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3)—空间的θ^2—绝对
1
作者 王树泉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CSCD 2002年第4期357-361,共5页
通过在 S( 3) -空间中引入概念θ2 -绝对 ,建立了 S( 2 ) -闭的 S( 3) -空间与紧空间的联系 ,并且给出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性质 .
关键词 s(3)-空间 θ^2-连续 θ^2-绝对 θ^2-闭集
下载PDF
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参数振动特性分析
2
作者 袁晓明 王维锜 +1 位作者 庞浩东 张立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1,共10页
针对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驱动液压缸的压力脉动所产生的参数振动,建立了稳定平台的参数振动方程并利用多尺度法求解了主共振响应与组合共振响应的一次近似解;分析了主共振与组合共振响应特性以及振动幅值在初始工作空间内的变化规律... 针对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驱动液压缸的压力脉动所产生的参数振动,建立了稳定平台的参数振动方程并利用多尺度法求解了主共振响应与组合共振响应的一次近似解;分析了主共振与组合共振响应特性以及振动幅值在初始工作空间内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与模态试验对参数振动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解与理论解之间的最大误差为4.20%,固有频率理论值与试验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4.66%,可验证参数振动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 压力脉动 参数振动 多尺度法 振动特性
下载PDF
Cu_(3)Mo_(2)O_(9)/Mn_(0.3)Cd_(0.7)S S型异质结的构筑及其光解水产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于佳慧 姚欣彤 +4 位作者 苏萍 王仕凯 张大凤 葛博 蒲锡鹏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采用超声辅助研磨煅烧法制备了Cu_(3)Mo_(2)O_(9)/Mn_(0.3)Cd_(0.7)S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紫外漫反射等测试技术表征了样品的物相、形貌、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光吸收能力等物理... 采用超声辅助研磨煅烧法制备了Cu_(3)Mo_(2)O_(9)/Mn_(0.3)Cd_(0.7)S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紫外漫反射等测试技术表征了样品的物相、形貌、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光吸收能力等物理化学性质。在可见光加近红外光照射下进行了光催化析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u_(3)Mo_(2)O_(9)/Mn_(0.3)Cd_(0.7)S复合材料的光解水产氢性能均优于纯相的Mn_(0.3)Cd_(0.7)S和Cu_(3)Mo_(2)O_(9),其中Cu 3Mo 2O 9的质量分数为1%的Cu_(3)Mo_(2)O_(9)/Mn_(0.3)Cd_(0.7)S显示出最佳的产氢速率(1.554 mmol·h^(-1)·g^(-1)),是Mn 0.3 Cd_(0.7)S的5.5倍。且经过四次循环实验后仍保持较好的光催化活性。此外,根据电化学测试以及红外热成像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机理,Cu 3Mo 2O 9的光热效应与S型异质结的协同作用是Cu_(3)Mo_(2)O_(9)/Mn_(0.3)Cd_(0.7)S光催化活性提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解水产氢 s型异质结 Mn_(0.3)Cd_(0.7)s Cu_(3)Mo_(2)O_(9) 光热效应
下载PDF
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蒙 彭国建 +4 位作者 刘永军 张艳琨 杨春晓 夏福婷 张秋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其吸附位点主要考虑四个:Fe-top(铁顶位)、O-top(氧顶位)、Hollow(空位)、Bridge(桥位).结果表明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最小,为-1.02 eV,即在该位点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其吸附位点主要考虑四个:Fe-top(铁顶位)、O-top(氧顶位)、Hollow(空位)、Bridge(桥位).结果表明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最小,为-1.02 eV,即在该位点的吸附体系最稳定.当HCN吸附在FeO(100)表面时,各吸附位点的稳定顺序为Hollow>Fe-top>Bridge>O-top.PH_(3)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点与H_(2)S的一致,为O-top吸附位点,其吸附能为-1.11 eV.当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H_(2)S与FeO(100)表面的电荷转移量最多,说明该吸附构型最稳定,而HCN吸附在FeO(100)表面,在Hollow吸附位点的电荷转移量最多,也即该吸附位点属于最稳定吸附位点.PH_(3)与FeO(100)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量最多的吸附位点与H_(2)S的相同.当H_(2)S和PH_(3)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吸附后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级移动,峰值降低,其吸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而HCN吸附在Hollow位点时,吸附后的HCN态密度曲线向能量更低的区域移动,吸附体系变得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H_(2)s HCN PH_(3) 吸附能
下载PDF
