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 value of anelastic S-wave attenuation in Yunnan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有锦 刘杰 +3 位作者 郑斯华 刘丽芳 付虹 徐彦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6年第2期217-224,共8页
The study of seismic attenuation property is a major subject in seismology. Seismic waves recorded by seismic stations (seismographs) contain source effect,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ffect, site response of seismic ... The study of seismic attenuation property is a major subject in seismology. Seismic waves recorded by seismic stations (seismographs) contain source effect,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ffect, site response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instrumental response. The path effect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site response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instrumental response must be taken out in the study of source property with seismic data. The path effect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seismic attenuation) involves an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 the anelastic attenuation of medium, which is measured with quality factor Q, apart from geometric attenuation with the distance. As a basic physical parameter of the Earth medium, Q value is essential for quantitative study of earthquakes and source property (e.g. determinat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earthquake sourc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seis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wave anelastic attenuation Q value yunnan region
下载PDF
Frequency-dependent attenuation of P and S waves in Yunnan region
2
作者 王勤彩 刘杰 +1 位作者 郑斯华 陈章立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6期632-642,749,共12页
We analyzed digital seismogram data of 5668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Yunnan region between July of 1999 and December of 2003. Among the 22 seismic stations, six ones, namely Baoshan, Yongsheng, Lijiang, Heqing, Yi... We analyzed digital seismogram data of 5668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Yunnan region between July of 1999 and December of 2003. Among the 22 seismic stations, six ones, namely Baoshan, Yongsheng, Lijiang, Heqing, Yimen, and Luquan,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attenuations of P and S wav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extended coda-normalization method. The six station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ir location, that is, Baoshan area, Yongsheng-Lijiang-Heqing (YLH) area and Luquan-Yimen (LY) area. The values of QS-1 and QP-1 are expressed as QS-1=0.00867 f-0.86, QP-1=0.01155 f-0.93, QS-1=0.01824 f-0.92, QP-1=0.02288 f-0.92, and QS-1=0.01647 f-0.91, QP-1=0.02826 f-0.97 in Baoshan, YLH, LY areas respectively. The attenuation of YLH, LY are closer to each other, however, Baoshan area is apparently lower. Comparing attenuation in the three areas with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using the same metho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ttenuations of P and S waves in YLH and LY areas are close to Kanto of Japan, but much higher than southeast of South Korea. The QS-1 and QP-1 in Baoshan area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southeastern South Korea.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QS-1 in Yunnan area is close to others by analyzing the coda atten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ded coda-normalization method attenuation of P wave attenuation of s wave yunnan region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Jinman Copper Vein Deposit,West Yunnan Province,China─Ⅱ.Fluid Inclusion and Stable Isotop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6
3
作者 季宏兵 李朝阳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8年第1期81-90,共10页
