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effects of crude oil residues on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ree weed rhizospheres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Qian-ru ZHOU Qi-xing +2 位作者 REN Li-ping ZHU Yong-guan SUN Shu-l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01-1106,共6页
Ecological effects of crude oil residues on weed rhizospheres are still vague. The quantitative and diversity changes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of soil-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common dandelion (Taraxacum officinale),... Ecological effects of crude oil residues on weed rhizospheres are still vague. The quantitative and diversity changes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of soil-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common dandelion (Taraxacum officinale), jerusalem artichoke (Silphiurn perfoliatum L.) and evening primrose (A colypha australis L.) rhizospheric soils were thus exa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toxic effects of crude oil residues on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soil bacteria, but the weed rhizospheres could mitigate the toxic effects. Total heterotrophic counting colony-forming units (CFUs) in the rhizospheric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rhizospheric soils. The culturable soil-bacterial CFUs in the jerusalem artichoke (S. perfoliatum) rhizosphere polluted with 0.50 kg/pot of crude oil residues were almost twice as much as those with 0.25 kg/pot and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crude oil residues. The addition of crude oil residues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in substrate evenness, substrate richness, and substrate diversity between non-rhizospheric and rhizospheric soils of T. officinale and A. australi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 in the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between non-rhizospheric and rhizospheric soils of S. perfoliatum. The rhizospheric response of weed species to crude oil residues suggested that S. perfoliatum may be a potential weed species for the effective plant-microorganism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by crude oil resid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ffect weed rhizosphere crude oil residue soil microorganism functional diversity
下载PDF
Using Phospholipid FattyAcid Technique toAnalysis the Rhizosphere Specific Microbial Community of Seven Hybrid Rice Cultivars 被引量:4
2
作者 ZHU Yu-jing HU Gui-ping +3 位作者 LIU Bo XIE Hua-an ZHENG Xue-fang ZHANG Jian-f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817-1827,共11页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ety of ric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rhizosphere of different hybrid rice cultivars were determined with ph...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ety of ric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rhizosphere of different hybrid rice cultivars were determined with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 analysis. Three series of new-breeding hybrid rice cultivars in China were tested in the experiment, Ilyouming 86 (II-32A/Minghui 86), Ilyouhang 1 (II-32A/Hang 1), and Ilyouhang 2 (II-32A/Hang 2) with H-32A as female parent, XinyouHK02 (XinA/HK02) and YiyouHK02 (YXA/HK02) with HK02 as male parent, Chuanyou 167 (ChuanxiangA/MR167) and 44you167 (Hunan44A/MR167) with MR167 as male par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of the hybrid rice comprised bacteria, fungi, actinomycetes, and protozoa, according to the 40 PLFA biomarkers detected. Bacteria were more abundant than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in rhizosphere of the hybrid rice tested. Both sulfate-reducing and methane-oxidizing bacteria were found to exist in the hybrid rice rhizospher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FA biomarkers had correlation with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rice. The 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ctivity in rhizosphere we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rice cultiv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ice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diversity
下载PDF
Exotic Plant Alnus trabeculosa Alters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Nativ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被引量:1
3
