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7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eam Structur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1
作者 Miha Prebil Mateja Drnovsek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3年第8期554-571,共18页
Teamwork is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a broader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draws from an interesting e... Teamwork is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a broader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draws from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based theory advanced by Kelley and Littman (2005), which examines teams from design thinking perspective, and tests its contributions and effects on tea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Kelley and Littman any team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team roles: The anthropologist, the experimenter, the cross-pollinator, the hurdler, the collaborator, the director, the experience architect, the set designer, the storyteller, and the caregiver. We develop theoretical logics to explain how team structure that includes these key team roles and competences lead to a bett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pose pertinent hypotheses. Experimental-empirical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he study conducted multiple experiments on three samples: a group of foreign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a group of technical students, and an additional group of randomly selected individuals, aged between 20 and 58,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 special approach was implemented and a new instrument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individuals in teams. Wh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m that possess the major competences proposed by Kelley and Littman are more innovative, preliminar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not all team rol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Moreover, team roles should be allocated equally among members for better collaboration, member satisfaction, and quick response, and within one team, one prevailing personality is optimal in terms of innovativenes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ovative team structure team roles team formation strategy design thinking Kelley's index tenfaces of innovation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s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
2
作者 ZHAO Jianxin YANG Zongqiao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22年第4期152-158,共7页
Despite a surge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irm’s social capital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controversial results.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is paper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to re... Despite a surge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irm’s social capital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controversial results.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is paper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to re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s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63 independent samples.This paper also identified some moderators affecting this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irm’s social capital-innovation performance link wa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r=0.363),and the age of the firm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affected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 a large extent.Based on these findings,this paper develope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m’s social capi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EtA-ANALYsIs moderating factors
下载PDF
Chinese and US S&T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s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宝明 丁明磊 《China Economist》 2017年第4期32-47,共16页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ajor countries have been pushing forward structural reform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novation at the heart. Since taking office, US President Do...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ajor countries have been pushing forward structural reform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novation at the heart. Since taking offic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adopted an "America First" strategy but has yet to specify a clear S&T innovation policy. However, Trump's current policies have already affected S&T innovation and his planned budget cuts will impact US growth potentials. Compared with the US, China is steadily implementing it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 T innovation that increasingly supports economic growth. To spur future economic growth, China should steadfastly follow its S&T innovation strategy,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S&T innovation results, boost its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s and make the most of global innovation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al reforms
下载PDF
Inevitability and Emergent Problems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cess to Integration
4
作者 刘丽君 陆辛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6年第2期247-252,共6页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ager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ystem ISTI (SISTI) are pointed out. Because of 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s enlightenment, a three dimensional logical net diagram in which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problem in real world but not on disciplinary logic is drawn. The intelligent group' s need span is grea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latively low material level than common groups who have lower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ISTI is composed by multi-rule and intelligent multi-agent behavio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ust be considerded for a valid management of SIS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technology s&t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s&t innovationsIstI) complex system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technical log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5
