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on of Phenol by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Waste Rice Straw by Chemical Activation with (NH_4)_2HPO_4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品 刘振鸿 +2 位作者 薛罡 韩彬 周美华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1年第6期552-558,共7页
Activated carbons,RS-1,RS-2,and RS-3,prepared from rice straw with(NH4)2HPO4 activation were used as adsorbents for removing phenols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henol for RS-1,RS-2,and... Activated carbons,RS-1,RS-2,and RS-3,prepared from rice straw with(NH4)2HPO4 activation were used as adsorbents for removing phenols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henol for RS-1,RS-2,and RS-3 were 163.9,172.9,and 200.0 mg/g,respectively.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Langmuir,Freundlich,and Temkin models.It displayed that Langmuir isotherm fitted to the results best.Th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RL indicated the favorable nature of the adsorption of phenol.Otherwise,the kinetic rates were well explained by pseudo-second-order model.According to the results,activated carbon derived from waste rice straw can be a high-performance adsorbent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rice straw PHENOL (NH4)2HPO4 adsorption isotherm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mi-Carbonized Rice Straw Fiber
2
作者 蹇守卫 汪婷 +2 位作者 MA Baoguo TAN Hongbo HUANG Ji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6年第3期496-502,共7页
The semi-carbonization method is a kind of waste treatment to carbonize rice straw fiber at low semi-carbon temperature. The rice straw fiber is carbonized incompletely, which serves as building materials additive. Th... The semi-carbonization method is a kind of waste treatment to carbonize rice straw fiber at low semi-carbon temperature. The rice straw fiber is carbonized incompletely, which serves as building materials additiv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optimized carbonization condition is at 313 ℃ for 20-40 min with H3PO4 as activator. The structure of semi-carbonized straw fiber displays a large quantity of micropores, with which the wall thickness and the pore diameter are in the range of 1-4 μm, presenting the iodine sorption value of 1 320-1 470 mL/g and the methylene blue sorption value of 1 330-1 460 mg/g,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acidic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impart the structure higher sorption of polar molecules. The semi-carbonized rice straw fiber with open and closed micro-mesopores demonstrates good hygroscopicity, implying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a functional additive in building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fiber semi-carbonization waste treatment ABSORPTION
下载PDF
Liquefaction of Rice Straw with Ethylene Carbonate
3
作者 MeiYan Wu Zhu Long +1 位作者 JinXing Lin Bin Wang 《Paper And Biomaterials》 2016年第2期23-26,共4页
In this study,rice straw(RS) was liquefied by ethylene carbonate(EC) using H_2SO_4 as a catalyst.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liquefac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FT-IR and residue con... In this study,rice straw(RS) was liquefied by ethylene carbonate(EC) using H_2SO_4 as a catalyst.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liquefac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FT-IR and residue cont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cellulose and lignin are degraded during the liquefaction process and large amounts of groups are generated.In addition,it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liquefy RS by using EC alone as the liquefying agent without other additives.Compared to water addition on liquefaction,the residue content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up to 30% by adding H_2O_2.It has also been proved that the liquor ratio(RS/EC,w/v) of 1∶5 with H_2O_2 as an additive at 145℃ for liquefaction time of 60 min in the presence of H_2SO_4 can accelerate the liquefaction process and high liquefaction yield can b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LIQUEFACTION residue content ethylene carbonate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Cd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Induced by Straw Incorporation in Cd-Polluted Rice Soil 被引量:2
4
作者 Yuhua Shah Haitao Zhao Xiaozhi Wang Ke F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2年第4期522-526,共5页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镉污染土壤 生物利用度 水稻土 溶解度 诱导 重金属污染土壤 有毒重金属
下载PDF
