块根不膨大、主根细、须根多、死苗等现象,其中重茬土对地黄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说明地黄根和叶及重茬土可明显抑制地黄生长。各处理组地黄的块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叶长、叶宽、冠幅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叶和根中的SOD活性高于对照、POD活性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地黄根际土壤的PPO和CAT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也较对照有明显变化,其中重茬土可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的PPO和CAT活性,而添加根和叶的头茬土则可使根际土壤中的PPO和CAT活性总体上升高;3个处理组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均显著减少、真菌数量均显著增加,而放线菌数量或增加或减少但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地黄的根和叶以及重茬土中可能含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成分,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地黄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根际土壤 自毒作用 酶活性 微生物数量 连作障碍 .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地黄中地黄苷D含量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更生 王慧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52-754,共3页
目的 建立地黄中地黄苷 D的 HPLC测定方法 ,提出地黄苷 D的含量限度。方法  Hypersil C1 8分析柱(2 5 0 mm× 4.6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 -水 (4∶ 96) ,流速为 1m L /m in,柱温为室温 ,检测波长为 2 0 5 nm。结果 地黄苷 D回收... 目的 建立地黄中地黄苷 D的 HPLC测定方法 ,提出地黄苷 D的含量限度。方法  Hypersil C1 8分析柱(2 5 0 mm× 4.6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 -水 (4∶ 96) ,流速为 1m L /m in,柱温为室温 ,检测波长为 2 0 5 nm。结果 地黄苷 D回收率为 10 0 .6% ,RSD为 2 .1% ,8个产地的 16份完整药材中地黄苷 D的含量为 0 .13 7%~ 0 .691%。结论 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可用于地黄质量控制 ,建议地黄苷 D的含量应不低于 0 .1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地黄苷D HPLC
下载PDF
中药地黄的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俊英 《山东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文对地黄属 (Rehmannia libosch.ex Fisch.et Mey.)植物地黄 (R.glutinosa(Gaert.) Li-bosch.)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其染色体数目为 2 n=5 6 ,核型公式 K(2 n) =2 x=5 6 =3 8m+1 8sm,相对长度组成为 2 n=5 6 =3 0... 本文对地黄属 (Rehmannia libosch.ex Fisch.et Mey.)植物地黄 (R.glutinosa(Gaert.) Li-bosch.)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其染色体数目为 2 n=5 6 ,核型公式 K(2 n) =2 x=5 6 =3 8m+1 8sm,相对长度组成为 2 n=5 6 =3 0 M2 +2 6 M1 ,“2 A”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染色体数目 核型 中药
下载PDF
外源添加物对地黄在连作条件下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贺宇鹏 赵念席 +4 位作者 田岳 蔡爽 王亚喆 程学松 王金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4期3442-3447,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物蚯蚓粪、活性炭、过磷酸钙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Libosch.ex Fisch.et Mey.]在连作(连作一年、连作两年)土壤中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蚯蚓粪,特别是高添加量(30%)的蚯蚓粪可以明显提高连作...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物蚯蚓粪、活性炭、过磷酸钙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Libosch.ex Fisch.et Mey.]在连作(连作一年、连作两年)土壤中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蚯蚓粪,特别是高添加量(30%)的蚯蚓粪可以明显提高连作地黄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大幅提高连作两年地黄的成活率,明显改善地黄的连作障碍;活性炭和过磷酸钙也可在部分程度上提高连作地黄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但总体效果不如蚯蚓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libosch.ex fisch.et Mey.] 连作 外源添加物 生长 影响
下载PDF
鲜地黄根梓醇含量与外形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燕燕 逯梅 +2 位作者 李光慧 朱青 孙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2期27-30,共4页
鲜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rt.)Libosch.exFisch.etMey.)根中的梓醇具缓泻利尿作用。因此其含量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鲜地黄质量以及充分开发利用其资源,对... 鲜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rt.)Libosch.exFisch.etMey.)根中的梓醇具缓泻利尿作用。因此其含量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鲜地黄质量以及充分开发利用其资源,对鲜地黄根中的梓醇含量与外形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梓醇含量与根直径/长度比有较强的正相关,说明地黄根的径向膨大是梓醇含量增加的关键。从资源利用分析看地黄根被舍弃部分占总梓醇量的16~27%,这部分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根 梓醇 含量 相关分析 外型
全文增补中
地黄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地黄栽培起源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夏至 王璐静 +3 位作者 黄勇 李贺敏 张红瑞 高致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8-654,共7页
