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李素(Rhamnetin)对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Anlotinib)杀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敏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秦萌萌 马德宾 +2 位作者 李昕玲 冯帆 张志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13-219,共7页
目前,安罗替尼(Anlotinib)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的和有希望的分子靶向药物,有助于改善与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但安罗替尼治疗费用昂贵,也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研究与开发安罗替尼增敏的联合与辅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安罗替尼(Anlotinib)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的和有希望的分子靶向药物,有助于改善与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但安罗替尼治疗费用昂贵,也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研究与开发安罗替尼增敏的联合与辅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从鼠李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鼠李素与安罗替尼联合作用杀伤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确定鼠李素是否具有对安罗替尼的增敏作用。使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亚型)、以及H460(非小细胞肺癌中大细胞肺癌亚型)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对动物灌胃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尾静脉注射鼠李素,观察二者单独与联合作用对肺癌细胞皮下肿瘤体积与肿瘤重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以及H460经由肝门静脉接种进入肝脏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的肝脏转移模型,对动物灌胃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尾静脉注射鼠李素,观察二者单独与联合作用对肺癌细胞在肝脏形成肿瘤的影响,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确定肝脏肿瘤病灶所占肝脏面积的比例。在肿瘤组织中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确定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影响。安罗替尼具有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明确的杀伤作用,鼠李素与安罗替尼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安罗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鼠李素能够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作用;鼠李素能够显著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作用,发挥对安罗替尼的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鼠李素 安罗替尼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鼠李柠檬素下调NEK2抑制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2
作者 张林 徐厚平 +3 位作者 刘代群 汪思嘉 李光霞 高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92-799,共8页
目的:分析鼠李柠檬素通过NIMA相关激酶2(NE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分析鼠李柠檬素可能的作用靶点为NEK2,TCGA_LIHC数据库分析肝癌组织中NEK2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检测不同浓度鼠李柠檬素对肝癌细胞增殖及... 目的:分析鼠李柠檬素通过NIMA相关激酶2(NEK2)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分析鼠李柠檬素可能的作用靶点为NEK2,TCGA_LIHC数据库分析肝癌组织中NEK2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检测不同浓度鼠李柠檬素对肝癌细胞增殖及NEK2蛋白表达的影响,设置对照组和鼠李柠檬素组,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观察鼠李柠檬素对移植瘤体积、质量及瘤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构建shNEK和稳定过表达NEK2细胞,观察鼠李柠檬素抑制NEK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NEK2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其表达量与预后有关(P<0.05)。随着鼠李柠檬素浓度越高,HepG2细胞和Hep3B细胞相对存活率降低(P<0.05)。鼠李柠檬素组增殖活性、侵袭、迁移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鼠李柠檬素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久,NEK2蛋白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5)。NEK2基因沉默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NEK2过表达可以逆转鼠李柠檬素抑制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P<0.05)。结论:鼠李柠檬素可以抑制NEK2蛋白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柠檬素 肝癌细胞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鼠李黄素保护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
3
作者 张萍 苟芳 任嵘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究鼠李黄素(Rhamnetin)保护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予以50、100及200 mg/kg Rhamnetin灌胃,给药14 d后检测脑组织含水率、脑指数、细胞凋亡、血清炎性因子、... 目的探究鼠李黄素(Rhamnetin)保护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予以50、100及200 mg/kg Rhamnetin灌胃,给药14 d后检测脑组织含水率、脑指数、细胞凋亡、血清炎性因子、凋亡及炎性反应标志物、Notch1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表达。并添加Notch1激活剂Jagged1,观测各组Notch1、P38 MAPK蛋白表达。结果Rhamnetin中、高剂量干预后,大鼠跳台错误次数、脑指数、脑组织含水率、细胞凋亡率、IL-6、IL-1β、TNF-α、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p-Notch1/Notch1及p-P38 MAPK/P38 MAPK减少,进入新异臂次数和IL-10增加(P<0.05);且Rhamnetin可抑制Jagged1对Notch1-P38 MAPK信号轴的激活(P<0.05)。结论鼠李黄素可保护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可能与下调Notch1-P38 MAPK信号轴,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黄素 糖尿病 脑缺血再灌注 炎性反应 Notch1-P38 MAPK信号轴