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梁元娜 蒋金平 +2 位作者 陈永山 徐墨馨 叶丽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设置19个处理,在仅添加秸秆炭的处理中,分别添加0.5%、1.0%和3.0%(干土质量比)的破碎秸秆、秸秆沤肥和秸秆生物炭;在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的处理中,3种秸秆炭添加量均为1.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和20.0%(干土质量比)碳酸钙;同时设置未添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对照(CK)处理。分析各处理中水稻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秸秆炭种类、添加量均会对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含量产生影响。添加0.5%秸秆沤肥土壤中MBC含量最高(235.73 mg/kg),添加1.0%秸秆沤肥土壤中DOC含量最大(221.50 mg/kg),而添加3.0%秸秆生物炭土壤中POC含量最高(36.20 mg/kg)。土壤中碳酸钙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碳酸钙添加量为20.0%时,添加3种秸秆炭的土壤MBC含量均为最高。10.0%碳酸钙+1.0%秸秆沤肥处理中土壤DOC含量最大(195.60 mg/kg)。添加3种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秸秆生物炭>秸秆沤肥>破碎秸秆,其中添加0.5%秸秆生物炭的水稻长势最佳,平均株高102 cm,根长50 cm;添加3.0%破碎秸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添加秸秆沤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添加10.0%碳酸钙对水稻株高的促进作用较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用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酸钙添加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秸秆炭对石灰性水稻土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具有正激发效应,能明显提高土壤中MBC、DOC和POC含量,同时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增加具有协同作用。添加低量秸秆炭能促进水稻生长,其中秸秆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10.0%和20.0%碳酸钙添加量的土壤中添加秸秆沤肥及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农田土壤 秸秆炭 水稻生长 土壤固碳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水稻秸秆炭施用对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吴嘉俊 童文彬 +5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徐城建 林洲源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22.5 t/hm^(2)(NPK+1%B)、45 t/hm(NPK+2%B)和90 t/hm^(2)(NPK+4%B)水稻秸秆炭处理,共5个处理。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2、0.053~0.25和<0.053 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2.43%~7.99%,<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2.93%~9.6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0%~45.16%和14.67%~36.69%,各指标的变幅均以NPK+4%B处理最大。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96%~70.87%和19.44%~47.56%,0.25~2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别提高了21.87%~49.27%和17.18%~37.47%,增幅均以NPK+4%B处理最高,而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主要积累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水稻土C/N值提高了2.40%~5.69%,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4个粒级团聚体的土壤C/N值均显著提升,且均以NPK+4%B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此外,施用水稻秸秆炭提高了>2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6.54%~17.43%、3.67%~7.28%和5.16%~11.55%、0.57%~1.83%,降低了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7.25%~29.27%、15.93%~33.68%和10.26%~26.80%、12.61%~30.78%(P<0.05)。[结论]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够迅速显著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占比,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且其影响幅度与水稻秸秆炭施用量呈正比。由此可见,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土结构,提高水稻土碳、氮固持潜力,对保证水稻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炭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7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紫云英与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谢雪 鲁艳红 +5 位作者 廖育林 聂军 张江林 孙玉桃 曹卫东 高雅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585-3598,共14页
【目的】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紫云英与稻草翻压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以及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开展双季稻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早、晚稻产量及连续试验4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高活性、中活... 【目的】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紫云英与稻草翻压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以及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开展双季稻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早、晚稻产量及连续试验4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高活性、中活性、活性及非活性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试验设6个处理:(1)冬闲+氮、磷、钾化肥(CF);(2)翻压紫云英+氮、磷、钾化肥(MV);(3)冬闲+稻草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l);(4)冬闲+稻草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h);(5)翻压紫云英+稻草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l);(6)翻压紫云英+稻草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h)。晚稻收获后,采集0—15 cm耕层土壤,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高活性(33 mmol·L^(-1))、中活性(167 mmol·L^(-1))、活性(333 mmol·L^(-1))有机碳含量。【结果】等氮磷钾养分投入量下,MV+RSh处理的双季稻产量与CF、RSl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双季稻总产量RSl处理最高,为13347 kg·hm-2,MV+RSh处理最低,为11687 kg·hm^(-2)。