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因演化
1
作者 王玉珏 程立群 +4 位作者 徐一鸣 董常青 王斌 宋德邻 王坤 《矿产勘查》 2024年第S01期438-447,共10页
本文以柳江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对柳江盆地内地质遗迹类型进行划分,总结其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探讨其成因演化。本研究共在柳江盆地及周边发现重要地质遗迹点101处,可分为3大类,11类,22亚类,其中基... 本文以柳江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对柳江盆地内地质遗迹类型进行划分,总结其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探讨其成因演化。本研究共在柳江盆地及周边发现重要地质遗迹点101处,可分为3大类,11类,22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50处、地貌景观大类43处、地质灾害大类9处。地层剖面、古生物群化石产地等地质遗迹分布于向斜东翼低山和丘陵一带;褶皱与变形、断裂地质遗迹主要分布于向斜西翼;岩溶地貌、水体地貌多分布于盆地内河流两岸或地势低洼处;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点主要分布在黑山窑—上庄坨—义院口一带。华北地台多次抬升与沉降及由其引起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造就了柳江盆地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特征 类型 成因演化 柳江盆地
下载PDF
矿山生态修复保护思路与方法研究--以淇河黑山废弃矿山为例
2
作者 许连峰 余跃泳 +3 位作者 王永成 武萍 朱华 祝贺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57-62,共6页
近年来,河南省在南太行地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并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淇河黑山废弃矿山为例,针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典型地质... 近年来,河南省在南太行地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并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淇河黑山废弃矿山为例,针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典型地质遗迹保护提出了新思路与方法;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黑山火山口地质遗迹重要的科研和教育价值,进而提出环境重塑的植物配置,修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形式的旅游资源。最终达到矿区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的双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流域 废弃矿山 地质遗迹 生态修复 环境重塑 规划设计
下载PDF
中国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点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59
3
作者 刘光鼎 陈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75,共3页
中国50年油气勘探的历程主要在新生代陆相生油的指导思想下,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套针对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时至今日,能源的增长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油气二次创业”... 中国50年油气勘探的历程主要在新生代陆相生油的指导思想下,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一套针对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时至今日,能源的增长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油气二次创业”,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就是主战场.残留盆地的勘探难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勘探思路局限,二是勘探程度低,三是勘探技术的限制;根据这些难点提出5项对策来解决残留盆地的勘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新生代残留盆地 勘探难点 对策
下载PDF
苏北盆地构造特征及箕状断陷形成机理 被引量:66
4
作者 陈安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苏北盆地是典型的箕状断陷,具"坳(K2t—E1f)-断(E2d—E2s)-坳(N1-2y)"3层结构,分"裂陷、断-坳、断-翘"3种类型,历经3次抬升改造,是古近纪晚期的"残留盆地"。苏北盆地发育不同类型的断裂组合,北东、北西... 苏北盆地是典型的箕状断陷,具"坳(K2t—E1f)-断(E2d—E2s)-坳(N1-2y)"3层结构,分"裂陷、断-坳、断-翘"3种类型,历经3次抬升改造,是古近纪晚期的"残留盆地"。苏北盆地发育不同类型的断裂组合,北东、北西方向构造。文章探讨了箕状断陷形成机理,指出地层掀斜不可能通过"旋转"产生,大量的张性断层主要产生于先期逆断的盆地基底和力偶反向,箕状盆地是凹陷在同一方向上遭受拉张、裂陷和挤压、基底拱升交替作用时接受沉积或抬升削蚀的结果。而拉张和挤压的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两者的交替作用使中国东部在北西方向上形成张-压交替的"手风琴式"力学环境,从而造就了基底拱升式断-坳结合型箕状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盆动力学 右行剪切 左行剪切 复杂小断块 残留盆地 断陷盆地 箕状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恩洪煤层气盆地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朝栋 桂宝林 +1 位作者 郭秀钦 孔令国 《云南地质》 2004年第4期471-478,共8页
研究煤层气开采条件,首先要解决构造问题,而构造机理研究又是解决构造问题的核心。煤层具有天然裂隙系统,煤中的裂隙系统(割理)的形成、煤化作用与当地的构造特征密切相关,裂隙系统的好坏是开采煤层气的关键。本文研究恩洪盆地的构造和... 研究煤层气开采条件,首先要解决构造问题,而构造机理研究又是解决构造问题的核心。煤层具有天然裂隙系统,煤中的裂隙系统(割理)的形成、煤化作用与当地的构造特征密切相关,裂隙系统的好坏是开采煤层气的关键。本文研究恩洪盆地的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构造分区、优选区块,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靶区,并为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性质 应力场特征 残留盆地 恩洪云南东部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野下文物保护利用与创新路径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石培华 翟燕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4-128,共15页