The Jinman deposit is a Ag-bearing copper vein deposit located at the north marginof the Lanping-Simao back-arc basin in West Yunnan. Systematic studie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stable isotop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 The Jinman deposit is a Ag-bearing copper vein deposit located at the north marginof the Lanping-Simao back-arc basin in West Yunnan. Systematic studie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stable isotop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filling-replacement stage and the boiling-exhala-tive precipitation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at T1 = 140 - 280℃ and T2 = 94 - 204℃under pressure of (600 - 1200) ×105 Pa. The salinity of ore-forming solutions ranges from 5 wt%-20. 8 wt% (NaCl). Sulphide δ34S(CDT) values are in the rang of - 9.6‰ - + 11.03% witha range of 22. 66‰ showing an apparent "pagoda"-shaped distribution in histogram. Mean-while, the δ34S values of the various sulphid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s of isotope 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i. e., δ34SPy>δ34 SCp> δ34SBn. The TS/TOC ratios of the ores are widelyvariable between 0.16 and 5. 54 with no correlation of any kind can be established. Accirding to themodel of Ohmoto, the oxidation-reduction ratios of sulfur species in ore-forming solutions at the twomineralization stages were calculated to be R’1 = 2. 16×10(-17) and R’2 = 1. 55×104. δ13CCO2 (PDB)values obtained from fluid inclusions in calcite and quartz are between - 8.12‰ - - 3. 18‰, av-eraging - 5. 26‰,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antle-derived CO2.Inclusions in quartz yield δ13CCH4(PDB) between - 32. 11‰ and - 22. 04‰ (averaging- 26. 69‰),similar to that of methane in modern geothermal gases. For the ore-forming soutions, δ18OH2O(SMOW) values are between - 10. 57‰ and + 9. 77‰ and δDH2O(SMOW) are between - 51‰and - 135‰.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isotope exchange during waterrock reactions, most ofthe data are plotted along or close to the line defined by the reaction of meteoric water withclastic rocks, while a small part of the points fall near the reaction line of magmatic water withclastic rocks. In δ13C vs. δ18O diagram, the ore-forming soutions are plotted for the most partinto the mixing area between the meteoric fluid and the deep-seated fluid and partially on themixing line of P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硫同位素 铜矿床 氢同位素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云南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滇西南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李浩峰 徐岳仁 +4 位作者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40,共24页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yhole卫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验证和前人研究结果,获得了1976年M_(S)7.3、M_(S)7.4龙陵双强震触发滑坡较为完整的数据库。结果显示:1)共解译滑坡14448个,总面积为17.2km^(2),70.9%的滑坡分布在花岗岩质的岩体风化层中,单体滑坡面积集中在数百至1000m^(2)区间,多为表层风化层内的浅层滑坡,滑动距离较小;2)同震滑坡密集区与高烈度区不匹配,其空间分布显示破裂区规模约为30km,且均位于活动断裂的一侧,表明其发震构造并非为龙陵-瑞丽断裂或畹町断裂。滇西南地区共轭强震破裂可能局限了单次强震的空间规模,因此在确认未来强震危险区时应重点关注NE向与NW向构造的交会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 地震滑坡 Keyhole卫星影像 遥感解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与频率有关的P波、S波衰减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勤彩 刘杰 +1 位作者 郑斯华 陈章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8-597,共10页
分析了1999年7月—2003年12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由2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5 668 次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从中选出保山、永胜、丽江、鹤庆、易门和禄劝6个地震台用扩展的 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P波、S波衰减.这6个台分为3个研究区,保山研究区内Q-... 分析了1999年7月—2003年12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由2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5 668 次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从中选出保山、永胜、丽江、鹤庆、易门和禄劝6个地震台用扩展的 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P波、S波衰减.这6个台分为3个研究区,保山研究区内Q-1s= O.008 67f-0.86,Q-1p=O.011 55f-0.93;永胜、丽江、鹤庆研究区内Q-1s=O.018 24f-0.94,Q-1p =O.022 88f-0.92;禄劝、易门研究区内Q-1s=O.016 47f-0.91,Q-1p=O.028 26f-0.97.后两个 研究区衰减结果比较接近,而保山研究区的P波、S波衰减明显偏低.与全球其它地区采用 同样方法得到的P波、S波衰减结果对比表明:永胜、丽江、鹤庆研究区和禄劝、易门研究区 的P波、S波衰减与日本关东地区很接近,而远高于韩国东南部的衰减;保山研究区的P波、 S波衰减略高于韩国东南部.此外,还与前人得到的云南地区的尾波衰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 析,发现本文S波衰减值与他们的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的尾波归一化方法 P波衰减 s波衰减 云南地区
下载PDF
云南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 被引量:69
