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of Night Roosting-Sites for Blue-Eared Pheasants in Breeding Season
1
作者 WU Yi-qun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1年第2期34-37,共4页
[ Objective] To re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osting-sites of blue-eared pheasant ( Crossoptilon auritum) in breeding season and the fac- tors affecting selection of roosting-sites. [ Method] A total of 32 night ro... [ Objective] To re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osting-sites of blue-eared pheasant ( Crossoptilon auritum) in breeding season and the fac- tors affecting selection of roosting-sites. [ Method] A total of 32 night roosting-sites of blue-eared pheasants and 45 control sit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Gahai-Zecha Nature Reserve in Gansu Province in breeding season. Fifteen habitat factors including landform, vegetation and distance were surveyed. Chi-square test and test of significance were conducted. And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selection of roosting-sites were deter- min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Result] As shown by the chi-square analysis, roosting-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unny slope; steeper slope; higher arbor coverage, arbor height and trunk diameter; and lower shrub coverage, shrub height, grass coverage and grass heigh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shrub coverage, shrub height, distance to road, moss coverage and grass height we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blue-eared pheasants to choose roosting-sites. [ Conclusion] Blue-eared pheasants usually select coniferous forest on sunny and steeper slope which has many high shrubs as their night roosting-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optilon aufitum roosting-sites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河南董寨保护区再引入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2
作者 蔡德靖 黄华 +4 位作者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9-414,共6页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种群扩散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丁平 杨月伟 +2 位作者 李智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宿地内胸径较大、相对高大和树冠盖度较高的树木 .影响白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隐蔽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宿地 选择因素 白颈长尾维 鸟类栖息地 隐蔽条件 特征向量
下载PDF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被引量:35
4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3 位作者 陆舟 韩小静 孙仁杰 李相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宿地 生境因子 夜宿行为 广西
下载PDF
冬季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 1 72个 2 0 0m×2 0 0m的栅格 ,栅格中有夜栖地出现的定义为活动栅格 (37个 ) ,赋值为 1 ;反之为非活动栅格 (1 35个 ) ,赋值为 0。通过逻辑斯蒂回归建立白马鸡群体夜栖地选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n[P/(1 -P) ]=- 3 938+0 0 83×坡度 +0 0 37×乔木盖度 +0 1 1 6×乔木高度 - 0 0 0 3×草本盖度 (P为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的出现概率 )。模型表明坡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和草本盖度显著影响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与坡度、乔木盖度和乔木高度正相关 ,与草本盖度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群体 夜栖地 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贺鹏 孔德军 +3 位作者 刘强 余红忠 赵建林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基底大多有泥层,大部分(81.0%)有植被覆盖。夜栖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和沼泽岸边有一定距离。与随机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基底泥层较厚(Z=2.365,P=0.018),明水面比例较大(Z=3.086,P=0.002),离道路、村庄和农田较远(Z/t=2.852~2.334,P=0.008~0.020),水深在两者间有极显著差异(χ2=16.730,P=0.001)。夜栖地利用前后对比发现沼泽斑块的面积有显著差异(t=2.977,P=0.02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颈鹤夜栖地利用的因素依次为人类干扰、沼泽斑块大小和浅水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夜栖地特征 纳帕海
下载PDF
海南属种新纪录——中华山蝠的回声定位信号、栖息地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光剑 韩乃坚 +3 位作者 洪体玉 谭敏 于冬梅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7-451,共5页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其主频为33-34kHz,脉冲持续1.3-1.9ms;栖息于电线杆内;与四川中华山蝠DQ435074的ND1一致度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山蝠 海南岛 ND1基因 新纪录 栖宿地
下载PDF
四川老君山地区红腹角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22
8
作者 丛培昊 郑光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8,共7页
2005年4-8月和2006年3-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野外追踪及观察等方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树栖19例和地栖2例,未见2只以上同栖1树。栖枝平均直径4.6cm,平均高度6... 2005年4-8月和2006年3-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野外追踪及观察等方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树栖19例和地栖2例,未见2只以上同栖1树。栖枝平均直径4.6cm,平均高度6.8m。夜栖个体天黑前0.5-1h上树,黎明后0.5h左右下树。夜栖时间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晴好天气下,夏季的平均夜栖时间(615.7±15.7min)较春季和秋季(658.3±5.9min)短;夏季中,晴好天气夜栖平均时间比不良天气(阴霾、大雾、雨天)(661.5±6.8min)短。夜栖树隶属于2科(壳斗科、木兰科)6种。研究区内红腹角雉最主要的夜栖地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灌混交林。在夜栖树周围选取样方并测量了反映夜栖地特征的22个变量,同时分析19个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方差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红腹角雉偏好竹灌丛、乔木层盖度较高的陡峭上坡位山地夜栖。主成分分析显示,植被因子和栖枝方向因子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gopan temminckii 夜栖地 夜栖树 生境变量 老君山