加强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文物具备承载历史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数量种类众多、地位和作用凸显等特征,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仍然存在保护边界不明确、保护对象不确定,区域综合发... 加强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文物具备承载历史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数量种类众多、地位和作用凸显等特征,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仍然存在保护边界不明确、保护对象不确定,区域综合发展不靠前、保护方式不先进,联动保护合力不强大、管理体制机制不协同等问题。文旅融合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带来新动力、新机制、新载体和新挑战,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模式、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机遇。文物保护利用创新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创新制度设计建设,强化政策配套支持;构建协同体制机制,提高统筹工作能力;提高文物管理效能,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实施文物科技融合,推进文物跨界合作;凸显文物教育功能,打造文化育人模式;注重文物推广交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和旅游融合 文物保护利用 黄河流域 创新路径 声音文物
下载PDF
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丁华 张茂省 +3 位作者 苟青青 董英 孙萍萍 吕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5,共9页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城市群 地质遗迹类型 空间分布特征 地质旅游区划 可持续开发利用
下载PDF
蕃占时期对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一带的经营——以米兰出土简牍为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并成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5-90,共6页
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等地出土了400余枚吐蕃文木简文书,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蕃占时期(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以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一带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部落、语言、民俗等方面情况。该文运用这批简牍,对于该时期这一区域设置的军... 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等地出土了400余枚吐蕃文木简文书,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蕃占时期(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以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一带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部落、语言、民俗等方面情况。该文运用这批简牍,对于该时期这一区域设置的军政官员、军事布防、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农田经营状况、粮食生产、畜牧业生产等,进行系统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简牍 蕃占时期 塔里木东南部 经营
下载PDF
南阳盆地史前文化分布研究
9
作者 刘国旭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1-74,共4页
南阳盆地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上,兼有南北方综合特征,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借助于一些现代地理方法,就盆地内史前文化的分布规律做了一些探索,并就早期聚落的选址和平面形态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南阳盆地 史前文化遗址 分布
下载PDF
关中盆地城市群地下文物遗迹精准探测——以茂陵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萍萍 余常华 +4 位作者 田中英 李泽玺 马球峰 张茂省 朵雪莲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82,共11页
关中盆地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灿烂的地下历史文化遗迹,但因其隐藏于地下,观赏性不强,制约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以举世闻名的茂陵为探测区,采用无人机航测、地面调查、高密度电法、... 关中盆地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灿烂的地下历史文化遗迹,但因其隐藏于地下,观赏性不强,制约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以举世闻名的茂陵为探测区,采用无人机航测、地面调查、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测及微重力等地面无损探测技术,对帝陵进行了精准探测,发现茂陵地宫位于封土堆之下距水平面约30~40m深,呈东西长约100m,南北宽约60m的矩形体;地宫基本完整,未坍塌;探测出南墓道、东墓道和北墓道的位置和深度与考古钻探探测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3D Max软件平台等,可虚拟再现汉武帝茂陵辉煌规模及地宫形态。向游客展现汉武帝茂陵地宫的结构、景观以及时代与地域背景,将大幅度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文物遗迹 无损探测 关中盆地
下载PDF
淮河流域石山子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鲍颖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900年至5700年的淮河中游流域石山子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之间存... 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900年至5700年的淮河中游流域石山子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同处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早于石山子文化,但石山子文化一期遗存承继了顺山集文化的主要特征,反映出顺山集文化是石山子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地缘的原因,石山子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颇为频繁。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石山子文化二期晚段以后开始走向衰落。到了距今5500年左右,淮河中游流域的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乘机南下,占领了原来的石山子文化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石山子文化 遗迹与遗物 考古学文化关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庞其清 牛树银 +3 位作者 孙爱群 赵筑簾 张福祥 丛培强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3-40,共28页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介形类 生物地层 旧石器 文化遗存 环境演化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从柴达木盆地出土文物看古代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米海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94-101,共8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珍贵文物,既有中原的丝绸与生活器具,更有来自中亚和西亚等地的丝绸、奢侈品等物。这与吐谷浑人在"羌中道"或&q...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珍贵文物,既有中原的丝绸与生活器具,更有来自中亚和西亚等地的丝绸、奢侈品等物。这与吐谷浑人在"羌中道"或"青海道"交通网络路线上的活跃密不可分。因青海道的存在,使古代青海地区活跃性地纳入了国际化交流的行列。由此,青海地区肩负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上联络塞北与江南的历史重任,同时起到了佛教文化的接受与再传播的作用,故其地位绝不亚于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出土文物 吐谷浑 青海道 历史地位
