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on Rice Agronomic Trait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被引量:5
1
作者 QIN Jiang-tao HU Feng +3 位作者 LI Hui-xin WANG Yi-ping HUANG Fa-quan HUANG Hua-xiang 《Rice science》 SCIE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and non-flooded soils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d by rice und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and non-flooded soils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d by rice under flooded cultivation (FC) was 2.42 and 3.31 times as much as that by rice under th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water seepage was 13 560 m^3/ha under the flooded cultivation, 4 750 m^3/ha under th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mulching (ZM) and 4 680 m^3/ha under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SM). The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M treatment was only 38.2% and 63.6% of the FC treatment and ZM treatm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ZM treatment, straw mulch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af area per plant, main root length, gross root length and root dry weight per plant of rice.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under the SM treatment (6 747 kg/ha) was close to the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6 811.5 kg / ha). However, the yield under the ZM treatment (4 716 kg/ha)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under the FS treatment and SM treatment. The order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ere both as follows: SM〉 ZM〉 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straw mulch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gronomic traits
下载PDF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被引量:4
2
作者 WANG Dong LI Hui-xin +2 位作者 QIN Jiang-tao LI Da-ming Hu Feng 《Rice science》 SCIE 201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n seasonal drought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Yuj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Th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included no-tillage and 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N-F),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N-SM), and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mulching (N-Z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ce grain yield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However, the rice grain yields i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late-season rice plants in the N-SM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effective panicles and total grains per hill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of late-season ric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N-F treatment, the N-ZM and N-SM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leaf area at the heading stage. Moreover, the N-SM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otal root length and root tip number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N-ZM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O-TILLAG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straw mulch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YIELD
下载PDF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Tomato as Influenced by Calcium and Mulching in Rooftop Cultivation
3
作者 Md. Abul Kalam Azad Mohammad Shafiqul Islam +1 位作者 Md. Isrfil Hossen Touria El-Jaoual Eato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7期893-902,共10页
The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containers known as pot placed on rooftop of a building using noncalcareous grey terrace soil was carried out from October, 2012 to March, 2013 at Kazla, Motihar, Rajshahi, Bangladesh to in... The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containers known as pot placed on rooftop of a building using noncalcareous grey terrace soil was carried out from October, 2012 to March, 2013 at Kazla, Motihar, Rajshahi, Bangladesh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calcium and mulching practices on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tomato. The study was laid out in a split-split plot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The trials comprised three factors: 1) three tomato varieties viz, BARI F1Tomato-5, BARI F1Tomato-6 and BARI F1Tomato-7;2) four levels of calcium (Ca) treatment (40 ppm, 60 ppm, 80 ppm, 120 ppm) and 3) mulching practices.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fresh yield of tomato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applying mulching practices due to conservation of soil moisture by mulches and therefore, reduced Ca-deficiency symptoms. The highest number of fruits per plant and fresh yield were obtained from the variety BARI F1Tomato-5. The same trend of yield and yield contributing parameters were likely to be better by using T3?treatment (80 ppm)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 In contrast, BARI F1Tomato-7 variety in control treatment without mulching practice gave poor quality and yield of tomato.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ARI F1Tomato-5 variety receiving 80 ppm calcium treatment with mulching condition exposed better quality, yield and yield contributing characters of tomato. However, the T3?treatment (80 ppm) with mulching would be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combination to grow BARI F1Tomato-5 for the farmers in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ATO VARIETIES CALCIUM Treatment rice straw mulchING Practices and YIELD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肖润林 王久荣 +3 位作者 彭佩钦 陈正法 汤宇 彭晚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5-589,共5页