纳米Ag修饰S掺杂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君 李嘉乐 +4 位作者 胡珊 于小凤 廖薇星 黄世文 徐秀泉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光催化灭活是公认的控制病原微生物最具前景手段之一。本文以尿素和硫代巴比妥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热聚合反应制备S掺杂g-C_(3)N_(4)(SCN),随后采用光还原法将Ag纳米粒负载于SCN表面获得新颖的可见光响应型Ag/SCN抗菌材料。对所制备纳米... 光催化灭活是公认的控制病原微生物最具前景手段之一。本文以尿素和硫代巴比妥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热聚合反应制备S掺杂g-C_(3)N_(4)(SCN),随后采用光还原法将Ag纳米粒负载于SCN表面获得新颖的可见光响应型Ag/SCN抗菌材料。对所制备纳米材料进行XRD、SEM、TEM、XPS及UV-Vis DRS表征,并深入探讨其在可见光下灭活大肠杆菌(E.coli)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Ag纳米粒均匀且牢固地负载在SCN表面,纳米材料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可见光响应能力。当负载量为6%时,Ag/SCN-6呈现出最佳的光催化灭菌活性,60 min内能够将6.2 lg CFU·mL^(-1)的E.coli全部灭活。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2)是灭活过程中最主要活性物种,它协同光生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主导了光催化抗菌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s掺杂 纳米Ag修饰 光催化 灭活 机理
下载PDF
g-C_(3)N_(4)基S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申建宇 刘成宝 +5 位作者 郑磊之 陈丰 钱君超 邱永斌 孟宪荣 陈志刚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7-1085,1097,共10页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为环境修复和能源储存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案。首先介绍了g-C_(3)N_(4)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S型半导体的优势与不足,接着介绍了g-C_(3)N_(4)基S...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为环境修复和能源储存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案。首先介绍了g-C_(3)N_(4)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S型半导体的优势与不足,接着介绍了g-C_(3)N_(4)基S型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综述了基于不同类型g-C_(3)N_(4)的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构建和光催化性能的提升策略,并梳理了其部分应用。最后,综述了基于g-C_(3)N_(4)的S型异质结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望为g-C_(3)N_(4)基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s型异质结 光催化 复合材料
下载PDF
O、S、Ce含量对U71MnG钢中Ce_(2)O_(3)和Ce_(2)O_(2)S夹杂物的影响
7
作者 王敏 刘香军 +1 位作者 杨昌桥 杨吉春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 我国稀土钢未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对稀土与钢中O、S等杂质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不足。考虑到Ce、O、S含量对钢中稀土夹杂物的影响缺少定量分析,使用FactSage 7.1软件计算U71MnG钢中不同含量O、S、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Ce_(2)O_(2)S、Ce_(2)O_(3)夹杂物析出量的影响。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U71MnG钢的成分体系下,随着Ce含量的增多,Ce_(2)O_(3)的析出量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m_(O)/m_(Ce)约为1/7.4时,Ce_(2)O_(3)的析出量最大;Ce_(2)O_(2)S的生成需要O、S、Ce共同作用,m_(O+S)/m_(Ce)约为1/3.7时,Ce_(2)O_(2)S析出量最大。试验钢夹杂物的SEM图像以及夹杂物颗粒数量统计结果显示,Ce含量为0.024%的试验钢中Ce_(2)O_(3)、Ce_(2)O_(2)S的个数大于Ce含量为0.016%的试验钢,钢中夹杂物析出规律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夹杂物 热力学 Ce_(2)O_(2)s Ce_(2)O_(3)
下载PDF
一种新型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调控的Ag/Ag_(3)PO_(4)/C_(3)N_(5)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高效降解左氧氟沙星抗生素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珂欣 申楚琦 +3 位作者 阎如玉 刘艳萍 庄春强 李世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7,共5页