下载PDF
以历史文化遗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基于哈民遗址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月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6,共8页
哈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聚落遗址。在文脉特征上,该遗址兼容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天人合一”文化精神、“兼容并蓄”文化逻辑与通辽地域文化的共生互鉴文化机理。在保护利用上,该遗址形成了以科技为关键推动力、以展示文物为... 哈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聚落遗址。在文脉特征上,该遗址兼容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天人合一”文化精神、“兼容并蓄”文化逻辑与通辽地域文化的共生互鉴文化机理。在保护利用上,该遗址形成了以科技为关键推动力、以展示文物为亮点与强化考古体验为特色的模式,以及以专题类宣传活动为抓手、以特色产品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实践路径,起到了提升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丰富发展通辽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哈民遗址的保护利用为探索以历史文化遗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从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与支撑等多个方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 历史文化遗产 哈民遗址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文物普查、保护工作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峰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48-150,共3页
柴达木盆地属西部高寒地区,海拨高、人烟稀少,文物点多、面广、线长,较其他中原及沿海、沿边地区有其文化面貌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人员稀少、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又给普查工作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困难。在高原地... 柴达木盆地属西部高寒地区,海拨高、人烟稀少,文物点多、面广、线长,较其他中原及沿海、沿边地区有其文化面貌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人员稀少、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又给普查工作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困难。在高原地区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高原特点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文物普查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 被引量:21
16
作者 穆会双 许清海 +5 位作者 张生瑞 浑凌云 李曼玥 胡亚楠 李阳 谢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8-711,共14页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个地层样品的孢粉数据,采用MAT(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方法定量重建了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220~85ka B.P.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序列.依据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大西洋-太平洋深海氧同位素和南极冰芯记录的MIS 5、MIS 6和MIS 7阶段有较好对应.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200~400mm;间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或与现在相近,年均降水量也与现在相近.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古气候相对稳定,间冰期时波动频繁.侯家窑古人类生活在大理冰期(MIS 6阶段),气候寒冷湿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侯家窑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侯家窑人已学会适应和抵御严寒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侯家窑遗址 孢粉 现代类比法(MAT) 古气候定量重建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建辉 胡苗苗 +1 位作者 张丹 赵雨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4-201,共8页
以黄河流域1826处全国重点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5等工具,利用最邻近指数、集中化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区域数量、省... 以黄河流域1826处全国重点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5等工具,利用最邻近指数、集中化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区域数量、省域数量、时域数量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2)黄河流域文物古迹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特征,形成了黄河中下游"晋豫陕—金三角"的空间分布格局。3)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其文化、人口因素对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最大,交通、城镇化因素次之,GDP因素较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高程、河流、坡度因素的影响力整体偏弱,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具有双线性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古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卫河沿岸明代城砖烧造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毓蔺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97,共6页