作者 CHEN Xueping ZHANG Xuanxuan +4 位作者 ZHU Xi'e ZHANG Hui LIANG Xia LEI Yanru HE Chiqu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Alnus trabeeulosa, a rhizobia-nodulating tre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hongxi tidal wet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of China to increase the biodiversity of plants and restore tidal wetland functions. However, t... Alnus trabeeulosa, a rhizobia-nodulating tre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hongxi tidal wet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of China to increase the biodiversity of plants and restore tidal wetland functions.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e introduced plant on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and restoration outcomes remains unknown. In this study,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Phragrnites australis monospecific community and A. trabeculosa-P, australis mixed communities, aiming to assess whether A. trabeculosa influenced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P. australi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fferent taxonomic groups within a soil community may respond similarly to the presence of an introduced exotic plant. Among the 14 phylogenetic phyla detected, Proteobacteria and Acidobacteria were the dominant bacterial taxa in the rhizospher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redominant Proteobacteria showed that the clones from the rhizosphere soils of A. trabeculosa and P. australis in A. trabeculosa-P, australis mixed communities were more diverse than those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P. australis in P. australis monospecific community. The rhizosphere community in the wetland potentially included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y related to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P. australis in A. trabeculosa-P, australis mixed communities exhibited the highest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r) and Simpson diversity index (l/D) (H = 4.52, 1/D = 253).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altered after A. trabeculosa was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e library phylogenetic group restoration outcomes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index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Simpson diversity index 16S rRNA gene wetland restoration
原文传递
间作黄芪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媛媛 谢丰璞 +8 位作者 王楠 高静 黄文静 李铂 孙晓春 宋忠兴 唐志书 王二欢 马存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期79-86,92,共9页
目的: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中药材种植模式的响应方式。方法:以间作黄芪及单作下当归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及种植模式下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差异。结果:间作下Chao1指数、ACE指数高于单作,变形... 目的: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中药材种植模式的响应方式。方法:以间作黄芪及单作下当归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及种植模式下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差异。结果:间作下Chao1指数、ACE指数高于单作,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间作下的优势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间作下高于单作。11月间作下γ变形菌纲、7月间作下全噬菌纲的丰度显著高于单作。KEGG功能预测表明,在不同时间及间作下根际土壤细菌与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代谢功能下属的23类二级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氮循环的功能基因K00371(narH/narY/nxrB)、(K00374 narI/narV)等OTU数在间作下显著高于单作;不同门、纲在间作下的共生网络比单作下连接紧密且更复杂。结论:当归间作黄芪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增加其丰富度及功能的丰富性,影响土壤氮循环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根际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种植方式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许鹏辉 赵岳浩 +1 位作者 康泽兵 李博文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以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和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经过聚类注释后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中真菌共有90个OT... 以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和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经过聚类注释后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中真菌共有90个OTU(OperationalTaxonomicUnit,OTU),特有OTU分别为452个和635个;根及根际土壤中细菌共有622个OTU,特有OTU分别为982个和5618个。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根部内生细菌相比拉萨大黄根际土壤细菌估计物种数量大,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高(P<0.05);拉萨大黄根际土壤真菌比根部内生真菌的物种总数更多,但根际土壤真菌和根部内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基于β多样性分析得到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q<0.05)。从群落组成来看,在门水平上,真菌群落中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细菌群落中根部内生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为75.44%,在根际土壤中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44.36%;在属水平上,真菌群落中根部可被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为21.8%,根际土壤中可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截盘多毛孢属(Truncatella),相对丰度为26.16%。细菌群落中根部可被分类出来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JC017,相对丰度为73.44%,根际土壤中可被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Ba-cillus_BD,相对丰度为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大黄 高通量测序 内生菌 根际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大豆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金波 王永斌 +1 位作者 谭巍巍 刘昭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1-480,共10页
根际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大豆根系土壤营养元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即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豆的生长健康、营养物质吸收及病害防治... 根际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大豆根系土壤营养元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即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豆的生长健康、营养物质吸收及病害防治等,大豆的生长也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关于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包括不同的大豆种质、耕作栽培方式、生长时期、根际分泌物以及外界处理等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大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同时对未来关于大豆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特征
