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正虚”内因观探析
1
作者 刘庚鑫 张格第 晏子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0,共4页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表里三端概述六经发病正气亏虚之大体,认为“正虚”是六经病传化、预后的主要内因,并阐明了经方论治中祛邪兼以护正原则,攻邪法之治禁原则等皆源于张仲景对“正虚”内因的注重。以期通过该文之研究,更全面地彰示《伤寒论》之病因与发病规律内涵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伤寒学之争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正气亏虚 病因 六经病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脏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三阴病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崔亚东 刘晓燕 +4 位作者 张玉鑫 张文静 黄雪杰 申占国 陈辛生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80-83,87,共5页
脏腑理论体系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论体系,五脏辨证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经过临床实践的行之有效辨证方法。现将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病进行了结合,总结... 脏腑理论体系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理论体系,五脏辨证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经过临床实践的行之有效辨证方法。现将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病进行了结合,总结出太阴与脾相通应,少阴与肾、心相通应,厥阴与肝相通应的观点,并将三阴病进行了分型,使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得以转化,能够丰富对《伤寒论》辨证思路的理解,从而为学习和应用《伤寒论》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脏辨证 伤寒论 六经辨证 三阴病 五运六气
下载PDF
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角度论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的泻脾功效
3
作者 张爽 郭红叶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80-585,共6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心下痞的经典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脾胃病症,疗效显著并沿用至今。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该类方虽名为“泻心汤”,但其功效却非泻心而是泻脾为主,本文对此进行论... 半夏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心下痞的经典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脾胃病症,疗效显著并沿用至今。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该类方虽名为“泻心汤”,但其功效却非泻心而是泻脾为主,本文对此进行论证。首先,从组方配伍看,半夏泻心汤类方以辛味药、甘味药和苦味药组方,符合“汤液经法图”辛味泻脾、甘味补脾和苦味燥脾的药物定位原则,且其适应证属于脾实证范畴,即为入脾泻脾之方。其次,历代医家多将“心”解读为“心下”病位,多将其用于心下痞。无论古今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多用于脾胃疾病。最后,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类方的组方量化分析,再次明确其对于脾胃疾病的补泻兼施功效,分析其加减配伍原则,旨在为半夏泻心汤类方的配伍实质研究和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 泻脾
下载PDF
仲景“沉脉主病”探微
4
作者 王素兰 戴娜 +1 位作者 马建英 李正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85-788,共4页
从沉脉历史沿革、脉象特征、生理性沉脉、仲景沉脉主病及沉脉现代临床研究五个方面对沉脉进行探讨。沉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需重按方能应指,病位在里,属阴脉。季节变化、五脏属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生理性沉脉。沉脉主病,... 从沉脉历史沿革、脉象特征、生理性沉脉、仲景沉脉主病及沉脉现代临床研究五个方面对沉脉进行探讨。沉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需重按方能应指,病位在里,属阴脉。季节变化、五脏属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生理性沉脉。沉脉主病,主里虚证包括阳虚、气血虚,里实证包括里实热证和里实寒证,水气内停及气血壅盛,主表证,及沉脉相关疾病的转归与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沉脉 主病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Shanghanlun on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5
作者 Li-Rong Zeng Tao Zhang +4 位作者 Hui-Jun Wang Kai Zhong Lin-Lin Shao Guo-Jun Zhang Hiromichi Yasui 《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S 2022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Shanghanlun is a classic 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hich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recor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practical prescrip... Shanghanlun is a classic 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hich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recor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practical prescriptions.When Shanghanlun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along wit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mpo medicine in Japan.By sorting out the works related to Shanghanlun in the medical history literature of Kampo medicine before the Meiji Restor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hanlun and the Koho school of Kampo medicine,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formula corresponding to pattern identification,”originating from the Koho school,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Kampo medicine.The study of Shanghanlun by Kampo medicine nowadays not onl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linical practicality but also has theoretical discussions.It is expected that future med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ill complement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sides and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T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ula corresponding to pattern identification Kampo medicine Koho school shanghanlun
原文传递
《伤寒论》治疗下利证用药规律分析
6
作者 吴芹萍 谢欣 +2 位作者 陈静 岳鸿 陈敏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12期93-98,共6页
