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and Rheum emodi extracts against H pylori: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被引量:47
1
作者 Mohammed Ibrahim Aleem A Khan +3 位作者 Santosh K Tiwari Mohammed Aejaz Habeeb MN Khaja CM Habibulla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4期7136-7142,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S. mukorossl) and Rheum emodi (R. emodl). METHODS: Powders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were extracted successively with petroleum ether, benzen... AIM: 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S. mukorossl) and Rheum emodi (R. emodl). METHODS: Powders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were extracted successively with petroleum ether, benzene, chloroform and ethanol and were concentrated in vacuum. The disk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for in vitro studies and in vivo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male Wister rats. Thirty resistant clinical isolates of H pylon, as determined by their antibiotic sensitivity patterns by E-test, along with two Gram +ve (S. aureus, B. subtilis) and two Gram -ve (E. coli, P. vugaris) organism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against these extracts. RESULTS: In our screening, all 30 resistant isolates and the other four organisms (two Gram +ve S. aureus, B. subtilis and two Gram -ve, E. coli, P. vugaris) were sensitive to the test compounds. It was found that ethanol and chloroform extracts of S. mukorossi and ethanol and benzene extracts of R. emodi inhibited Hpylori at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In the in vitro study, the isolates showed a considerable zone of inhibition at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10 μg/mL) for both the extracts. In the in vivo study, the H pylori infection was cleared with minimal doses of extracts of S. mukorossi (2.5 mg/mL) and R. emodi (3.0 mg/mL) given orally for seven days. CONCLUSION: We can conclude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 extracts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ylori in vitro and, in in vivo studies, the H pylori infection cleared within seven days at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We also found that H pylori did not acquire resistance against these herbal extracts even after 10 consecutive pass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 pylori Sapindus mukorossi rheum emodi
下载PDF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and Rheum emodi extracts: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被引量:26
2
作者 Mohammed Ibrahim Mohammed Nane Khaja +5 位作者 Anjum Aara Aleem Ahmed Khan Mohammed Aejaz Habeeb Yalavarthy Prameela Devi Mangamoori Lakshmi Narasu Chitoor Mohammed Habibulla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2566-2571,共6页
AIM: To study the hepatoprotective capac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S. mukorossi) and Rheum emodi (R. emodi) extracts in CCl4 treated male rats. METHODS: The dried powder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was extracted succ... AIM: To study the hepatoprotective capacity of Sapindus mukorossi (S. mukorossi) and Rheum emodi (R. emodi) extracts in CCl4 treated male rats. METHODS: The dried powder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was extracted successively with petroleum ether, benzene, chloroform, and ethanol and concentrated in vacuum. Primary rat hepatocyte monolayer cultures were used for in vitro studies. In vivo, the hepatoprotective capacity of the extract of the fruit pericarp of S. mukorossi and the rhizomes of R. emodi was analyzed in liver injured CCl4-treated male rats. RESULTS: In vitro: primary hepatocytes monolayer cultures were treated with CCl4 and extracts of S. mukorossi & R. emodi. A protective activity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the CCl4 damaged primary monolayer culture. In vivo : extracts of the fruit pericarp of S. mukorossi (2.5 mg/mL) and rhizomes of R. emodi (3.0 mg/mL) were found to have protective properties in rats with CCl4 induced liver damage as judged from serum marker enzyme activities. CONCLUSION: The extracts of S. mukorossi and R. emodi do have a protective capacity both in vitro on primary hepatocytes cultures and in in vivo in a rat model of CCl4 mediated liver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Sapindus mukorossr rheum emodi
下载PDF
HPLC测定藏边大黄中的藏黄苷A 被引量:10
3
作者 卢敬光 王曙 +4 位作者 严晓梁 马静 何俊 刘傲镭 吴启秀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4-705,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来源藏边大黄中的藏黄苷A。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Shim-pack C18(250mm×4.6mm,5μm),检测波长为320n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结果藏黄苷A0.17~17.00μg与峰面... 目的测定不同来源藏边大黄中的藏黄苷A。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Shim-pack C18(250mm×4.6mm,5μm),检测波长为320n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结果藏黄苷A0.17~17.00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30%,RSD=1.0%(n=6);5份藏边大黄中藏黄苷A的含量均大于7.5%。结论所建方法简单、稳定,藏黄苷A的含量可作为藏边大黄的品质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藏边大黄 藏黄苷A 芪类化合物