7
作者 孟紫莲 谢代祖 +3 位作者 黄晓露 赵志珩 徐圆圆 廖健明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1-592,共12页
为板栗人工林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广西东兰县、天峨县、林科院、隆安县以及平乐县的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为板栗人工林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广西东兰县、天峨县、林科院、隆安县以及平乐县的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5个地区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而言,东兰县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环境质量表现最差。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细菌在门分类水平上均以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50%),优势真菌均以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主(>95%),而优势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异较为明显。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有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Shannon、Chao1、ACE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土壤脲酶活性与细菌群落优势类群酸杆菌门、Rhizomicrobium及真菌群落优势类群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红菇属、圆孢牛肝菌属、丝盖伞属、锁瑚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P<0.0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细菌群落ACE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是影响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土壤脲酶活性是影响广西板栗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人工林 根际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土壤环境因子 广西
下载PDF
不同烤烟品种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分析
8
作者 何晓冰 黄昆鹏 +7 位作者 李俊营 马世原 张鹏哲 王明鑫 杨楠 阴广宇 张富生 孙聚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56-65,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探明烤烟植株与其根际微生物的关系,为改良烟株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烟100、NC89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 【目的】分析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探明烤烟植株与其根际微生物的关系,为改良烟株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烟100、NC89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技术,结合植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品种烤烟植株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中,根际土壤细菌4个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根际土壤真菌2个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品种NC89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中烟100和云烟87,说明NC89细菌多样性优于其他2个品种,有益菌Mortierella、Neocosmospora、unclassified_k_Fungi的含量高于其他2个品种。【结论】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NC89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优于中烟100和云烟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2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李世嘉 全昌云 +3 位作者 韦金清 黄钰淇 曾思雨 邵元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50%氟啶胺处理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4.8%和18.8%,而50%戊唑醇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则显著增加,增幅高达76.8%;50%戊唑醇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全氮最高增幅为77.8%;有效磷最高增加了1.3倍;速效钾最高增幅达2.1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50%氟啶胺处理后,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92.8%;50%戊唑醇处理后,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较喷施前减少41.9%;杀菌剂处理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比较2种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多样性发现,CK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最低,2种杀菌剂处理后,AWCD均降低,且戊唑醇对AWCD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总体上,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cIntosh均匀度指数(U)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2类碳源的利用率相似,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杀菌剂处理后茉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 氟啶胺 戊唑醇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根际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樱桃属(Cerasus)植物根围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吕德国 于翠 +3 位作者 杜国栋 秦嗣军 李芳东 刘国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882-3890,共9页
研究了樱桃属(Cerasus)5种植物本溪山樱(Cs)、大青叶(Cp)、马哈利(Cm)、考特(Cap)、早红宝石(Ca)各主要生长期根围微生物数量、种群组成、Shannom-Wiener指数(H)、丰富度(S)、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D)和优势微生物种群变... 研究了樱桃属(Cerasus)5种植物本溪山樱(Cs)、大青叶(Cp)、马哈利(Cm)、考特(Cap)、早红宝石(Ca)各主要生长期根围微生物数量、种群组成、Shannom-Wiener指数(H)、丰富度(S)、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D)和优势微生物种群变化动态。从樱桃根围共分离到细菌18属,优势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放线菌为链霉菌的12个类群,优势类群主要为白色类群(Albosporus)、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和黄色类群(Flavus);真菌6属,优势菌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樱桃根围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J)及优势度指数(D)随樱桃种类不同而发生变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为Ca>Cs>Cp>Cm>Cap,放线菌为Ca>Cp>Cs>Cm>Cap,真菌为Cm>Ca>Cp>Cs>Cap。各生长期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发生变化,新梢迅速生长期Ca、Cs、Cp和Cm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较多,新梢停长期Cap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较多,落叶期5种樱桃属植物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属植物 根际 微生物 多样性指标
下载PDF
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11
