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药学监护实践
1
作者 侯佳 张敏 +1 位作者 田意浛 丛日楠 《医师在线》 2024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口服新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收集2022年12月~2023年1月奥密克戎毒株暴发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住院重症患者应用Paxlovid的...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口服新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收集2022年12月~2023年1月奥密克戎毒株暴发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住院重症患者应用Paxlovid的病例10例,临床药师从适应证、启用时机、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并参与临床实施药学监护。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3.8±12.3)岁。临床药师会诊确定这10例患者的COVID-19的分型为中型,符合Paxlovid的适应证,除1例患者启用时间较晚,其余患者均在核酸阳性5 d内应用Paxlovid,服药后核酸转阴时间平均为(7.9±4.7)d。临床药师通过计算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来调整剂量,并查阅文献资料对其中3例无法口服的重症患者采取鼻饲给药方式。通过不良反应评估量表,判断2例患者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与Paxlovid的使用很可能相关。对患者进行药物重整,发现3例患者应用的药物与Paxlovid有潜在相互作用风险,临床药师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对有相互作用风险的药物进行停药、更换品种或严密监测指标等处理。结论Paxlovid作为口服治疗COVID-19的新药,在临床中表现出较好的优势,但因适用人群、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存在应用上的局限性。临床药师通过总结Paxlovid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可在查房时运用思维导图一对一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药学监护,以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重症患者 药学监护 药学实践
下载PDF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影响: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王璐 曾露 +4 位作者 桂玲 张文婷 贡雪芃 刘东 魏安华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6期1662-1667,共6页
目的探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潜在药物相互作用(pDDI)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某院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64例,根据是否存在奈玛特韦... 目的探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潜在药物相互作用(pDDI)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某院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64例,根据是否存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DDI分为DDI组(n=163例)和N-DDI(n=101例)。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两组队列的基线特征后,比较两组病情进展的复合终点(包括ICU入住率、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住院时长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结局指标。结果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总体的pDDI发生率为61.7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5%,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匹配后DDI组(n=91例)和N-DDI组(n=101例)在人口统计、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局指标病情进展的复合终点(P=0.632)、住院时长(P=0.459)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P=0.459)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DDI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展未见显著影响,因纳入样本量限制,结论有待进一步确认,临床仍需警惕严重或发生率较高的DDI,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潜在药物相互作用 倾向性匹配
下载PDF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在慢性肾脏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3
作者 梁宝贤 逄晓云 +2 位作者 谢可炜 车妙琳 王琴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0-1444,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新冠病毒感染其进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可显著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和...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新冠病毒感染其进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可显著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和死亡风险。该文对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的给药方案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慢性肾脏病 透析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1例肺移植的干燥综合征患者联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与环孢素、他克莫司导致肾功能损伤
4
作者 赵小珊 束庆 +2 位作者 葛卫红 彭宇竹 华冰珠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61-63,共3页
1例76岁右单肺移植的干燥综合征男性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后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导致合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全血药物谷浓度升高,引起血肌酐升高,后通过停用环孢素、调整他克莫司剂量使他克莫司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 1例76岁右单肺移植的干燥综合征男性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后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导致合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全血药物谷浓度升高,引起血肌酐升高,后通过停用环孢素、调整他克莫司剂量使他克莫司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血肌酐水平较前改善,患者好转出院。此病例可为临床安全用药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环孢素 他克莫司 肾脏损伤 干燥综合征 肺移植
下载PDF
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
5
