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移动床色谱(SMBC)分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霞 高丽娟 林炳昌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5年第3期2205-2208,共4页
采用乙酸乙酯对茶多酚原料进行预处理,使EGCG得到富集。为模拟移动床分离EGCG作准备。萃取的条件是:萃取剂的配比为V水:V乙酸乙酯=1:3,萃取液的pH值为4,固液比为1:12,萃取次数为2次。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预处理 没食子酸酯 工艺研究 分离 儿茶素 乙酸乙酯 EGCG 萃取次数 茶多酚 萃取剂 pH值 萃取液 固液比
下载PDF
关于核准涩谷慎志担任大和证券SMBC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批复
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08年第12期41-42,共2页
2008年12月10日证监许可[2008]1375号大和证券SMBC股份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关于更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申请及相关文件收悉。根据《证券法》、《外国证券类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证监机构字[1999]26号)等有关规定,经审核,现... 2008年12月10日证监许可[2008]1375号大和证券SMBC股份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关于更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申请及相关文件收悉。根据《证券法》、《外国证券类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证监机构字[1999]26号)等有关规定,经审核,现批复如下:一、核准涩谷慎志(日本护照号: TZ0434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bc 代表机构 管理办法
下载PDF
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传杰 肖婧 +2 位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7-1075,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周转库。探讨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的特征及容量,对于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周转库。探讨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的特征及容量,对于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从中国知网、万方和web of Science 3个文献数据库,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国农田"和"长期施肥"为关键词,共收集目标文献42篇,包括458组含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414组含土壤全氮(TN)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数据集,涵盖了4种气候下的2类施肥条件(施有机肥:单施或配施,+OM;不施有机肥:无肥和化肥,-OM)。土壤微生物熵(SMBC/SOC)和SMBN/TN的中值差异性均采用Kruskal-Wallis H单向显著性检验(P<0.05),容量分析采用界限分析方法。【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SMBC与SOC和SMBN与TN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增加的响应系数分别为24.77和30.27,显著高于化肥或不施肥条件(分别为19.88和19.86)(P<0.05)。界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措施下SMBC对SOC增加响应的最大值为33.45—36.00,SMBN对TN的最大响应系数为45.45—49.79,当前条件下SMBC和SMBN还有37.99%和49.66%的提升空间。不同气候条件下SMBC/SOC和SMBN/TN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SMBC/SOC的中值最高为2.73%,其次为亚热带湿润区(2.45%)和暖温带湿润区(2.31%),中温带湿润区最低为1.48%;SMBN/TN的中值大小顺序为:暖温带湿润区(4.72%)>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3.50%)>亚热带湿润区(2.99%)>中温带湿润区(1.80%)。不同施肥条件下SMBC/SOC和SMBN/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5%—6.50%和0.50%—9.72%,但其中值并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同一气候条件不同施肥措施而言,仅在中温带湿润区,施有机肥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占总有机碳(氮)的比例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气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所占比例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模式虽然不能显著改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比例,但有机肥的施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化肥或不施肥,该结果对于土壤生物肥力的调控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田 施肥 气候 土壤微生物熵(smbc/SO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孔凡磊 张明园 +2 位作者 范士超 张海林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变化。不同耕作处理SMBC含量在0~5 cm和5~10 cm土层变化明显,小麦起身期含量最低,收获期最高;深层SMBC变化不明显。免耕处理SMBC随土壤层次明显降低,且各土壤层次SMBC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翻耕、旋耕处理0~5 cm和5~10 cm土层间SMBC无明显差异,其他层次间差异显著(P<0.05)。从生育期平均值看,0~5 cm土层免耕处理SMBC含量较高,翻耕和旋耕处理则分别比免耕降低6.7%、6.1%;与免耕相比,5~1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分别增加30.2%和20.7%(P<0.01),10~2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比免耕增加48.1%(P<0.01)和10.5%(P<0.05)。在冬小麦生育期内,0~2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20~3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制度 免耕土壤 免耕 翻耕 旋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
下载PDF