作者 曹永昌 杨瑞 +3 位作者 刘帅 王紫泉 和文祥 耿增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67-1676,共10页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研究表明:(1)夏、秋季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截然不同,除秋季云杉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且AWCD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2)夏秋两季4种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林夏秋两季均表现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其它3种针叶林则是夏季根际小于非根际,秋季根际大于非根际;锐齿栎林根际与非根际均为秋季低于夏季,其他3种针叶林则是非根际土秋季低于夏季,而根际土秋季高于夏季。(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且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主成分综合得分也有所不同,4种林分非根际土综合得分锐齿栎最高,其次是华山松和云杉,油松最低;根际土夏秋规律不同,夏季华山松和油松较高,云杉最低,秋季油松和云杉较高,锐齿栎最低,且综合得分与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秦岭 根际 非根际 多样性指数 季节
下载PDF
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2
12
作者 湛方栋 陆引罡 +3 位作者 关国经 唐远驹 张永春 黄建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8-494,共7页
选择贵州省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中性紫色土、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过程中,根际细菌的数量在团棵期最低,然后逐渐增加,现蕾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放线菌和... 选择贵州省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中性紫色土、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过程中,根际细菌的数量在团棵期最低,然后逐渐增加,现蕾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从团棵期到成熟期呈增长趋势。土壤类型不同,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不一样,黄壤>黄色石灰土>中性紫色土;真菌数量,中性紫色土>黄壤>黄色石灰土。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不同土壤中表现也不一样,相对于黄壤和黄色石灰土,在中性紫色土中,根际微生物的优势种群数目较多,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种群更具多样性,而且较稳定,表明其群落结构更为合理,这可能与中性紫色土上的烟草青枯病发生率较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根际微生物 种群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6
13
作者 刘波 胡桂萍 +2 位作者 郑雪芳 张建福 谢华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了4个以Ⅱ-32A为母本和3个以制5为父本的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探讨其与水稻特性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水稻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了4个以Ⅱ-32A为母本和3个以制5为父本的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探讨其与水稻特性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水稻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丰富,共检测到38种PLFAs,其中完全分布的生物标记有23种,不完全分布的有15种;水稻根际土壤中PLFAs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不同水稻材料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组成结构存在差异。对根际土壤特征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16:0(细菌)、18:1ω9c(真菌)、10Me17:0(放线菌)、10Me16:0(硫酸盐还原细菌)和16:1ω5c(甲烷氧化菌)比较可知,制5系列组合含量高,最高的为金生优制5,Ⅱ-32A系列组合较低,含量最低的为Ⅱ优797。对PLFAs总量和水稻特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LFAs含量与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对水稻根际土壤磷脂脂肪酸生物量总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Ⅱ-32A系列组合聚为一类,制5系列组合聚为一类,表现出水稻遗传特性在其根际PLFAs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结构丰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水稻遗传亲缘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际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PCR-DGGE技术的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刘绍雄 王明月 +5 位作者 王娟 杨宇明 缪福俊 王金华 张敬宜 熊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05-1412,共8页
为了解剑湖湿地湖滨带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应用PCR-DGGE技术对剑湖湿地湖滨带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为了解剑湖湿地湖滨带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应用PCR-DGGE技术对剑湖湿地湖滨带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J)均有所不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非根际,其中茭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最高,说明植物群落类型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在82%的相似水平上聚为4大类群,根际土壤细菌和茭草非根际土壤细菌聚为一类,其余非根际土壤细菌各聚为一类,说明植物群落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对DGGE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同源性最高的微生物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 rium)、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它们均为未培养微生物。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氮磷含量均有所差异,其中茭草根际土壤氮磷含量最高,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总N、总P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剑湖湿地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大青叶樱桃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变化动态 被引量:14
15
作者 于翠 吕德国 +2 位作者 秦嗣军 杜国栋 刘国成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2年生大青叶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根际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不同物候期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大青叶樱桃根际分离纯化获得的细菌分别属于15个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2年生大青叶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根际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类,分析了不同物候期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大青叶樱桃根际分离纯化获得的细菌分别属于15个属,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的6个类群,以白色类群(Albosporus)、黄色类群(Flavus)为主;真菌以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属(Trichoderma)为主。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同,落叶期根际细菌种群结构最丰富,萌芽期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叶樱桃 根际 微生物 多样性指标
下载PDF
不同肥力条件下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超 吴凡 +1 位作者 刘训理 刘兵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2-14,共3页