6
作者 苏有锦 刘杰 +3 位作者 郑斯华 刘丽芳 付虹 徐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12,共7页
关键词 s 非弹性衰减 Q值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利用S波高频衰减参数对云南地区地壳Q值成像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龙泉 刘杰 +2 位作者 苏有锦 马宏生 周俊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0-1507,共8页
根据3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地区1 999~2007年6429个近震的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S波位移谱的高频衰减进行拟合,得到19009条衰减算子t~*数据.根据这些衰减算子t~*数据,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地壳Q值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值... 根据3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地区1 999~2007年6429个近震的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S波位移谱的高频衰减进行拟合,得到19009条衰减算子t~*数据.根据这些衰减算子t~*数据,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地壳Q值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即红河断裂北侧地壳Q值整体偏低,而红河断裂南侧地壳Q值整体较高.云南地区1900年以来6级以上强震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这可能由于强烈构造活动导致地壳产生大量裂隙,且裂隙中充满流体,从而表现为低Q值;但呈北西向的龙陵澜沧—耿马孟连一带的强震却位于高Q值区,这可能与该地区正发育一条新的构造带有关.此外,云南地区的高大地热流点(>80 mW/m^2)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热流值与衰减值成负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s波高频衰减 衰减算子t~* Q值成像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瑞丽—龙陵断裂两侧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傅竹武 王苏 +1 位作者 刘建华 胥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内,以瑞丽—龙陵断裂为界,其西北侧Moho面深度为38~40km,东南侧Moho面深度约为38km。(2)断裂两侧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均存在大范围低速区;东南侧台站下方上地幔中无明显低速层,地壳内存在低速层,但范围和速度差都较小。(3)断裂两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较大差异,证明它们分属不同的构造单元。(4)研究区内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丽-龙陵断裂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幔 云南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反演及强震孕震环境分析
9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张天继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5,共13页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对滇西南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分布在横向和垂向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在中上地壳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且连续的低速层,平均厚度约15km,最大厚度达20km。在中下地壳20~28km深度范围内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厚度约8km),主要分布在普文断裂北端至阿墨江断裂中部区域(23°N附近),另外,在红河断裂附近和澜沧江断裂北部的局部区域也有分布;②从孕震环境来看,景谷M_(S)6.6和M_(S)5.8、墨江M_(S)5.9地震均发生在中上地壳低速层内,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度的过渡区域。滇西南地区新生破裂带较为发育,地震波速的减小可能与地壳断裂或微裂隙中有流体的存在有关,研究区NW向新生破裂带的存在以及流体的长期作用,为带内高应变的突然释放提供了条件。另外,4个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高梯度带上,且地震发生处地壳厚度变化均较大。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明显,壳内应变易于积累,有利于强震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和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电离层扰动
10
作者 张学民 刘静 +1 位作者 周煜林 杜晓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共20页
基于中国区域GPS反演TEC、GIM TEC、川滇垂测、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等离子体参量数据,着重分析了2021年5月21日—22日连续发生的云南漾濞6.4级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研究认为这两次地震前电离层异常信号具有出现时间早... 基于中国区域GPS反演TEC、GIM TEC、川滇垂测、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等离子体参量数据,着重分析了2021年5月21日—22日连续发生的云南漾濞6.4级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研究认为这两次地震前电离层异常信号具有出现时间早,扰动区域偏南,存在正负异常均有的时空发展特性.多参量异常对比分析显示其同步性较差,3种手段同步的信号较少,加上空间弱磁扰动对孕震区电离层造成的临震异常增强效应,导致空间电离层异常信度降低,也导致预测区域有较大偏差.综合考虑空间弱磁扰影响及磁共轭区地震的电离层响应,如何有效在中国周边地震活跃的情况下提高本地地震的监测预测能力是未来重点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漾濞6.4级地震 青海玛多7.4级地震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TEC 张衡一号卫星
下载PDF
N_(S,K,R,M)等值线图所展示的川滇地区强震的前兆图象 被引量:3
11
作者 郁曙君 李世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年第4期37-47,共11页
