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可能性与路径——2023年俄罗斯文学研究分会年会主旨发言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文飞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1期1-7,89,共8页
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是新时期我国斯拉夫学者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作者2015年萌生创建俄国文学研究中国学派之愿景,后借助课题申报、学术研讨会、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讨过创建这一学派的可能性与路径。本文是作者... 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是新时期我国斯拉夫学者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作者2015年萌生创建俄国文学研究中国学派之愿景,后借助课题申报、学术研讨会、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讨过创建这一学派的可能性与路径。本文是作者此类思考的最新表述之一,作者认为,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学术遗产、完备的研究体系和齐整的人才队伍,我们在当下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条件以及千载难逢的学术机遇,在国家出台《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语境中,从优化学科体系、完善学术体系、凸显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中国学派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维奇与奥波亚兹
2
作者 张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一次成功“暴乱”,致使其得以登堂入室,由非正宗摇身一变而为“正室”,从而导致旧的文学观念的被再次刷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功,意味着在整个20世纪命途多舛的俄国形式主义——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的观念和假说,非但没有因其代表人物的悲剧性遭遇而销声匿迹,反而得到越来越新的文学现象的印证。实践表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史观,具有文学本体论的品质,是对文学内部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应该得到文学界应有的关注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奥波亚兹 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史观
下载PDF
文学认知与国际地缘政治:欧美斯拉夫学视野中的俄罗斯文学
3
作者 林精华 《俄罗斯学刊》 2024年第1期53-78,共26页
英格兰、欧洲大陆、美国基于各自的地缘政治需要,商人、旅行家和外交官等分别译介俄罗斯文学,为19世纪后期开启学院化斯拉夫学奠定基础;布尔什维克政权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促成学院斯拉夫学在欧美迅速发展;二战结束伊始,苏联和西方... 英格兰、欧洲大陆、美国基于各自的地缘政治需要,商人、旅行家和外交官等分别译介俄罗斯文学,为19世纪后期开启学院化斯拉夫学奠定基础;布尔什维克政权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促成学院斯拉夫学在欧美迅速发展;二战结束伊始,苏联和西方进入冷战状态,孕育出直接服务于遏制敌人之战略的“苏联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斯拉夫学也受冷战格局影响,但鲜受政治正确左右,致使其未如“苏联学”那样显赫,也不随着苏联解体而萎缩,甚至反哺俄国学界,为后冷战时代世界读者深入理解俄罗斯问题和欧美-俄国之复杂关系提供了审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拉夫学 地缘政治 俄罗斯文学 翻译和研究
下载PDF
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的抗暴叙事
4
作者 王志耕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53-64,共12页
在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中即形成了反抗暴政的叙事基调,这种基调主要受到东正教文化中圣愚文化和民间文学狂欢化精神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一是对世俗权力的反抗,二是对教会威权的否定。前者的代表性文本是库尔勃斯基给伊凡四世的书信,后者... 在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中即形成了反抗暴政的叙事基调,这种基调主要受到东正教文化中圣愚文化和民间文学狂欢化精神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一是对世俗权力的反抗,二是对教会威权的否定。前者的代表性文本是库尔勃斯基给伊凡四世的书信,后者的代表性文本是阿瓦库姆的《行传》。这些文本从价值立场和诗学形态上都为19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叙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古代文人文学 抗暴叙事 库尔勃斯基 阿瓦库姆
下载PDF
建构文学史的国际政治学:《剑桥俄罗斯文学史》的话语性和学术性
5
作者 林精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4,共23页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尤甚。这部文学史,率先确立在帝国进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文学史观,搭建正视俄罗斯文学是在欧洲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史框架,运用在俄国文化变迁历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方法。这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冷战”时代西方政治正确话语的文学史,是大多局限于用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文学史编纂的苏联体制内学者所不能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俄罗斯文学史》 帝国进程中的文学史观 欧洲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史框架
下载PDF
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声音——刘文飞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晓婷 刘文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俄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在总结自身学术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俄文学外交”“俄国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俄国文学的中国阐释”等概念,主张让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同时对接俄苏本土的文学研究传统和欧美的俄国文学研... 俄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在总结自身学术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俄文学外交”“俄国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俄国文学的中国阐释”等概念,主张让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同时对接俄苏本土的文学研究传统和欧美的俄国文学研究传统,并注重对俄国文学在文化学、思想史方面的阐释。与此同时,刘文飞教授兼顾文学研究的社会性影响,他从学术、翻译、写作的三种路径出发,通过一系列著译作品和文化活动致力于推动俄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刘文飞教授所代表的新一代俄国文学研究者们将以中国视点、中国阐释、中国特色于一身的最新研究理念融入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的撰写之中,是对中国俄国文学史书写的一次全面更新,在向世人展示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俄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创建拥有我们自己民族风格和立场的斯拉夫学派,让国际斯拉夫学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俄国文学通史》 中俄文学外交 俄国文学的中国阐释
下载PDF
北京大学与中国“列夫·托尔斯泰学”的发展
7
