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ent and densiti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urban soil in different function districts of Kaifeng 被引量:16
1
作者 SUN Yanli MA Jianhua LI C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148-156,共9页
Urban soil, form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has unique properti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of Kaifeng city was studie... Urban soil, form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has unique properti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of Kaifeng city was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 were different not only among function districts in urban area, but also between urban area and suburbs. The order of SOC in topsoil was industrial district 〉 recreational district 〉 traffic district 〉 cultural/educational district 〉 residential/administrative district. The dens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D) in both topsoil and profile followed the orders of recreational district 〉 industrial district 〉 traffic district〉cultural/educational district 〉 residential/adminis-trative district, and cultural/educational district 〉 traffic district〉industrial district〉recreational district 〉 administrative/residential district, respectively. SOCD in both topsoil and profile decreased along the transection line from urban area to suburbs and urban area had 2.53-fold more SOCD in topsoil and 1.56-fold more SOCD in profile than suburbs, respectively. SOC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scope of 0-30 cm. The variances of SOC in urban area we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in subur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feng city urban soil content of soc socD
下载PDF
Factors Acquisition and Content Estimation of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Based upon Internet of Things 被引量:1
2
作者 WU Qiulan LIANG Yong +3 位作者 LI Ying WANG Xizhi YANG Lei WANG Xiaot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Aiming at the shortage of sufficient continuous parameters for using models to estimate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 acquisition method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land SOC and an estimation method of ... Aiming at the shortage of sufficient continuous parameters for using models to estimate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 acquisition method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land SOC and an estimation method of farmland SOC content with Internet of Things(IOT)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IOT sensing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network were established in a wheat demonstration base in Yanzhou Distict of Jin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o acquire data in real time. Using real-time data and statistics data,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C content between October 2012 and June 2015 was simul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with SOC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In order to verify the estimation results, potassium dichromate external heating method was applied for measuring the SOC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stimated value matches the measured value in the lab very well. So the method is feasible in this paper. 2) There is a clear dynamic variation in the SOC content at 0.2 m soil depth in different growing periods of wheat. The content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during the sowing period, and is lowest in the flowering period. 3) The SOC content at 0.2 m soil depth va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mount of returned straw. The larger the amount of returned straw is, the higher the SOC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估算模型 农田土壤 物联网 有机碳含量 实时数据采集 动态模拟模型 因子
下载PDF
海南文昌3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及土壤有机碳现状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小花 余雪标 +3 位作者 薛杨 王小燕 崔喜博 丁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43-2049,共7页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3种林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总碳储量分别为:椰子林4.53、1.51 t/h...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3种林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总碳储量分别为:椰子林4.53、1.51 t/hm2;次生林1.76、0.65 t/hm2;人促更新次生林1.53、0.60 t/hm2;均为分解层(包括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未分解层。1 m深土层深度内,3种林型土壤SOC、EOC及LFOC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EOC及LFOC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组分比例及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各组分含量大小各异,从土层分布情况来看,林下凋落物质量和人为因素是碳储量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凋落物 土壤soc含量 土壤EOC含量 土壤LFOC含量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及BP神经网络分析法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耀翔 汪洪涛 +2 位作者 耿志伟 张鹏 徐浩凯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为快速测定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从取自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的120个土壤样品中采集350~2500 nm的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对光谱做一定的预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提取前8个主成分,结合BP神经网络非线性方法建立土壤有... 为快速测定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从取自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的120个土壤样品中采集350~2500 nm的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对光谱做一定的预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提取前8个主成分,结合BP神经网络非线性方法建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验证集的相关系数为0.78002,均方根误差为0.5002,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4941,均方根误差为0.4538。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及BP神经网络非线性方法建模可以有效地预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为野外大面积快速测定森林土壤碳含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BP神经网络 森林土壤碳含量
下载PDF