作者 李兴泉 杨春 +2 位作者 李诗源 翁凯 彭麟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基因1b型CHC患者,其中观察组53例接受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达塞布韦单药治疗,两组治疗持续12... 目的探讨应用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基因1b型CHC患者,其中观察组53例接受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达塞布韦单药治疗,两组治疗持续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考核超快速病毒学应答(SRVR)、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和随访12周时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结果观察组SRVR、RVR、ETVR和SVR分别为88.7%、94.3%、100.0%和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7.9%、75.4%、83.0%和90.5%,P<0.05);在治疗12周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0.8±4.6)U/L和(29.7±2.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2±5.1)U/L和(48.1±3.6)U/L,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P<0.05)。结论应用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CHC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清HCV RNA转阴率,且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HCV基因1b型 奥比他韦 帕立瑞韦 利托那韦 达塞布韦 病毒学应答 治疗
下载PDF
Paxlovid对肺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任涵 梁艳 +7 位作者 张莎莎 朱笳悦 张文想 王炎 牛玉坤 彭紫琪 马明玥 郭冬杰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探索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对肺移植患者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血药浓度的影响,为肺移植术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服用Paxlovid与TAC时的用药安全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月31... 目的探索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对肺移植患者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血药浓度的影响,为肺移植术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服用Paxlovid与TAC时的用药安全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5例肺移植术后服用Paxlovid的患者(服用Paxlovid之前,5例患者的TAC血药浓度均已达稳态),测定服用Paxlovid期间及之后的TAC谷浓度,记录Paxlovid停药后重新启用TAC的时间和剂量,同时收集用药期间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数据。结果在Paxlovid使用期间,3例患者的TAC血药浓度分别下降19.4%、8.4%、14.7%,另外2例分别升高了21.6%、80.6%。重新启用TAC之后,3例患者TAC谷浓度出现了先上升(平均上升59.5%)后下降(平均下降33.3%)的趋势,而另外2例患者TAC谷浓度则一直持续下降。4例患者分别是在TAC血药浓度为基线水平的47.2%、72.6%、83.8%、60.3%时开始恢复使用TAC,1例则是在基线水平的171.2%开始启用TAC。2例患者以基线剂量开始启用TAC,另外3例患者分别以85.7%、44.4%、90.9%的基线剂量开始重新使用。结论Paxlovid会对TAC血药浓度产生影响,不仅是在Paxlovid治疗期间,甚至持续至停药后第6天,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建议在患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TAC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实行个体化TAC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移植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他克莫司 血药浓度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新型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的快速遴选评价实践
7
作者 刘洪涛 连玉菲 +2 位作者 方灵芝 邱学佳 张玥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期98-103,108,共7页
目的:应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对新型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药物进行快速遴选评价,为医疗机构合理引进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指南制定的百分制评估体系,参照药品说明... 目的:应用《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对新型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药物进行快速遴选评价,为医疗机构合理引进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指南制定的百分制评估体系,参照药品说明书、疾病诊治指南,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的文献,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其他属性5个方面对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莫诺拉韦胶囊、阿兹夫定片进行卫生技术评估,并依据评分结果推荐各种药品的引进级别。结果:经量化评分,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和莫诺拉韦胶囊的最终得分分别为75.00、71.78和73.36分。上述3药均为早期治疗轻、中型COVID-19患者的一线药物。阿兹夫定片适用人群更广泛,价格便宜,但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莫诺拉韦胶囊仅限于有发展为重型风险因素的成人患者使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的疗效优于莫诺拉韦胶囊,但不良药物相互作用较多,且价格昂贵。莫诺拉韦胶囊用于肝肾功异常患者时无需调整剂量,无不良药物相互作用,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上述3药的总分均>70分,属强推荐范畴,医疗机构可根据用药群体特点酌情选择1~2种引进。结论:本次卫生技术评估可为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遴选评价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COVID-19药物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技术评估 药品遴选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莫诺拉韦胶囊 阿兹夫定片
下载PDF
依非韦伦、奈韦拉平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方案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
8
作者 祁明雪 苏一帆 +2 位作者 陈晨 钟明丽 魏洪霞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17-1024,共8页
目的观察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京市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启动抗... 目的观察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京市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临床基线和治疗随访数据,分析纳入对象在随访期间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以及TC/HDL-C的检测水平及异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EFV相比,NVP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高TG异常率和较低的HDL-C、FPG和TC/HDL-C异常率,两组总的血脂异常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相较EFV,LPV/r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低的FPG异常率和较高的TG、TC以及TC/HDL-C异常率,两组异常TG、TC、HDL-C、FPG和TC/HDL-C百分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结论与EFV相比,NVP可能与有利的脂质谱相关但LPV/r可能对血脂危害更大,另外,EFV对血糖的影响高于其他两药,糖尿病病人应谨慎选择并做好监测。临床医生需要高度警惕HIV/AIDS病人启动ART治疗相关高脂血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脂异常 奈韦拉平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依非韦伦 艾滋病 高脂血症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奈玛特韦及利托那韦血药浓度
9