目的:分析《伤寒论》中治疗下利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下利病证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筛选归纳《伤寒论》中治疗下利证的相关条文与方剂,对“下利”相关词的出现频次、中医治法、治疗下利证方药出现的频次、频率以及药物性味、脏... 目的:分析《伤寒论》中治疗下利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下利病证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筛选归纳《伤寒论》中治疗下利证的相关条文与方剂,对“下利”相关词的出现频次、中医治法、治疗下利证方药出现的频次、频率以及药物性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下利”相关的经文95条,治疗下利的方剂共有33首,一共用药48味,其中甘草、干姜二药运用最多,治法以和、温二法为主,归脾经药物最多,占26.53%,其次为肺、胃、心经;性味以甘、温之品为多。结论《:伤寒论》中治疗下利证的总原则为“阴阳自和”,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辨方证;用药主以甘、温,常配伍甘草、干姜,注重“保胃气,存津液”;着重调理脏腑气机,主要从脾、胃、肺、心论治,以恢复气机升降,做到“审察病机,气机为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用药规律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
7
作者 曾焘 刘玮琦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5期1832-1835,1870,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烦躁的方剂及其组成。采用WPS Office软件的Excel组件对方剂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类别属性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烦躁的方剂及其组成。采用WPS Office软件的Excel组件对方剂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类别属性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方剂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网络链接关系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4首,涉及中药25味。使用频次≥2次的中药共13味,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药物功效类别中补虚药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二联药对和1组三联药组。网络链接关系分析显示,张仲景治疗烦躁的核心药物有大黄、芒硝、桂枝、石膏和甘草。聚类分析得到14组聚类组合,包括有6种单味药物、6组药对聚合组和2组多味药物聚合组,聚类群功效主要涉及清热泻火、滋阴、解表化气、温通经脉、燥湿除满、消积散痞等方面。结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体现了张仲景治疗烦躁以热扰心神为出发点,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配伍精妙,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烦躁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仲景方中豆豉用药剂量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敏 郭明章 +2 位作者 李宇航 孙燕 王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18-2219,共2页
研究拟在考证容量古今折算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仲景方中豆豉剂量开展古今折算研究。研究得出,仲景方中豆豉当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r(L.)Merr.的成熟... 研究拟在考证容量古今折算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仲景方中豆豉剂量开展古今折算研究。研究得出,仲景方中豆豉当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r(L.)Merr.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之品,东汉1升为200mL,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中豆豉四合(80mL)为48.27g,枳实栀子汤中豆豉一升(200mL)为120.68g,瓜蒂散中一合(20mL)为12.07g。研究为还原仲景用药豆豉剂量及相关配伍提供充分的实证数据,进而指导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方 豆豉 剂量 伤寒论 栀子豉汤
下载PDF
《伤寒论》主要版本简略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飞 闫小光 +2 位作者 李秋贵 李文瑞 李怡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12期1267-1270,共4页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伤寒论 金匮玉函经 注解伤寒论 唐本伤寒论 伤寒论 版本 流传史
下载PDF
论药材含水量对经方剂量折算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立鹏 穆兰澄 +1 位作者 郭允 仝小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784-787,792,共5页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方中药材炮制方法的分析,并参考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发现仲景时代所用药材的含水量与现代干燥饮片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将经方剂量折算为饮片剂量时应充分考虑因炮制方法、药源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含水量差异...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方中药材炮制方法的分析,并参考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发现仲景时代所用药材的含水量与现代干燥饮片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将经方剂量折算为饮片剂量时应充分考虑因炮制方法、药源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含水量差异,如此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经方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含水量 剂量折算
下载PDF
《伤寒论》真武汤证理论探讨 被引量:38
11
作者 黄丽芳 陈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2,共3页
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病机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肾阳虚水停,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便溏下利等证外,还常见水气上冲之表现。水气上冲,多侵犯心肝二脏:水上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谓之&... 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病机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肾阳虚水停,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便溏下利等证外,还常见水气上冲之表现。水气上冲,多侵犯心肝二脏:水上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谓之"水肝病";水上冲于心,则见心悸,肢体水肿沉重,小便不利等证,谓之"水心病"。尽管症状表现不同,但少阴阳虚水停之病机则一,故均可以用真武汤以温少阴化水气。同时认为,真武汤治疗水气内停是通过调节诸多参与水液代谢之脏腑而完成:附子温补肾阳以复其主水之功,白术健脾以燥湿,生姜宣肺以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湿以利膀胱之水,芍药则走三焦肌腠活血以利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心病 真武汤 《伤寒论》 肾阳虚证 心下悸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中医证理论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孟庆宏 王常松 +3 位作者 傅晓晴 刘清华 俞洁 闵莉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中医证理论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中医证和蛋白质组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结果与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中医证学的基础研究,为中医证物质和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中医证理论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中医证和蛋白质组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结果与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中医证学的基础研究,为中医证物质和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揭示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理论 辨证论治 蛋白组学 内经 难经 伤寒论