对不同肥力条件下烟草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分离,研究了其数量变化,对根际土壤中7类细菌生理群进行了数量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高肥土壤中最多,中肥土壤次之,低肥土壤最少;根际真菌数量以低肥土壤中数... 对不同肥力条件下烟草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分离,研究了其数量变化,对根际土壤中7类细菌生理群进行了数量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高肥土壤中最多,中肥土壤次之,低肥土壤最少;根际真菌数量以低肥土壤中数量最多,高肥土壤次之,中肥土壤最少;好气性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的数量以高肥土壤最大,中肥土壤次之,低肥土壤最少;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数量呈现低肥大于中肥大于高肥的变化趋势。不同肥力条件下,烟草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及8类细菌生理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均以低肥土壤的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三峡库区栽培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静 肖国生 +4 位作者 周浓 丁博 赵学巧 郭冬琴 祁俊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95-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显示,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选择合适的重楼品种和栽培基地,有利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重楼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三峡库区 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 多样性 酶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三七连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付丽娜 汪娅婷 +2 位作者 王星 姬广海 魏兰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目的】针对三七土传病害根腐病日益突出的问题,探讨三七根际土壤和根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与根腐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连作3年三七和连作4年三七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根际土壤进行Biolog ECO代谢功能多样... 【目的】针对三七土传病害根腐病日益突出的问题,探讨三七根际土壤和根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与根腐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连作3年三七和连作4年三七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根际土壤进行Biolog ECO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对三七根际土和根组织采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根据细菌16S r DNA序列和真菌ITS区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Blast同源比对及其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健康植株组与感病植株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康植株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理活性高于感病植株组;从根际土壤中培养出172株菌株,其中,健康植株组土壤以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节杆菌(Arthrobacter)等为优势菌群;感病植株组土壤以黄杆菌(Flavobacterium)、毛霉菌(Mucor)和镰刀菌(Fusarium)等为优势菌群;从根组织中分离出121株菌株,其中,健康植株根部以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感病植株根部以镰刀菌(Fusarium)、拉恩氏菌(Rahnella)、欧文氏菌(Erwinia)等为优势菌群。【结论】三七土传病害根腐病的发生与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为从微生态角度改善三七土壤健康状况及控制三七根腐病的发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持续干旱对樱桃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结构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方春 邢尚军 +3 位作者 马海林 陈波 丁延芹 杜秉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2-649,共8页
以1年生吉塞拉实生容器苗为试材,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研究了干旱胁迫(连续干旱0、7、14、21、28 d和35 d)对樱桃根际促生细菌YT3的标记菌YT3-gfp数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平板计数法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 以1年生吉塞拉实生容器苗为试材,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研究了干旱胁迫(连续干旱0、7、14、21、28 d和35 d)对樱桃根际促生细菌YT3的标记菌YT3-gfp数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平板计数法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了干旱对樱桃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结果表明:樱桃根际土壤中的YT3-gfp数量是非根际土壤中的8.75—28.77倍,随着持续干旱强度的增加,YT3-gfp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小。干旱对根际土壤中YT3-gfp数量的影响大于对非根际土壤的影响,分别在持续干旱至第21天和28天时,YT3-gfp的数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持续干旱强度的增加,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小,而真菌的数量一直减少。此外,持续干旱至第21天或28天时,樱桃根际土壤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最低的优势度指数。基于T-RFLP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干旱14—35 d时,其细菌群落结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群落结构趋于多样性;而持续干旱7 d和42 d构成另外两个相对独立的群,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以上分析可知,干旱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显著,一定强度的干旱可提高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提高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适当干旱对维持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根际 微生物 樱桃 群落结构 绿色荧光蛋白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下载PDF
茶树根系内生真菌与根际土壤真菌的季节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雲飞 张玥 +4 位作者 张彩丽 杨路成 陈暄 庄静 黎星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6,共6页
从不同季节的茶树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真菌2 019株,包括茶树根系内生真菌826株、根际土壤真菌1 193株。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rDNA-ITS区段进行扩增及分析,共鉴定出13个属28种真菌,其中茶树根系内生真菌12种,根际土壤真菌20种... 从不同季节的茶树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真菌2 019株,包括茶树根系内生真菌826株、根际土壤真菌1 193株。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rDNA-ITS区段进行扩增及分析,共鉴定出13个属28种真菌,其中茶树根系内生真菌12种,根际土壤真菌20种。对不同季节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分离出茶树根系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12、11、12;3个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指数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春、夏、秋季分离出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分别为18、17、20;3个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差异均不明显。根际土壤真菌与根系内生真菌比较,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明显且根际土壤真菌高于根系内生真菌;夏季两者差异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根系 真菌 茶树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