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的含量不断升高,引发的水体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环境净化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_(3)N_(5)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非贵金属光催化剂。然而,该催化... 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的含量不断升高,引发的水体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环境净化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_(3)N_(5)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非贵金属光催化剂。然而,该催化剂的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光反应动力学较慢和光生载流子快速复合的问题。近期的研究表明,构筑独特的S型异质结是获得优良光催化剂的一种有效策略。因此,通过一种简易的制备方法成功构筑了一种等离子体效应协同的Ag/Ag_(3)PO_(4)/C_(3)N_(5)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由于等离子体效应和S型异质结的协同作用,Ag/Ag_(3)PO_(4)/C_(3)N_(5)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收太阳光的能力、高效分离光生载流子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光氧化还原能力,能够在太阳光的激发下有效产生大量的·OH和·O_(2)^(-)自由基。因此,Ag/Ag_(3)PO_(4)/C_(3)N_(5)表现出卓越的光催化性能,对左氧氟沙星(LEV)的降解速率常数高达0.0362min^(-1),比C_(3)N_(5)、Ag_(3)PO_(4)和Ag_(3)PO_(4)/C_(3)N_(5)分别提高了24.8、1.1和0.7倍。此外,Ag/Ag_(3)PO_(4)/C_(3)N_(5)异质结具有出色的抗外界环境干扰性和可重复使用性。该研究为C_(3)N_(5)基光催化剂材料在环境净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体共振效应 C_(3)N_(5) s型异质结 协同效应 抗生素去除 内建电场
下载PDF
基于N掺杂Ti_(3)C_(2)MXene量子点的荧光探针用于Hg2+和S2-的传感检测
9
作者 张慧莲 杨新杰 +6 位作者 李军 李泉 张福娟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5,共8页
基于N掺杂Ti_(3)C_(2) MXene量子点(N-Ti_(3)C_(2) MQDs)荧光探针和配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种检测Hg^(2+)和S^(2-)的“开-关-开”型荧光传感新方法.研究发现,制备的N-Ti_(3)C_(2) MQDs发射蓝色荧光(λem=440 nm),荧光量子产率为15.7%.Hg^... 基于N掺杂Ti_(3)C_(2) MXene量子点(N-Ti_(3)C_(2) MQDs)荧光探针和配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种检测Hg^(2+)和S^(2-)的“开-关-开”型荧光传感新方法.研究发现,制备的N-Ti_(3)C_(2) MQDs发射蓝色荧光(λem=440 nm),荧光量子产率为15.7%.Hg^(2+)与N-Ti_(3)C_(2) MQDs表面的—NH2,—COOH,—OH等官能团产生选择性配位作用,导致N-Ti_(3)C_(2) MQDs体系荧光猝灭.当加入S^(2-)后,由于S^(2-)与Hg^(2+)之间强的结合力,形成HgS沉淀,从而使N-Ti_(3)C_(2) MQDs体系荧光恢复.基于该原理,构建了一种“开-关-开”型荧光传感方法,实现了对Hg^(2+)和S^(2-)的定量检测.N-Ti_(3)C_(2) MQDs探针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在0.02~2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 nmol/L(S/N=3);与S^(2-)浓度在0.07~15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 nmol/L(S/N=3).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等特点,并可用于水样中Hg^(2+)和S^(2-)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离子 硫离子 N掺杂Ti_(3)C_(2)MXene 量子点 荧光探针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合成S型异质结CoTiO_(3)/g-C_(3)N_(4)纳米纤维及其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研究
10
作者 杨令坤 李宗军 +2 位作者 王鑫 李铃铃 陈哲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7-249,共13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短缺,而且引发了二氧化碳(CO_(2))及其他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太阳能将CO_(2)光催化转化为碳基燃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短缺,而且引发了二氧化碳(CO_(2))及其他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太阳能将CO_(2)光催化转化为碳基燃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钙钛矿氧化物(CoTiO_(3))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晶体结构以及较好的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单一半导体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较高,导致其催化还原CO_(2)的能力有限,制约了其在可见光催化反应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发现,构建异质结是提高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_(2)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寻找可与CoTiO_(3)能带结构很好匹配的半导体材料至关重要.近年来,有机聚合物g-C_(3)N_(4)因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可见光响应性能良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构建g-C_(3)N_(4)与CoTiO_(3)的S型异质结,以优化体系中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光催化性能.