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李硕 石炀 张杰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聚落规模、聚落边界形态、路网连接程度、公共空间分形维度和建筑之间规模秩序与城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明长城军防体系、自然环境限制和生活方式转变是影响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认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长城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量化评价 城堡 北京明长城 密云区
下载PDF
川东北山地农村夯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2
作者 曾志群 潘永刚 王成明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9期110-117,共8页
川东北夯土民居拥有强烈的山地地域特色和浓厚的山水环境乡土气息,体现了巴蜀传统建筑文化品格,民居建筑空间是巴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川东北山地农村地区夯土民居建筑空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空间... 川东北夯土民居拥有强烈的山地地域特色和浓厚的山水环境乡土气息,体现了巴蜀传统建筑文化品格,民居建筑空间是巴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川东北山地农村地区夯土民居建筑空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空间范式和巴蜀历史文化特征元素,但未被系统地分析和归纳。通过对川东北山地农村夯土民居70余户进行调研和测绘,本文从民居建筑不同尺度层级下分别分析夯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特征,总结川东北山地农村夯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农村 夯土民居 空间形态 川东北
下载PDF
基于图底关系的无锡乡村聚落研究
3
作者 胡逸丹 门坤玲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为带状、团状和枝状三类。分析三类形态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的要素特征,得出无锡乡村聚落基于图底关系分析下的空间形态特征。由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底关系 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研究——以淄博市傅山村为例
4
作者 隽永旭 李明 +1 位作者 李浩颖 宋胜彬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61-63,共3页
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对于开展因地制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地调研,对傅山村空间特征进行解读,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傅山村空间结构明确,以最早... 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对于开展因地制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地调研,对傅山村空间特征进行解读,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傅山村空间结构明确,以最早建设的居住区为核心向外辐射;蟠龙山东路整合度最高,为整个空间系统的核心;该村空间系统智能度较高,全局整合度与局部整合度高度相关,但存在绿化景观不足和空间感知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新型农村社区 空间形态 傅山村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绿洲乡村聚落空间基因解析及影响机制研究
5
作者 周文竹 孙兆旋 +1 位作者 张怡文 唐亚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空间基因蕴含着聚落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空间信息,在空间特色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聚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互动演化的聚落空间形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影像图和三维数据采集其中的12个典型聚落样本,在... 空间基因蕴含着聚落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空间信息,在空间特色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疆天山北坡地区聚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互动演化的聚落空间形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影像图和三维数据采集其中的12个典型聚落样本,在从自然环境、空间片段形态、聚落形态、路网形态和拓扑连接五方面提取空间基因的基础上,构建聚落空间基因图谱,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聚落进行分类,阐释其背后蕴含的环境-空间互动影响模式,并提出保护与改造建议,以期为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研究提供借鉴,为聚落类型划分、乡村特色保护与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天山北坡 聚落 空间基因 空间形态 基因图谱
下载PDF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空间比较研究--以袁家村、党家村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聪 王军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一些传统村落依靠自身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论文运用村落空间纵横向、行为与环境关系比较方法,对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聚落空间及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聚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两村发展历程及... 一些传统村落依靠自身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论文运用村落空间纵横向、行为与环境关系比较方法,对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聚落空间及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聚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两村发展历程及村落空间的基础上,归纳了两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两村各自特点,总结出"物化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精神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空间形态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湘满 张凌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241-243,共3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区的发展。二者互促互进,耦合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区的发展。二者互促互进,耦合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社区 城乡融合 社区空间形态
下载PDF
大都市郊区不同类型乡村空间形态特征与居民感知差异
8
作者 张娟 燕静 +2 位作者 孙瑞瑞 王茂军 蔡蓓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1-220,共10页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和占用的空间,并不断外化于村落空间形态等物质空间中。而乡村形态分化与居民感知差异微观透视了城乡关系的变化与村民生活方式的重塑,是村落规划、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重构等的前提与基础。该研...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和占用的空间,并不断外化于村落空间形态等物质空间中。而乡村形态分化与居民感知差异微观透视了城乡关系的变化与村民生活方式的重塑,是村落规划、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重构等的前提与基础。该研究基于空间句法模型,选取北京市半截河村和莲花池村为案例,探讨大都市郊区不同类型乡村空间形态与居民空间感知差异,识别乡村空间形态与感知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乡村空间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农业型乡村发展具有内聚性,村落空间形态同构性明显;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外向性特征明显,村落空间形态与格局不断分化与重塑。2)不同类型使用者乡村空间感知分化显著,传统农业型乡村村民感知延续传统,生活空间感知频率远高于生产空间;休闲旅游型乡村村民对生产空间感知程度显著高于生活空间,外来群体意象图简单,空间元素多处出现断点。3)乡村空间形态和感知差异是多重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空间形态差异及村民感知偏差,从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合理规划村落空间、维护乡村地方性以及分类引导资本投资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重构与村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轴线分析法 空间形态 感知差异