作者 范菁 唐昊翔 +3 位作者 王银辉 范炜斌 谢姣 林彬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并且通用性强的能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血药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分离色谱柱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柱(2.1 mm×50 mm,1.7μm),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为100%... 目的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并且通用性强的能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血药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分离色谱柱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柱(2.1 mm×50 mm,1.7μm),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为100%乙腈-0.1%甲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45℃,进样量为2μL。以电喷雾离子(ESI+)作为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奈玛特韦m/z 500.20→319.10,奈玛特韦-D_(9)m/z 508.59→328.10,利托那韦m/z 721.30→426.10,^(13)C,^(2)H_(3-)利托那韦m/z 725.30→426.10)。选择2023年1月于长兴县人民医院接受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30例,测定其用药3 d后的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稳态谷浓度。结果人血浆中奈玛特韦及利托那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10.00(R^(2)=0.9972)和0.05~5.00μg·mL^(-1)(R^(2)=0.9952)。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的回收率均>90%,批内以及批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差(RSD)均<10%。另外,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回收率范围为91.5%~97.0%,基质效应范围为92.4%~97.7%。临床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很大。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浓度的检测方法操作方便、专属性强、准确度及精密度高,适用于临床患者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血药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新型冠状病毒
下载PDF
某医联体内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药学监护实践效果
10
作者 邱瑶 徐嵘 +8 位作者 赵新才 江静舟 刘翎 戴旸 姚顺 杨琦 瞿隆 张剑萍 郭澄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2期28-32,共5页
目的促进临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小分子药物(简称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凌云街道、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构建新冠小分子药物药... 目的促进临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小分子药物(简称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凌云街道、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构建新冠小分子药物药学监护模式,包括社区药师培训、开展药学监护及三级医院药师指导评价等环节。收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3年1月至2月使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NMV/RTV)新冠病毒感染门诊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药物相关问题(DRP)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78例(98.73%)年龄≥60岁;合并疾病(3.04±1.71)种,主要为心血管疾病(64例次、81.01%),糖尿病(35例次、44.30%),高脂血症(16例次、20.25%);使用药品(6.00±3.66)种;使用中成药36例(45.57%)。社区药师共完成150次随访,发现并干预87件DRP,其中NMV/RTV 77件,主要为药物相互作用(70件),涉及药物类型排前3的分别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31件、44.29%),抗焦虑药(12件、17.14%),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11件、15.71%)。根据出现的DRP,医联体药师提出了减量服用、暂停给药、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疗效、药品不良反应、血压、血栓风险)等用药建议。结论社区新冠病毒感染老年患者占比较高,用药复杂,NMV/RTV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DRP。基于医联体的新冠小分子药物药学监护模式可帮助社区药师规范化开展药学监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干预DRP,有利于促进医联体内药学服务同质化,为后续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用药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小分子药物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医疗联合体 药学监护 三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下载PDF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α-干扰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倪薪 王茜 +1 位作者 曲英杰 倪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03-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α-干扰素(INF-α)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主动监测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8日至6月17日27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α-干扰素(INF-α)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主动监测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8日至6月17日27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分为LPV/r组、INF-α组和联合组,每组各90例。收集并比较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并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核酸转阴时间、肺部影像学检查;比较3组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统计所有患者ADR主动监测结果。结果与LPV/r组和INF-α组比较,联合组患者退热时间、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核酸转阴时间均缩短,肺部影像学检查改善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V/r组和INF-α组比较,联合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药师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3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关联性评价、严重程度分级及出院转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肝功能异常人数多于INF-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肝功能异常人数与LPV/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V/r组、INF-α组和联合组ADR总发生率分别为32.22%、12.22%、37.78%,LPV/r组与联合组最常见的为累及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和呕吐,其次为皮疹/瘙痒。