连续试验4年后,MV+RSh、RSh、MV+RSl、RSl、MV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0%、32.9%、29.9%、28.3%、26.3%(P<0.05);各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23.9%—56.4%,MV+RSh、RSh、MV+RSl、RSl、MV处理土壤非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7.3%、28.6%、25.8%、24.1%、23.4%(P<0.05)。相比CF处理,MV+RSh、MV+RSl、MV、RSh、RSl处理下土壤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2.3%—27.7%,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5.6%—20.0%,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9.9%—26.3%。翻压紫云英和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F、MV、RSl、MV+RSl、RSh、MV+RSh处理使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增加了25.5%—61.7%。【结论】连续4年等氮磷钾养分投入下,翻压紫云英、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用量可以保证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且有利于增加土壤高活性、中活性、活性及非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皆以MV+RSh处理增加最显著,与仅紫云英还田相比,仅稻草还田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贡献更大。综上,在南方双季稻区,在一定替代范围内,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减少化肥用量,保证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稻草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稻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立进 余小芸 +3 位作者 巢思琴 黄国勤 杨支齐 钱国明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中碳组分含量,还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多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稻秆中碳和钾含量丰富、碳氮比值非常高,而紫云英中氮素含量很高、碳氮比值非常低,两者协同还田后能调优碳氮比值的平衡,更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不仅能提高早稻产量,对晚稻养分的存储也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最后还指出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紫云英 水稻 产量 土壤 有机碳
下载PDF
稻秆碳氮在黑土种稻土壤颗粒有机质中的分配特征
10
作者 吴怡慧 王鸿飞 +4 位作者 张瑞 安晶 张玉玲 虞娜 邹洪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0-1441,共12页
颗粒有机质是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敏感指标。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稻田土壤淹水期短,非淹水期长且多处于冻结状态,水稻秸秆碳氮在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颗粒有机质中的分配如何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培养试验,... 颗粒有机质是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敏感指标。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稻田土壤淹水期短,非淹水期长且多处于冻结状态,水稻秸秆碳氮在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颗粒有机质中的分配如何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将1%双标记(13C/15N)水稻秸秆添加到不同种稻年限(0、12、35、62和85 a)土壤,淹水培养150 d(培养温度20℃,淹水层1 cm),去除淹水层后冻结培养150 d(培养温度–15℃,饱和水分状态),研究水稻秸秆碳(氮)在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未添加和添加水稻秸秆处理,各年限稻田土壤POC和PON含量均低于对照土壤(0 a),添加秸秆处理的各年限土壤POC和PON含量在淹水培养5 d时明显增加,但其后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秸秆碳(氮)对各年限土壤POC(PON)的相对贡献率为0.2%~13.9%(0.4%~3.8%),分配进入到各年限土壤POC(PON)中的比率为0.7%~13.8%(1.4%~9.9%);经随后150 d冻结后,秸秆碳分配进入到0 a和12 a土壤POC和PON中的比率明显下降,秸秆氮分配进入到0 a和85 a土壤PON中的比率明显下降,而分配进入到其他年限土壤POC(PON)中的比率仍有增加。秸秆碳在土壤POC中的分配比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N、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秸秆氮在土壤PON中的分配比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东北典型黑土开垦种稻年限越长,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低,而土壤C/N、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相对较高,秸秆碳氮在土壤颗粒有机质中的分配比率越大,土壤颗粒有机质对水稻秸秆添加的响应越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标记(13C/15N)水稻秸秆 颗粒有机碳(氮) 稻田土壤 黑土
下载PDF
Analysis of graphene-like activated carbon derived from rice straw for application in supercapacitor 被引量:4
11
作者 Kevin Monthiego Horax Shujuan Bao +1 位作者 Minqiang Wang Yanan L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290-2294,共5页
Activated carbons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abundant microporosity and low cost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However, activated carbons are conventionally made from fossil ... Activated carbons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abundant microporosity and low cost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However, activated carbons are conventionally made from fossil precursors, such as coal and petroleum, which are limited resources and easily aggregate large block in high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processes. In this novel work, we examined the use of rice straw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carbon source precursor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aphene-like active carbon. A very slack activated carbon with ultra-thin two-dimensional (2D) layer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our proposed approach in this work, which includes a pre-treatment process and potassium hydroxide activ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obtained active carbon derived from rice straw exhibited a capacitance of 255 Fig at 0.5 A/g,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nd long cycling capability (98% after 10,00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Graphene-like Activated carbon SUPERCAPACITOR 2D-layer
