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二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晓南 罗雪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共11页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阴入通押和阴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入声韵尾消变、阴声韵部中韵字的特殊变化等与宋代通语不同的四川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韵 四川方音 宋代 阴声韵 入声韵 通语
下载PDF
试论宋金时期北方话入近去声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3,共6页
本文在具体分析诗词用韵和宋人笔记中相关记载两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入声在宋金时期北方话中仍作为一个独立的调类存在,还未分化,可能保留喉塞韵尾,听感上和去声很接近,正处在入声消变过程中的"入近去声"阶段。
关键词 宋金时期 阴入通押 入近去声
下载PDF
《新订中州全韵》“知如”韵性质讨论
3
作者 李超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2-46,共5页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q...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订中州全韵》 “知如”韵 性质
下载PDF
西北方言入声韵带i介音现象
4
作者 张建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5-59,共5页
西北方言曾开一入(德韵)、梗开二入(陌麦韵)今带i介音这一特征,主要分布在兰银官话的银吴片、河西片,以及中原官话陇中片的民和、乐都两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曾摄德韵和梗摄陌韵、麦韵字今韵母合流。通过同山西方言入声韵的比较,发现这... 西北方言曾开一入(德韵)、梗开二入(陌麦韵)今带i介音这一特征,主要分布在兰银官话的银吴片、河西片,以及中原官话陇中片的民和、乐都两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曾摄德韵和梗摄陌韵、麦韵字今韵母合流。通过同山西方言入声韵的比较,发现这一特征属于外源性层次,是山西方言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介音 曾梗入合并 方言影响
下载PDF
略论江有诰《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乔秋颖 《河池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2-45,共4页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体现了江有诰具备极深的审音之功等;2、《入声表》对后代古音学的影响。《入声表》是制作韵表的典范,给先秦语音尤其是韵部系统作了韵图,使后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语音系统的面貌,对规范上古韵表的制作、明确古韵构成及古音拟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入声表》的失误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古韵系统不尽完善,韵字选择上有时过于相信前人而于自身系统不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声表 古音学史 韵表 古韵 古音拟测
下载PDF
古入声韵在《徐州十三韵》中的消变轨迹研究
6
作者 燕宪俊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
以入声韵的演变轨迹作为研究的视角,考察2500个常用字中460多个入声字在《徐州十三韵》中入声韵消失后韵母归向的规律;并对比考察《徐州十三韵》、北京话中入声韵与阴声韵的合流叠置情况,证明《徐州十三韵》音系既具有北方官话的共性,... 以入声韵的演变轨迹作为研究的视角,考察2500个常用字中460多个入声字在《徐州十三韵》中入声韵消失后韵母归向的规律;并对比考察《徐州十三韵》、北京话中入声韵与阴声韵的合流叠置情况,证明《徐州十三韵》音系既具有北方官话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十三韵 入声韵 消变轨迹
下载PDF
湖南溆浦方言古入声字的演变
7
作者 夏先忠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98-101,共4页
古入声字在方言中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音现象,试图从古入声调和古入声韵两方面探讨作者母语(溆浦方言)的古入声字演变特征,归纳其演变的趋势。
关键词 古入声调 古入声韵 分化 合并 演变
下载PDF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8-120,共3页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关键词 原音 元代 异体字
下载PDF
《元声韵学大成》声调研究
9
作者 邹德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9-92,共4页
人们研究《元声韵学大成》一书的声调会发现,此书具有平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字变成浊去和清去、入声音节结尾辅音已有混同等特征。这些声调现象都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因此可以说,《元声韵学大成》是一部反映时音的著作。
关键词 《元声韵学大成》 声调 入声 平分阴阳
下载PDF
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反映的声调变化
10
作者 谢洁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河南 诗词用韵 浊上变去 阴入通叶
下载PDF