下载PDF
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变化与空间营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宋丽美 徐峰 +1 位作者 孙亮 孟昂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 转型 空间形态 营建策略
下载PDF
基于ANP分析法的冀西北地区乡村空间形态评价研究
10
作者 忻益慧 李钰桢 +2 位作者 古稳 王苗 朱天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为了解乡村空间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并优化乡村空间形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从乡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冀西北地区部分具有地域普适性的乡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使用者对于乡村空间形态建设过程中各类影响因素的需求度。... 为了解乡村空间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并优化乡村空间形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从乡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冀西北地区部分具有地域普适性的乡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使用者对于乡村空间形态建设过程中各类影响因素的需求度。确定20项影响因素并将其归纳为自然环境因素、产业经济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及规划设计因素五种类型。运用ANP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其为指标构建冀西北地区乡村空间形态建设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并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值。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冀西北地区及其周边相似环境区域的乡村空间形态优化建设策略,推动乡村的优化建设及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形态 评价体系 因素分析 ANP分析法
下载PDF
城市的“孔洞”:环泉州湾区域城乡粘连地区低效用地的分布特征与弥合策略探析
11
作者 张方圆 杨俊宴 +1 位作者 史宜 郑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43,共9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由多城镇集群组成的城市在其城乡粘连区域出现了逐渐被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反向包围的低强度低效“孔洞”空间,这种在整体空间形态层面表现的“孔洞”现象鲜有研究关注。文章基于空间形态与功能使用大数据,通过“形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由多城镇集群组成的城市在其城乡粘连区域出现了逐渐被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反向包围的低强度低效“孔洞”空间,这种在整体空间形态层面表现的“孔洞”现象鲜有研究关注。文章基于空间形态与功能使用大数据,通过“形态-效用”关联模型的综合评估,以环泉州湾区域为例,总结城市“孔洞”的空间特征及其低效成因,旨在从整体效用最优的动态视角出发,探索弥合城市“孔洞”与优化空间效用的策略,为城市的高效统筹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粘连地区 低效用地 空间形态 功能效用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乡村地区农户居住空间重构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北京玻璃台村为例
12
作者 曹维予 朱晔 王鹏飞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8期55-63,共9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在此过程中,农户生活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空间结构、内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为此,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玻璃台村为例,运用乡村重构理论,对玻璃台村居住空间重构的发展过程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经济格局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在此过程中,农户生活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空间结构、内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为此,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玻璃台村为例,运用乡村重构理论,对玻璃台村居住空间重构的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玻璃台村农户居住空间在重构中呈现出居住功能日趋多元、空间设置更加灵活、相关设施不断适配、利用率逐渐提高的特点。二是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及人口结构等是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三是玻璃台村居住空间的重构是在经济重构与社会重构的共同作用下,重新整合各类要素的最直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 乡村重构 居住形态 空间结构 北京市玻璃台村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评述与展望
13
作者 王子越 邓春凤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0期47-51,共5页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作为乡村振兴载体的乡村聚落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1991—2022年有关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的45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作为乡村振兴载体的乡村聚落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1991—2022年有关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的45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演化与空间优化四个方面。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加强对乡村行为主体的考量,增加研究的普适性,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对社会文化等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空间形态
下载PDF
“血缘-业缘”视域下周坊古村空间形态演变与传统建筑特征探析
14
作者 陈玥 李久君 《住宅科技》 2023年第8期38-44,57,共8页
传统村落是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的载体,社会关系决定其内部主要发展逻辑。文章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明嘉靖年间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村落空间结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图纸分析传统建筑地域特征,以“血缘-业缘”视角,探析社会关系... 传统村落是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的载体,社会关系决定其内部主要发展逻辑。文章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明嘉靖年间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村落空间结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图纸分析传统建筑地域特征,以“血缘-业缘”视角,探析社会关系在古村空间形态演变与传统建筑特征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周坊古村一方面作为血缘共同体,由血缘关系把控村落格局秩序;另一方面,作为毛笔之乡,由业缘关系影响村落整体发展。厘清村落内部机制的相关联系,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特征,为周坊古村及江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振兴 保护与利用 空间形态 建筑特征 血缘关系 业缘关系
下载PDF
