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N蛋白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晓苏 张丽芳 肖波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740-742,共3页
本文着重就SMN蛋白分布、结构、功能及其与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而深入研究SMN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 ,对于深入研究SMA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调控SMN2基因表达 ,促进全长SMN蛋白产生 ,有望为治疗SMA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smn蛋白 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 基因 表达 SMA
下载PDF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基因及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维亮 李芳 +1 位作者 何志旭 艾戎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对已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基因检测和临床肌电图(EMG)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更充分地认识本病。方法:在较大SMA患者样本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到SMA的运动神经元生存... 目的:对已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基因检测和临床肌电图(EMG)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更充分地认识本病。方法:在较大SMA患者样本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到SMA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中SMN1基因缺失.对SMA患者的肌电图、部分患者的肌肉活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PCR-RFLP技术检测到患儿为纯合SMN1外显子7缺失者。基因检测确诊的SMA患儿中88%有神经原性损害.肌活检中91%的患儿为神经原性损害。EMG在少数SMA患儿中发现有周围[运动和(或)感觉]神经病损害表现.结论:PCR-RFLP技术适合大规模SMA患儿快速临床筛查研究。EMG在SMA中有较特异的改变,是常规临床中最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对SMA广泛的临床特征及EMG检查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SMA的病因进行探讨,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儿童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 肌电图(EMG)
下载PDF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检测和识别脊柱肌肉萎缩症的纯合型或杂合型SMN基因缺失(英文)
3
作者 KeithTOMASZEWICZ PeterKANG Bai-LinWU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Object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an autosomal recessive neuromuscular degeneration of the 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 results i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muscle fatigue a... Object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an autosomal recessive neuromuscular degeneration of the 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stem, results i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muscle fatigue and atrophy. Most SMA cases including all the types are due to the homozygous deletion of at least exon 7 within the survival motor neuron 1 (SMN-1) gene. Although a “golden standard” assay (PCR with mismatch primer followed by enzyme digestion) is very reliabl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 the carrier detection of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 remains a challenge. Methods: Some PCR-based gene dosage assays or multiplex PCR allow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py number of SMN-1 gene to identify heterozygous deletion, but these procedures are often time consuming and available on a limited clinical basis. Recently developed MLPA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is an efficient procedure that can accurately analyze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py number of the SMN gene. We performed a validation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s of SMA patients and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s of SMA carriers in a simple assay using a MLPA-SMA assay specific reagent. Results: Six out of 20 patients with SMA were found to have homozygous SMN-1 deletion, confirmed by the PCR/digestion assay. All 4 parents of the children with SMA had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 confirmed by an independent rel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nclusion: MLPA provides a simple,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of simultaneously detecting homozygous deletions and heterozygous deletions in a single assay for both SMN-1 and SMN-2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基因 smn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 基因缺失业 杂合子检测
下载PDF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北沙 谭斯品 +1 位作者 杨期明 严新翔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 (C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 PCR-酶切分析法对 7例CSMA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 (SMN)基因的基因诊断分析。结果  7例 CSMA患儿 SMN基因 7号、8号外显子 PCR产物经 Dra I、Dde I酶切后 ,6例仅剩下 16...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 (C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 PCR-酶切分析法对 7例CSMA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 (SMN)基因的基因诊断分析。结果  7例 CSMA患儿 SMN基因 7号、8号外显子 PCR产物经 Dra I、Dde I酶切后 ,6例仅剩下 16 5 bp与 12 5 bp片段 ,表现有 SMN基因 7号、8号外显子缺失 ;1例仅剩下 16 5 bp片段 ,表现有 SMN基因 7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PCR-酶切检测 SMN基因 7号、8号外显子缺失可作为儿童型脊肌萎缩症的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型 脊肌萎缩症 PCR-酶切 smn基因 基因诊断