充分展示了NS,K,R,M等值线图的预测效能。这种图定量、直观。利用他捕捉到了一些有效的前兆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①MS≥7.0地震前3年震中附近ML≥3.5地震频数显著增加;②MS≥7.0地震前1年研究区ML≥2.... 充分展示了NS,K,R,M等值线图的预测效能。这种图定量、直观。利用他捕捉到了一些有效的前兆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①MS≥7.0地震前3年震中附近ML≥3.5地震频数显著增加;②MS≥7.0地震前1年研究区ML≥2.0地震频数降半;③MS≥6.0地震后地震活动数年不衰的地区是未来MS≥7.0地震发生的可能地点;④孟连—普洱及其附近地区余震中心偏离主震震中逼近未来强震震中;⑤普洱地区地震活动性低,次年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文中用广义地震成核模型对现象①进行了物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等值线图 川滇地区 地震前兆 前兆图象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方法的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仪器地震烈度影响场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江 和仕芳 +3 位作者 卢永坤 庞卫东 罗伟东 钟玉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421,共8页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主震预警台网地震动数据,使用多种空间插值方法探讨获得最优仪器地震烈度影响场,并与宏观地震烈度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指数模型变异函数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获得的仪器地震烈度影响场与宏观...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主震预警台网地震动数据,使用多种空间插值方法探讨获得最优仪器地震烈度影响场,并与宏观地震烈度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指数模型变异函数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获得的仪器地震烈度影响场与宏观地震烈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反映实际地震烈度空间总体影响场范围及特征;除了两者因概念和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影响场差异之外,台站分布、场地条件、空间插值方法、前震和余震震害叠加等因素也是导致本次地震影响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烈度 地震烈度 空间插值 预警台网 漾濞M_(s)6.4地震
下载PDF
云南大理M_(S)6.4地震与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序列的比较研究和危险性分析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晁军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8期345-351,361,共8页
云南大理M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云南大理M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本文根据天气预报思路,将地震活动按丛集性做分区处理,从各区M-t序列、3级地震活动性、2年来地震能量释放升级趋势、G-R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两次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认为这两次地震的相似性有以下几点:①震源深度都比较浅。云南大理M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震源深度8.8 km;②b值相近。云南大理MS6.4地震b=0.59,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b=0.61。G-R关系外推震级相近,均为MGR6左右;③M-t图序列地震能量释放都呈升级趋势,地震活动也相似。平静打破后3级以上地震活跃,都出现震群现象,地震能量释放呈加速状态;④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W5.2;云南大理MS6.4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S5.6,且前震震群特征明显。同时,本文讨论了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的合理性,认为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更容易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区域,构造差异极大,属不同错动类型,用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都得出较好的结果,再次说明了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对判断地震危险性的普适性特征,这为下一步产出“地震危险性云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理M_(s)6.4地震 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 地震危险性云图 G-R关系 M-t序列
下载PDF
云南姚安地区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
14
作者 李白基 秦嘉政 +1 位作者 叶建庆 钱晓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55,共14页
本文利用2000年1月15日姚安MS6.5地震的153个余震的1446条水平运动地震记录的S波和尾波谱振幅资料,用线性反演法和频谱比法估测了姚安震区的场地放大因子。姚安台位于姚安盆地第四系冲积层上,对应苤拉基岩台,在3~6Hz低频段S波有3~4倍... 本文利用2000年1月15日姚安MS6.5地震的153个余震的1446条水平运动地震记录的S波和尾波谱振幅资料,用线性反演法和频谱比法估测了姚安震区的场地放大因子。姚安台位于姚安盆地第四系冲积层上,对应苤拉基岩台,在3~6Hz低频段S波有3~4倍的放大因子,尾波有6~7倍的放大因子。大河口、马游、官屯和巴拉台架设在盆地西部山区侏罗系或白垩系岩石基底上的残积坡积层上,在10Hz以下低频段,其场地放大因子与苤拉台相近。姚安台较大的放大因子表明其下有软弱层,尾波和S波的放大因子的差别表明盆地内存在陷获波而使尾波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 s 尾波 线性反演 频谱比 云南姚安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卫星红外辐射异常
15
作者 张铁宝 路茜 +2 位作者 杨星 王玮铭 管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66-267,共2页
1研究背景将卫星遥感红外资料应用于地震监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后续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涡度、RST、ZS、距平和功率谱等异常提取方法,取得了大量震例和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张元生等,2002;Tramutoli... 1研究背景将卫星遥感红外资料应用于地震监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后续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涡度、RST、ZS、距平和功率谱等异常提取方法,取得了大量震例和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张元生等,2002;Tramutoli et al,2005;Ouzounov et al,2007;Freund,2011;Jing et al,2022)。张铁宝等(2016)研究表明,川滇块体东边界带强震前,川滇块体存在显著的超阈值辐射增强异常。利用该地区通过震例总结得到的红外辐射异常特征,持续对川滇块体红外辐射进行了多年跟踪,在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前,川滇块体又再次出现了类似的异常变化。泸定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本研究主要分析泸定地震前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红外辐射 泸定M_(s)6.8地震 异常 川滇块体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在云南地区流体测项的同震变化
16
作者 张立 段胜朝 李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125-127,共3页
