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sual Nationalism and Communal Rituals:Park Saengkwang’s Art and Korean Shamanism
1
作者 Seojeong Shi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12期663-681,共19页
This paper analyzes Park Saengkwang(1904-1985)’s artwork,created in the 1980s and influenced by Musok,Korean Shamanism.It explores Musok’s thematic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distinctive style and the in... This paper analyzes Park Saengkwang(1904-1985)’s artwork,created in the 1980s and influenced by Musok,Korean Shamanism.It explores Musok’s thematic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distinctive style and the inspiration behind his stylistic changes.Park’s ink paintings are done in bold and intense colors and create an intriguing,mysterious mood,inviting the viewers to the primordial visual experience and exposing its viewers to Korean Shamanism,which has endured the perception that fluctuated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roughout Korean history.The practice became a fitting cultural emblem associated with the national identity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and thus became a way for Park to explicitly articulate his cultural roots,creating a visual connotation of“Korean.”His art,portraying gut,Korean shamanistic communal rituals,could be conceived as a pictorial rendering of the idea of kibok,praying for good fortune,and served as a pujŏk,talisman paper,that possesses magical healing and protecting power.By striving to overcome the stylistic conflicts between Korean and Japanese,or traditional and Western,Park’s art accomplished the visual rhetoric of national aesthetic sensitivity that built on the communal thought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of shamanism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Ko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 Saengkwang Korean colored ink painting Korean Shamanism Twentieth Century Korean Art Korean art and shamanism identity visual nationalism communal thoughts and rituals
下载PDF
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基于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考察
2
作者 刘建明 于风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4,共13页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仪式传播思想既有的研究基础和内在发展逻辑,以及研究者的独创性也发挥重要作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在阐释社会与知识的关系时,知识社会学过于强调社会单方面对知识的决定性,知识完全是被动的,而忽视了知识对社会的能动性。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忽视了仪式传播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和建构,只有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才能理解仪式传播思想的确切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思想起源 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
下载PDF
浅析沈阳故宫东所外檐彩画样式艺术内涵
3
作者 蒋箐 王鹤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77-279,共3页
文章以沈阳故宫东所建筑外檐彩画为界定对象,从彩画的样式类型、构图规律、纹饰寓意等方面入手,采用实地调研、数字模拟等研究方法,厘清了东所各建筑外檐彩画的样式规制,科学地解读其艺术特征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中华儒家礼制思想内涵,在... 文章以沈阳故宫东所建筑外檐彩画为界定对象,从彩画的样式类型、构图规律、纹饰寓意等方面入手,采用实地调研、数字模拟等研究方法,厘清了东所各建筑外檐彩画的样式规制,科学地解读其艺术特征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中华儒家礼制思想内涵,在理论上为沈阳故宫建筑特色的研究以及中国建筑彩画的发展情况提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故宫 外檐彩画 清官式彩画 儒家礼制思想
下载PDF
从《负暄闲语》看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作者 何姗姗 余义兵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学思想进行分析,并讨论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助于坚定文化信仰和传承,对于现代家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馥 《负暄闲语》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吕氏春秋》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衍化——以礼乐、孔、孟思想为核心
