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形有机锡氧杂环羧酸簇合物[PhCH_2Sn(O)(O_2CC_4H_3S)]_6·2CH_2Cl_2 和 [PhCH_2Sn(O)(O_2CC_3H_2NO)]_6·2CH_2Cl_2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7
1
作者 尹汉东 王传华 +1 位作者 马春林 房海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8-963,共6页
利用三苄基氧化锡与 2 -噻吩甲酸和 2 -唑甲酸反应 ,合成了六聚体苄基锡氧 2 -噻吩甲酸酯 (1 )和六聚体苄基锡氧 2 -唑甲酸酯 (2 )鼓形簇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 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1... 利用三苄基氧化锡与 2 -噻吩甲酸和 2 -唑甲酸反应 ,合成了六聚体苄基锡氧 2 -噻吩甲酸酯 (1 )和六聚体苄基锡氧 2 -唑甲酸酯 (2 )鼓形簇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 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1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 P1 ,a=1 . 2 76 0 (3) nm,b=1 .30 5 6 (3) nm,c=1 .334 3(3) nm,α=1 0 5 .6 5 (3)°,β=96 .2 7(3)°,γ=97.2 0 (3)°,Z=1 ,V=2 .0 997(7) nm3 ,Dc=1 .80 9g/ cm3 ,μ=2 .0 97mm- 1 ,F(0 0 0 ) =1 1 1 6 ,R=0 .0 6 5 1 ,w R=0 .1 2 92 .化合物 2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 P1 ,a=1 .2 2 4 0 (4 ) nm,b=1 .36 73(4 ) nm,c=1 .374 4(4 ) nm,α=1 0 7.76 0 (4 )°,β=98.0 6 9(5 )°,γ=91 .4 80(5 )°,Z=2 ,V=2 .1 6 31 (1 2 ) nm3 ,Dc=3.373g/ cm3 ,μ=3.799mm- 1 ,F (0 0 0 ) =2 1 36 ,R=0 .0 382 ,w R=0 .0 79.它们均为鼓形簇状结构 ,锡原子呈畸变的八面体构型 .化合物 1通过分子间 S… S近距离作用 ,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形有机锡氧杂环羧酸簇合物 [PhCh2Sn(o)(o2CC4h3S)]6·2Ch2C12 [PhCh2Sn(o)(o2CC3h2N0)]6·2Ch2cl2 合成 晶体结构 2-噻吩甲酸 2-噁唑甲酸 三苄基氧化锡
下载PDF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RE(Val)Cl_3·6H_2O(RE=Nd, Sm)的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新民 刘建华 +1 位作者 李巍 戚传松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42-946,共5页
合成了稀土氨基酸配合物晶体——三氯化缬氨酸六水合钕、钐,对合成样品进行了EDTA滴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以及熔点测定,推测了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采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研究了配合物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 合成了稀土氨基酸配合物晶体——三氯化缬氨酸六水合钕、钐,对合成样品进行了EDTA滴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以及熔点测定,推测了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采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研究了配合物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过程,给出了各配合物样品失水阶段第一步反应和氨基酸骨架断裂阶段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的对数值(lnA)及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RE(Val)cl3·6h2o(RE=Nd Sm) 热分解机理 活化能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三核钼簇合物H[H_(2)O]_(3)[Mo_(3)O(OAc)l_(3)Cl_(6)]的合成,分子结构及红外光谱归属的研究
3
作者 林墀昌 陈功 《化学学报》 SCIE CAS 1988年第5期439-444,共6页
本文报道MoCl3·3H2O与乙酸作用生成三核钼簇合物H[HO]3[Mo3O(OAc)3Cl6]的反应,并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簇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学参数为:α=17.468(4),b=9.948(2),c=13.035(2)A.β=148.83(2)°,V=1172(1)A3,Z=2,Do=2.10... 本文报道MoCl3·3H2O与乙酸作用生成三核钼簇合物H[HO]3[Mo3O(OAc)3Cl6]的反应,并用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簇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晶学参数为:α=17.468(4),b=9.948(2),c=13.035(2)A.β=148.83(2)°,V=1172(1)A3,Z=2,Do=2.109g/cm3.空间群为Pc.非权重偏离因子是R=0.057.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阴离子为单氧帽等边三角形三核钼簇合阴离子,Mo—Mo平均距离2.569A.对簇骼单元[Mo3O(μ-Cl)3Cl3]2+进行简正坐标分析.从理论上对振动光谱谱带进行了归属.10条IR谱带的观测和计算频率的平均偏差为1.15%.本文讨论了特征谱带(包括金属键)的归属和力常数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3o 簇合物 h[h2o oAc)l3cl6 红外光谱 IR光谱 cl 分子结构
下载PDF
Mg6Al2(OH)13CO3Br1.6Cl1.4·5.5H2O晶须的合成及其结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健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3-337,共5页
以MgBr2 6H2O、AlCl3 6H2O为原料,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为沉淀剂,合成了Mg6Al2(OH)13CO3Br1.6Cl1.4 5.5H2O(简写为LDH-CO3-Br1.6-Cl1.4)晶须,考察了缓冲溶液用量对样品的晶形及晶胞参数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 以MgBr2 6H2O、AlCl3 6H2O为原料,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为沉淀剂,合成了Mg6Al2(OH)13CO3Br1.6Cl1.4 5.5H2O(简写为LDH-CO3-Br1.6-Cl1.4)晶须,考察了缓冲溶液用量对样品的晶形及晶胞参数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法对样品的物相、结晶度、晶体形貌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缓冲溶液用量对样品的形貌和板层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当反应液中 Na2CO3 和 NaHCO3 浓度分别为0.625和0.25mol/L,在65℃下反应205h时可获得晶形好、板层结构显著、规整性好、分散性好的LDH-CO3-Br1.6-Cl1.4晶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6Al2(oh)13Co3Br1.6cl1.4 5.5h2o晶须 合成 结构分析
下载PDF
Cu(C_6H_9N_3O_2)_2C_(l2)对小麦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怡平 刘永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107-3111,共5页
以冬小麦为实验材料,比较研究了(1)不同浓度配合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2)相同浓度的CuC l2、配体C6H9N3O2和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对冬小麦种子萌发、苗期生长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不同浓度新配合物对小麦生... 以冬小麦为实验材料,比较研究了(1)不同浓度配合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2)相同浓度的CuC l2、配体C6H9N3O2和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对冬小麦种子萌发、苗期生长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不同浓度新配合物对小麦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大;(2)CuC l2、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对小麦种子总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萌发率、生长势、根长、株高、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配合物Cu(C6H9N3O2)2C l2的抑制作用小于CuC l2,而配体C6H9N3O2对上述生物学参数具有促进作用;(3)CuC l2、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处理引起膜脂过氧化,显著的提高了幼苗的M DA浓度,导致SOD、POD、CAT活性降低,CuC l2的抑制作用大于配合物Cu(C6H9N3O2)2C l2,而配体C6H9N3O2处理对SOD、POD、CAT活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说明C6H9N3O2对CuC l2生理胁迫具有保护作用,结合态的Cu2+(配合物Cu(C6H9N3O2)2C l2)的毒性显著的降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配合物抑制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Cu(C6h9N3o2)2cl2 抗氧化酶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2,2′-联吡啶In(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伟 任建国 +2 位作者 周保娟 高筱玲 田燕妮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5,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bpy)cl3·h2o DNA 静电作用
下载PDF
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
7
作者 朱霞 甄毓 +3 位作者 米铁柱 于志刚 池振明 路兴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0-646,共7页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著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双特异分子探针 微小原甲藻 联吡啶钌 三丙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