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家元 林炳昌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4-148,共5页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B型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参数及所选分离对象的吸附参数进行了测定.对B型三带SMBC的分离过程及主要操作参数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针对具体的分离对象,验证了B型三带SMBC切换时间...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B型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参数及所选分离对象的吸附参数进行了测定.对B型三带SMBC的分离过程及主要操作参数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针对具体的分离对象,验证了B型三带SMBC切换时间、进样流速与冲洗流速对分离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带模拟移动床色谱溶剂消耗大的缺点可以被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三带smbc 分离技术 分离参数
下载PDF
近十年模拟移动床色谱在药物领域应用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高丽娟 宋峰 +1 位作者 肖国勇 林炳昌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09-410,415,共3页
模拟移动床色谱 (SMBC)技术在药物领域应用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 .前期主要是理论性探索和实验室的初步试验 ;中期 ,进展到实验室药物分离条件最优化和优化理论模型及经验公式的程度 ;现在 。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smbc 药物分离技术 文献离散率 纯净物分离 文献分析
下载PDF
新型多组分连续制备色谱系统——阵列式柱色谱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华 陈福明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5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多组分连续制备色谱系统———阵列式柱色谱。该系统是在综合了模拟移动床色谱和旋转环状色谱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主要由控制部分、流体输送部分、分离部分、检测部分和收集部分所组成。在分离部分中 ,本...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多组分连续制备色谱系统———阵列式柱色谱。该系统是在综合了模拟移动床色谱和旋转环状色谱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主要由控制部分、流体输送部分、分离部分、检测部分和收集部分所组成。在分离部分中 ,本系统用色谱柱阵列代替了旋转环状色谱的环形填料层 ,即避免了溶质横向扩散和动密封问题 ,又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增减色谱柱数目 ;在收集部分中 ,使用了专门为本系统设计的收集器实现了所有色谱柱流出液的集中收集 ;本系统采用将试验和生产一体化的设计 ,通过将单柱模式下的使用在线检测得出的优化分离条件应用到多柱模式中 ,实现了系统的柔性设计 ,降低了设备成本 ;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装有系统控制软件的上位机与系统进行实时交互 ,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自动化程度 ,简化了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smbc) 旋转环状色谱(CAC) 阵列式柱色谱(ACC)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变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4 位作者 杨满元 雷玉兰 林仲桂 付美云 宋光桃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河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SMBC和qSMBC均显著增加;(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MB...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河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SMBC和qSMBC均显著增加;(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MBC显著减小,而qSMBC显著增加;(3)草本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Ⅲ)→乔木群落阶段(Ⅳ),根际和非根际的SMBC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阶段Ⅱ的根际与非根际SMBC比值明显高于Ⅲ与Ⅳ。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均显著增加,表现出根际<非根际的特点,根际和非根际的qSMBC比值差异不显著;(4)相关分析表明,SMBC与qSMBC均与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熵 紫色土 湖南省衡阳市
下载PDF
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几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袁新田 朱玲 +3 位作者 焦加国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264-5271,共8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水提取碳(WEOC),碳水化合物(CHOC)和酚类物质(PE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秸秆或表施秸秆的情况下,接种蚯蚓对四种活性有机碳组...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水提取碳(WEOC),碳水化合物(CHOC)和酚类物质(PE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秸秆或表施秸秆的情况下,接种蚯蚓对四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表施秸秆的情况下达到显著水平,其SMBC、WEOC、CHOC和PEOC的含量与不接种蚯蚓相比,分别增加了33.50%、43.13%、68.21%和30.28%。接种蚯蚓在混施秸秆的处理中只有WEOC的含量增加,而SMBC和CHOC含量分别降低了11.04%和16.63%,PEOC的变化不明显。不论接种蚯蚓与否,秸秆的施用对4种组分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秸秆混施处理的作用最显著。接种蚯蚓和秸秆施用都能提高土壤WEOC的质量(CHOC/PEOC的比值)。方差分析表明,蚯蚓、秸秆和时间对活性碳组分含量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因子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SMBC以外,WEOC、CHOC和PEOC的含量变化受秸秆因子的影响最大,方差解释比例v分别达到82.35%、62.53%和75.82%。试验结果也表现出较一致的随时间的波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定项目SMBC、WEOC、CHOC和PEOC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玉米秸秆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提取有机碳 碳水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下载PDF