5
作者 蔡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王治为目的,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衍化。它继承了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将音乐作为施行教化的利器;同时吸收了礼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制作与使用都应合于“礼”的规范。在乐教...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王治为目的,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衍化。它继承了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将音乐作为施行教化的利器;同时吸收了礼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制作与使用都应合于“礼”的规范。在乐教的施行、音乐可观的作用方面,沿用了孔子的“正乐”思想。但其推崇的“大乐”以遵循自然和谐运行规律为基础,在排斥“郑卫之音”的理由、推行乐教的类型、音乐德治的内容等方面,与孔子有着不同见解。《吕氏春秋》认同孟子的民本思想,将音乐作为得民心、实施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像孟子那般一味地强调美感的共性,它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存在差异,在平和的审美心境下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礼乐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下载PDF
《司马法》“以礼为固”的兵学思想
6
作者 熊剑平 《孙子研究》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其保留了春秋时期治军用兵的法典法令,崇礼尚义,带有明显的礼乐文明的特色。因此,在战争观方面,《司马法》带有明显的以礼为固、以仁为本的特征。虽然《司马法》侧重讲军礼、军法,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其保留了春秋时期治军用兵的法典法令,崇礼尚义,带有明显的礼乐文明的特色。因此,在战争观方面,《司马法》带有明显的以礼为固、以仁为本的特征。虽然《司马法》侧重讲军礼、军法,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具体的用兵、治军之法,如权衡利弊、因敌用兵、信赏明罚、善于激励士气、重视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值得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法》 军礼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下载PDF
苏轼的礼制思想及其对宋代礼制的维护
7
作者 张志云 李文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苏轼重视国家礼制的建设与维护,对礼的起源、本质及功能等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礼制思想。苏轼认为,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礼制的维护。苏轼不仅自己严格遵循礼制,同时要求民众也要遵循礼制。对于民众违反... 苏轼重视国家礼制的建设与维护,对礼的起源、本质及功能等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礼制思想。苏轼认为,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礼制的维护。苏轼不仅自己严格遵循礼制,同时要求民众也要遵循礼制。对于民众违反丧礼、军礼等礼制规定,甚至对皇室成员也有违反卤簿制度的行为,苏轼均积极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国家礼制,对北宋礼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礼制思想 礼制维护
下载PDF
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广东梅州客家《香花》仪式中音乐的运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关杰 杨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广东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香花》仪式为广东省梅州一带(梅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到粤东、闽西南、赣南等)客家人广泛使用和认同,且相沿成习的、以本地和尚和斋嫲为仪式的执行者,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在庵堂寺庙以及在主家等不同的仪式... 广东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香花》仪式为广东省梅州一带(梅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到粤东、闽西南、赣南等)客家人广泛使用和认同,且相沿成习的、以本地和尚和斋嫲为仪式的执行者,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在庵堂寺庙以及在主家等不同的仪式执行场所,为各种不同需求的人士所举行各种祈福仪式以及为死者所进行的超度仪式活动等。其主要形式以写、打、唱、念、声、色、艺等方式,综合性地宣讲(唱、念)客家特有的佛教精神、儒家思想内涵,并融合道教神祇以及民间礼俗于一体的综合信仰形式。通过实际田野考察,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以《香花》仪式的声音、音乐和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香花》仪式中思想(信仰)、行为(仪式)、声音(音乐)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探讨《香花》仪式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李 “香花” 《香花》仪式 思想 行为 声音(音乐)
下载PDF
中华礼乐的东国绽放——武舞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衍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广鑫 蔡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5-22,共8页