下载PDF
辽西蜂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迟家平 薛秉文 陈海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开发辽西蜂胶的药用资源,寻找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分离鉴定辽西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采用加压硅胶柱层析等方法提取分离辽西蜂胶中黄酮类成分,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4种光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辽西... 目的:开发辽西蜂胶的药用资源,寻找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分离鉴定辽西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采用加压硅胶柱层析等方法提取分离辽西蜂胶中黄酮类成分,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4种光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辽西蜂胶中分离到7种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鉴定分别为白杨素(chrysinI;4H-1-benzopyran-4-one,5,7-dihydroxy-2-phenyl-I)、良姜素(izatpininⅡ;4H-1-benzopyran-4-one,3,5-dihydroxy-7-methoxy-2-phenyl-Ⅱ)。高良姜素(galanginⅢ;4H-1-benzopyran-4-one,3,5,7-trihydroxy-2-phenyl-Ⅲ)、金合欢素[acacetinⅣ;4H-1-benzopyran-4-one,5,7-dihydroxy-2-(4-methoxyphenyl)-Ⅳ]、洋芹素(apigeninⅤ;4H-1-benzopyran-4-one,5,7-dihydroxy-2-(4-hydroxyphenyl)-Ⅴ]、山萘素[kaempferolⅣ;4H-1-benzopyran-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蜂胶 白杨素 良姜素 高良姜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鼠李素下调Notch-1的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淑艳 张方 姬颖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目的探索鼠李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CF-7细胞分为4组:MCF-7(对照组)、鼠李素(1、2.5、5μM)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蛋白印记检测Notch-1、CSL、H... 目的探索鼠李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CF-7细胞分为4组:MCF-7(对照组)、鼠李素(1、2.5、5μM)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蛋白印记检测Notch-1、CSL、Hes1、Ki67和VEGF表达。结果低浓度的(<5μM)的鼠李素不会影响MCF-7细胞活力;高浓度的(>5μM)的鼠李素对MCF-7有显著毒性。2.5和5μM鼠李素组细胞增殖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鼠李素(1、2.5、5μM)组细胞侵袭和迁移明显降低(P<0.05)。另外,鼠李素(1、2.5、5μM)组Notch-1、CSL和Hes1相对蛋白表达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且,Notch-1通路激活剂Jagged1(10μM)还可明显抑制鼠李素(5μM)诱导的Notch-1、CSL、Hes1、Ki67和VEGF表达的下降(P<0.05)。结论鼠李素通过下调Notch-1的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鼠李素 增殖 侵袭 迁移 Notch-1通路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血宁注射液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吉 李晋 +4 位作者 何俊 关秀伟 张纲 李志刚 常艳旭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建立舒血宁注射液中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Extend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进样体积为15μL,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60 n... [目的]建立舒血宁注射液中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Extend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进样体积为15μL,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槲皮素、山奈酚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的分离及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RSD均都小于5%;平均回收率在99.5%~100%之间且RSD均值小于5%。30批舒血宁注射液中总黄酮醇苷平均含量为1.06 mg/mL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舒血宁注射液中总黄酮醇苷含量的测定,为舒血宁注射液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注射液 槲皮素 山奈酚 异鼠李素 总黄酮醇苷
下载PDF
UVB对藏药镰形棘豆类黄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聪琳 王晓琳 +2 位作者 郭敏 赵晓丽 姜华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8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藏药镰形棘豆幼苗在不同B波段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辐射下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及黄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从细胞水平探讨镰形棘豆类黄酮积累受UVB胁迫的影响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镰形棘豆人工培养幼苗为实验材料... 目的:研究藏药镰形棘豆幼苗在不同B波段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辐射下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及黄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从细胞水平探讨镰形棘豆类黄酮积累受UVB胁迫的影响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镰形棘豆人工培养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低辐照强度Q1(约2.0 W/m^(2))组、高辐照强度Q2(约3.0 W/m^(2))组及对照组,分别在UVB处理0、1、2、3、5、7 d后取样,测定总黄酮、鼠李柠檬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及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的活性。