作者 张冰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中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学”在初创时期便与北京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百余年来,北京大学的“托学”,成果丰硕,特色鲜明,研究重心从最早的注重社会思想理念转向注重审美价值判断,研究内容从对文本著作的阐释译介扩展为托尔斯泰... 中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学”在初创时期便与北京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百余年来,北京大学的“托学”,成果丰硕,特色鲜明,研究重心从最早的注重社会思想理念转向注重审美价值判断,研究内容从对文本著作的阐释译介扩展为托尔斯泰与中国及中俄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广领域。同时,研究译介与教学并举,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结合,不断拓宽和深化中国的托尔斯泰学领域,成为中国“托学”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梳理回溯北大与“托学”渊源,并从“有特色的托尔斯泰研究,翻译、教材和‘托学’人才的培养”两方面总结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托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北京大学 俄罗斯文学 李明滨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中央文献俄译本语言特征研究——以2012-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俄译本为例
8
作者 朱辉 彭文钊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3期39-54,共16页
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俄译本语料库,以俄罗斯政治文献《国情咨文》为类比语料,借鉴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央文献俄译本的词汇和句法特征。研究发现,中央文献俄译本和俄罗斯政治文献在词汇复杂程度、高频虚... 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俄译本语料库,以俄罗斯政治文献《国情咨文》为类比语料,借鉴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央文献俄译本的词汇和句法特征。研究发现,中央文献俄译本和俄罗斯政治文献在词汇复杂程度、高频虚词运用方面较为相似,但在高频实词运用、主题词搭配模式、句子复杂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成因主要在于源文本的影响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本研究能为我国中央文献的俄译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文献 《政府工作报告》俄译本 俄罗斯《国情咨文》 翻译语言特征 俄译策略
下载PDF
唐诗远游:中国特色文学在俄苏
9
作者 张倩 顾俊玲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2期36-45,共10页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学类型,唐诗远游俄苏是中华优秀文学走出去的杰出代表。本文从翻译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唐诗远游俄苏的历史与当下,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唐诗远游俄苏历经百年不停歇...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学类型,唐诗远游俄苏是中华优秀文学走出去的杰出代表。本文从翻译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唐诗远游俄苏的历史与当下,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唐诗远游俄苏历经百年不停歇,得益于汉学家和诗人的优秀译者群体、多样化的传播载体、译研相结合的传播模式。但也存在对诗人研究有限、受众范围窄、译入国占主导地位等局限。文化外译互通互助,21世纪唐诗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总结唐诗在俄苏传播的经验,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构21世纪唐诗“远游世界”的模式,对中国其他优秀文化外译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远游 特色文学 俄译 翻译传播学 传播模式
下载PDF
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转向
10
作者 张道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3,共11页
在革命文学运动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民国初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作为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传入中国时,日本是重要的理论中转站,此时意识形态的理论重心集中于“精神上的构造”“由经... 在革命文学运动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民国初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作为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传入中国时,日本是重要的理论中转站,此时意识形态的理论重心集中于“精神上的构造”“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两方面意涵。而在革命文学运动中后期,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势及革命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播也逐步摒弃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日本因素,实现了与俄苏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对接;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重心,也随之转变为强调文艺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立场。革命文学运动时期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和阶级斗争立场的绾合,对中国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理清上述理论转变过程,对于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革命文学运动 文艺 阶级斗争 日本 俄苏
下载PDF
机构翻译对国家文学生成的影响——18世纪圣彼得堡科学院文学翻译透视
11
作者 孙今怡 贺爱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翻译作为引入文学形式的手段,受到国家重视,并由国家通过翻译机构予以实施。18世纪,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以文学翻译为手段,生成并建构了俄国国家文学。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文学翻译活动由政府驱动,通过译介西欧古典主义引入民族国家共同体... 翻译作为引入文学形式的手段,受到国家重视,并由国家通过翻译机构予以实施。18世纪,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以文学翻译为手段,生成并建构了俄国国家文学。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文学翻译活动由政府驱动,通过译介西欧古典主义引入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创作手法,借助贴近俄国受众的译语规范及翻译策略提升俄语本土文学的数量与流通。圣彼得堡科学院文学翻译的政府主导性与市场调适性统摄于催生国家文学的这一目标,最终在18世纪促成了俄国国家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翻译 国家文学 圣彼得堡科学院 俄国文学
下载PDF
“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国学派”建设的一种先行尝试——评张建华教授的《俄罗斯文学的理论思考与创作批评》
12
作者 吴振宇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1期8-13,89,共7页
2021年出版的《俄罗斯文学的理论思考与创作批评》共辑录张建华教授不同时期所写的论文36篇。从俄罗斯文学概论、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21世纪俄罗斯文学纵览等几个方面对作家、作品、思潮展开了具体的批评。本文作者认为,其中一些颇具... 2021年出版的《俄罗斯文学的理论思考与创作批评》共辑录张建华教授不同时期所写的论文36篇。从俄罗斯文学概论、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21世纪俄罗斯文学纵览等几个方面对作家、作品、思潮展开了具体的批评。本文作者认为,其中一些颇具学理性术语的“发明”,对俄国文学正典体系的再建构是此书的两大特色。张建华的文学批评与当下学界提倡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口号相呼应,是使这一学术畅想成为可能的一种先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建华 俄罗斯文学研究 中国学派 理论思考 创作批评
下载PDF
俄罗斯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及其推广应用研究
13