原文传递
基于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的低碳农业园区建设及其减污降碳效益分析
12
作者 丁国平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根据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针对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秸秆还田温室气体和水污染物排放风险等问题,基于园区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规律和理化特征,构建了以干法厌氧发酵...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根据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针对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秸秆还田温室气体和水污染物排放风险等问题,基于园区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规律和理化特征,构建了以干法厌氧发酵为核心集“农业废弃物处理-热电联产-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了日处理12.0 t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中心,并通过优化秸秆预处理、反应温度、料液回流比等运行参数,实现了高C∕N秸秆类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系统的稳定运行,干物质产气量超过350 L∕kg TS,沼气产量约2500 m^(3)∕d,日均发电量4250 kWh,探索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农业园区建设之路。根据对2018—2020年三年运行效果的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分析,园区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工程每年可减少农田径流TN、TP和COD排放量分别达1.30 t、0.11 t和9.72 t,年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约5206 t CO——(2)-eqv,在不计秸秆综合利用政府补贴情况下,通过沼气发电和沼渣生产有机肥取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年均达151.36万元人民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水稻秸秆 干法厌氧发酵 资源利用 减污降碳
下载PDF
稻草炭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建斌 邓丛静 +1 位作者 陈金林 张齐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8-130,共3页
以稻草为原料,利用自制的炭化设备制备稻草炭和稻草醋液,研究炭化温度对稻草炭、稻草醋液以及稻草燃气得率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对稻草炭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稻草炭和稻草燃气的得率随炭... 以稻草为原料,利用自制的炭化设备制备稻草炭和稻草醋液,研究炭化温度对稻草炭、稻草醋液以及稻草燃气得率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对稻草炭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稻草炭和稻草燃气的得率随炭化终点温度升高而下降,稻草醋液的得率则随炭化终点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稻草炭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其中碳、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70×105、8.18×103、3.96×103、3.10×104mg/kg。研究了稻草炭添加量对小白菜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稻草炭的添加量占土壤总量的8%时,小白菜生长量提高较大,增幅为2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炭化 稻草炭 小白菜
下载PDF
稻秆半焦与CO2气化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黄艳琴 阴秀丽 +5 位作者 吴创之 汪丛伟 谢建军 周肇秋 马隆龙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解条件对稻秆半焦的反应性影响很大。在热解终温为550℃~950℃时,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其气化反应性呈下降趋势;热解速率越高,其气化反应性越好。在850℃~950℃,提高气化温度能提高稻秆半焦与CO2的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0.1K/s和500K/s两种热解速率下半焦的表面形貌。结果显示,后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且大孔结构明显多于前者。采用混合反应模型描述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反应过程,求取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半焦 CO2 气化 动力学 孔结构
下载PDF
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韩彬 薛罡 +1 位作者 荣达 周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96-3199,共4页
[目的]研究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选用(NH4)2HPO4为活化剂,利用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得3种稻草秸秆基活性炭RN-1、RN-2和RN-3。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Boehm滴定法对其表面... [目的]研究稻草秸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选用(NH4)2HPO4为活化剂,利用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得3种稻草秸秆基活性炭RN-1、RN-2和RN-3。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Boehm滴定法对其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结果表明,预氧化处理不仅会改变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含量,也对其比表面积有影响。将活性炭应用于水中的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活性炭吸附苯酚和亚甲基蓝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N-3(187.7 mg/g)具有最大的苯酚吸附量,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RN-3(166.35 mg/g)和RN-1(161.00 mg/g)相近。说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受比表面积和含氧基团的共同影响,含氧基团量的升高不利于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结论]该研究为稻草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以废制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活性炭 化学活化 动力学 吸附
下载PDF
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54
16
