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mass mortalities of blood clam, Tegillarca granosa, in the Yueqing Bay in China
1
作者 ZHU Zewen XU Ting +3 位作者 HE Zhongyang WU Xinzhong WU Liuji MENG Qinggu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A series of mass mortalities of the cultured blood clam, Tegillarca granosa, occurred in the Yueqing Bay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09.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rokaryote, designated as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RLO)... A series of mass mortalities of the cultured blood clam, Tegillarca granosa, occurred in the Yueqing Bay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09.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rokaryote, designated as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RLO), was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moribund or dead blood clam sample during ultra- structural examination. These organisms were usually round, ellipsoid or occasionally dumbbell- shaped,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0.28 to 0.71 #m in size and had a trilaminar cell wall. Two reproductive modes of organisms, transverse binary fission and budding, were observed. The or- ganisms were able to form eosinophilic inclusions. Most inclusions were found within epithelial and connective tissues of the mantle, gills and digestive tube. The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 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se organisms may belong to the family Rickettsiaceae. RLOs exhibited significant pathogenicity. Cy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revealed extensive necrosis and destruc- tion in the infected cell. The degree of tissue destruc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RLO inclusions in the tissues, and the cytopathological effect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RLO. RLOs and their inclusions were discovered throughout different disease areas and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infection intensity of the RLO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tality rate of clams. Therefore, RLO infec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mass mortalities of cultured blood clams in the Yueqing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clam Tegillarca granosa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rlo INCLUSIONS mass mortalities
下载PDF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贺桂珍 李贇 +2 位作者 王崇明 黄剑宇 王秀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病原感染 病害发生 电镜负染技术 自然海区 人工感染试验 组织提取液 病原体
下载PDF
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与疾病发生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贺桂珍 李赟 +3 位作者 王崇明 黄剑宇 王秀华 宋微波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5-79,共5页
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 ,结果表明 :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 7、 8月份 ,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80 %、 10 0 % ,此时 ,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 ;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 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 ,结果表明 :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 7、 8月份 ,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80 %、 10 0 % ,此时 ,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 ;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未出现明显的涨落。二种扇贝均检测到类立克次氏体 (RLO) ,但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出现明显的涨落 ,似与扇贝死亡的关系不大。综合分析认为 ,病毒极可能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感染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病毒 类立克次氏体 病害防治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侵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文 顾志峰 +3 位作者 朱宁宁 李正荣 杜开和 徐在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 ,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 ,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 (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 )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类立克次体
下载PDF
“红肉病”文蛤中寄生类立克次体的超微结构与细胞病理学 被引量:11
5
作者 任素莲 王德秀 宋微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4,共6页
报道了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中所发现的类立克次体以及所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该病原包涵体呈球形或椭球形 ,有强嗜碱性和嗜酸性两种。电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类立克次体 ,其形态结构及大小表现了极大... 报道了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中所发现的类立克次体以及所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该病原包涵体呈球形或椭球形 ,有强嗜碱性和嗜酸性两种。电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类立克次体 ,其形态结构及大小表现了极大的多样性。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内质网膨大为潴泡状 ,核糖体脱落 ;线粒体溶解或固缩 ;核膜肿胀 ,染色质固缩并出现液泡结构。高度感染时 ,细胞核与大部分的细胞器消失。在上皮细胞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消化盲囊 类立克次体 超微结构 细胞病理学 红肉病 贝类 病害防治 寄生虫病
下载PDF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琼林 贾伟章 +2 位作者 孙晓凤 周秀霞 李海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2,共8页
本文系统报道了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感染的各器官(脑、眼、鳃、心脏、头肾、肝、胰腺组织、脾、肾、肠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探讨了炎症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染乌鳢病理解剖学特征和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是... 本文系统报道了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感染的各器官(脑、眼、鳃、心脏、头肾、肝、胰腺组织、脾、肾、肠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探讨了炎症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染乌鳢病理解剖学特征和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是体内各器官普遍出现的白色结节。这些结节的显微结构为肉芽肿炎症即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严重病变的肾脏,由于组织坏死区域较大和周围明显的细胞增生形成了境界较为清楚的巨大“肉瘤”状肿物。内脏器官的血管(特别是造血器官的血管)出现明显纤维素性血栓、混合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组织细胞大范围的变性或坏死、溶解。大多数器官的组织细胞主要是上皮性细胞、吞噬性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包涵体(eosinophilic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这种细胞多位于鳃上皮处、鳃部和体内器官血管内皮及血管周边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周边细胞内大量包涵体的出现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立克次体 鱼病 鱼类病理学 乌鳢
下载PDF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贾伟章 孙晓凤 郭琼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8-449,共2页
关键词 养殖 乌鳢 类立克次体 分离 纯化 寄生 致病因子
下载PDF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中类立克次体寄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宁宁 王文 +1 位作者 李正荣 顾志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内类立克次体生物RLOs的寄生及繁殖特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正常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可分为三类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而RLOs只特异性地侵染小颗粒细胞。RLOs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小... 本文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内类立克次体生物RLOs的寄生及繁殖特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正常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可分为三类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 ,而RLOs只特异性地侵染小颗粒细胞。RLOs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小颗粒细胞 ,并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形成包涵体 ,使细胞肿胀、瓦解、坏死 ,进而释放出RLO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血细胞 类立克次体 超微结构 寄生
下载PDF
热带海洋珍珠贝类立克次体病研究 Ⅳ.组织细胞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信忠 潘金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3-98,共6页
类立克次体(RLO)对大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引起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在急性坏死破坏期内,RLO导致外套膜、鳃、消化管、肝胰腺、生殖腺腺管及全身血管内皮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的变性坏死,使器官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 类立克次体(RLO)对大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引起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在急性坏死破坏期内,RLO导致外套膜、鳃、消化管、肝胰腺、生殖腺腺管及全身血管内皮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的变性坏死,使器官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程度与RLO包涵体的数目密切相关,而细胞的破坏与细胞内RLO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到大量数目密切相关.鉴于此,将RLO引起的珍珠贝病称为类立克次体病(RLO病).RLO病呈急性变质性炎症和慢性增生性炎症病理,在前者细胞呈现崩解性坏死、溶解性坏死和退变性坏死;在后者存在实质细胞增生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纤维细胞并形成纤维化.根据炎症病理的发展过程,RLO病可分为急性坏死破坏期和慢性增生修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立克次体病 大珠母贝 珍珠贝 组织细胞病理学
下载PDF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琼林 孙晓凤 +1 位作者 贾伟章 周秀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5-271,共7页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立克次体 鱼病 鱼类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 乌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