结果:UVB辐射能够促进镰形棘豆总黄酮和鼠李柠檬素的含量升高。UVB能够提高PAL的活性,增强效果Q1优于Q2。Q1剂量的UVB能够提高CHS和CHI的活性,Q2剂量的UVB短时间辐射能够提高CHS和CHI的活性,长时间辐射降低CHS和CHI的活性。结论:UVB辐射对镰形棘豆类黄酮物质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低剂量的UVB能够刺激镰形棘豆黄酮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升高,促进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高剂量的UVB长时间辐射可能对镰形棘豆幼苗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利于类黄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形棘豆 总黄酮 鼠李柠檬素 黄酮合成相关酶
下载PDF
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便利 王荞薇 +3 位作者 连琦 谢媛媛 王义明 罗国安 《中药与临床》 2016年第6期17-21,共5页
目的:建立银杏叶药材中总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所测得结果进行比较。HPLC法为改良药典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250mm×4... 目的:建立银杏叶药材中总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所测得结果进行比较。HPLC法为改良药典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为0.4%磷酸-甲醇(50:5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60nm。结果:HPLC法测定山柰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分别在1.20-120 mg·L^(-1),1.50-150 mg·L^(-1),0.68-68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UV法芦丁在8.84-26.52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加样回收率为102.4%。采用HPLC法测定银杏叶中总黄酮含量(上述3种成分含量之和×2.51)显著低于UV法测定结果,说明银杏叶药材中含有其他酚酸类成分。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总黄酮 山柰酚 鼠李素 槲皮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基于“初生-次生代谢产物”互作途径的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差异性研究
9
作者 杨兴晶 刘妍如 +5 位作者 唐志书 宋忠兴 周篷 常百金 赵艳婷 刘长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83-2396,共14页
目的分析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t.sp L.与中华沙棘H.rhamnoides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2个种属的沙棘进行初生及次生代... 目的分析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t.sp L.与中华沙棘H.rhamnoides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2个种属的沙棘进行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表征,基于二水平析因-星点设计法(plackett burman-central composite design,PB-CCD)设计对沙棘UPLC-DAD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优化液相方法,指认共有峰;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大果沙棘、中华沙棘进行差异初生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富集;进一步采用质谱多反应检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对筛选得到具有差异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对2个品种沙棘的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生物合成途径的关联和阐释。结果基于成分表征和PLS-DA初步鉴定出中华、大果沙棘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1个,其中包括2个氨基酸类初生代谢物和9个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结论建立的方法能鉴定出中华沙棘、大果沙棘中的差异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在中华沙棘中含量较高,说明中华沙棘在药用功效上可能强于大果沙棘;其次异鼠李素在大果沙棘中含量较高,说明其对临床的质控和应用可能不太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中华沙棘 大果沙棘 L-酪氨酸 L-苯丙氨酸 水仙苷 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 槲皮素 木犀草素 柚皮素 山柰酚 异鼠李素 鼠李素 二水槲皮素
原文传递
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评价拟草果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军 柴玲 +2 位作者 陈明生 袁健童 刘布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2-856,共5页
目的建立拟草果Amomumparatsao-ko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鼠李柠檬素为参照峰确定共有峰,建立拟草果的HPLC指纹图谱;以鼠李柠檬素为内标,确定鼠李素、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 目的建立拟草果Amomumparatsao-ko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鼠李柠檬素为参照峰确定共有峰,建立拟草果的HPLC指纹图谱;以鼠李柠檬素为内标,确定鼠李素、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3种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差异。结果建立了拟草果的HPLC指纹图谱,10批样品相似度均在0.9以上;以鼠李柠檬素为内标建立的鼠李素、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300、0.885,重现性良好,10批拟草果样品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法可用于拟草果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草果 鼠李柠檬素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一测多评 鼠李素 3 5-二羟基-7 4’-二甲氧基黄酮
原文传递
鼠李黄素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建设 马玉龙 +1 位作者 何文龙 赵剑婷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9-694,共6页