银杏内酯B的纯化 被引量:16
10
作者 高丽娟 刘望才 +4 位作者 张伟 全艳玲 郭威 兰绍鹏 林炳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8-420,共3页
报道了具有生产规模的银杏内酯B(GB)纯化工艺。该工艺包括萃取、模拟移动床、结晶3个步骤。其核心是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对银杏内酯B进行规模化精细分离。所得产品纯度w(GB)≥90%,收率≥70%,生产能力20g/h。生产1g银杏内酯B净消耗乙酸乙酯2... 报道了具有生产规模的银杏内酯B(GB)纯化工艺。该工艺包括萃取、模拟移动床、结晶3个步骤。其核心是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对银杏内酯B进行规模化精细分离。所得产品纯度w(GB)≥90%,收率≥70%,生产能力20g/h。生产1g银杏内酯B净消耗乙酸乙酯29L,乙醇50mL,甲醇40mL。产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及核磁共振做了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银杏内酯B 萃取 重结晶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11
作者 吴建平 梁国华 +3 位作者 熊鑫 褚国伟 周国逸 张德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86-6693,共8页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持续作用下,样地土壤酸化有加剧趋势。2011年的6月(CK:(603.76±46.18)mg/kg,T1:(565.41±44.48)mg/kg,T2:(521.58±30.92)mg/kg,T3:(509.49±19.40)mg/kg)、12月(CK:(488.92±22.71)mg/kg,T1:(379.65±49.46)mg/kg,T2:(346.08±33.81)mg/kg,T3:(318.00±52.35)mg/kg)和2012年6月(CK:(540.48±39.11)mg/kg,T1:(492.30±43.15)mg/kg,T2:(489.65±51.39)mg/kg,T3:(428.53±49.66)mg/kg)3次测定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高强度的酸处理T3显著低于CK值(P<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各处理中的响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致。由于旱季和湿季的土壤温湿度相差较大,以上各指标在旱湿两季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大于旱季。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其在各酸梯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长期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抑制了土壤的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碳的累积,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需长期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抗菌素替考拉宁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林炳昌 宋峰 +3 位作者 蓝绍鹏 肖国勇 高丽娟 张玄波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24-528,共5页
从单柱色谱理论出发,结合实验给出了替考拉宁用模拟移动床色谱进行中试分离的工艺条件,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模拟移动床色谱 替考拉宁 中试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浇灌对已污染土壤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何艺 谢志成 朱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7-2232,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以自来水为对照,研究了再生水、城市综合污水及含油污水短期浇灌对长期污灌区土壤的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探讨了再生水浇灌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受污染土壤的肥力和质量的恢复。结果表明,再生水浇...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以自来水为对照,研究了再生水、城市综合污水及含油污水短期浇灌对长期污灌区土壤的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探讨了再生水浇灌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受污染土壤的肥力和质量的恢复。结果表明,再生水浇灌和自来水浇灌类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污染土壤的土壤酶(包括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及SMBC,促进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受污染土壤的肥力和质量的恢复;污水浇灌不利于受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含油污水浇灌使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污水浇灌和含油污水浇灌对受污染土壤的土壤酶及SMBC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利影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浇灌 石油烃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宁 杨满元 +2 位作者 邹冬生 林仲桂 付美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2-818,共7页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基础呼吸 植被恢复 紫色土 湖南省衡阳市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李胜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研究湘中丘陵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次生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和SMBC的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影响了SOC和SMBC含量,且SOC与SMBC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MBC含量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比SOC、微生物商更为敏感。与青冈+石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农用坡耕地、水田SOC含量分别下降了36.99%~55.60%,31.70%~51.23%,23.73%~41.51%,且差异极显著,杉木人工林SOC含量也下降了25.75%~27.74%,且差异显著,水田SMBC含量增加了71.63%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34.06%~35.20%,46.93%~57.04%,48.46%~55.06%,水田SMBC/SOC增加了130%以上,而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分别减少了6.77%~10.93%,7.20%~15.04%和10.15%~13.14%。SOC和SMBC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SOC、SMBC与全N、碱解性N、全P、有效P、全K、速效K的相关性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SMBC可作为衡量SOC变化的敏感指标,SOC和SMBC含量均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表明湘中丘陵区天然次生林开垦为水田降低了SOC的积累,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天然次生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苗圃、农用坡耕地不同程度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贵州山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有机碳同位素效应 被引量:14
