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向社会主体性美学--黄药眠对当今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1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101-111,I0003,I0004,共13页
理解黄药眠美学思想,首先需要把握其革命美学家和革命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次需要看到他面对朱光潜美学和胡风美学的双重挑战。由此理解前提去看,他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美学思想中呈现出唯物的和人民的、客观的和主体的、政治的和艺术... 理解黄药眠美学思想,首先需要把握其革命美学家和革命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次需要看到他面对朱光潜美学和胡风美学的双重挑战。由此理解前提去看,他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美学思想中呈现出唯物的和人民的、客观的和主体的、政治的和艺术的、社会的而非个人的等成分,具有社会主体性美学的鲜明特点。当前需要在新的语境下从中引申出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美学思想 双重革命身份 双重美学挑战 社会主体性美学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陈嘉庚救乡运动对其政治转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智敏 张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论文以抗战时期《大公报》《救亡日报》等报道以及《南侨回忆录》等记载为资料基础,分析了陈嘉庚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桂林、香港地区等进步新闻力量帮助下,冲破蒋介石当局层层封锁,在媒体上公开曝光福建暴政,进而团结海外华侨... 论文以抗战时期《大公报》《救亡日报》等报道以及《南侨回忆录》等记载为资料基础,分析了陈嘉庚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桂林、香港地区等进步新闻力量帮助下,冲破蒋介石当局层层封锁,在媒体上公开曝光福建暴政,进而团结海外华侨力量广泛参与救乡运动,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历史。研究显示,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尤其是访问延安这一代表性事件后发起的救乡运动,是陈嘉庚政治转向的重要因素。论文认为救乡运动是影响陈嘉庚政治认同的关键事件,对其从认同于国民党转向认同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陈嘉庚 救乡运动 政治认同 东南亚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书写
3
作者 李掖平 贺翔宇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方面,深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更新,借助共同文化经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在叙事空间建构方面,以“记忆之场”的叙事空间建构,通过对观众的共情呼唤,引领观众激活潜藏于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文化记忆 叙事策略 国家认同
下载PDF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晚会(1949—2021)中的国家认同
4
作者 叶思敏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3,共6页
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革命历史文艺晚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晚会对民众形成国家认同感、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的意义及具体途径,如老歌新唱、情景表演等;阐释重大革... 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革命历史文艺晚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晚会对民众形成国家认同感、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的意义及具体途径,如老歌新唱、情景表演等;阐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晚会在塑造集体记忆、构建国家认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文艺晚会 国家认同 话语变迁 集体记忆
下载PDF
带抵抗解密密钥暴露的可撤销身份基加密
5
作者 王晓毅 陈虎 赵姜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68-277,共10页
在可撤销加密方案中,如果解密密钥暴露,那么会导致用户私钥的泄露。因此,构造一个基于格的带抵抗加密密钥暴露(decryption key exposure resistance,DKER)的可撤销身份基加密方案很有意义。不同于现有的通过改变用户私钥实现DKER特性的... 在可撤销加密方案中,如果解密密钥暴露,那么会导致用户私钥的泄露。因此,构造一个基于格的带抵抗加密密钥暴露(decryption key exposure resistance,DKER)的可撤销身份基加密方案很有意义。不同于现有的通过改变用户私钥实现DKER特性的方案,该方案针对更新密钥进行改造,利用比特分解函数,将经过用户公钥加密后的更新密钥广播出去。这就使得解密密钥即便暴露,也不会对用户私钥造成任何影响,从而实现DKER。同时,该方案在标准模型下基于判定性带误差学习困难问题(decision learning with error,DLWE)给出抵抗选择时间和自适应选择身份攻击的形式化安全证明。结果表明,与现存的一些方案相比,该方案提高了用户的私钥和解密密钥生成效率,并且降低了用户的密钥存储空间和密文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密码 可撤销身份基加密 抵抗解密密钥暴露 高斯抽样
下载PDF
抗美援朝文物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
6
作者 李向东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威之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抗美援朝文物承载着抗美援朝精神,本文在抗美援朝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物分布、保存与展示现状,以及文物价值、类型、真实性与稳...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立威之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抗美援朝文物承载着抗美援朝精神,本文在抗美援朝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物分布、保存与展示现状,以及文物价值、类型、真实性与稳定性的梳理分析,指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单位命名、文物级别低、展示不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挖掘价值、微展示、突出主题融合利用等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思考,为抗美援朝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文物 革命文物 类型 保护利用 微展示
下载PDF
抗战、动员与认同:《大声周刊》对民众的宣传动员(1937—1938年)
7
作者 李妍洁 吴仁明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64,共11页
1937—1938年,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初期,大地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大声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国统区的重要宣传刊物,肩负着引导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事业的重任。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大声周刊》挺身而出,以锐利的笔... 1937—1938年,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初期,大地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大声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南国统区的重要宣传刊物,肩负着引导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事业的重任。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大声周刊》挺身而出,以锐利的笔触揭露日军的侵华阴谋,戳穿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面目,揭示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它积极指导青年和妇女运动,鼓励他们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各种错误言论,毫不畏惧,坚决驳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西南民众的抗日热情,更培养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可以说,《大声周刊》为抗战期间救亡运动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成为抗战时期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初期 《大声周刊》 宣传动员 政治认同 救亡运动