下载PDF
海口地区犬蝠冬季食性及栖宿地类型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光剑 唐占辉 +1 位作者 梁冰 张信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27,共6页
犬蝠(Cynopterus sphinx)是海口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果蝠,属于近危兽类。对其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犬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采用直接观察法、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并结合雾网采样... 犬蝠(Cynopterus sphinx)是海口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果蝠,属于近危兽类。对其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犬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采用直接观察法、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并结合雾网采样法对本地区犬蝠冬季的栖宿地类型及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犬蝠主要栖宿在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大型叶片下以及废弃的房屋中;其食物包括9科11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和1种植物的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食性 栖宿地类型 海口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2-1085,共4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离最近水源距离、离林间道路的距离、离最近林缘的距离、离最近居民点距离等参数;对照样方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同样数目的对照样方,测定同样指标。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537+2.245×坡度+3.452×乔木盖度+2.001×乔木数量-2.903×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褐马鸡冬季对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可达到93.8%。模型表明,冬季褐马鸡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与坡度、乔木盖度和栖树数量呈正相关,与距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资源选择函数 黄龙山
下载PDF
犬蝠夜栖息地及夜栖息巢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奇 沈琪琦 +9 位作者 黄继展 陈毅 赵娇 邵永刚 孙云霄 简汉彪 李志锐 吴作谦 陈珉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大多数种类的蝙蝠不会整个晚上都进行觅食,通常在觅食期间有一段长短不一的时间停留在临时地休息,此为夜栖息行为(Hatfield,1937;Krutzsch,1954;Barbour and Davis,1969;Kunz,1973,1974;Hirshfeld et al.,1977)。
关键词 犬蝠 夜栖息地 夜栖息巢 选择策略 澳门
下载PDF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0
13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29-2934,共6页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5m小样方,测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各项参数;做128个非活动区对照样方和258个日栖地样方,分别随机选取等量样方与夜栖地样方相比较。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夜栖地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树以针叶树为主,繁殖期内成对个体同树共栖的栖位距离较近,栖枝雄高雌低。影响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地形、栖树、隐蔽条件和遮蔽特征。与对照样方相比,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较矮而疏的乔木和少量倒木的环境;与日栖地样方相比,选择较矮、疏和较低盖度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有一定的空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夜栖地 日栖地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0
14
作者 贝永建 陈伟才 +1 位作者 李汉华 吴龙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栖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栖地选择受到栖树的高度、大小,灌木、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m,雄:5.52±1.95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cm,雄:23.50±8.39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 再引进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海南原鸡繁殖期夜栖地的选择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玲 张春兰 +4 位作者 张海 符运南 张才有 林贤梅 胡慧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2-657,共6页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栖地。结果表明:1)原鸡在繁殖期多结成2~6只(3.3±1.5,n=13)的繁殖群,在同一棵树或邻近几棵树上集群夜栖;2)落叶季雨林和灌丛草地是原鸡繁殖期夜栖的主要植被类型;3)原鸡多以小刺竹Bambusa bambos作为夜栖树,占53.3%,其次是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占20.0%;4)原鸡倾向于选择灌木生长茂密、地面草本稀疏的生境作为夜栖地,并栖息在胸径均值为8.4cm±3.5cm的乔木或灌木的枝条上,栖枝均高为4.4m±0.8m;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原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栖树高、栖枝高度、栖树胸径、栖枝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栖枝下方盖度和栖枝上方盖度。据此分析认为:繁殖期原鸡警惕性高,夜栖地多选择易于隐蔽和转移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鸡 繁殖期 夜栖地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相保 王振龙 +2 位作者 田军东 路纪琪 刘金栋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9-856,共8页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夜宿地 夜宿行为 太行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8-212,共5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钊 杨爱芳 +8 位作者 谢宗平 谢以昌 谢全刚 王进 张仁功 黄庆文 文云燕 周伟 蒋志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599,共6页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木盖度、乔木胸径、落果密度、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夜宿地的海拔高度显著高于觅食地。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选择坡度大、落果多、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夜宿地。隐蔽条件和食物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行为,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其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生境的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夜宿地 栖息地选择 云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