1研究背景同震变化和震后效应来自震源区域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为震后趋势研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杨竹转等(2005,2008,2014)研究发现,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阶变与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中国大陆... 1研究背景同震变化和震后效应来自震源区域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为震后趋势研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杨竹转等(2005,2008,2014)研究发现,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阶变与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机理较复杂;在2013年芦山地震中,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流体 同震响应 云南
下载PDF
植被覆盖区ASTER斑岩型铜矿矿化蚀变分带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闫洁茹 赵志芳 +1 位作者 史青云 张伟华 《地质学刊》 CAS 2015年第3期468-474,共7页
为弥补以往研究中植被覆盖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精细化程度不高、蚀变弱异常难以从复杂背景中分离等不足,采用ASTER遥感数据,以植被覆盖较厚的西南三江成矿带宝兴厂矿区为研究区,针对宝兴厂斑岩型铜矿矿化蚀变分带由外至内绿泥石化—... 为弥补以往研究中植被覆盖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精细化程度不高、蚀变弱异常难以从复杂背景中分离等不足,采用ASTER遥感数据,以植被覆盖较厚的西南三江成矿带宝兴厂矿区为研究区,针对宝兴厂斑岩型铜矿矿化蚀变分带由外至内绿泥石化—钾化硅化—黑云母化硅化分布的特点,在频率域内,采用多重分形"广义自相似性"和"局部奇异性"理论与能谱面积法(S-A法),探索了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与特征矿物弱异常信息增强提取方法。经野外验证,方法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矿 植被覆盖 蚀变分带 弱异常信息增强 s-A法 云南曲靖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 6.4地震前MODIS红外辐射异常
18
作者 路茜 张铁宝 +2 位作者 杨星 张致伟 杨鹏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06-408,共3页
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与板块应力积累有关,应力积累的加载作用在活动断裂上产生的释放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张培震等,2008)。马瑾等(2007)、刘培洵等(2007)、陈顺云(2009)通过岩石实验与热场理论研究证明:热场异常可能是应力的能量累积造... 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与板块应力积累有关,应力积累的加载作用在活动断裂上产生的释放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张培震等,2008)。马瑾等(2007)、刘培洵等(2007)、陈顺云(2009)通过岩石实验与热场理论研究证明:热场异常可能是应力的能量累积造成的。如果能在中、强震前获取发震断裂附近区域由于应力积累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将对地震热红外前兆机理研究及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漾濞M_(s)6.4地震 亮温 辐射增强 川滇块体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前地壳形变特征研究
19
作者 邹芳 孟国杰 +4 位作者 苏小宁 吴伟伟 赵倩 佘雅文 Thant Myo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36,共16页
2021年5月云南大理州漾濞发生一系列中强地震,其主震达到M_(s)6.4,主震震中位于滇南块体内部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南侧,发震断层可能为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地表走向约为135°.本文收集1998年以来的震中周边GPS... 2021年5月云南大理州漾濞发生一系列中强地震,其主震达到M_(s)6.4,主震震中位于滇南块体内部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南侧,发震断层可能为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地表走向约为135°.本文收集1998年以来的震中周边GPS测站观测数据,研究了此次地震序列震前区域地壳的水平形变特征及其与此次地震的关系.结合构造分析认为,漾濞地震发生在GPS测站水平运动速度陡变区域,该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受阻;震中区域应变积累明显,处于面应变率高值区,且为最大剪应变率的高低值转换区,符合易发地震区域特性.震中及其邻区的孕震环境以右旋剪切为主,兼具东西向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 滇南地区 GPs基线 地壳形变
下载PDF
川滇黔地区典型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来自S-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3
20
作者 孔志岗 吴越 +2 位作者 张锋 张长青 孟旭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发育有400多个矿床(点),铅锌矿石储量超2亿t,Pb平均品位(质量分数)达5%,Zn平均品位达10%。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为碳酸盐岩容矿后生铅锌矿床。文中通过综合...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发育有400多个矿床(点),铅锌矿石储量超2亿t,Pb平均品位(质量分数)达5%,Zn平均品位达10%。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为碳酸盐岩容矿后生铅锌矿床。文中通过综合分析川滇黔矿集区21个典型矿床的S-Pb多元同位素数据,示踪成矿元素主要来源,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指导。研究区大部分铅锌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9.0‰~28.6‰之间,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海水硫酸盐δ34S值(+8.0‰到+38.7‰)相似,暗示研究区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的S主要来源于赋矿地层中海水硫酸盐,TSR作用是还原硫的主要生成机制。部分矿床中,含硫有机质热解可能是还原硫的另外一种生成机制。该区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显示4种不同的成矿物质来源模式:(1)唐家等矿床Pb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2)金沙厂、乐马厂、乐红等矿床Pb主要来源于基底富放射性成因Pb的岩层及盖层沉积岩中富有机质地层;(3)会泽、天宝山、茂租、银厂沟、大梁子、云炉河、毛坪、富乐、杉树林、天桥等矿床Pb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和沉积盖层中多源流体的混合,峨眉山玄武岩可能提供少量成矿物质;(4)青山、赤普、银厂坡、筲箕湾、板板桥等矿床Pb主要来源于沉积盖层,基底岩石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典型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黔 铅锌矿 成矿物质来源 s同位素 PB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