下载PDF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 维新派 革命派
下载PDF
甘肃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及鲜明特征——兼论红色革命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惠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50,共9页
甘肃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甘肃红色革命文化以南梁精神、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兰州战役精神等为核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信仰坚定、矢志不渝,... 甘肃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甘肃红色革命文化以南梁精神、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兰州战役精神等为核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信仰坚定、矢志不渝,人民至上、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等,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多样性、广泛性、传承性等特征。进入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甘肃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前进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革命文化 共产党人 革命精神 政治品质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构成、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叙事载体 被引量:3
10
作者 汤夺先 王雯雯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1,142,共10页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理空间、革命精神发扬的文化空间,其红色记忆和行动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内容构成具体包括纸质文献、场所场地、用品用具、设施设备、文艺作品等。以红色文本为叙事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红色基因,在生成中激活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价值、在阐释中提升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延伸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普及红色文化教育和强化党政引领是推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黑河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平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8-90,共3页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所形成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珍贵财富。抗联精神的实践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教育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创设基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实践环境,从思维上改变受社...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所形成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珍贵财富。抗联精神的实践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教育文化氛围。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创设基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实践环境,从思维上改变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意识,从行动上塑造学生行为方式,使抗联精神实质与大学生思想与实际融合,实现真正的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精神 革命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审视、推进理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艳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9,共9页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践中尚存在需完善之处。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应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科学认识革命文化、从情感上高度认同革命文化、从实践中增强传承革命文化的行为自觉。这不仅有助于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激发革命文化的时代活力,还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革命文化 思想认知 情感认同:行为自觉
下载PDF
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述论(1978—2020)
13
作者 梁琚雯 赵学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53,共13页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中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构。面对新时期以来创作者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延安作家群以革命作家的身份自觉,通过对苦难伤痕的自身超越深情地告白革命,打破了这一时期新启蒙话语形态下有关革命与伤痕叙述的二元对立方式。在对革命意义的一路追寻中,抗战记忆所赋予的意义空间也提供了他们对于自我定位和群体身份的确认。就其实质而言,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是对于其自身革命一生的真诚告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作家群 “抗战记忆” 革命认同 主体超越 身份确认
下载PDF
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逻辑、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志阳 何天翊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认知是增进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理性接受是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要求。积极践行和传播中华文化是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当前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包... 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认知是增进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理性接受是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要求。积极践行和传播中华文化是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当前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弱化、革命文化认同的虚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的表面化。加强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下载PDF