下载PDF
测序技术在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孟英韬 舒剑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索将测序技术应用于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设计2对引物,PCR扩增SMA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与其同源基因SMN2之间5个不同碱基所在区域,第1对引物正向扩增SMN1内含子6至7间长度为501 bp片段,包... 目的探索将测序技术应用于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设计2对引物,PCR扩增SMA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与其同源基因SMN2之间5个不同碱基所在区域,第1对引物正向扩增SMN1内含子6至7间长度为501 bp片段,包含4个不同碱基位点g.31957、32006、32154及32269;第2对引物反向扩增SMN1外显子8区域,长度为189 bp,包含1个不同碱基位点g.32734。根据测序图谱区分SMA患者与携带者和(或)正常人。将此方法应用于7个临床疑似SMA家系的诊断,并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进行比较。结果 6例测序图谱显示SMN内含子6至外显子8之间5个SMN1和SMN2差异位点g.31957、32006、32154、32269及32734均只有SMN2特有碱基a、T、g、g和A,患儿父母(携带者)相同位点显示为a/g、T/C、g/a、g/a和A/G。说明患者缺失SMN1基因,缺失范围包括内含子6至外显子8;携带者则既有SMN1基因,又有SMN2基因,与患者能区分开。1例检测结果为a、T、g、g和A/G,说明其缺失范围不含外显子8。测序法与PCR-RFLP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测序技术在缺失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上优于经典PCR-RFLP法,更方便快捷,结果更明确,建议替代常用的PCR-RFLP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 序列分析 DNA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基因诊断 smn基因
下载PDF
儿童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婧婧 杨永臣 +5 位作者 陆燕芬 许全梅 王超 成鸿毅 魏东 奚佳铭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对临床诊断疑似为脊肌萎缩症(SMA)的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缺失分析,通过基因诊断对SMA进行确诊。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SMA患儿29例,患儿就诊年龄11 d~14岁。采用... 目的对临床诊断疑似为脊肌萎缩症(SMA)的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缺失分析,通过基因诊断对SMA进行确诊。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SMA患儿29例,患儿就诊年龄11 d~14岁。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上述患儿外周血DNA样本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15例存在SMA致病突变,疑似患儿的SMA基因诊断率为51.7%(15/29)。其中8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纯合缺失;3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纯合缺失,SMN2基因外显子7拷贝数增加;4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外显子8杂合缺失。另外14例存在不直接致病的突变。按照SMA国际诊断标准,15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5例,均占33.3%。其中Ⅰ型的5例患儿均为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仅有1例存在SMN2基因外显子7拷贝的轻度增加。结论 MLPA技术灵敏度较高,可作为SMA疑似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为SMA的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基因诊断
下载PDF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产前基因诊断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宇瑾 麻宏伟 +2 位作者 王阳 王跃红 宓真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9-20,31,共3页
目的 对一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用 PCR-酶切技术对一家系孕 1 7w的风险胎儿进行 SMN基因外显子 7缺失的检测。结果 此风险胎儿无 SMN基因外显子 7缺失可继续妊娠。结论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 目的 对一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用 PCR-酶切技术对一家系孕 1 7w的风险胎儿进行 SMN基因外显子 7缺失的检测。结果 此风险胎儿无 SMN基因外显子 7缺失可继续妊娠。结论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避免患儿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smn基因 产前基因诊断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英文)
8
作者 刘维亮 李芳 +2 位作者 何志旭 艾戎 麻宏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总结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典型的与非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在更广范围内指导SMA分子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方法对存在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66例中国SMA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临床特征存在于每种类型SMA中,此外还伴... 目的总结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典型的与非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在更广范围内指导SMA分子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方法对存在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66例中国SMA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临床特征存在于每种类型SMA中,此外还伴有一些非典型的临床特征:5例患儿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Ⅰ型3例,Ⅲ型2例),4例有卵圆孔未闭(Ⅰ型3例,Ⅲ型1例),4例有骨骼畸形(Ⅰ、Ⅱ型各1例,Ⅲ型2例),2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Ⅰ型1例,Ⅲ型1例),1例Ⅲ型患儿有舌肌肥大。结论典型临床特征可作为SMA的初步诊断标准,作为伴发病的非典型临床特征反应了SMA的表型多样性,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少数SMA临床谱的一部分。每一型SMA可能和不同的伴发病相关联。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精确SMA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smn基因 典型临床特征 非典型的临床特征 儿童
下载PDF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9