作者 Yu Wenhao Ding Yu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4期13-27,共15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NIS has evolved from weak to strong, from a follower groping its way onto the track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has experienced a trajectory from “introduction and imitation of complete sets of technology” to “market for technology and imitative innovation,” to “integrated and secondary innovation” and on to “integrated, secondary, collaborative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combined.” The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natural choice of economic, societ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ORM and OPENING 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system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下载PDF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6
作者 李根 汪海波 +2 位作者 司海青 潘亭 刘海波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3,共8页
为准确评价飞行学员飞行技能的优劣,在分析飞行学员起落航线各飞行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参照飞行训练手册并结合与教员的访谈,建立了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S模糊神经网络搭建的飞行技能评价模型实现对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 为准确评价飞行学员飞行技能的优劣,在分析飞行学员起落航线各飞行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参照飞行训练手册并结合与教员的访谈,建立了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S模糊神经网络搭建的飞行技能评价模型实现对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采集118名飞行学员飞行数据(有效数据110组),80组数据用于训练模型,30组数据用于测试,以验证模型评价的适用性和精确度。结果表明:T-S模糊神经网络具有很好的学习效率,评价飞行学员飞行技能准确度为976%,该方法构建出的评价模型应用于飞行学员飞行技能评价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神经网络 起落航线 飞行数据 飞行技能评价
下载PDF
基于CRITIC和TOPSIS的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鸣涛 叶春明 赵灵玮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为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融合绝对值指标和平均值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最新的2014-2017年数据,使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 为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融合绝对值指标和平均值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最新的2014-2017年数据,使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评价,识别出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研究发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R&D人员和经费、R&D项目活跃度、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影响各地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静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一般,地区间差异较大,"很强"和"较强"的地区只有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依存,强弱格局比较稳定,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区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后,结合重要影响因素,给出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工业 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下载PDF
基于T-S模糊故障树的多态系统性能可靠性 被引量:37
8
作者 孙利娜 黄宁 +1 位作者 仵伟强 李心坤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1-198,共8页
T-S模糊故障树是由一系列具有IF-THEN规则的T-S逻辑门构成的故障树,可以解决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中故障多态、故障机理不明确、底事件失效率难以精确得知的问题。目前该方法主要分析系统中的功能故障问题。实际中,复杂多态系统内部很多... T-S模糊故障树是由一系列具有IF-THEN规则的T-S逻辑门构成的故障树,可以解决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中故障多态、故障机理不明确、底事件失效率难以精确得知的问题。目前该方法主要分析系统中的功能故障问题。实际中,复杂多态系统内部很多故障常常会造成性能降级,出现多性能状态,进而系统在不同的故障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性能可靠性。通过对T-S模糊故障树所表示的系统赋予性能变量及故障多态下的不同性能值,利用统计学中的期望思想,提出一种分析系统故障多态下的性能可靠性方法,以及已知某一底事件或中间事件在故障状态下分析系统性能可靠性的方法。通过对目前大型飞机上常用的航空电子交互式以太网(Avionics full duplex switched ethernet,AFDX)进行分析建树,利用该方法求解系统在多故障状态下的性能可靠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树 t-s模型 多态系统 性能可靠性 AFDX
下载PDF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被引量:84
9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6-990,共5页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效率 MALMQUIst指数法 技术进步 资源配置效率
下载PDF
T-S模糊系统H∞跟踪控制设计 被引量:6
10
作者 常晓恒 井元伟 +1 位作者 高曦莹 刘晓平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9-332,共4页
提出一种新的控制方法,以使T-S模糊控制系统达到H∞跟踪性能指标.首先提出一个新的H∞跟踪性能指标,该指标考虑了受控输出变量中控制系数不为零的情况,比以往的性能指标更具一般性;然后给出了H∞跟踪控制器增益存在的充分条件,该条件可... 提出一种新的控制方法,以使T-S模糊控制系统达到H∞跟踪性能指标.首先提出一个新的H∞跟踪性能指标,该指标考虑了受控输出变量中控制系数不为零的情况,比以往的性能指标更具一般性;然后给出了H∞跟踪控制器增益存在的充分条件,该条件可表示为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说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系统 H∞跟踪控制 跟踪性能 线性矩阵不等式
下载PDF
基于超平面的T-S模糊模型辨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国 李益国 +2 位作者 明学星 张成 吕震中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非线性热工动态对象,基于超平面的建模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T-S模糊模型建模方法,既能够统一前、后件的参数辨识,又能防止过多增加计算量。介绍了通用的T-S模糊模型,详细推导出点到超平面的距离公式,据此,提出...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非线性热工动态对象,基于超平面的建模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T-S模糊模型建模方法,既能够统一前、后件的参数辨识,又能防止过多增加计算量。介绍了通用的T-S模糊模型,详细推导出点到超平面的距离公式,据此,提出基于平均线性度的有效性能指标函数S(c),从而避免了规则数确定的盲目性。针对T-S模糊模型分段线性的特点,得出了输入、输出联合空间中的点到各后件子模型所对应的超平面距离,归纳出具体的建模步骤,同时给出了平均线性度D(c)的计算公式。新的建模算法可解释性好,不仅具有良好的精度,而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最后,针对典型负荷被控对象的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平面 平均线性度 ts模糊模型 泛化性能
下载PDF
基于T-S和AIFNN的旧住宅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宇波 韩卫成 胡川晋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2,共7页
在我国旧住宅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其性能的衰退程度和可利用程度,为旧住宅下一步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是目前旧住宅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旧住宅问题现状,从技术、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旧住宅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 在我国旧住宅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其性能的衰退程度和可利用程度,为旧住宅下一步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是目前旧住宅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旧住宅问题现状,从技术、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旧住宅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环境与规划、功能与空间、设备于设施、结构与安全等4个方面的内容;利用Takagi-Sugeno(T-S)直觉模糊推理实现不确定信息的量化表达,构建了基于自适应直觉模糊神经网络(adaptive intuitionistic fuzzy neural network,AIFNN)的旧住宅性能评价模型;结合仿真样本与实证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结果运用到旧住宅的市场实践中,为下一步的再利用提供科学的量化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性能评价 旧住宅 t-s模糊推理 自适应直觉模糊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v-支持向量回归的T-S模糊模型辨识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益国 沈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48-153,共6页