下载PDF
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兵 杨静 王曙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蓼科波叶组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ODS柱层析法。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学鉴定,确定结构分别为: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素(Ⅲ)、β-谷甾醇(Ⅳ)、trans-3,5,3,′4′-四羟基芪(... 目的研究蓼科波叶组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ODS柱层析法。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学鉴定,确定结构分别为: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素(Ⅲ)、β-谷甾醇(Ⅳ)、trans-3,5,3,′4′-四羟基芪(Ⅴ)、d-儿茶素(Ⅵ)、胡萝卜苷(Ⅶ)、trans-3,5,3,′4′-四羟基芪-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trans-3,5,3,′4′-四羟基芪-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Ⅸ)、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和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Ⅺ)。结论其中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 波叶组 藏边大黄 柱层析 分离 结构鉴定 大黄酚 大黄素
下载PDF
微波技术提取大黄蒽醌类物质的最佳工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金汝城 谢伟雪 +2 位作者 吴卓 张东博 杜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4-56,共3页
目的优选微波技术提取大黄游离蒽醌的工艺。方法先采用单因素考察,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微波输出功率、乙醇浓度、浸出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大黄游离蒽醌的最佳浸出方案。结果采用70%乙醇溶液在微波输出功率中高火,... 目的优选微波技术提取大黄游离蒽醌的工艺。方法先采用单因素考察,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微波输出功率、乙醇浓度、浸出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大黄游离蒽醌的最佳浸出方案。结果采用70%乙醇溶液在微波输出功率中高火,用70%乙醇,料液比为1∶8,提取5min,提取2次,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率为1.31%,相对提取率达到88.52%。结论用微波浸提法提取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效率高、操作简便、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技术 大黄 蒽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藏边大黄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军林 王志斌 李家实 《中药材》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49-250,共2页
从藏边大黄中离析得到一种二苯乙烯甙E,量极大。以E和藏边大黄95%乙醇提取物进行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展示了藏边大黄的应用价值。同时为波叶组大黄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藏边大黄 二苯乙烯甙E 降血糖
下载PDF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中游离蒽醌的含量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佩琪 承伟 +1 位作者 郭兴杰 范会瑜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39-1940,共2页
目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丙酮为溶剂,在hex=460nnq和kern=540nnq处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测得游离蒽醌含量在o.25~3.o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122.81C+46... 目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丙酮为溶剂,在hex=460nnq和kern=540nnq处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测得游离蒽醌含量在o.25~3.o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122.81C+46.224(r=0.9996),最低检测限为0.25μg/ml,表明该法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且操作简便。结论该研究为测量大黄中活性成分游离蒽醌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游离蒽醌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藏边大黄对高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志勤 朱爱琴 于梅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观察唐古特藏边大黄对高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给予唐古特藏边大黄水煎液口服;对照组31例,不服用唐古特大黄水煎液,疗程为4周,观察脑梗死疗效。同期采用放射免疫... 目的:观察唐古特藏边大黄对高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给予唐古特藏边大黄水煎液口服;对照组31例,不服用唐古特大黄水煎液,疗程为4周,观察脑梗死疗效。同期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白介素(IL-1β和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和IL-6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观测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藏边大黄通过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从而使高原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藏边大黄 急性脑梗死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高原
下载PDF
藏边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智华 洪筱坤 李旭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488-491,共4页
实验结果表明藏边大黄含有正品大黄所特有的5种蒽醌甙元,且含量(2.24%)明显地高于正品大黄(平均为0.699%)。
关键词 大黄 藏边大黄 蒽醌类 化合物 HPLC
下载PDF
三种非正品大黄中34种化学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郑俊华 西泽信 +4 位作者 山岸乔 西冈五夫 金子光 三桥博 楼之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15-317,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非正品大黄:藏边大黄Rheum emodiWall.(Ⅰ),华北大黄R.franzenbachii münt.(Ⅱ)和河套大黄R.hotaoense C.Y.Cheng et T.C.Kao(Ⅲ)根和根茎中3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三种大黄中... 本文首次报道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非正品大黄:藏边大黄Rheum emodiWall.(Ⅰ),华北大黄R.franzenbachii münt.(Ⅱ)和河套大黄R.hotaoense C.Y.Cheng et T.C.Kao(Ⅲ)根和根茎中3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三种大黄中水溶性蒽甙的含量为Ⅲ>Ⅱ>Ⅰ;而脂溶性游离蒽醌及其单糖甙的含量为Ⅰ>Ⅱ>Ⅲ;它们均不含苯丁酮甙类,而含有少量的鞣质类化合物,芪甙类的含量为Ⅱ>Ⅲ>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色谱法 化学成分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微波技术在大黄游离蒽醌浸提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11