锦州地区农村住宅的户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东 霍丽勇 +2 位作者 王生 刘哲 杨景玉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58-161,共4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住宅处于"没有建筑师指导"的自发演进状态中,探求自发演进中的发展规律及存在问题是引导其良性发展的基础。以锦州地区乡土民居为例,通过实地测绘、居民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科学方法,归纳了锦州地区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住宅处于"没有建筑师指导"的自发演进状态中,探求自发演进中的发展规律及存在问题是引导其良性发展的基础。以锦州地区乡土民居为例,通过实地测绘、居民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科学方法,归纳了锦州地区的农村住宅的类型及演变情况,进而分析了乡土民居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当前及未来的农村居住建筑的改造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地区 农村住宅 空间形态 演变
下载PDF
江苏镇江市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的地貌关联解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恩琪 韩冬青 董亦楠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4,共10页
依据镇江市复合的自然地貌条件,将其乡村聚落形态划分为四大地域类型区:岗地湖荡、山地丘陵、江南平原和沿江圩区。基于对2012年卫星影像和Google三维地形数据的采集,选取20个典型样本村落图解呈现其4kmx4km的周边环境和整体村落形态。... 依据镇江市复合的自然地貌条件,将其乡村聚落形态划分为四大地域类型区:岗地湖荡、山地丘陵、江南平原和沿江圩区。基于对2012年卫星影像和Google三维地形数据的采集,选取20个典型样本村落图解呈现其4kmx4km的周边环境和整体村落形态。通过分析各样本在空间分布、规模、密度以及肌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总结归纳不同类型自然村落在选址、生长和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以此作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物质空间形态特色塑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村落 地域类型 空间形态 自然地貌 图解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 2020年第5期89-93,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聚落形态受到宏观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分别在集体化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及新农村建设时期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迁。在国家治理的政治图景下,分析并归纳了上述三个阶段乡村聚居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演化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的聚落形态受到宏观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分别在集体化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及新农村建设时期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迁。在国家治理的政治图景下,分析并归纳了上述三个阶段乡村聚居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演化的社会动因。从社会学视角,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的社会治理、空间形态特征与设计介入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对当前设计主体介入多元化乡村营建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营建 空间形态 设计介入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形态与城乡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翔 冯毓奎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7-42,共6页
城市边缘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其时空演变会受到城市、乡村及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体化过程具有自身特殊性。在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未能与城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仅是城市的一个从属部分。应从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及区域管... 城市边缘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其时空演变会受到城市、乡村及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体化过程具有自身特殊性。在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未能与城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仅是城市的一个从属部分。应从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及区域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城市边缘区的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城乡一体化 空间组织形态
下载PDF
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扩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村庄规划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辅霞 王建雄 毛谨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238-243,共6页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北地区传统农村聚居地特有的聚居形态与意象,运用认知地图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空间分析,揭示聚居地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和村庄用地扩展的主导驱动因子,总结提出"连片扩展型"、"融合扩展型"与"优化扩展型"三种滇东北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的扩展模式,引导农村用地的合理扩展和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居地 空间形态 扩展模式
下载PDF
乡村进化:从“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看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活态再生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贵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3,共8页
传统乡村人居空间形态是由其表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而社会结构又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传统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衰败,根本原因是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力发生了变化。“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推动空... 传统乡村人居空间形态是由其表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而社会结构又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传统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衰败,根本原因是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力发生了变化。“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推动空间形态改变的必然性。农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必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及其空间形态的演进,体现了乡村进化的过程。以“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指导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活态再生,必然要为传统乡村人居空间形态定义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支撑传统乡村人居空间形态的新的生产力动能,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应采取有机更新和创新转化,使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交融汇聚,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共赢。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不仅来源于乡村本身,而且还来自城乡要素的互动互促,开辟了传统乡村人居发展的多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 乡村进化 传统村落 社会结构 乡村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