目的评价DNA条形码通用序列对地黄属植物Rehmannia Libosch.ex Fisch.et Mey.的鉴定作用,探讨中药地黄R.glutinosa的栽培起源。方法对地黄属物种的ITS、psb A-trn H、rbc L和mat K序列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在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最近... 目的评价DNA条形码通用序列对地黄属植物Rehmannia Libosch.ex Fisch.et Mey.的鉴定作用,探讨中药地黄R.glutinosa的栽培起源。方法对地黄属物种的ITS、psb A-trn H、rbc L和mat K序列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在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最近距离法、相似性搜索法、构建Neighbor-Joining(NJ)系统聚类树等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对比地黄属各种的rbc L和mat K序列,结果显示rbc L序列完全一致,mat K序列同源性为99.9%~100%。ITS和psb A-trn H序列的平均种间变异均大于平均种内变异,且2条序列的种间最小变异均大于种内最大变异。在ITS系统树上,地黄的所有样品与茄叶地黄聚在一支,支持率为96%;psb A-trn H和联合树上,地黄的所有样品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55%和58%)。地黄与茄叶地黄聚在的这一分支分别与裂叶地黄和高地黄聚在一支(在ITS和联合树上支持率为55%和68%),与裂叶地黄和天目地黄聚在一支(在psb A-trn H树上支持率为80%)。ITS和联合树支持栽培地黄的3个品种与来源于河南温县、郑州、南阳和北京野生地黄居群聚在一支,支持率为51%和69%。结论叶绿体基因rbc L和mat K不适合作为条形码对地黄属进行鉴定,ITS和psb A-trn H序列可以作为中药材地黄与同属近缘种进行鉴定的条形码序列。裂叶地黄和天目地黄可能是四倍体地黄的2个亲本来源,栽培的地黄品种可能起源于河南温县区域的野生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 PSB A-trnH 地黄 DNA条形码 鉴定 起源
原文传递
基于核基因ITS及叶绿体psbA-trnH和trnS-trnG基因怀地黄栽培起源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夏至 黄勇 +2 位作者 李贺敏 周艳 高致明 《中草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3-430,共8页
目的 从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角度分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遗传多样性,探讨河南焦作地区怀地黄的栽培起源。方法 对地黄野生自然居群,栽培品种及其近缘物种ITS、psb A-trn H和trn S-trn G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比较中药材地黄... 目的 从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角度分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遗传多样性,探讨河南焦作地区怀地黄的栽培起源。方法 对地黄野生自然居群,栽培品种及其近缘物种ITS、psb A-trn H和trn S-trn G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比较中药材地黄野生自然居群,栽培品种间各序列的单倍型类型和核苷酸多态性,构建Neighbor-Joining(NJ)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 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地黄野生居群单倍型类型数量(ITS 6个,psb A-trn H 8个,trn S-trn G 9个)明显高于怀地黄栽培品种单倍型类型数量(ITS 3个,psb A-trn H 2个,trn S-trn G 3个)。地黄野生居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远高于怀地黄栽培品种间,在3个基因联合系统树上,地黄野生居群和栽培品种所有样品与茄叶地黄聚在一支,支持率为90%;23个栽培品种(29个样本)与来自温县的10号地黄野生居群聚为一支,支持率为78%。结论 地黄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品种过程发生了明显的遗传瓶颈,导致现存怀地黄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降低。怀地黄栽培品种可能起源于河南温县区域的地黄野生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 PSBA-TRNH trnS-trnG 怀地黄 起源
原文传递
地黄属核基因与叶绿体基因DNA条形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建芳 黄静 +2 位作者 程芳婷 杜优 刘占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71,共7页
目的比较单拷贝核基因、叶绿体基因及ITS等DNA条形码在地黄属的物种分辨率,探讨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方法利用距离法与建树法分析了地黄属植物13个居群的12个单拷贝核基因、6个叶绿体基因以及ITS片段物种鉴定成功率,构建了地黄属系统发... 目的比较单拷贝核基因、叶绿体基因及ITS等DNA条形码在地黄属的物种分辨率,探讨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方法利用距离法与建树法分析了地黄属植物13个居群的12个单拷贝核基因、6个叶绿体基因以及ITS片段物种鉴定成功率,构建了地黄属系统发育树。结果叶绿体matk和rbc L、单拷贝核基因物种分辨率普遍较低,多基因联合分析有助于物种鉴定成功率的提高。在NJ树中,地黄-茄叶地黄聚为一支,其他物种都是单系群,裂叶地黄位于系统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是地黄属物种鉴定的核心条形码,psb A-trnH、trnL-F、trnM-V、trnS-G可以作为备选方案,核基因RR255与R257可用作地黄专用鉴定条形码。四倍体地黄起源方式有待进一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属 DNA条形码 核基因 叶绿体基因 亲缘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ISSR的地黄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翠翠 胡赛文 夏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6054-6061,共8页
目的基于ISSR分子标记研究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构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为地黄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 目的基于ISSR分子标记研究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构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为地黄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106个样品进行分析,利用POPGEN软件分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等遗传信息参数,应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 7条引物在所有取样群体中,共检测到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8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65%。地黄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的种群间H值为0.265 9,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12 5。地黄栽培品种的多态性位点26个,PPB为30.59%。河南省地黄野生群体多态性位点71个,PPB为83.53%。ISS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共分成7个组。结论 ISSR分子标记揭示地黄野生群体比栽培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河南分布的野生地黄群体的遗传多性高于其他地区,与其作为栽培地黄的道地产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黄野生群体间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栽培 野生群体 ISSR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