作者 韩彬 周美华 荣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832,共5页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选择磷酸氢二铵为活化剂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预氧化条件下来制备活性炭。应用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对产品表面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来研究稻草秸秆的活化过程。结果表明,同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先浸泡...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选择磷酸氢二铵为活化剂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预氧化条件下来制备活性炭。应用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对产品表面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来研究稻草秸秆的活化过程。结果表明,同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先浸泡后预氧化处理并在700℃下活化制得的样品不但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078.21m2·g-1),其得率和碘吸附值也最大,分别为39.75%和636mg·g-1。热重分析表明磷酸氢二铵的浸泡可以增加稻草秸秆的热稳定性。不论是否经过预氧化,制得的样品平均孔径在2~3nm。(NH4)2HPO4的浸泡可以明显地增加样品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其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活性炭 磷酸氢二铵 比表面积 热重分析
下载PDF
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 被引量:31
17
作者 艾平 张衍林 +2 位作者 盛凯 翟红 晏水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6-271,共6页
秸秆厌氧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预处理对发酵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该文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稻秸为原料,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OH)2溶液浸泡对秸秆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当采用9g/L Ca(OH)2溶液... 秸秆厌氧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预处理对发酵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该文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稻秸为原料,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OH)2溶液浸泡对秸秆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当采用9g/L Ca(OH)2溶液时,5d溶出化学需氧量(COD)可增加75.9%,说明碱处理能有效促进秸秆水解。但同时,碱处理容易导致厌氧系统酸化,在未调节pH值的情况下,碱处理的总产气量较对照组降低17.4%。然后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中秸秆粉碎粒度、C/N、堆沤时间3个因素的改变对产沼气量的影响。建立了沼气产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得到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的优化工艺条件:秸秆粉碎粒度为4~6mm,C/N为40,堆沤时间为8d。表明预处理过程中秸秆无需过度粉碎,且预处理使得高C/N原料正常发酵,为利用秸秆等高C/N原料厌氧发酵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厌氧消化 粒度 稻秸 C/N
下载PDF
添加秸秆和黑炭对水稻土碳氮转化及土壤微生物代谢图谱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娟 张丽君 姚槐应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4,共8页
通过向水稻土中添加秸秆和黑炭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秸秆的添加量为2g/kg和10g/kg,黑炭的添加量为5g/kg和25g/kg),分别在孕穗期和成熟期取样研究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代谢剖面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氮等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秸秆... 通过向水稻土中添加秸秆和黑炭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秸秆的添加量为2g/kg和10g/kg,黑炭的添加量为5g/kg和25g/kg),分别在孕穗期和成熟期取样研究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代谢剖面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氮等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秸秆和黑炭均能于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碳氮转化,提高水稻产量;Microresp方法检测的微生物代谢图谱表明,秸秆和黑炭的添加量越大,对微生物的代谢影响越大。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添加秸秆和黑炭后微生物对果糖、丙氨酸、乙酰葡萄糖胺和赖氨酸盐酸盐的利用率上升。另外,秸秆对微生物碳和净碳矿化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黑炭,而黑炭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固碳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黑炭 产量 Mircroresp
下载PDF
含水量对^(14)C标记秸秆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唐国勇 童成立 +2 位作者 苏以荣 吴金水 肖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8-543,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方法】标准培养条件(25℃,100%空气湿度)下,应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6个水分梯度下(30%、45%、60%、75%、90%和105%WHC,WHC为最大田间持水量)添加物料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方法】标准培养条件(25℃,100%空气湿度)下,应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6个水分梯度下(30%、45%、60%、75%、90%和105%WHC,WHC为最大田间持水量)添加物料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在100d的培养期内,添加物料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随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且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在105%WHC的处理中,添加物料和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均最大,为146μg·g-1和0.76mg·g-1,是其它处理中添加物料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1.24~1.68和1.33~3.01倍。100d内,添加物料的矿化率约20%~33%,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约1.0%~3.1%。【结论】在30%~105%WHC的范围内,含水量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量的影响更明显,且渍水促进添加物料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14C标记秸秆 土壤原有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磷酸活化稻秆制备中孔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孙康 谢新苹 王金表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7,共5页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活性炭得率为25%,亚甲基蓝吸附值215 mg/g,碘吸附值835 mg/g,A法焦糖值110%,灰分3.03%,其比表面积为967.7 m2/g,总孔容为1.12 cm3/g,平均孔径为4.6 nm,中孔率可以达到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中孔活性炭 制备 化学法 表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