基于NIR及PLS-PCR-SVR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耀翔 汪洪涛 +2 位作者 耿志伟 张鹏 徐浩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5期4702-4706,4742,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是表征林地土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该文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并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主成分回归(PCR)3种建模方法及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Savit... 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是表征林地土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该文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并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主成分回归(PCR)3种建模方法及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Savitzky-Golay平滑+一阶导数、Savitzky-Golay平滑+二阶导数、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二阶导数5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定标模型精度的影响,同时进行了波段优选。结果表明:当光谱区域为1 380~1 450 nm,1 800~1 950 nm,2 050~2 300 nm,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预处理,采用PLS的建模方法,主成分数为8时,建立的校正模型预测效果最佳。校正模型的R、RMSE、SEC分别为0.805 2、0.512 2、0.512 5;预测模型的R、RMSE、SEP分别为0.768 1、0.514 3、0.514 6。因此,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快速估测,为林区实时、大面积、快速测定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波段优选
下载PDF
马尾松林地与玉米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涂成龙 刘丛强 武永锋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1-267,共7页
林农生态系统转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组成和来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不同学者的结论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且这一转化过程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鲜有报道。基于这一背景,该研究在贵州中部区域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和玉米... 林农生态系统转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组成和来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不同学者的结论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且这一转化过程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鲜有报道。基于这一背景,该研究在贵州中部区域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和玉米(Zea mays L.)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OC和DOC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分析林农生态系统转化前后土壤有机碳的分异。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地剖面中,SOC和DOC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玉米地土壤,DOC含量最大值出现在5~10cm处;δSO13C和δDO13C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有所偏正,但δDO13C在剖面中的变异远大于δSO13C,其极差分别为5.015‰和2.431‰;通过对比δDO13C和δSO13C的差异,说明其0~5cm的DOC主要来源于新成枯枝落叶,而土体内部DOC则主要来自土壤腐殖类物质的转化。在玉米地剖面中,δSO13C和δDO13C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有所偏负,但整个剖面中两值的差异较小,DOC主要来源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转化;SOC来源于玉米植物体有机碳(C4-C)的比例介于2.55%~20.80%之间,随剖面层次的加深有降低趋势,但出现"之"字形反复;DOC中C4-C的比例在剖面0~40cm间较为相近(25.94%~34.54%),40cm以下则急剧下降(3.18%~1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转化 Δ^13C 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含量 来源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青 李慧瑛 +4 位作者 孙媛 谭春荐 郝雯辉 任广鑫 冯永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2-218,共7页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0、S1、S1/2等处理,采用GXH-3010E1型便携式红外线分析仪及重铬酸钾加热法分别测定土壤碳排放通量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2a试验期间,单位空间土壤(1m3)有机碳储量均发生变化,麦闲轮作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0.92×105 kg·m-3,麦豆轮作提升2.11×105 kg·m-3。其中,麦闲轮作S1/2处理增加1.64×105 kg·m-3,S1处理增加3.63×105 kg·m-3;麦豆轮作S1/2处理增加0.45×105 kg·m-3,S1处理保持稳定。观测期内麦闲地土壤碳排放通量最高值为9 000kg·m-2·h-1,麦豆地最高值为6 000kg·m-2·h-1;与麦闲区相比,麦豆轮作区碳排放总量降低了1.36×103 kg·m-2,S1/2处理碳排放总量最低。在黄土旱区实行少耕麦豆轮作半量秸秆还田有助于稳定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碳质量分数 碳储量 碳通量
下载PDF
开封市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孙艳丽 马建华 李灿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1-496,共6页
城市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封市1994年和2006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6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削面有机碳密度基... 城市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野外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开封市1994年和2006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6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削面有机碳密度基本都比1994年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0.99~28.19g/kg、0.12~23.39kg/m^2和0.39~7.59kg/m^2.(2)各剖面的有机碳含量都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994年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和缓,2006年垂直变化较剧烈.(3)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垂直分布在剖面点之间存在差异.(4)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改变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贮存与分布.农业土壤向城市土壤的转变,会增加表层有机碳含量并干扰有机碳沿剖面垂直递减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市 城市土壤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毅 黎艳明 +6 位作者 郭乐东 钟军民 李召青 钟锡均 汤明霞 张卫强 甘先华 《广东林业科技》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soc)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 土壤有机碳储量(socR) 长潭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安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魏杰 刘卫国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503-509,共7页
以西安市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绿地及城郊曹家堡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城郊耕地转变为城市绿地后土壤容重、土壤碳库及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表层0~30 cm土壤容重低于耕地,30~50 cm土层高于耕地。城市绿地及耕地0~50 cm土壤有机碳... 以西安市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绿地及城郊曹家堡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城郊耕地转变为城市绿地后土壤容重、土壤碳库及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表层0~30 cm土壤容重低于耕地,30~50 cm土层高于耕地。城市绿地及耕地0~50 cm土壤有机碳(SOC)平均含量分别为6.4g·kg^(-1)和7.6 g·kg^(-1)。与耕地相比,城市绿地建成10年后,SOC平均含量明显降低。城市绿地C/N明显高于耕地,这与农田大量氮肥的投入密切相关。城市绿地及耕地土壤δ^(13)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88‰^-21.18‰和-22.99‰^-21.12‰;平均值为-23.40‰和-21.92‰。城市绿地δ^(13)C值显著低于耕地,这很好地反映了地表植被变迁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城郊农田为小麦(C_3植物)、玉米(C_4植物)轮作,土壤δ^(13)C值反映的是C_3、C_4植物混合的结果;而城市绿地则为纯C_3植物,且不定期浇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转变为城市绿地后,土壤碳库减少,δ^(13)C偏负,二者主要受控于土地管理方式的变化及地表植被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郊农田 土壤容重 soc含量 土壤δ^13C值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亚亚 郭颖 +3 位作者 刘海红 刘胤序 刘小龙 李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6-872,共7页