本文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CoTiO_(3)纳米纤维,然后通过一步煅烧法构建CoTiO_(3)/g-C_(3)N_(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证实成功制得了CoTi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测试了不同CoTiO_(3)质量百分含量(0.5%,1%,1.5%,2%和3%,命名为0.5%CTO/CN,1%CTO/CN,1.5%CTO/CN,2%CTO/CN和3%CTO/CN)的CoTiO_(3)/g-C_(3)N_(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对CO_(2)的还原能力(反应时间为4 h).结果发现,2%CTO/CN催化剂显示出最高的光催化性能,其催化生成CO和CH4的产率分别为46.5和0.825 mol g^(-1) h^(-1),且生成CO的选择性为98.3%.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催化性能增强规律,作为补充实验,进行了盐酸四环素(TCH)、土霉素(OTC)和氧氟沙星(OFX)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2%CTO/CN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降解效率,2%CTO/CN在光催化CO_(2)还原和抗生素降解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这归因于g-C_(3)N_(4)与CoTiO_(3)之间S型异质结的形成.此外,为了讨论光催化还原CO_(2)的选择性,采用原位红外和理论计算得到中间体的活化过程及其吉布斯自由能,并利用同位素标定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产物中碳源均来自于CO_(2)气氛.经过稳态荧光、时间分辨荧光、瞬态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图谱测试进一步验证表明,2%CTO/CN异质结的形成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和界面电荷转移电阻,为电荷转移提供了更好的路径,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性能.为了深入探究S型异质结的反应机理,通过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位电子顺磁共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光照前后界面处电子流向.具体来说,在g-C_(3)N_(4)和CoTiO_(3)接触之前,g-C_(3)N_(4)的功函数小于CoTiO_(3),费米能级高于CoTiO_(3);当g-C_(3)N_(4)和CoTiO_(3)接触时,电子会从g-C_(3)N_(4)转移到CoTiO_(3),直到它们的费米能级达到平衡.此时,g-C_(3)N_(4)侧的界面电子耗尽,CoTiO_(3)侧的界面电子富集,使g-C_(3)N_(4)的带边向上弯曲带正电,而CoTiO_(3)的带边向下弯曲带负电.从而,在CTO/CN的界面处形成了内建电场(IEF),阻碍电子从g-C_(3)N_(4)向CoTiO_(3)的持续流动.光照时,光子同时被CoTiO_(3)和g-C_(3)N_(4)吸收,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至相应的导带.随后,在形成的IEF驱动下,CoTiO_(3)中的光生电子倾向于迁移到g-C_(3)N_(4),与g-C_(3)N_(4)中的光生空穴结合,使得体系中还原性和氧化性更强的电子和空穴得以保留,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催化性能.综上,S型电荷转移途径不仅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使得更多电子参与反应,而且同时保留了还原性和氧化性较强光生电子和空穴,因此,CTO/CN在光催化还原CO_(2)和降解抗生素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本文为基于g-C_(3)N_(4)的S型异质结材料在CO_(2)光还原和抗生素降解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s型异质结 g-C_(3)N_(4) 光催化降解 光催化还原CO_(2)
下载PDF
引入内建电场强化BiOBr/C_(3)N_(5) S型异质结中光载流子分离以实现高效催化降解微污染物
11
作者 游常俊 王春春 +3 位作者 蔡铭洁 刘艳萍 竺柏康 李世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0,共2页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及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则是实现这一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S型BiOBr/C_(3)N_(5)(BBN)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下高效去除微污染物。系统评估了BBN材料在可见光下对四环素(TC)和萘(NAP)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BBN-2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139 min^(-1),比纯BiOBr和C_(3)N_(5)分别提高了0.6倍和2.8倍,这主要得益于BBN异质结具有空间分隔开的氧化还原位点以及利用内建电场作为驱动力,促进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从而加速微污染物的降解反应。此外,BBN-2具有卓越的抗外界环境干扰特性以及优异的稳定性能,在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通过自由基活性检测实验,我们确认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是参与光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开发高效C_(3)N_(5)基催化体系用于环境治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N_(5) s型异质结 微污染物去除 内建电场 光催化
下载PDF
用于低浓度H_(2)S室温稳定监测的CsPbBr_(3)@TiO_(2)异质结微晶气体传感器
12