结论参数对T-S模糊模型的泛化能力有重要影响。该文引入v-支持向量回归机(v-SVRM),把T-S模型结论参数的辨识问题转化为一个约束优化问题,并推导了新的迭代求解算法。该方法通过一个参数v控制支持向量的数目和落在ε不灵敏带外样本点的数... 结论参数对T-S模糊模型的泛化能力有重要影响。该文引入v-支持向量回归机(v-SVRM),把T-S模型结论参数的辨识问题转化为一个约束优化问题,并推导了新的迭代求解算法。该方法通过一个参数v控制支持向量的数目和落在ε不灵敏带外样本点的数目,并自动计算合适的ε。针对典型负荷被控对象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比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结论参数辨识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此外,由于采用了ε不灵敏损失函数,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噪声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支持向量回归 t-s模糊模型 泛化性能 ε不灵敏损失函数 负荷系统
下载PDF
带有饱和执行器的T-S离散模糊系统的LQ模糊控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博 贾新春 高一博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研究了带有饱和执行器的Takagi-SugenoT-S离散模糊系统的LQ模糊控制问题,利用Lyapunov稳定理论、PDC(平行分配补偿)技术以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得到了闭环模糊系统的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给出了闭环系统的LQ模糊控制律的设计方法和吸引... 研究了带有饱和执行器的Takagi-SugenoT-S离散模糊系统的LQ模糊控制问题,利用Lyapunov稳定理论、PDC(平行分配补偿)技术以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得到了闭环模糊系统的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给出了闭环系统的LQ模糊控制律的设计方法和吸引域的一个估计,并建立了闭环系统的LQ性能函数上界的计算公式.进一步,针对两类优化问题,即:LQ性能最小化问题和吸引域最大化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带有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计算方法.最后,一个仿真例子说明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系统 模糊控制 LQ性能 饱和执行器 吸引域 线性矩阵不等式
下载PDF
基于T-S模型的连续搅拌反应釜鲁棒L_2-L_∞控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艳辉 冯岩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为实现对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Continuous Stirring Tank Reactor)系统在实际反应中的精确控制,根据CSTR反应特点,采用T-S模糊模型逼近非线性对象,研究鲁棒L2-L∞状态反馈控制问题。模型中将更易测量的反应器温度作为前件变量,模糊规则... 为实现对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Continuous Stirring Tank Reactor)系统在实际反应中的精确控制,根据CSTR反应特点,采用T-S模糊模型逼近非线性对象,研究鲁棒L2-L∞状态反馈控制问题。模型中将更易测量的反应器温度作为前件变量,模糊规则少。应用平行分配补偿算法(PDC:Parallel Distributed Compensation),给出局部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Linear Matrix Inequality)技术设计全局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把控制器的设计转化为一个凸优化的求解问题。最后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可扩展到其他化学工业反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棒L2-L∞性能 连续搅拌反应釜 t-s模糊模型 线性矩阵不等式
下载PDF
美国STEM教育计划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及建议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丁明磊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年第7期17-21,共5页
在分析美国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时代背景、发展特点和成效的基础上,研究美国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部门协同推进STEM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就确立创新型... 在分析美国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时代背景、发展特点和成效的基础上,研究美国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多部门协同推进STEM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就确立创新型人力资源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部门协同和动员全社会资源参与、加快我国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创新型人才 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建议
下载PDF
广义性能指标下T-S模糊系统的鲁棒可靠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陶洪峰 胡寿松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9-596,共8页
针对一类具有输入及输出端扰动的T-S模糊系统,在线性矩阵不等式区域内定义了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及动态广义性能指标,提出了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下可靠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从而保证闭环系统在传感器或执行器发生结构性故障... 针对一类具有输入及输出端扰动的T-S模糊系统,在线性矩阵不等式区域内定义了非线性系统的稳态及动态广义性能指标,提出了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下可靠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从而保证闭环系统在传感器或执行器发生结构性故障时的稳态及动态性能,且始终满足基于L2/L∞范数理论的鲁棒性能,并利用投射引理引入附加阵,解耦该充分条件中的控制器变量与相关Lyapunov函数变量,增加设计的自由度.F-16歼击机的纵向通道控制仿真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系统 鲁棒控制 可靠控制 LMI广义性能指标
下载PDF
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丽珠 陈冬松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38-43,共6页
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还可以为院校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奠定基础。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存在的威胁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为更好地开展合作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高等工科院校 产学研用合作创新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下载PDF
T-S模糊系统的D-域性能约束鲁棒输出反馈控制
19
作者 陶洪峰 胡寿松 李志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9-12,共4页
研究了一类具有输入及输出端扰动的T-S模糊系统在性能约束下的鲁棒控制问题.在D域内定义非线性系统性能指标的条件下,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了鲁棒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保证闭环系统具有一定的稳态和动态性能.该方法利用... 研究了一类具有输入及输出端扰动的T-S模糊系统在性能约束下的鲁棒控制问题.在D域内定义非线性系统性能指标的条件下,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了鲁棒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保证闭环系统具有一定的稳态和动态性能.该方法利用投射引理分离耦合变量,通过引入附加矩阵增加自由度,降低结论的保守性.F-16歼击机纵向通道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系统 性能约束 鲁棒控制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
下载PDF
基于T-S模糊模型的油气悬架保性能控制
20
作者 尹新权 刘小斌 王珺 《电气自动化》 2014年第2期91-94,共4页
建立了1/2车四自由度油气悬架的T-S模糊模型。采用并行分布补偿器(PDC)结构,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提出了模糊保性能控制方案,导出最优保性能控制律,针对含有参数不确定的油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与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 建立了1/2车四自由度油气悬架的T-S模糊模型。采用并行分布补偿器(PDC)结构,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提出了模糊保性能控制方案,导出最优保性能控制律,针对含有参数不确定的油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与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油气悬架相比,采用了保性能控制的油气悬架在减少振动、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方面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悬架 t-s模糊模型 并行分布补偿 线性矩阵不等式 保性能控制 parallel-distributed compensation (PDC)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LM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