论《交泰韵》的入声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3-56,共4页
明晚期韵书《交泰韵》的入声编排有两大特点 ,入声阴阳两承和平入各分阴阳 ,反映了时音特征。本文对其入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
关键词 《交泰韵》 入声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平 阳平 音理分析
下载PDF
宋代潼川府路诗韵的阴入通押现象分析
12
作者 钱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9-80,共2页
宋代潼川府路诗人用韵中存在着阴声韵与入声韵通押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
关键词 宋代 潼川诗人 韵系 阴入通押
下载PDF
粤方言入声韵尾的演变——以广州、佛山为例
13
作者 袁黄欣 高列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1-65,共5页
中古入声韵尾-p、-t、-k在粤方言内部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在广州、佛山两地粤语中,中古入声韵尾的演变有两点:三个入声韵尾归摄相混、入声韵尾舒化。影响入声韵尾演变的因素可能包括主要元音与辅音韵尾的和谐需要。
关键词 入声韵尾 粤方言 语音演变
下载PDF
中古入声韵尾在潮汕方言中的演变
14
作者 陈沛莹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113-121,共9页
中古入声韵尾[-p\t\k]在潮汕方言内部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根据不同地区对入声韵尾的不同保留情况,潮汕方言分为海澳型、潮汕型和澄海型,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中古入声韵尾在潮汕方言中先后相继的三个历史演变阶段。三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 中古入声韵尾[-p\t\k]在潮汕方言内部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根据不同地区对入声韵尾的不同保留情况,潮汕方言分为海澳型、潮汕型和澄海型,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中古入声韵尾在潮汕方言中先后相继的三个历史演变阶段。三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性存在于各阶段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变动因素,具体表现为三个韵尾归摄相混、不同历史层次韵尾的叠加、同韵异构和文白异读。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可能有离散式音变和叠置式音变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声韵尾 潮汕方言 语音演变
下载PDF
宋代江浙诗韵中阴入通叶现象的考察
15
作者 李姣玲 钱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2,104,共10页
宋代江浙诗韵中存在阴声韵与入声韵通叶的现象,共45例。经考察,其中16例与《中原音韵》的归部相同,显示出当时入声韵尾弱化或脱落,说明江浙诗歌中入声韵字与阴声韵字的归并基本上与通语同步;15例依据其入声韵字在《中原音韵》中的归部,... 宋代江浙诗韵中存在阴声韵与入声韵通叶的现象,共45例。经考察,其中16例与《中原音韵》的归部相同,显示出当时入声韵尾弱化或脱落,说明江浙诗歌中入声韵字与阴声韵字的归并基本上与通语同步;15例依据其入声韵字在《中原音韵》中的归部,则对应于宋代江浙诗歌用韵中阴声韵跨部通叶:支微部与鱼模部通叶11例、歌戈部与鱼模部通叶3例、鱼模部与尤侯部通叶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浙 诗韵 阴声韵 入声韵 方音
原文传递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16
作者 马重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6,共11页
明本《六音字典》是新近发现的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其入声韵基本上来源于《广韵》入声韵,且与阴声韵相配;还有部分入声韵字来源于《广韵》阴声韵,少数来自于《广韵》阳声韵。然而,即使来源于《广韵》入声韵,每个字母的异源层次也是有主... 明本《六音字典》是新近发现的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其入声韵基本上来源于《广韵》入声韵,且与阴声韵相配;还有部分入声韵字来源于《广韵》阴声韵,少数来自于《广韵》阳声韵。然而,即使来源于《广韵》入声韵,每个字母的异源层次也是有主有次的,其区别在于,属服从语言结构格局调整的变异和与结构格局调整无关的变异。古阴声韵演变为入声韵,似乎是受浙江南部吴语影响,属异方言借入的音类。古阳声韵演变为入声韵,属特殊的例外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音字典》 明代与中古 入声韵 语音变异
原文传递
河南武陟及周边方言的入声韵
17
作者 朱玉柱 《语言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292-304,407,共14页
文章以所调查的河南武陟及周边49个点的材料为基础,详细描写并分析武陟及周边地区的入声韵共时特征,同时以高本汉(1940)所调查的怀庆方言为参照进行了历时比较。研究发现:共时上,孟州和原阳全部舒化,其他地方以三组型为主,两组型只分布... 文章以所调查的河南武陟及周边49个点的材料为基础,详细描写并分析武陟及周边地区的入声韵共时特征,同时以高本汉(1940)所调查的怀庆方言为参照进行了历时比较。研究发现:共时上,孟州和原阳全部舒化,其他地方以三组型为主,两组型只分布在修武和济源两地。历时上,百年来入声韵合并的趋势是由怀庆四组型合并为朱原村三组型,再进一步合并为北小段村两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武陟方言 入声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