作者 彭剑虹 李黎 +4 位作者 李霞 黄伏生 刘焰 柴红燕 周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 检测湖北省大冶市 1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SMA)先证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MN)第 7外显子的基因缺失。方法 采用PCR DraI酶切法检测先证者及其 6位亲属及 30名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 7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 发现该患者缺失... 目的 检测湖北省大冶市 1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SMA)先证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MN)第 7外显子的基因缺失。方法 采用PCR DraI酶切法检测先证者及其 6位亲属及 30名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 7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 发现该患者缺失了端粒SMN基因 (SMNt)的第 7外显子 ,而正常对照及家系成员均未发现外显子的缺失。结论 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基因诊断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固 PER-DraI酶切法
下载PDF
应用PCR-酶切法进行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 被引量:3
10
作者 牟海燕 邹叶青 丁卫江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年第6期34-35,49,共3页
目的 探讨脊肌萎缩症 (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MN)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 ,应用PCR -酶切分析法对 10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为Ⅰ、Ⅱ、Ⅲ型SMA的患者及其直系亲属 16人、2 5例正常对照进行SMN基因检测。... 目的 探讨脊肌萎缩症 (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MN)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 ,应用PCR -酶切分析法对 10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为Ⅰ、Ⅱ、Ⅲ型SMA的患者及其直系亲属 16人、2 5例正常对照进行SMN基因检测。结果  10例SMA患者中 9例患者缺失SMN第 7、8号外显子 ,1例患者仅缺失第 7号外显子 ;正常对照组及患者亲属均未发现外显子缺失。结论 PCR -酶切检测SMN基因第 7号、8号外显子缺失是诊断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基因诊断 PCR-酶切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下载PDF
运用MLPA进行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红苓 孟英韬 +1 位作者 舒剑波 宋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30例临床疑似脊肌萎缩症(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盐析方法提取30例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常规PCR方法扩增SMN7、...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30例临床疑似脊肌萎缩症(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盐析方法提取30例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常规PCR方法扩增SMN7、8外显子,用DralⅠ和DralⅠ酶切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及酶切产物。同时利用MLPA试剂盒P021方法进行验证比较。结果:经PCR-RFLP方法判断22例SMN1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患儿和2例Ex7纯合缺失患儿,与MLPA方法一致;其余6例PCR-RFLP方法未见异常家系,经MLPA方法分析发现1例患儿和2例母亲为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携带者;MLPA方法还在SMA家系中发现3例"2+0"型携带者。SMN2拷贝数在SMA患者中以4、5为主,携带者以2、3为主,正常人以1、2多见,其各拷贝数的频率分布在患者组与携带者组(χ2=30.694)、患者组与正常人组(χ2=21.997)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携带者与正常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P>0.05)。结论:与PCR-RFLP相比,MLPA更加简单、准确、高效,还能够准确定量SMN1、SMN2,是一种高效的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smn基因 基因诊断
下载PDF
Deletion analysis of SMN1 and NAIP genes in southern Chinese children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被引量:5
12
作者 Yu-hua LIANG Xiao-ling CHEN +5 位作者 Zhong-sheng YU Chun-yue CHEN Sheng BI Lian-gen MAO Bo-lin ZHOU Xian-ning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9-34,共6页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is a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generation of lower motor neurons and occasionally bulbar motor neurons leading to progressive limb and trunk paralysis as well as muscular atrophy. Thr...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is a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generation of lower motor neurons and occasionally bulbar motor neurons leading to progressive limb and trunk paralysis as well as muscular atrophy. Three types of SMA are recognized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onset, the maximum muscular activity achieved, and survivorship: SMA1, SMA2, and SMA3. The survival of motor neuron (SMN) ge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SMA determining gene, whereas the 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 (NAlP) gene is considered to be a modifying factor of the severity of SM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deletion of SMN1 and NAIP genes in southern Chinese children with SMA. Her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combined with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deletion of both exon 7 and exon 8 of SMN1 and exon 5 of NAIP in 62 southern Chinese children with strongly suspected clinical symptoms of SMA. All the 32 SMA1 patients and 76% (13/17) of SMA2 patients showed homozygous deletions for exon 7 and exon 8, and all the 13 SMA3 patients showed single deletion of SMNI exon 7 along with 24% (4/17) of SMA2 patients. Eleven out of 32 (34%) SMA1 patients showed NAIP deletion, and none of SMA2 and SMA3 patients was found to have NA1P deletion. The findings of homozygous deletions ofexon 7 and/or exon 8 ofSMN1 gene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SMA, and suggested that the deletion ofSMN1 exon 7 is a major cause of SMA in southern Chinese children, and that the NAIP gene may be a modifying factor for disease severity of SMAI. The molecular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PCR-RFLP analysis can conveniently be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testing, genetic counseling, prenatal diagnosis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of 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Survival motor neuron smn gene 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 (NAIP) gene MUTATION