通过现场调研和样品测试,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丘陵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高温和强光直射、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 通过现场调研和样品测试,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丘陵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高温和强光直射、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试验表明,夏秋季高温时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环境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即在茶园种植一定数量的高大乔木并覆盖稻草或者间种三叶草,建立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有效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可做到少使用农药,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实现长江流域丘陵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 生态问题 稻草覆盖 茶林复合茶园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的综合调控效果 被引量:35
5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4 位作者 邹冬生 王克林 曾馥平 肖孔操 肖润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70-2378,共9页
【目的】研究覆盖稻草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及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连续4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并采用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两种生物... 【目的】研究覆盖稻草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及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连续4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并采用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茶树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促进了蚯蚓的生长,使茶树-立地环境-伴生生物群落处于良好的自我动态调节状态。【结论】两种生物措施综合调控了茶园生态环境,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覆盖稻草 间作白三叶草 生态综合调控
下载PDF
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作物和土壤的效应 被引量:30
6
作者 孙进 徐阳春 +1 位作者 沈其荣 王义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31-734,共4页
在江苏淮北东海县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岗岭沙土上 ,开展了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保持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效应的比较试验 .保水剂和稻草的用量各分 4级 ,分别为 1、2、3、6g·kg-1土和 15 0 0、3 0 0 0、45 0 0、60 0 0kg·hm-2 ... 在江苏淮北东海县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岗岭沙土上 ,开展了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保持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效应的比较试验 .保水剂和稻草的用量各分 4级 ,分别为 1、2、3、6g·kg-1土和 15 0 0、3 0 0 0、45 0 0、60 0 0kg·hm-2 .结果表明 ,两者均可促进小麦生长 ,提高当季及后茬作物产量 ,覆盖稻草和施用保水剂分别比对照增产小麦 12 .5 %和 10 % .其作用机制在于两者均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增加有效水供应 ,并对土壤容重、温度及养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稻草覆盖 土壤水分 作物 产量 沙土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0
7
作者 苏衍涛 王凯荣 +1 位作者 刘迎新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0-676,共7页
利用雨养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调节旱地红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的作用及其降低玉米干旱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5:00)10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幅可达1.6-4.1℃,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稻草覆盖能... 利用雨养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调节旱地红壤温度和水分动态的作用及其降低玉米干旱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5:00)10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幅可达1.6-4.1℃,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稻草覆盖能明显提高0-5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当覆盖量为5000-10000kg·hm-2时,高温干旱期表土层的最低含水量平均可提高3.3%-3.6%;稻草覆盖量为15000kg·hm-2时,表土层最低含水量平均提高6.1%。由于稻草覆盖的降温保墒效应,玉米拔节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了8.34-17.77μmol·m-2·s-1(提高率60.3%-128.4%),喇叭口期(雌花发育期)光合速率提高4.46-11.27μmol·m-2·s-1(提高率16.3%-41.3%),子粒产量增加7.6%-13.1%。就土壤降温保墒和玉米增产效应而言,可选择5000kg·hm-2的稻草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红壤旱地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玉米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水清 钟旭华 +1 位作者 黄农荣 吕国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稻谷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干物质生产
下载PDF
断根和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40
9
作者 汪强 樊小林 +3 位作者 刘芳 李方敏 D.KLAUS B.SATTEMACHER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7-442,共6页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常规水稻与覆草旱作水稻的产量构成、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断根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草旱作水稻籽粒产量 (5 85 0 .9kg/hm2 )明显低于常规水稻 (6 6 85 .7kg/hm2 ) ,但前者的秸秆产量 (5 735 .5kg/hm2 )高于常...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常规水稻与覆草旱作水稻的产量构成、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断根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草旱作水稻籽粒产量 (5 85 0 .9kg/hm2 )明显低于常规水稻 (6 6 85 .7kg/hm2 ) ,但前者的秸秆产量 (5 735 .5kg/hm2 )高于常规水稻 (5 4 89.5kg/hm2 )。常规水稻实粒占平均单蘖总量的百分数远大于覆草旱作水稻 ,覆草旱作水稻叶、鞘、秕粒的比例大于常规水稻。覆草旱作的根冠比 (0 .116 )显著大于常规水稻 (0 .0 87) ,前者的根系呼吸强度是常规水稻的 2 .7倍。旱作水稻断根后普遍有增产的趋势 ,而常规水稻则有减产的趋势。常规水稻断 1/ 4、2 / 4和 3/ 4根系时 ,平均每穴籽粒产量较不断根的分别下降 2 3%、15 %和 2 0 %。然而 ,旱作条件下 ,断 1/ 4、2 / 4和 3/ 4根系的水稻较全根的分别增产 2 0 %、7%和 3%。由此可见 ,水稻旱作抑制了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转运 ,叶和鞘中积累了较多的同化产物 ;旱作水稻根系冗余生长 ,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 ,可能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断根 覆草旱作 产量 根系呼吸强度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控释肥对稻草覆盖红壤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成艳红 武琳 +4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章新亮 孙永明 叶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3,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配施20%控释肥(MF20)处理,花生产量最佳,达到分次施肥产量水平,过多配施控释肥将影响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MF2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57.39%),分别较MF0和CK2处理增加20.94%和3.84%。MF2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以及花生吸氮量均最高,但随着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而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氮盈余则随着控释肥比例增大而明显增加。综合有效氮平衡,本试验的土壤条件下,减氮施肥技术对挖掘花生自身固氮潜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红壤区花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控释肥 稻草覆盖 有效氮平衡 产量