与INF-α组比较,LPV/r组和联合组腹泻、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总人数及ADR总人数均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V/r组与联合组各项AD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V/r联合INF-α能明显提高单一用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疗效,尤其在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提升肺部影像学检查改善率、增强免疫功能方面疗效更明显,但与单用INF-α比较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对其安全性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Α-干扰素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326例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陈华炎 江东波 +3 位作者 郭春连 杨家琪 黎雨欣 蔡伟明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5日在某院住院并应用Paxlovid治疗COVID-19的成年患者病历资料,对Paxlovid... 目的探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5日在某院住院并应用Paxlovid治疗COVID-19的成年患者病历资料,对Paxlovid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处理措施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纳入患者326例,男性225例(69.02%),女性101例(30.98%)。55例患者出现56例次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6.87%;消化系统损害29例次,肝功能异常17例次,神经系统损害4例次,呼吸系统损害3例次,其他3例次;其中有1例患者同时出现呼吸系统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1级18例(32.73%),2级37例(67.27%),无严重(≥3级)。大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症状均能缓解,28例(50.91%)治愈,24例(43.64%)好转,3例(5.45%)不详,转归良好。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的患者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以及各种合并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xlovid治疗COVID-19的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以腹泻和肝功能异常多见,症状轻微,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 抗病毒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13
作者 苏昊凡 战寒秋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的可疑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21年第4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奈玛特韦/利...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的可疑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21年第4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进行风险信号挖掘,并利用《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DE报告进行分类和描述。结果获得首要怀疑药物为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的ADE报告26135例,涉及1859个ADE信号,上报人员多以患者(71.53%)为主,美国(80.91%)上报数量最多。经ROR法和PRR法计算分析得到阳性信号246个,涉及21个SOC。本研究中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较为常见或相关性较高的ADE信号为腹泻、呕吐、味觉倒错、头晕和肌痛等,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药品说明书记载一致;还发现未列入药品说明书的新的潜在风险信号,包括苔舌、舌水疱、鼻充血、流涕、疾病复发、免疫抑制剂水平升高、抗凝药水平降低、产品给用持续时间有误、产品包装混淆和产品剂量混淆等。结论临床在应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时,除了关注药品说明书中已记载的ADE信号,还应严密关注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潜在ADE信号,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 药品不良事件 FAERS数据库 比例失衡分析法 信号挖掘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利托那韦片定性和定量分析
14
作者 王江洪 宋亚男 +4 位作者 李莹 王玉洁 决利利 郑严 赵新永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9-1355,共7页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利托那韦片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DEPT-135)、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SQC)等对利托那韦片成分进行鉴别。选择利托那韦化学位移8:8.91~8.99ppm处...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利托那韦片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DEPT-135)、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SQC)等对利托那韦片成分进行鉴别。选择利托那韦化学位移8:8.91~8.99ppm处为定量峰,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化学位移8:8.07~8.18ppm处为内标峰,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qHNMR)测定利托那韦片含量。HNMR、13CNMR、DEPT-135和HSQC结果显示,利托那韦片中成分的化学结构与利托那韦结构式相符。qHNMR方法学专属性高,利托那韦线性范围为5.69~20.02mg·mL^(-1),精密度及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77%,qHNMR法测得利托那韦片含量与HPLC法测得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建立分析方法可用于利托那韦片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为利托那韦片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托那韦片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 定性鉴别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作用机制探讨
15
作者 谭标标 任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1081-1087,共7页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作用机制。方法:在线查询TCMSP数据库、既往文献获取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其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利用GeneCa...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作用机制。方法:在线查询TCMSP数据库、既往文献获取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其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OMMI、Drug Bank等数据库获取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靶点。利用Venny平台在线获取药物与疾病靶点交集,通过DAVID数据库对相交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借助Cytoscapr软件行可视化处理并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将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利用pymol可视化处理。结果:痰热清注射液中含主要活性成分90个,对应靶点557个;连翘、黄芩、金银花为痰热清注射液的关键作用药物;baicalein、Norwogonin、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5,2’,6’-Tri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2R)-7-hydroxy-5-methoxy-2-phenylchroman-4-one、Panicolin、Skullcapflavone II、Moslosooflavone、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quercetin等为核心活性成分;STAT3、HSP90AA1、ESR1、SRC、EP300、AKT1、JUN、PIK3R1、RELA等靶点为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主要通过黄酮类物质调节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凋亡等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发挥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血药浓度