原文传递
利司扑兰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维亮 李芳 +1 位作者 王凌 艾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探讨利司扑兰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更好地制定中国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国际SMA协会定义的临床诊断标准的6例中国儿童SMA患者。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患者SMN1基因和SMN2基因。SMA患者口服利司扑兰... 目的探讨利司扑兰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更好地制定中国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国际SMA协会定义的临床诊断标准的6例中国儿童SMA患者。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患者SMN1基因和SMN2基因。SMA患者口服利司扑兰进行治疗,在利司扑兰治疗过程中均辅以康复训练,治疗后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和饮食情况,及治疗后神经系统查体,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例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SMA患者包括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1例,SMN2基因拷贝数在2~3之间。在利司扑兰治疗过程中联合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短期内均有运动功能改善,最短起效时间为1 d。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包括上肢远端力量、头部转动、独坐能力、下肢远端力量、步行、蹲起、姿势、平衡能力等,运动功能改善部位以上肢远端改善最明显。肌张力以腰部肌张力改善为主。各有1例患者呼吸肌力改善和食欲改善。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利司扑兰治疗更有助于运动功能改善。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国内首次报道利司扑兰治疗儿童SMA疗效确切,辅以康复训练,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获得明显改善,是可供选择的方便安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 smn基因 利司扑兰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和NAIP基因拷贝数分析及携带者筛查 被引量:7
14
作者 曾光群 郑虹 +4 位作者 成静 陈蓉 林鹤 杨季云 张丁丁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SMN1、SMN2、NAIP、GTF2H2及H4F5基因拷贝数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患儿临床分型的关系,评估四川地区孕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拷贝数情况及携带者筛查。方法应用多重... 目的探讨SMN1、SMN2、NAIP、GTF2H2及H4F5基因拷贝数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患儿临床分型的关系,评估四川地区孕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拷贝数情况及携带者筛查。方法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对确诊的53例SMA患者SMN1、SMN2、NAIP、GTF2H2和H4F5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对SMA临床分型与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四川地区427名孕妇SMN1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缺失筛查。结果53例SMA患者中Ⅰ型、Ⅱ型和Ⅲ型的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均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100%、94.44%和87.50%,仅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比例分别为0、5.56%和12.50%;SMN2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2、3和4拷贝的比例分别为11.32%、67.92%、13.21%和7.55%;NAIP第5外显子拷贝数为0、1和2拷贝的患者分别为11.32%,62.26%和26.42%。未检测到GTF2H2和H4F5基因缺失。SMNl基因第7外显子在四川地区孕妇人群的杂合缺失率为2.11%。结论SMA患者的临床分型与SMN2基因和NAIP基因拷贝数有关(P〈0.05),而与SMN1基因第7和8外显子缺失模式无关联(P〉O.05)。通过检测SMN1的拷贝数可辅助筛查SMA携带者。对无SMA家族史的普通群体进行SMA致病基因携带筛查时,应考虑“2+0”型携带者对筛查结果的影响,谨慎地解释筛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基因 基因缺失
原文传递
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SMN基因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维亮 李芳 +1 位作者 麻宏伟 李海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9-543,共5页
目的明确中国人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SMN基因转变及微小突变情况。方法对106例患者,采用PCR-RFLP检测基因缺失,RFLP筛查基因转变,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转变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 目的明确中国人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SMN基因转变及微小突变情况。方法对106例患者,采用PCR-RFLP检测基因缺失,RFLP筛查基因转变,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转变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MA患儿纯合SMN1外显子7和/或8缺失比率为91.5%,发现1例SMA中存在SMN1外显子7保留,而SMN1非编码外显子8缺失。在SMN1外显子7缺失而无外显子8缺失的患者中,各型间基因转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SMN1外显子7缺失的SMA中,其基因转变率为8.3%。SMN第7外显子附近未发现基因微小突变。结论 SMN1基因外显子7和/或8缺失为中国SMA患儿的主要病因。SMA中存在SMN基因转变现象。SMN1基因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可能致病。SMN1基因外显子7附近可能不是此病微小突变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smn基因缺失 基因转变 微小突变 儿童
原文传递
基于CRISPR/Cas9对兔SMN基因外显子1上sgRNA的效率分析
16