下载PDF
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齐龙波 周卫军 +2 位作者 郭海彦 郝金菊 罗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93-597,共5页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明显影响。稻草覆盖可增加土壤全磷含量,提高土壤磷库;间作白三叶草主要影响土壤中磷形态的转化,使有效磷含量提高,但对土壤磷库无明显影响;CK则导致磷库耗竭,土壤磷库下降10.3%。与CK相比,间作白三叶草(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磷(MB-P),而稻草覆盖处理可以减轻MB-C和MB-P波动,保持MB-C和MB-P的稳定。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且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在白三叶草生长旺季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得更多。MB-C/MB-P值表明,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可促进土壤磷素活化,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最多,说明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对土壤速效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 稻草覆盖 白三叶草间作 茶园土壤 磷素营养
下载PDF
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明德 余崇祥 +2 位作者 汤海涛 张一扬 何英豪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在湖南攸县、双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免耕结合浅湿灌溉的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与传统的栽培方法比较 ,能提早和促进水稻分蘖 ,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 ,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晚稻产量达 ... 在湖南攸县、双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免耕结合浅湿灌溉的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与传统的栽培方法比较 ,能提早和促进水稻分蘖 ,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 ,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晚稻产量达 8790 kg/ hm2 ,增产率达 10 .2 %;同时 ,能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节约灌溉用水量 ,晚稻田灌水次数减少 40 %,每公顷节约灌水量 112 3.5 m3、节省水稻生产成本 5 10元、纯收入增加 1437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栽培 配套技术 稻草覆盖免耕 浅湿灌溉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被引量:83
13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2 位作者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51-3360,共10页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麦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氮素利用、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44
14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4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代邹 杨志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4,共9页
以杂交稻 F 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 SPAD 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以杂交稻 F 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 SPAD 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以及稻谷产量,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稻米胶稠度,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且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同时,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均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最优,均能有效调节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片 SPAD 值,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稻谷产量;但稻米品质方面,高土壤肥力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为5∶3∶2时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3∶3∶4最佳.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 SPAD 值与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以及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 =0.47?~0.90??);与垩百度、垩白粒率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高土壤肥力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分别与齐穗后19~27 d 剑叶 SPAD 值,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齐穗后13~19 d 剑叶 SPAD 值相关系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运筹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米质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秸秆腐熟特征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6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代邹 杨志远 蒋明金 孙园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35-1444,共10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各灌溉方式下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规律,明确秸秆腐熟与氮素释放规律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均较旱作有效地协调各时期水稻地上部、地下部生长,促进各时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稻谷产量;而水分生产效率则以旱作为最优,干湿交替灌溉次之,但差异不显著。麦秆、油菜秆的腐熟与氮素释放效率最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30 d,但腐熟量与氮素释放量受灌溉方式与秸秆种类的影响;油菜秆腐熟量显著高于麦秆,旱作明显高于干湿交替与淹水灌溉;氮素释放量则以麦秆为最优。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也对水稻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淹水及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有效协调水稻植株各时期的生长,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最终实现产量的增加;油菜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则在整个生育期均对水稻生长表现轻微抑制效应;而旱作模式下麦秆、油菜秆优化施氮模式覆盖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油菜秆覆盖优势明显,可作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量与水稻根干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移栽后30 d秸秆腐熟量与稻谷产量、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7*~?0.29*),而齐穗期、成熟期氮素释放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0.59**);同时,秸秆的腐熟量与氮素释放对水稻根冠比影响较大,其中以齐穗期最为显著(r=?0.27*~0.42**)。协调水稻各时期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特别是移栽后30 d氮素释放量是保证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覆盖 氮肥运筹 灌溉模式 秸秆腐熟 秸秆氮素释放 氮素利用