青藏高原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库容量巨大,其有机碳库、全氮库及碳氮排放,对大气中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浓度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为揭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的表土碳氮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7—... 青藏高原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库容量巨大,其有机碳库、全氮库及碳氮排放,对大气中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浓度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为揭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的表土碳氮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7—8月在青藏高原公路沿线设置75个采样点,采集表土,并根据采样点植被覆盖情况将其划分为高寒草甸、高山草原、荒漠、灌丛、林地和盐碱地等6种类型。对青藏高原6种类型表土有机碳、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比较了不同植被类型表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值差异的显著性,并通过Pearson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表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以高寒草甸表土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最高,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2.82 g?kg^(-1)、3.08 g?kg^(-1),荒漠最低,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38 g?kg^(-1)、0.23 g?kg^(-1)。就碳氮比值而言,除林地个别样点碳氮比值高于25.00以外,其他植被类型土壤碳氮比值均分布在4.00~25.00范围内,且研究区土壤碳氮比平均值均高于中国土壤碳氮比的平均水平。由逐步回归分析可知,青藏高原土壤碳氮含量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协同影响,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性排序为土壤碱度>pH值>黏粒含量,影响土壤全氮的环境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土壤碱度>黏粒含量>pH值,影响土壤碳氮比值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月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值 含量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晶 张杨珠 +2 位作者 高菊生 张文菊 刘淑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73-3380,共8页
研究了1982—2012年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固碳趋势及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连续30年不同施肥后,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有机无机配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研究了1982—2012年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固碳趋势及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施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连续30年不同施肥后,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有机无机配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1.02-21.24 g·kg^-1,增加速率为0.41-0.59 g·kg^-1·a^-1,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48g·kg^-1.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储量为43.61-48.43 t C·hm^-2,历年平均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大于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固碳速率与年均投入碳量呈显著指数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每年需要增加外源有机碳为0.12 t C·hm^-2才能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
原文传递
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海燕 张洪江 +1 位作者 杨平 王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研究了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0~20、20~40和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3.09、7.51和3.21 g/kg;0~20 cm的土壤有... 研究了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0~20、20~40和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3.09、7.51和3.21 g/kg;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4.97~14.31 kg/m2,而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7.84~17.94 kg/m2,均值为12.78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但其减少程度随水土保持林树种组成不同而异;不同水土保持林地6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农耕地,其中,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为17.94 kg/m2,农耕地的最小,仅为7.84kg/m2。人工水土保持林中,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从增加土壤碳的角度,建议营造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四面山 水土保持林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原文传递
土壤盐分对干旱区盐渍土壤碳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颜安 王泽 +1 位作者 蒋平安 温鹏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0-774,共5页
以新疆玛纳斯县盐渍土壤盐分和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采样调查,分析干旱区盐渍土条件下的土壤盐分、有机碳、无机碳的垂直分布(0~300 cm)特征,探究土壤盐分对土壤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先... 以新疆玛纳斯县盐渍土壤盐分和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采样调查,分析干旱区盐渍土条件下的土壤盐分、有机碳、无机碳的垂直分布(0~300 cm)特征,探究土壤盐分对土壤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有机碳(SOC)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无机碳(SIC)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剖面中,盐分与有机碳(SOC)含量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0~100cm土体中相关性最高(r=0.53);盐分与无机碳(SIC)含量及密度在整个土体中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垂直分布 玛纳斯 新疆
原文传递
不同林地恢复模式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文月荣 党廷辉 +1 位作者 唐骏 李俊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6种不同林地植被恢复模式和撂荒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地0~10 cm土层SOC含量比撂荒地(1.92g·kg^(-1))显著提高23.8%~53.2%,10~20 cm土... 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6种不同林地植被恢复模式和撂荒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地0~10 cm土层SOC含量比撂荒地(1.92g·kg^(-1))显著提高23.8%~53.2%,10~20 cm土层比撂荒地(1.39g·kg^(-1))显著提高5.8%~70.4%,20 cm土层以下与撂荒地相比差异不大;各土层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表层(0~20 cm)减小幅度大于深层(20~100 cm).不同林地SOC储量在表层明显高于深层,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0~100 cm土层林地SOC储量比撂荒地(17.52 t·hm^(-2))提高18.1%~42.4%,其中,紫穗槐林地SOC储量最高,达24.95t·hm^(-2),明显高于其他林地类型,灌木林地SOC储量比乔木高12.4%.林地凋落物、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水分都与排土场SO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人工林地恢复模式显著提高了排土场0~100 cm土层SOC,尤其对表层SOC提高效果明显,但排土场SOC与原地貌相比差距仍较大.从提高排土场SOC角度优先推荐紫穗槐为主要林地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排土场 林地恢复模式 soc含量 soc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