作者 吴利颜 覃朝彬 +6 位作者 任红贺 韩璐 杨燕燕 张宇 李志鹏 刘庆友 崔奎青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5-945,共11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致病基因是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of motor neuron,SMN)基因。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兔(Oryctolagus cuniculus)SMN基因外显子1上设计的4条sgRNA进行效率分析。采用生物信...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致病基因是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of motor neuron,SMN)基因。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兔(Oryctolagus cuniculus)SMN基因外显子1上设计的4条sgRNA进行效率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SMN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PCR技术克隆出其cDNA序列;针对SMN基因外显子1设计4条sgRNA,分别为sgRNA1-1、sgRNA1-2、sgRNA1-3、sgRNA1-4;构建基因敲除载体pX459-sgRNA和双荧光报告载体RGS-sgRNA,共转染至293 T细胞中,24 h后观察荧光基因表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4个sgRNA效率。结果表明,SMN基因CDS区核苷酸序列保守性较高(约80%),cDNA长为888 bp,编码295个氨基酸;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可知,外显子1上sgRNA的切割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sgRNA1-2 (57.1%)、sgRNA1-3 (42.0%)、sgRNA1-1 (33.5%)、sgRNA1-4 (0.1%)。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高效编辑兔子的SMN基因,为构建兔SMA疾病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smn基因 基因克隆 sgRNA效率验证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地区汉族脊肌萎缩症患者SMA相关基因分子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旻晋 王军 +5 位作者 白梦鸽 周汶静 巫丽娟 唐思诗 陆小军 应斌武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6-940,共5页
目的 以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脊肌萎缩症(SMA)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化频率,为SMA的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2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无亲缘关系患者,以及5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 目的 以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脊肌萎缩症(SMA)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化频率,为SMA的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2例临床诊断为SMA的无亲缘关系患者,以及5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分析运动神经元基因(SMN)和神经原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AIP)的拷贝数。结果 62例患者中,SMAⅠ-Ⅳ型分别占30.65%(19/62)、41.94%(26/62)、16.13%(10/62)、11.29%(7/62)。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占98.38%(61/62),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占82.26%(51/62)。SMAⅠ型患者中NAIP基因外显子5有68.42%(13/19)纯合缺失,26.32%(5/19)杂合缺失;SMAⅡ-Ⅳ型患者中NAIP基因外显子5有13.95%(6/43)纯合缺失,62.79%(27/43)杂合缺失。SMAⅠ型患者中68.42%(13/19)有1-2拷贝的SMN2基因,SMAⅡ型中84.62%(22/26)有2拷贝以上的SMN2基因,90.00%(9/10)SMAⅢ型和85.71%(6/7)SMAⅣ型患者有2拷贝以上的SMN2基因,且发现有5拷贝和6拷贝SMN2基因。结论 SMN1基因缺失是SMA的主要致病原因,SMN2和NAIP基因拷贝数变化可以影响SMA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smn基因 NAIP基因 MLPA
原文传递
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静 朱宝生 +4 位作者 李利 郑淑芳 唐新华 陈红 苏洁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4745-4748,共4页
目的:建立有效快速的脊肌萎缩症(SMA)的基因诊断和有脊肌萎缩症患儿生育史孕妇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对87例疑似患儿SMN基因第7、8外显子进行缺失分析;通过PCR-RFLP和JK53CA1/2... 目的:建立有效快速的脊肌萎缩症(SMA)的基因诊断和有脊肌萎缩症患儿生育史孕妇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对87例疑似患儿SMN基因第7、8外显子进行缺失分析;通过PCR-RFLP和JK53CA1/2、D5S637和CATT1三个STR位点连锁分析技术对5例有脊肌萎缩症患儿生育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在87例疑似患儿中发现有30例患儿SMN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2例SM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而在5例有SMA生育史孕妇产前诊断胎儿为SMA患者风险低,建议正常分娩。结论:PCR-酶切分析方法和STR连锁分析方法准确、简便,可作为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smn基因 PCR-酶切分析方法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柳娟 庞丽红 +2 位作者 黎萍 陈先凤 韦懿芸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个SMA家系(10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及妊娠11~13拍周的绒毛,提取基因组DNA,运用MLPA技术进行产前诊断。结果:3...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个SMA家系(10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及妊娠11~13拍周的绒毛,提取基因组DNA,运用MLPA技术进行产前诊断。结果:3例胎儿均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I杂合缺失,SMN2拷贝数正常;家系I先证者为SMN1纯合缺失及SMN2杂合重复:3个家系父母均有SMN1杂合缺失,部分还有SMN2杂合缺失或重复。结论:MLPA技术对SMA的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遗传咨询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SMA)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㈣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 产前诊断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的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云 冯善伟 +4 位作者 操基清 杨娟 李亚勤 利婧 张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少年型脊肌萎缩症(juvenilespinalmuscularatrophy,SMAⅢ)的临床特征、基因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并分析18例确诊的SMAⅢ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平均起病年龄6.1岁,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就... 目的探讨少年型脊肌萎缩症(juvenilespinalmuscularatrophy,SMAⅢ)的临床特征、基因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并分析18例确诊的SMAⅢ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平均起病年龄6.1岁,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就诊病程为13个月到28年不等。患者均以双下肢肌无力症状起病,逐渐出现双下肢近端肌萎缩和双上肢近端无力;所有患者SMN(survivalmotorneuron)基因分析提示均存在SMN1基因纯合缺失。行肌电图检查15例,结果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年龄较小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值基本正常,多数年龄较大的患者CK值均不同程度升高,但增高程度与年龄无关。结论充分认识SMAⅢ的临床特点,尤其是生长发育方面的特点,结合基因分析、早期诊断并早期干预对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smn基因 肌电图 肌酸激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