作者 逯江浩 黄胜 +4 位作者 陈露 程永超 高莎莎 陶雪钰 顾修全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5-1826,共12页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3)@TiO_(2)微晶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原位金属氧化物包覆钙钛矿形成分散良好、大小为4~8μm的球壳结构。用旋涂法在掺氟氧化锡(FTO)电极上构筑了CsPbBr_(3)@TiO_(2)薄膜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测试其对H_(2)S气体的检测灵敏度,结果发现,该传感器对H_(2)S气体的检测下限达25 ppb(1 ppb=10-9),对100 ppb H_(2)S响应/恢复时间为24/21 s,灵敏度为0.59,响应曲线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另外,传感器暴露在空气中30 d内的稳定性高于90%,且具有优异的气体选择性和抗湿度干扰性。通过光致发光(PL)光谱、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及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试分析了其能带位置、电荷动力学和配位机理,并用氧吸附原理对其传感机理进行了解释。该工作为室温下低浓度H_(2)S气体的稳定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 钙钛矿 核壳结构 异质结 H_(2)s气体传感器 氧吸附原理
下载PDF
G-C_(3)N_(4)/Zn_(0.3)Cd_(0.7)S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去除混合染料污染
13
作者 陈炎 李娟娟 +2 位作者 李响 徐蕴 李龙凤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利用太阳光光催化去除染料污水中多种染料,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出x%g-G-C_(3)N_(4)/Zn_(0.3)Cd_(0.7)S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该催化剂能同时降解染料污水中甲基橙、刚果红、中性红和罗丹明B。5%g-G-C_(3)N_(4)/Zn_(0.3)Cd_(0.7)... 为利用太阳光光催化去除染料污水中多种染料,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出x%g-G-C_(3)N_(4)/Zn_(0.3)Cd_(0.7)S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该催化剂能同时降解染料污水中甲基橙、刚果红、中性红和罗丹明B。5%g-G-C_(3)N_(4)/Zn_(0.3)Cd_(0.7)S经过80 min光照,对上述4种染料降解效率分别达到98.4%、98.4%、99.2%和99.3%,远高于单一g-C_(3)N_(4)和Zn_(0.3)Cd_(0.7)S。光催化降解循环实验表明5%g-G-C_(3)N_(4)/Zn_(0.3)Cd_(0.7)S具有良好稳定性。x%g-G-C_(3)N_(4)/Zn_(0.3)Cd_(0.7)S光催化剂在染料废水的净化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C_(3)N_(4)/Zn_(0.3)Cd_(0.7)s 混合染料 光催化降解 水污染 催化机理
下载PDF
CTAB透性化酵母细胞生物催化合成(S)-(+)-3-羟基丁酸乙酯 被引量:11
14
作者 于明安 朱晓冰 +2 位作者 祁巍 赵领 魏郁梦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9-613,共5页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透性化啤酒酵母细胞中高活性的脱氢酶,借助于辅助底物乙醇和葡萄糖,对3羰基丁酸乙酯(EOB)不对称还原合成(S)(+)3羟基丁酸乙酯((S)(+)3EH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TAB透性化酵母细胞中的醇脱氢酶和6磷酸葡...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透性化啤酒酵母细胞中高活性的脱氢酶,借助于辅助底物乙醇和葡萄糖,对3羰基丁酸乙酯(EOB)不对称还原合成(S)(+)3羟基丁酸乙酯((S)(+)3EH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TAB透性化酵母细胞中的醇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分别比未经处理的酵母细胞高482倍和6.5倍.在相同条件下,CTAB透性化细胞对EOB的还原比未经处理的酵母细胞快.细胞浓度对反应有明显影响,当透性化酵母细胞浓度<90mg/ml时,(S)(+)3EHB的产率和对映体过量值都较低;当酵母细胞浓度≥90mg/ml,在最佳进料速率、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振摇速度为125r/min时,(S)(+)3EHB的浓度达到最大值314mmol/L.在反应开始的6h内,(S)(+)3EHB的产率可达94%,对映体过量值≥98%,但24h后产率和对映体过量值分别降低到85%和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透性化 啤酒酵母 生物催化 3-羰基丁酸乙酯 不对称还原 (s)-(%PLUs%)-3-羟基丁酸乙酯
下载PDF
S_3分子的结构与最可几解离过程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志刚 敖淑艳 +2 位作者 闫冰 潘守甫 于俊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29-1532,M007,共5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 ,计算得到了 S3分子优化的几何结构 (基态和几个低激发态 ) ;研究了其在 C2 v与 Cs群对称性下的解离过程 ,给出两种群对称性下基态和激发态的势能曲面及等高投影图 ;
关键词 s3分子 多组态自洽场 分子结构 解离路径
下载PDF
基于B/S 3层体系结构的软件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赵宏伟 秦昌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66,共3页
运用B/S 3层体系结构开发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新一代管理系统,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阐明了B/S 3层结构在开发应用程序时的优越性。首先说明使用B/S结构开发软件系统的意义,然后论述基于B/S 3层结构通用的软件设计方法,每1层实现的功能... 运用B/S 3层体系结构开发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新一代管理系统,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阐明了B/S 3层结构在开发应用程序时的优越性。首先说明使用B/S结构开发软件系统的意义,然后论述基于B/S 3层结构通用的软件设计方法,每1层实现的功能,并阐述其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体系结构 B/s3层体系结构 系统架构设计 软件设计