17
作者 朴河春 朱建明 +1 位作者 余登利 冉景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6-556,共11页
选择贵州岩溶区 3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旱地作为实验点 ,进行了绿肥 (紫花光叶苕 ,C3豆科植物 )的输入实验 ,目的是了解通过输入绿肥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的响应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来判断植物分解作用期... 选择贵州岩溶区 3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旱地作为实验点 ,进行了绿肥 (紫花光叶苕 ,C3豆科植物 )的输入实验 ,目的是了解通过输入绿肥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的响应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来判断植物分解作用期间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 ,即微生物分解对1 3C的分馏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地里加入绿肥之后 ,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实验地的SMBC响应较快 ,并且其值高于其余两个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地 ,说明SMBC主要来源于植物残留物 ,其值的大小受控于气温。在加入绿肥之后 ,并未在各自的实验地和对照地之间出现δ1 3C值的差异 ,而是在植物残留物的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实验地的δ1 3C值才高于对照地 ,但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点上始终未出现这种差异 ,说明植物残留物的分解程度和质量将影响SMBC的δ1 3C值 ,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是微生物对1 3C的分馏和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并存的过程。 3个实验点上的土壤有机碳的δ1 3C值大小的顺序与SMBC的δ1 3C值大小的顺序相一致 ,表明SMBC的δ1 3C值能够反映相应样品中的土壤有机质δ1 3C值的总的变化趋势 ,并可能是控制土壤有机质的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岩溶区 旱地 绿肥输入实验 生物量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同位素效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硅基材料包膜肥对红壤区双季稻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兆滨 刘秀梅 +7 位作者 冀建华 侯红乾 王萍 刘益仁 刘光荣 张树清 张建峰 张夫道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选择了高肥力田、低肥力田,通过早、晚双季稻连续2年4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对双季稻动态生长、产量、土壤肥力、微生物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高肥力田还是低肥力田,与传统施肥相比,一次性基施硅基材料包... 选择了高肥力田、低肥力田,通过早、晚双季稻连续2年4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对双季稻动态生长、产量、土壤肥力、微生物量、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高肥力田还是低肥力田,与传统施肥相比,一次性基施硅基材料包膜肥能提高双季稻的最大分蘖数3~6枝·兜^(-1),提高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成熟期双季稻的生物产量7.8%~22.4%,提高年均产量3.0%~14.7%,并且在低肥力田上效果显著。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较,施硅基材料包膜肥可以显著提高双季稻成熟期土壤中的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幅度为28.3%~37.7%。包膜肥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没有影响,在低肥力田施用80%的包膜肥其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最高。由此可见,施用硅基材料包膜肥在南方水稻上完全可以替代分次施用常规肥料,并且在高肥力田减少20%肥料用量的情况下仍然等效,达到了减肥增效和节本省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肥 双季稻 土壤肥力 微生物量碳氮比 酶活性
下载PDF
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莹 冯育青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带。笔者以太湖东岸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的吴中与吴江段湖滨带为代表,测定分析了湖滨带沿水位变幅区至陆向辐射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带。笔者以太湖东岸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的吴中与吴江段湖滨带为代表,测定分析了湖滨带沿水位变幅区至陆向辐射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的含量。结果表明: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逐渐减小趋势,近水区最大,平均值为93.10mg/kg,中水区与远水区平均值分别为62.70、52.00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含量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陆向辐射区高于水位变幅区,这说明自然状态下的湖滨带在拦截、过滤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湖滨带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5 位作者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2-794,共13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微生物量碳氮 水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