目的探讨鼠李黄素(Rham)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线栓法建立T2DM中脑动脉阻塞大鼠模型。将16只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脑梗死(MCAO)组和MCAO+Rham组,每组... 目的探讨鼠李黄素(Rham)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线栓法建立T2DM中脑动脉阻塞大鼠模型。将16只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脑梗死(MCAO)组和MCAO+Rham组,每组8只。另取16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Rham组,每组8只。Rham单日灌胃加药200mg/kg,连续21d。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P38的表达;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MCAO组脑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活化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增高,B淋巴细胞癌2(Bcl-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1);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升高(P<0.01);p-JNK/JNK和p-P38/P38的比例升高(P<0.01)。与MCAO组比较,MCAO+Rham组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脑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1);MDA和NO的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1);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1);p-JNK/JNK比例和p-P38/P38比例降低(P<0.01)。结论Rham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具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黄素 糖尿病 脑梗死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鼠李黄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丙义 郭素芬 刘海涛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研究鼠李黄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鼠李黄素低(50 mg·kg^-1)、中(100 mg·kg^-1)、高(200 mg·kg^-1)剂量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采用结扎左... 目的研究鼠李黄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鼠李黄素低(50 mg·kg^-1)、中(100 mg·kg^-1)、高(200 mg·kg^-1)剂量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模型。鼠李黄素各组按相应剂量灌胃,每天1次,连续20 d。BL-420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大鼠MAP、HR和LVSP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CK-MB、Mb、cTn I、IL-6、IL-1β、iNOS和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中Bcl-2、Bax、caspase-3、caspase-9、TLR4、P-NF-κB p65和MIP-2;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中MDA和SOD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细胞中Ki67的表达;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MAP、HR和LVSP显著升高,CK-MB、Mb和cTn I表达显著降低,Bax表达显著下调,Bcl-2表达显著上调,SOD含量显著增高,MDA含量显著降低,Ki67阳性比率显著降低,心肌细胞恢复正常形态,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显著下调,IL-6、IL-1β、iNOS、TNF-α含量显著降低,TLR4、P-NF-κB p65和MIP-2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鼠李黄素主要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减缓炎症反应等途径来保护心肌细胞,减缓缺血再灌注损伤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黄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 增殖 凋亡 炎症
原文传递
北桑寄生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彦予 张喆 +6 位作者 史浩男 熊乐文 杨然 陆远 赵宏伟 刘谦 张永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5-972,共8页
目的对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北桑寄生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 目的对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北桑寄生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1)、反式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对羟基苯甲醛(4)、香草醛(5)、2-羟基-二丁酸-1,4-二乙酯(6)、4-羟基-α-乙烯基-苯乙醛(7)、松脂素(8)、salicifoliol(9)、2,6-二甲氧基-1,4-苯醌(10)、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propyl)biphenyl(11)、7-O-甲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4)、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5)、7-O-甲基-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6)、5,3′,4′-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3-O-(2′′-rhamnosylglucoside)(17)、3′-O-β-D-(6′′′-肉桂酰基)-吡喃葡萄糖基-7-O-甲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结论化合物1~11、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1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北桑寄生黄酮苷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桑寄生 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 香草醛 松脂素 2 6-二甲氧基-1 4-苯醌 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北桑寄生黄酮苷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