武舞发端于原始社会,经过西周"制礼作乐"之后成为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推崇。作为儒家礼乐思想的代表,武舞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伴随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半岛,成为高丽、朝鲜两大王朝祭祀、宴飨等活动的主要内容,祭孔... 武舞发端于原始社会,经过西周"制礼作乐"之后成为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所推崇。作为儒家礼乐思想的代表,武舞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伴随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半岛,成为高丽、朝鲜两大王朝祭祀、宴飨等活动的主要内容,祭孔活动中的武舞表演更是传袭至今。武舞东传是高丽王朝慕习华风的结果,而崇儒尚礼的朝鲜王朝更是将武舞视为教化民众、实现盛世之治的理想工具。以武舞为代表的中国礼乐的东国绽放,不仅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异域放彩,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武舞 雅乐 朝鲜半岛 礼乐思想
下载PDF
朱熹礼学思想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殷慧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启示
下载PDF
贾谊礼治思想探微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永艳 甄金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0-93,共4页
贾谊的礼治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礼法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的礼治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治思想。贾谊的礼治思想上承荀子下启董仲舒,成为先秦儒学向... 贾谊的礼治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礼法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以礼为本、礼法结合的礼治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治思想。贾谊的礼治思想上承荀子下启董仲舒,成为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礼治思想 社会秩序
下载PDF
熙宁庙议与朱熹的宗庙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朱熹不仅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有着丰富的礼学思想,并且参与了宁宗朝初年关于僖祖祧庙的礼学实践。所谓僖祖祧庙问题,实源于宋初以来太祖于宗庙祫享时正东向位的争论。到了神宗熙宁间,王安石当国,推行追崇僖祖为始祖的礼学举措,从... 朱熹不仅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有着丰富的礼学思想,并且参与了宁宗朝初年关于僖祖祧庙的礼学实践。所谓僖祖祧庙问题,实源于宋初以来太祖于宗庙祫享时正东向位的争论。到了神宗熙宁间,王安石当国,推行追崇僖祖为始祖的礼学举措,从而推翻了汉晋以来“祖有功”与“亲尽祧迁”的主流意见。即便与当时的主流意见相左,王安石的意见和举措依然得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们的支持。详考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可上溯至《孝经》“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说,这种说法又进而影响到后来明世宗尊崇本生父为帝乃至称宗祔庙等一系列礼学举措。通过探析这些礼学实践背后的理学依据,足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分享了共同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理学 朱熹 王安石 陈傅良
下载PDF
中国传统儒家德礼治理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玉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6-21,共6页
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统治历程中,儒家思想基本是作为主流的统治思想发挥其作用的。儒家思想主张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被视为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基本治理方式。自从孔子对传统周礼进行了融仁入礼的继承改造后,修身立德、行礼成德、... 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统治历程中,儒家思想基本是作为主流的统治思想发挥其作用的。儒家思想主张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被视为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基本治理方式。自从孔子对传统周礼进行了融仁入礼的继承改造后,修身立德、行礼成德、以德化民、为政以德就成为儒家治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构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治理文化的鲜明特色。本文以对传统儒家德礼一体治理思想的梳理为脉络,以对传统儒家道德礼治思想中存在的悖论矛盾深入剖析为基础,分别从彰显儒家传统道德价值、重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增强公共意识、促使儒家私德与公德的现代转化,深刻剔除糟粕、重新审视并发挥礼治的现代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传统儒家道德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化思路进行了阐发,以期为重现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价值进行粗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儒家 德礼治理思想 现代转换
下载PDF
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东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影响深广。首先,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体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qu... 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影响深广。首先,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体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断屠月"与"十斋日"之礼,不但是对传统"秋冬行刑"制度的有效补充,而且也对古代法律的残酷刑杀起到一种比"秋冬行刑"效果更为显著的缓和性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刑罚文明化、人道化的一种表现。再次,佛教的戒律不但有利于德主刑辅的教化,而且也鼓励一般民众修持向善,因此戒律的提倡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发生,有助于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但以佛教戒律来替代刑罚处罚,则是司法不公正与司法恣意性的反映。最后,禁止盗毁佛像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戒律与礼仪对立法的影响;禁止"私入道"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规模与国家税制、兵役制度的冲突关系对立法者权衡利弊考量的影响;僧侣犯奸罪加重处罚的特殊规定,实质上彰显了僧侣身份的特殊性对立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礼仪 中国古代法制 法律思想