下载PDF
论当代伤寒临床流派基本状况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士毅 滕依丽 +1 位作者 李赛美 方剑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951-953,共3页
伤寒学术流派历经几千年而延绵不衰,在中医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着重探讨当代伤寒临床流派的基本状况,大致有:占主导地位的辨证论治派,直接明了、规范效高的方证对应派,探索古法、人数不多的古经方派,以及当前红红火火之火神派。
关键词 伤寒论 当代临床 学术流派
下载PDF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利平 王发渭 刘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6期1327-1329,共3页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临床治疗疾病时,辨证固属重要,但药物的剂量、煎法、服法等方面亦不可忽视;要想使药物发挥好的效果,还要注意...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临床治疗疾病时,辨证固属重要,但药物的剂量、煎法、服法等方面亦不可忽视;要想使药物发挥好的效果,还要注意药物的煎法、服法,服药后的注意事项等。合适的煎药方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提高疗效、缓和或消除有毒药物的副作用。将《伤寒论》在药物的煎法、服法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整理。从煎药的溶剂、煎药的方法、煎药的火候、煎煮的时间、药物的服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药物 煎服法 疗效
下载PDF
中医“和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笑宇 王志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1期2497-2500,共4页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和法"...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和法"有渊源关系。现代学者研究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在"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历史源流、如何解决"和法"提法模糊的问题、"和法"的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之其它七法,"和法"的概念相对模糊,"和法"理论研究就显得滞后,"和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特点等问题亟待明确,理论研究的突破可以促进临床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法 内涵 《黄帝内经》 《伤寒论》
下载PDF
麻黄升麻汤真伪辨析及医案举隅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敏 闫军堂 王庆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31-133,共3页
麻黄升麻汤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于位居厥阴病篇,主证错综复杂,组成药物亦味多性繁,并出现升麻、葳蕤等《伤寒论》中鲜见的药味,故该方历来争议颇大,其临床应用亦受到局限。拟系统梳理历代医家的不同观点,分析本方组成的配伍要... 麻黄升麻汤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于位居厥阴病篇,主证错综复杂,组成药物亦味多性繁,并出现升麻、葳蕤等《伤寒论》中鲜见的药味,故该方历来争议颇大,其临床应用亦受到局限。拟系统梳理历代医家的不同观点,分析本方组成的配伍要义,并列举临证所用该方治疗银屑病、咳嗽、变应性鼻炎等医案。笔者认为,麻黄升麻汤当属于仲景原方,该方药味虽多,但重点突出,用量悬殊,而主次分明,配合严谨有序,可谓有制之师。在临床实践中,麻黄升麻汤可用于其他疾病辨证属于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基本病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麻黄升麻汤 真伪辨析 临床治验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之针药结合思想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硕 狄忠 +1 位作者 刘更生 高树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93-1694,共2页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亦开针药合用之先河。针、药各有所长,临证辨证施治或用针、或用药、或针药并用方为得当。通过分析伤寒论中针灸条文,旨在把握张仲景针药结合应用规律及其辨证应用针药结合治病的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从参考。
关键词 张伸景 伤寒论 针药结合
下载PDF
以《伤寒论》为例探索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思路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雪玲 刘静 +4 位作者 琚慧 赵文文 于春光 唐玲 郝玉芳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19年第2期130-132,共3页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集"医、药、护"为一体,中医经典中包含有丰富的护理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灵魂,亦是中医护理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须走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发挥中医护理特有的优势。该文...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集"医、药、护"为一体,中医经典中包含有丰富的护理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灵魂,亦是中医护理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须走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发挥中医护理特有的优势。该文以《伤寒论》为例,论述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护理经典教学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中医 护理 中医历代典籍 《伤寒论》
下载PDF
从元气升降角度浅析六经病论治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吉武 彭万年 赵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1-283,共3页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中医学的传统中医理论思维。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元气升降为基本表现形式。赜探隐索,见微知著。《伤寒论》袭承其学术思想,运筹帷幄之中,言六经之气化亦不离其宗,阐述其运动在六经辨证的...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中医学的传统中医理论思维。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元气升降为基本表现形式。赜探隐索,见微知著。《伤寒论》袭承其学术思想,运筹帷幄之中,言六经之气化亦不离其宗,阐述其运动在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后世奉之为指导临床的经典,不愧是其实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辨证 气化 升降理论 元气 阳气 伤寒论
下载PDF
生石膏临床应用探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家驹 吕国凯 谷晓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209-210,共2页
生石膏临床常用于清解阳明内热。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对比中发现",渴"是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而非白虎汤方证,因此治渴之功在人参,因其能健胃生津,而非生石膏,故一般所认为生石膏治渴的说法是错误的。生石膏有清透解热... 生石膏临床常用于清解阳明内热。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对比中发现",渴"是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而非白虎汤方证,因此治渴之功在人参,因其能健胃生津,而非生石膏,故一般所认为生石膏治渴的说法是错误的。生石膏有清透解热之功,故仲景表里双解的时候多用生石膏清里热,而非芩、连,因石膏清热而不碍解表,所以临床上只要见到口干、烦躁等阳明内热症状,皆可以加入生石膏,如小青龙加生石膏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石膏 阳明内热 经方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