作者 郝守祝 张虹 +2 位作者 刘丽 李智恩 徐祖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 研究微波技术对大黄游离蒽醌浸出量的影响 ,并与传统提取方法做比较。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微波输出功率、药材粒径、浸出时间 3个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优选大黄游离蒽醌的最佳浸出方案。以优选出的微波浸出方案为实验组 ,... 目的 研究微波技术对大黄游离蒽醌浸出量的影响 ,并与传统提取方法做比较。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微波输出功率、药材粒径、浸出时间 3个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优选大黄游离蒽醌的最佳浸出方案。以优选出的微波浸出方案为实验组 ,以常规煎煮法及乙醇回流法为对照组 ,进行平行实验。结果 药材粒径对大黄游离蒽醌浸出的影响高度显著 (P<0 .0 1) ,功率对大黄游离蒽醌浸出的影响显著 (P<0 .0 5 ) ,时间对大黄游离蒽醌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 (0 .0 5 <P<0 .1)。微波浸提法对大黄游离蒽醌的提取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煎煮法 ,同乙醇回流提取法相当。结论 微波浸提法是一种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省时的提取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新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 大黄游离蒽醌 浸提 微波技术
下载PDF
藏边大黄中茋类化合物Piceatannol的含量测定
12
作者 刘兵 谢韵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4期40-41,共2页
目的:建立藏边大黄中茋类化合物Piceatannol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ODS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5nm;柱温为30℃。结果:Piceatannol在0.059... 目的:建立藏边大黄中茋类化合物Piceatannol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ODS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5nm;柱温为30℃。结果:Piceatannol在0.0591~0.59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01%,RSD为0.7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藏边大黄药材品质评价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大黄 HPLC 茋类化合物 PICEATANNOL
下载PDF
不同炮制工艺对藏边大黄中藏黄苷A和总蒽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柳莹 卢敬光 +2 位作者 吴丽 马庆阳 王曙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筛选去除藏边大黄中蒽醌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藏黄苷A和总蒽醌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考察藏边大黄经蒸熟、酒熟、醋炒和黑豆汁炖4种工艺炮制后,藏黄苷A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结果藏边大黄经炮制后,藏黄苷A的含量为生片>... 目的筛选去除藏边大黄中蒽醌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藏黄苷A和总蒽醌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考察藏边大黄经蒸熟、酒熟、醋炒和黑豆汁炖4种工艺炮制后,藏黄苷A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结果藏边大黄经炮制后,藏黄苷A的含量为生片>黑豆汁炖>醋炒>酒熟>蒸熟;总蒽醌的含量为生片>黑豆汁炖>醋炒>蒸熟>酒熟。采用蒸熟炮制法时,随着蒸制时间的增加,藏黄苷A的含量逐渐下降,总蒽醌含量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结论 4种炮制工艺虽未达到最佳效果,但可为藏边大黄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大黄 藏黄苷A 总蒽醌 炮制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
原文传递
藏边大黄中鞣质的分离纯化工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庆 王曙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6-507,共2页
目的用D141大孔吸附树脂对藏边大黄鞣质进行分离纯化。方法以洗脱参数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UV法测定鞣质的含量。结果原药材经水渗漉,鞣质得率为93.61%,渗漉液用量为药材的15倍量;D141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鞣质量为27.5 mg.g-1;适宜洗脱流... 目的用D141大孔吸附树脂对藏边大黄鞣质进行分离纯化。方法以洗脱参数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UV法测定鞣质的含量。结果原药材经水渗漉,鞣质得率为93.61%,渗漉液用量为药材的15倍量;D141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鞣质量为27.5 mg.g-1;适宜洗脱流速为2 BV.h-1;样品上样开始有鞣质渗漏时,大孔树脂吸附量为14.4 mg.g-1;鞣质主要有效部位为10%和30%浓度乙醇洗脱液,洗脱液用量为柱体积的3倍量,总洗脱率为90.07%;单独使用30%乙醇洗脱,干燥后固体物中鞣质的含量为35.5%。结论D141大孔树脂可将藏边大黄鞣质进行有效分离纯化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大黄 鞣质 紫外分光光度法 D141型大孔吸附树脂
原文传递
藏边大黄中皂苷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楠 沈群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1-134,共4页
对藏边大黄中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高氯酸-香草醛方法对藏边大黄中的皂苷进行检测,其最大吸收峰为510nm。在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对皂苷提取率的影响最大,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6h... 对藏边大黄中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高氯酸-香草醛方法对藏边大黄中的皂苷进行检测,其最大吸收峰为510nm。在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对皂苷提取率的影响最大,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6h,提取温度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大黄 皂苷 提取
原文传递
藏边大黄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薛 王曙 叶本贵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建立藏边大黄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大经典鉴别法鉴别藏边大黄;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中的方法测定藏边大黄的干燥失重、总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法测定药材中指标性成分藏黄苷的含... 目的建立藏边大黄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大经典鉴别法鉴别藏边大黄;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中的方法测定藏边大黄的干燥失重、总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法测定药材中指标性成分藏黄苷的含量。结果四大鉴别均具显著特征,可作为藏边大黄药材的鉴别方法;并初步拟定了藏边大黄中水分的含量不得过15.0%,总灰分的含量不得过10.0%,浸出物的含量不得少于25.0%,藏黄苷A的含量不得少于3.0%。结论所用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可为藏边大黄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边大黄 亚大黄 质量标准 原植物鉴别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高效液相色谱法 藏黄苷A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爱芹 李军林 李家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式-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 大黄属 藏边大黄 波叶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