下载PDF
司马迁礼思想研究——以《史记·礼书》为研究核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兆贵 蔡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4期9-17,共9页
司马迁的礼思想主要反映在《史记·礼书》及《史记》其他篇章里。《礼书》是否为司马迁所写,历来争议颇多。从先秦汉代文献互引情况及《礼书》思想内容看,司马迁是其作者。司马迁的礼思想包括几方面:礼的起源说,认为礼源于养人之欲... 司马迁的礼思想主要反映在《史记·礼书》及《史记》其他篇章里。《礼书》是否为司马迁所写,历来争议颇多。从先秦汉代文献互引情况及《礼书》思想内容看,司马迁是其作者。司马迁的礼思想包括几方面:礼的起源说,认为礼源于养人之欲、因世情而制定;礼的原则,包括礼必从本,重中庸适宜,兼重情、仪,与时俱变,重等级次序等;礼的功用,包括规范人伦纲常、塑建社会秩序,提高个人修养,对治国强国、巩固政权、一统天下起着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对尧、秦、汉高祖、汉武帝这几个时段礼制的特点提出精辟到位的评论。司马迁的礼思想继承孔子、荀子、《礼记》,自成体系,与《礼记》有同有异,在先秦汉代礼学史中应占一个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礼书》 司马迁 礼思想
下载PDF
“礼”“器”之辨:儒墨乐论思想评议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瑞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周公礼乐思想为儒家乐论思想之渊源,两者内里相通,乐之动人,虽可悦耳,更能风心导礼,此为乐与礼相结合之内在逻辑。墨子因非儒而非乐,在其非乐的逻辑中,省却了乐动人心的关键环节,因此,乐在墨子的眼里就变成了只是能发出金石之音的乐器,... 周公礼乐思想为儒家乐论思想之渊源,两者内里相通,乐之动人,虽可悦耳,更能风心导礼,此为乐与礼相结合之内在逻辑。墨子因非儒而非乐,在其非乐的逻辑中,省却了乐动人心的关键环节,因此,乐在墨子的眼里就变成了只是能发出金石之音的乐器,乐器的制作、演奏、欣赏都是劳民伤财,与民夺利的,这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逻辑。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古乐几近消弭,新声泉涌叠出的背景下,儒家倡乐、墨家非乐显然都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文化特征,因此他们理想化的治世方略自然也不能起到救时补弊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乐论 礼乐 乐器
下载PDF
荀子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荀子集先秦诸子学说之大成,承继并超越孔孟之道,将儒法等百家思想熔于一炉,锻造出独具特色的"隆礼重法"学说,有效地实现了礼法间紧密而主次分明的结合,为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百代不易的正统思想,但其亦因此备受后世... 荀子集先秦诸子学说之大成,承继并超越孔孟之道,将儒法等百家思想熔于一炉,锻造出独具特色的"隆礼重法"学说,有效地实现了礼法间紧密而主次分明的结合,为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百代不易的正统思想,但其亦因此备受后世的赞赏或诟病。笔者从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伦理学、社会学基础入手,对其礼法思想的核心内涵加以初步探析,探究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求对荀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当下我国法治与德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引与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法思想 对后世影响 当代价值 隆礼重法
下载PDF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飨燕礼 “赋诗言志” 仪式性话语
下载PDF
建国初年上海私营报业的人员更替与思想改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碧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共8页
1950年前后的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常常被视作中共将旧有报人改造成为中共新型新闻干部的过程。但是,既然思想改造已经完成,为何大量的旧报人依然没有被保留?研究发现:真正的"改造",起步于1949年建成的华东新闻学院,... 1950年前后的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常常被视作中共将旧有报人改造成为中共新型新闻干部的过程。但是,既然思想改造已经完成,为何大量的旧报人依然没有被保留?研究发现:真正的"改造",起步于1949年建成的华东新闻学院,以讲习班、研究班的形式进行培养新式新闻干部,并将旧有报人调离新闻岗位。此后大张旗鼓的新闻界思想改造,"枪不打出头鸟",仅仅是一种仪式性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改造 人事整编 仪式性表演
下载PDF
礼乐文化与《淮南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1-76,共6页
礼乐文化复兴是影响汉代思想家言说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淮南王刘安从黄老思想出发,反对礼乐文化,但另一方面又对礼乐文化又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既否定声色之美,又注重外在形式;既崇尚自然,又尊崇真挚情感的文艺美学思想。这既是... 礼乐文化复兴是影响汉代思想家言说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淮南王刘安从黄老思想出发,反对礼乐文化,但另一方面又对礼乐文化又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既否定声色之美,又注重外在形式;既崇尚自然,又尊崇真挚情感的文艺美学思想。这既是汉初礼乐文化被排斥又潜在发展的文化状况的折射,也是刘安作为地方诸侯王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对抗又统一的张力关系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礼乐文化 《淮南子》 文艺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