16
作者 厉琳琳 陈方亮 谢颖洁 《医师在线》 2024年第4期17-21,共5页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检测洛匹那韦(LPV)和利托那韦(RTV)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 流动相为乙腈和0.01 mol/L磷酸二氢钠,体积比56﹕44,流速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和215 nm双波长,柱温35℃.取血浆100 μl,加入2 μg/ml...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检测洛匹那韦(LPV)和利托那韦(RTV)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 流动相为乙腈和0.01 mol/L磷酸二氢钠,体积比56﹕44,流速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和215 nm双波长,柱温35℃.取血浆100 μl,加入2 μg/ml地西泮内标100 μl,涡旋振荡1 min,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100 μl进样分析.结果 双波长均显示LPV在1.57~201 μg/ml浓度范围内以及RTV在0.38~48.5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均良好(分别为r=0.999 5和r=0.999 6).在LPV和RTV极低浓度(2.47 μg/ml、0.62 μg/ml)、低浓度(7.41 μg/ml、1.85 μg/ml)、中浓度(22.22 μg/ml、5.56 μg/ml)、高浓度(66.67 μg/ml、16.67 μg/ml)质控样品中,210 nm处LPV和RTV的日内变异和日间变异分别为0.78%~12.32%、2.07%~13.41%和2.70%~19.41%、4.36%~24.86%;215 nm处分别为 2.36%~9.30%、2.82%~11.20%和 1.18%~27.12%、1.30%~28.13%.四个浓度质控样品的准确度,210 nm条件下是85.30%~123.33%,215 nm条件下是89.20%~110.81%.四个浓度质控样品的方法学回收率,210 nm条件下是85.08%~111.66%,215 nm条件下是91.05%~111.41%.结论 本方法经济便捷,适用于临床LPV和RTV血药浓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HPLC 血药浓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二至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简万妍 王艳群 +1 位作者 陈美玲 曾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77-81,共5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二至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网络药理学平台(TCMSP)采集二至丸的有效成分和相关的基因;通过基因组注释数据平台(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数据库获取POI...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二至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网络药理学平台(TCMSP)采集二至丸的有效成分和相关的基因;通过基因组注释数据平台(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数据库获取POI疾病靶点;用蛋白互作网络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CytoHubba筛选核心靶点。使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平台进行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0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二至丸内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刺槐素等,其中的AKT1、TP53等是关键靶点,包含的通路主要为PI3K-Akt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验证大部分靶点与成分能进行有效结合。结论揭示二至丸能够经多种成分、靶点及多条信号通路对POI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 + dasabuvir +/-ribavirin in real world hepatitis C patients 被引量:2
18
作者 Nicole Loo Eric Lawitz +6 位作者 Naim Alkhouri Jennifer Wells Carmen Landaverde Angie Coste Rossalynn Salcido Michael Scott Fred Poorda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8期2229-2239,共11页
BACKGROUND The hepatitis C virus(HCV) NS5A inhibitor ABT-267(ombitasvir, OBV), the HCV NS4/4A protease inhibitor ABT-450(paritaprevir, PTV), the CYP3A inhibitor ritonavir(r) and the non-nucleoside NS5B polymerase inhi... BACKGROUND The hepatitis C virus(HCV) NS5A inhibitor ABT-267(ombitasvir, OBV), the HCV NS4/4A protease inhibitor ABT-450(paritaprevir, PTV), the CYP3A inhibitor ritonavir(r) and the non-nucleoside NS5B polymerase inhibitor ABT-333(dasabuvir, DSV)(OBV/PTV/r + DSV) with or without ribavirin(RBV) is a direct-acting antiviral regimen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major countr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CV in genotype 1(GT1) infected patients. Patients with HCV who are considered "hard-to-cure" have generally been excluded from registration trials due to rigorous study inclusion criteria, presence of comorbidities and previous treatment failures.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is regimen in HCV G1-infected patients historically excluded from clinical trials.METHODS Patients were ≥ 18 years old and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CV GT1(GT1a, GT1b or GT1a/1b). Patients were treatment-na?ve or previously failed a regimen including pegylated interferon/RBV +/-telaprevir, boceprevir, or simeprevir.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tudy drug regimen, which was administered for 12 or 24 wk +/-RBV according to GT1 subtype and presence/absence of cirrhosis.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every 4 wk from treatment day 1 and at 4 and 12 wk after end-of-treatment.RESULTS Many of the patients studied had comorbidities(44.2% hypertensive, 33.7%obese, 20.2% cirrhotic) and 16% previously failed HCV treatment. Ninety-six patients completed study follow-up and 99% achieved 12-wk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The majority(88.4%) of patients had undetectable HCV RNA by week 4.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vents were fatigue(12%), headache(10%),insomnia(9%) and diarrhea(8%); none led to treatment discontinu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sco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Almost all(98%) patients were treatment compliant.CONCLUSION In an all-comers HCV GT1 population, 12 or 24-wk of OBV/PTV/r + DSV +/-RBV is highly effective and tolerable and results in bett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following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C Ombitasvir Paritaprevir ritonavir Dasabuvir GENOTYPE 1