新时代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的四重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宗高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75-181,共7页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源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维度与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精神支撑。根据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法,提出了新时代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的四重向...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源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维度与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精神支撑。根据文化传播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法,提出了新时代诠释与传播革命文化的四重向度:一是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载体向度,增强符号在提振革命文化中的作用;三是历史向度,把握历史主动,坚守革命理想信念;四是实践向度,优化传播方式,凝聚革命文化认同。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过去能够成功以及未来能够继续成功的基因密码,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通过价值、载体、历史、实践四重向度对革命文化进行诠释与传播,能够在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强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化 人民性 历史主动 政治认同 时代特征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认同困境及改进路径
16
作者 辛绪坤 杨淑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6-50,共5页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革命时期伟大实践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珍贵的传承性财富。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情况,在大连多所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革命文化认同方面存...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革命时期伟大实践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珍贵的传承性财富。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情况,在大连多所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革命文化认同方面存在认知较全面但浅表、情感认同存在冲突、行为意愿较强但主动性较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的改进路径。一是强化大学生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革命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刀刻”革命:延安木刻与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塑造(1937-1945)
17
作者 刘瑶 沈宝莲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会借助各类美术作品建构自己的革命话语,以此来动员抗战并传播政治理念。延安木刻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相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特殊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向工农大众渗透的重要媒介,也是解读革命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会借助各类美术作品建构自己的革命话语,以此来动员抗战并传播政治理念。延安木刻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相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特殊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向工农大众渗透的重要媒介,也是解读革命文化的重要图像。在党的领导下,延安木刻家“刀刻”革命,将枯涩难懂的文字转换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画面,将高大上的“政治用语”转换成接地气的“生活用语”,因而赋予木刻“红色”印记和“政治”符号,形成独具特色的革命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木刻 中国共产党 革命话语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干部”概念的多重内涵
18
作者 熊成帅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干部”是党史党建领域的重要概念,具有多重内涵。常见的“干部”概念主要是指机构的管理者,实质上是一个职务概念。同时,“干部”概念还表示一种政治身份。职务意义上的“干部”,是完成革命任务或治理任务的办事员,是身处科层制组织... “干部”是党史党建领域的重要概念,具有多重内涵。常见的“干部”概念主要是指机构的管理者,实质上是一个职务概念。同时,“干部”概念还表示一种政治身份。职务意义上的“干部”,是完成革命任务或治理任务的办事员,是身处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官员。政治身份意义上的“干部”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主体,是身处政治组织中的革命者或政治家的自我指称。政治身份意义上的“干部”,除了承担事务性工作以外,还具有服从政党要求、推动实现政党政治目标、做出政治决断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干部”既是管理者、公务员,又是革命者、政治家。通过将“干部”概念与“群众”“职业革命家”“韦伯式官僚”等概念加以比较,考察不同概念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干部”概念中身份内涵的丰富内容。干部与群众之间,并非是主导者与被主导者的关系,而是处在相互建构的动态过程之中。通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干部得以获得和维持自身的身份认同。政治身份意义上的“干部”概念与列宁主义的“职业革命家”概念有相似之处,但“干部”概念还具有内在的人格属性和价值内涵。列宁主义的“职业革命家”概念强调的是“以革命为职业”这样一种外在的政治身份规范,“干部”概念包含的“革命者人格”则强调干部内在的自我规范,这种规范涉及干部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外显为干部群体兼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独特人格。对“干部”概念的考察与界定,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部”概念 政治身份 革命者人格 职业革命家
下载PDF
在身份政治与生命政治之间——马克思“革命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效应
19
作者 但昭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0-189,352,353,共12页
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阵营中,"谁之革命""何以革命"仍然是异议纷呈的关键问题且实质性地左右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现实的反抗运动,始终无法走出"主体的幻象";相反,生命政治批判在... 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阵营中,"谁之革命""何以革命"仍然是异议纷呈的关键问题且实质性地左右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现实的反抗运动,始终无法走出"主体的幻象";相反,生命政治批判在"去主体化"的同时,流于一种单纯的解构从而背离了现实的反抗.身份政治与生命政治基于各自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单向度的阐发,客观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图式的双重进路.基于马克思的"革命主体性",二者之间外在的立场分歧可以内在地构成一种解释学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生命政治 马克思 革命主体性
下载PDF
“他者”的复仇——《呼啸山庄》的后殖民解读
20
作者 韩阳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呼啸山庄》中希克厉的复仇可以看作一则殖民反抗的寓言。作为被殖民“他者”的隐喻,希克厉的复仇凝聚着作者反抗殖民文化的痕迹,他的失败亦承载着作者对殖民反抗形式的思索。小说反映了作为爱尔兰裔的作者在两种文...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呼啸山庄》中希克厉的复仇可以看作一则殖民反抗的寓言。作为被殖民“他者”的隐喻,希克厉的复仇凝聚着作者反抗殖民文化的痕迹,他的失败亦承载着作者对殖民反抗形式的思索。小说反映了作为爱尔兰裔的作者在两种文化之间漂泊的矛盾状态及寻找身份定位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希克厉 殖民反抗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