明代自永乐营建北京以来,陆续在遍及黄淮海平原及太湖流域的北直隶、河南、山东及南直隶等地水道便利地方取土烧造以供营建。嘉靖中期以来,北方地区烧造渐集中于临清及京师近郊等个别地方,大范围地域的烧造遂停办。今卫河沿岸所发现的... 明代自永乐营建北京以来,陆续在遍及黄淮海平原及太湖流域的北直隶、河南、山东及南直隶等地水道便利地方取土烧造以供营建。嘉靖中期以来,北方地区烧造渐集中于临清及京师近郊等个别地方,大范围地域的烧造遂停办。今卫河沿岸所发现的明代城砖及砖窑遗址,即为明中期以前营建北京物料采办中的砖料烧造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北京 营建 卫河流域 烧造遗迹
原文传递
An alternative tectonic model for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被引量:4
19
作者 LIU XiaoHan JU YiTai +1 位作者 WEI LiJie LI Guang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27-41,共15页
The new field investigation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 zone show that these series underwent low green-schist metamorphism and were then fractured and occurred as slabs in tectonic melanges,without regional ... The new field investigation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 zone show that these series underwent low green-schist metamorphism and were then fractured and occurred as slabs in tectonic melanges,without regional tectonic polarity.No large shear zone in north-south direc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between ophiolite bodies and flysch layers on both side and a conformable contact relationship can be observed locally between them.A great mass of tectonic mélange has been substantiated as submarine olistolith bodies.The Mes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ts evolution in both north and south of the ophiolite zone are corresponding in time.The ophiolite zone has often been divided into parallel branches,separated by narrow flysch slats.There is also a similarity of the Paleozoic and the basement of the High Himalaya,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and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Indian continent.The geologic information does not warrant a postulate that the Himalaya and Tibet were once separated by a great ocean;it is therefore consistent with an alternative tectonic model by back-arc basin collapse with its juvenile narrow oceanic crust.The real plate tectonic suture,the Neotethys might be covered under the Miocene Siwalik molasse i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gh Himalaya range.Based on the new model,the Neotethyan ocean floor was subducted beneath the Asia since the Late Triassic.The outer continental margin of Eurasia was split from the Lhasa Terrane so that a back-arc basin came into existence.Hemi-pelagic and deep sea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before the Late Cretaceous flysch sedimentation,with the linear juvenile oceanic crust when back-arc volcanism occurred in the Gandese region.The Yarlung Zangbo back-arc basin was eventually eliminated when the High Himalayas were sutured onto Eurasia.The ocean floor lightly underthrusted to north and south sides,sediments of the basin were deformed as fold-thrusting.The Neotethys was eliminated during the Tertiary when India collided with Himalaya arc from the Oligocene.The crust of southern Tibet suffered penetrative shortening,the ophiolite zone became exposed during regional uplifting,and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doming in southern Tibet and rifting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Epo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 Zone plate boundary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 relic BACK-ARC basin ALTERNATIVE TECTONIC model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赵金华 张玉梅 吴朋飞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期75-85,共11页
以黄河流域463处国家级和省(区)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集中分布在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 以黄河流域463处国家级和省(区)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集中分布在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旧址类数量最多,集中于全国抗日战争时期。(2)空间分布省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形成了延安、西安2个高密度区和济南1个次密度区。(3)革命方针与革命路线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是动力,政策制度与评审标准是导向,地形与河流是自然基础。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与规划发展提供策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