下载PDF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栋 李辉信 +2 位作者 李小红 王静 胡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以及各组分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提高。而裸地旱作较常规水作上述指标显著降低。【结论】在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双季稻轮作系统上,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较常规水作明显提高稻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旱作 稻草覆盖 免耕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0
17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5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杨志远 蒋明金 吕腾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5,共13页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秆还田与减少氮肥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油菜、小麦2种秸秆覆盖方式下,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以期寻求最佳的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搭配模式。【方法】本试验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秸秆覆盖(S1)、油菜秸秆覆盖(S2)和无秸秆覆盖(S0);副区为氮肥运筹模式,在135 kg/hm2总施氮量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为5∶3∶2(N1);基肥∶蘖肥∶穗肥为3∶3∶4(N2);基肥∶蘖肥∶穗肥为3∶1∶6(N3)3种氮肥运筹模式,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各处理杂交稻在移栽后20 d、移栽后30 d、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生长及形态、各生育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水稻茎鞘的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各时期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同时对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覆盖均可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改善根系形态、增加各时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及稻米产量。在不同种类秸秆覆盖下,基肥∶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施入)为3∶3∶4(N2)时,可及时地对杂交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进行调控,有效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率,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稻谷产量,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氮肥管理模式;而氮肥后移比例过高(基肥∶分蘖肥∶穗肥运筹比例为3∶1∶6),会限制齐穗期根系的生长,导致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重、根体积、总根长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r=0.38*0.78**),尤其以齐穗期的根体积与总根长、根干重与氮素累积、产量及氮素回收利用率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覆盖能够有效促进杂交稻根系的生长,增加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且小麦秸秆覆盖效果更显著。秸秆覆盖条件下,氮肥运筹以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时的水稻根系生长旺盛,物质生产能力强,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小麦秸秆覆盖与基肥∶蘖肥∶穗肥以3∶3∶4的比例配合的水稻的产量最高,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还田 水稻 根系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免耕栽培措施对稻田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霓 张春雷 +6 位作者 马皓 李孝兵 杨正武 冯旭东 覃祥平 李俊 李光明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9,共5页
2007~2008年,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红安县试验基地开展了免耕栽培措施对油菜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后旋耕盖草和留茬30 cm+稻草覆盖处理出苗快,所有处理播种至出苗时间分别为5~7 d和7~9 d;油菜越冬期苗高、绿叶数、... 2007~2008年,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红安县试验基地开展了免耕栽培措施对油菜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播种后旋耕盖草和留茬30 cm+稻草覆盖处理出苗快,所有处理播种至出苗时间分别为5~7 d和7~9 d;油菜越冬期苗高、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开展度、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下部分干重均为稻草覆盖处理高于对应的未覆盖处理;冻害指数以留茬30 cm+稻草覆盖后最低,公安县的油菜大多数表现为0,1,2级冻害,红安县的油菜大多数表现为2级和3级冻害;旋耕盖草后产量最高,比留茬10 cm不覆盖稻草处理分别增产13.20%和19.79%,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油菜免耕留茬直播并覆盖稻草是有效的轻简化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稻田油菜 稻草覆盖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厢边种植大豆对玉米产量、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唐丽 谢勇 +4 位作者 杨威 黄佳怡 黄卓江 何石福 荣湘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4-1210,共7页
【目的】研究稻草覆盖或厢边种植大豆等农艺措施对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利用和径流损失的影响,为探索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有效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且无农艺措施(CK)、施化肥但无农艺措施(CF)、... 【目的】研究稻草覆盖或厢边种植大豆等农艺措施对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利用和径流损失的影响,为探索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有效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且无农艺措施(CK)、施化肥但无农艺措施(CF)、施化肥+覆盖稻草(CF+R)、施化肥+厢边种植大豆(CF+S)和施化肥+稻草覆盖+厢边种植大豆(CF+R+S)5个处理,探讨稻草覆盖和厢边种植大豆对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与CF处理相比,CF+R和CF+R+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6.0%和23.2%(P<0.05,下同),玉米生育期内总径流量分别显著减少18.5%和22.0%,地上部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20.1%和25.6%、15.2%和20.1%,磷素累积量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氮、磷、钾径流损失量显著减少33.6%和40.2%、38.0%和40.0%、38.8%和46.6%。CF+S处理对玉米增产和氮、钾肥料增效的影响不显著,未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和减少氮钾养分的径流损失,但可显著减少17.7%的磷素养分损失。【结论】稻草覆盖或稻草覆盖结合厢边种植大豆的农艺措施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显著提高氮素和钾素利用率,并显著减少氮、磷和钾素径流损失。其中稻草覆盖结合厢边种植大豆农艺措施的增产效应、肥料利用效应和养分损失环境效应相对较佳,可在南方丘陵地区大田旱地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稻草覆盖 厢边种植大豆 产量 养分利用 径流损失
下载PDF
红壤旱地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惠娟 徐小林 +4 位作者 余喜初 叶川 黄欠如 李靖 孙永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83-85,共3页
在江西丘陵红壤坡地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均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对花生的出苗率影响不大。施用保水剂、覆盖稻草以及两者叠加处理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花生产量26.6%、7.69%和29.1%,其中以... 在江西丘陵红壤坡地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均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对花生的出苗率影响不大。施用保水剂、覆盖稻草以及两者叠加处理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花生产量26.6%、7.69%和29.1%,其中以单施保水剂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比对照增加纯收入6330.6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保水剂 稻草覆盖 花生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