作者 刘世坤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俄罗斯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及其推广应用是图书馆国际化的途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文献数据库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和开展研究的重要手段。遵循数理逻辑思维和设计原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建设的基本原则、流程... 俄罗斯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及其推广应用是图书馆国际化的途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文献数据库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和开展研究的重要手段。遵循数理逻辑思维和设计原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建设的基本原则、流程、技术特点为主线,形成俄罗斯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体系。通过推广应用研究,体现了该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及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俄文文献 文献数据库
下载PDF
美国俄裔文学的发展动向与跨语际特质
14
作者 吴笛 《英语研究》 2024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随着美国多元文化氛围日趋浓厚,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俄裔文学研究依然不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实,美国俄裔文学成就斐然,出现了多位举世闻名的诗人、小说家、理论家,在世界文学领域是一处独特的景观。... 随着美国多元文化氛围日趋浓厚,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俄裔文学研究依然不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实,美国俄裔文学成就斐然,出现了多位举世闻名的诗人、小说家、理论家,在世界文学领域是一处独特的景观。美国俄裔文学的真正形成,始于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其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四个鲜明的浪潮,其所涌现出的小说家或诗人,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精神。他们迫于生存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有别于美国本土的英语文学作品。尽管美国俄裔作家为寻求新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已进行跨文化转变,但是他们的英语文学作品却反映了一定层面的俄罗斯语言文化要素和身份特性,呈现出一种跨语际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俄裔文学 生成渊源 文化身份 跨语际特质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15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30年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Russian Emigr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16
作者 Xinmei L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289-302,共14页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ose against the Bolshevik regime started to leave Russia, including Russian aristocrats, officials, capitalists and intellectuals. Some of them were exiled to the cities of China. Among...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ose against the Bolshevik regime started to leave Russia, including Russian aristocrats, officials, capitalists and intellectuals. Some of them were exiled to the cities of China. Among them, Shanghai was the largest after Harbin Russian overseas center. Russian emigres in Shanghai managed to create their own cultural life, and some of them were even engaged in literary creation. Thus, Russian emigre literature came into being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grasp of Shanghai Russian literature, this thesis provid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newspapers, periodicals, publishing houses, art and literary groups, main writers and creation themes of overseas Russians in Shangh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igre literature russian SHANGHAI
原文传递
跨文化视野中的中亚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 被引量:6
17
作者 司俊琴 常文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4,共7页
中亚东干文学一方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前苏联多民族文学的文化语境中,它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化的历时传统与共时语境影响下,东干与俄罗斯战争文学在英雄主义主题、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及悲剧的审... 中亚东干文学一方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前苏联多民族文学的文化语境中,它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化的历时传统与共时语境影响下,东干与俄罗斯战争文学在英雄主义主题、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及悲剧的审美意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同时,东干战争文学又受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宗教文化与中国回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的影响,凸显出一些独特的民族精神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干文学 俄罗斯文学 战争文学 跨文化 华语文学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接受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取向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介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接受 选择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亚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本身既是特殊地域文学现象,也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现象。文章以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为基点,论述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边缘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为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新的思考,为重新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提供新的学术成果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尔滨
下载PDF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及诗学范式刍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傅星寰 车威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5-71,共7页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把握这两座城市文化编码的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的"俄罗斯化"特征,艺术地折射了300年来俄罗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民族... 俄罗斯文学"彼得堡—莫斯科"题材是俄罗斯思想有关"现代性"思索的重要载体,是审美把握这两座城市文化编码的重要途径。它以鲜明的"俄罗斯化"特征,艺术地折射了300年来俄罗斯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信仰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徘徊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彼得堡-莫斯科”题材 现代性 诗学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