下载PDF
Ombitasvir, paritaprevir, ritonavir, dasabuvir and ribavirin in cirrhosis after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
19
作者 Zahariy Krastev Deian Jelev +6 位作者 Krasimir Antonov Tanya Petkova Evelina Atanasova Nadezhda Zheleva Bojidar Tomov Yana Boyanova Lyudmila Matev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8期2630-2635,共6页
We observed a 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 of 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 dasabuvir and ribavirin therapy, for 12 wk, in two cases with 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nd fully destroyed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 We observed a 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 of 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 dasabuvir and ribavirin therapy, for 12 wk, in two cases with 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nd fully destroyed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Patients wer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HCV) genotype 1b and were previous null responders/relapsers to interferon-alpha/ribavirin(IFN/RBV). There was a rapid suppression of HCV RNA to undetectable levels within the first two treatment weeks. SVR was achieved even after marked reduction of the RBV dose. The 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 Both subjects experienced worsening of liver disease during therapy, in different patterns: severe, transient, predominantly direct hyperbilirubinemia without cytolysis(case 1) or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aminotransferases(grade 4) without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case 2).Adverse events spontaneously resolved. The patients remained in a good clinical condition without hepatic decompensation. There was no re-occurrence of HCC.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for treatment of HCV cirrhosis after complete HCC de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bitasvir Paritaprevir ritonavir Dasabuvir RIBAVIRIN HEPATITIS C VIRUS CIRRHOSIS HEPATOCELLULAR car
下载PDF
Thermal stability and hydration behavior of ritonavir sulfate:A 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approach 被引量:1
20
作者 Kaweri Gambhir Parul Singh +1 位作者 Deepak K.Jangir Ranjana Mehrotr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15年第6期348-355,共8页
Ritonavir sulfate is a protease inhibitor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inherent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ritonavir sulfate, it was i... Ritonavir sulfate is a protease inhibitor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inherent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ritonavir sulfate, it was investigated under forced thermal and hydration stress conditions as recommended by the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guidelines. In addition, competency of vibrational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 was assessed to identify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drug symbolizing its stress degrada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as a confirmatory technique for both thermal and hydration stress study, whil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ubstanti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n this frame- work. The results exhibited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drug as significant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a only after the drug exposure to thermal radiations at 100 ℃. Hydration behavior of ritonavir sulfate was evaluated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he value of 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was found to be 〉 67%.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utilize 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technique to address stability issues of pharmacological molecules, not only for their processing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ut also for predicting their shelf lives and suitable storag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tonavir sulfate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Raman spectroscopyThermal degradationHyd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