下载PDF
S-3-1的癌预防与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晓光 李燕 +1 位作者 黎连娘 韩锐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8-13,共6页
S-3-1是合成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的中间体,为一新化合物。我们的研究表明,S-3-1不仅对肿瘤有预防作用而且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其预防作用,在体外可抑制苯并芘诱导的V79细胞恶性转化,在体内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呈明显... S-3-1是合成丹参水溶性活性成分的中间体,为一新化合物。我们的研究表明,S-3-1不仅对肿瘤有预防作用而且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其预防作用,在体外可抑制苯并芘诱导的V79细胞恶性转化,在体内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呈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可能与其较强的抗氧化、抑制ODC产生和增强细胞间隙信息传导有关;抗肿瘤作用,在体外可明显抑制SCLC、A549、KB、HCT-8、PLA-C、BGC、W1-38、CACO2和PaCa的生长。在体内对小鼠Lewis肺癌、S180肉瘤和H22肝癌均呈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可能与增加肿瘤细胞间隙信息传导、抑制肿瘤细胞膜P21ras蛋白表达、抑制癌基因C-myc表达、增强抑癌基因P53表达和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1 癌化学预防 抗肿瘤
下载PDF
手性化合物(S)-3-羟基四氢呋喃的合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勇智 宁斌科 丁秀丽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以(S)-4-氯-3-羟基丁酸乙酯为原料,经过还原和环化两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S)-3-羟基四氢呋喃;还原反应最佳温度为40℃,时间为4 h;环化反应最佳温度为80℃,时间为20 h;本论文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化学结构均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 以(S)-4-氯-3-羟基丁酸乙酯为原料,经过还原和环化两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S)-3-羟基四氢呋喃;还原反应最佳温度为40℃,时间为4 h;环化反应最佳温度为80℃,时间为20 h;本论文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化学结构均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质谱分析鉴定。反应总收率为75.2%,纯度达到99.3%,光学纯度达到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羟基四氢呋喃 合成 手性
下载PDF
基于3S的农牧交错区耕地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继平 常学礼 +1 位作者 李健英 蔡明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30,共6页
本文利用3S技术,通过对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内蒙古奈曼旗TM影像的解译,提取出近30年来该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信息。从耕地数量、变化速率以及耕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方面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 本文利用3S技术,通过对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内蒙古奈曼旗TM影像的解译,提取出近30年来该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信息。从耕地数量、变化速率以及耕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方面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近30年来,奈曼旗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变化速度呈下降趋势;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固定沙丘地转化;耕地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变化呈波动趋势;耕地斑块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破碎度指数相同;耕地的分形维数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耕地在整个景观中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强。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动态变化 景观指数 3s技术
下载PDF
(S)-3-羟基-γ-丁内酯的合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征宇 王明亮 刘举正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6-137,共2页
S)-3-Hydroxy-g-butyrolactone was synthesized from L-malic acid by anhydridisation, mono-esterification, and reductive cyclization by NaBH4 and with an overall yield of 79%.
关键词 (s)—3—羟基—γ—丁内酯 合成 异抗坏血酸 二甲酯 还原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