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Mesozoic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southeastern Fujian——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Pingtan igneous complex 被引量:24
1
作者 Dong, CW Zhou, XM +2 位作者 Li, HM Ren, SL Zhou, X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6期495-498,共4页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basaltic magma and interacting with the lower crust materials are believed to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ust.
关键词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GNEOUS COMPLEX southeastern fujian.
原文传递
Post-Mesozoic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Domain in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ts Geodynamic Mechanism 被引量:12
2
作者 Wu Ganguo Zhang Da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Chen Bailin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AGS, Beijing 100081, China Wu Jianshe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Fujian Pr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4-98,共5页
Since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Tethyan 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into a circum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from Indosinian to Yanshanian is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resulting in conspicuous cha... Since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Tethyan 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into a circum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from Indosinian to Yanshanian is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resulting in conspicuous changes in geophysics, tectono magmatic distribution, lithofacies and paleo geography, tectonic system in southeastern China. Tecton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resulted from the compounding, transforming and superimposing of the two tectonic domains.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is mainly shown as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heterogeneity of lithosphere, and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domain geodynamic mechanism southwestern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ern China.
下载PDF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a Synthesis 被引量:3
3
作者 Wu Chonglong Zhou Jiangyu Wang Gengfa Li Shaohu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x, Wuhan 430074Liu Pide Beijing 173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08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8-53,共16页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 -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ti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 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 multimetal and 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 rocks to form in local depressions throughout the Caledonian to Himalavan tim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o - sedimentary history basin-orogen analysis Cathaysia subplat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fujian - Guangdong superimposed basin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研究:Sr-Nd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2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许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3-804,共12页
闽东南的海边斜闪煌斑岩脉和赤湖辉长岩脉分别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为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Al、Na_2O>K_2O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具有相对富集... 闽东南的海边斜闪煌斑岩脉和赤湖辉长岩脉分别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为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Al、Na_2O>K_2O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强场元素特征,不相容元素蛛网图显示出大陆边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以Nb、Ta、Ti负异常为特征;海边和赤湖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_N分别为5.0~10.9和11.2~12.0。具有高Sr同位素初始值和低ε_(Nd)(t)值,海边的(^(87)Sr/^(86)Sr)_i:0.70577~0.707574,ε_(Nd)(t):-8.1~-1.8,赤湖的(^(87)Sr/^(86)Sr)_i:0.70547~0.70552,ε_(Nd)(t):-0.2~0.6。根据Sr、Nd同位素、微量元素研究及野外地质观察,本区基性岩脉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物质混染。通过Sr、N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认为地幔源区的演化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消减洋壳携带的海洋与陆源沉积物参与地幔源区的混合,形成本区基性岩脉的富集地幔源区,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特别富集是俯冲流体与沉积物共同参与源区演化的结果。海边和赤湖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背景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性质应为活动陆缘拉张带(或裂谷带)。晚白垩世和古新世,闽东南发生了地壳拉张事件,与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壳拉张期次是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地幔源区 地壳拉张 基性岩脉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8 位作者 姜杨 聂童春 陈荣 冯艳芳 陈志洪 余明刚 李春海 黄家龙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浆混杂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3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杨光树 于文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8,共7页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拉张 左旋走滑 剪切带 长乐-南澳带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含石榴子石I型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1
7
作者 于津海 赵蕾 周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4-377,共14页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I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 ,Fe和贫Mg ,Ca为特征 ,锰铝榴石分子可达 4 0 %~5 0 % ;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 O3含量 (分别...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I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 ,Fe和贫Mg ,Ca为特征 ,锰铝榴石分子可达 4 0 %~5 0 % ;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 O3含量 (分别是 0 .84 %~ 1.2 5 % ,16 .0 4 %~18.0 3% ) ;原生白云母以高Fe和低Al,Na为特征。温压计算表明富铝矿物形成于 75 0~ 6 0 0℃和0 .3~ 0 .2GPa的条件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模拟也都表明这些富铝矿物结晶较晚。长英质矿物早于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结晶与岩浆侵位浅 (结晶压力低 )相关。相图分析指出弱过铝质和高的Mn/ (Mg +Fe)比值 (>0 .0 6 0 )是本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石榴子石的关键化学因素。Mn/ (Mg +Fe)>0 .0 6 0的岩浆可以形成bt+grt或bt+grt+ms组合 ;而Mn/ (Mg +Fe) <0 .0 5 5的岩浆只可能形成bt或bt+ms组合 ;grt+ms组合是岩浆强烈演化的最终产物。除了黑云母成分存在差异 ,本区I型花岗岩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成分都与S型花岗岩的相似 ,所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Ⅰ型花岗岩 矿物化学 岩浆演化 闽东南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居成 曾从盛 吴幼恭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阐明了老红砂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并根据其沉积构造特征等提出了老红砂的风成或风—被积成因及其发育多期性的观点。最后还对进一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老红砂 分布形态 沉积构造 闽东南 沉积地貌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8-342,共5页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 个地...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 个地层段,分属60~40 ka B.P.、30~25 ka B.P.和20~10 ka B.P.所形成;两个古土层,反映大约在40~30 ka B.P.和25~20 ka B.P.老红砂的发育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形成时代 老红砂 闽东南沿海 沉积地层
下载PDF
闽东南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月英 刘云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9-323,共5页
闽东南城市群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主要经济载体。建设闽东南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分析了闽东南城市群的现状特点 。
关键词 城市群 现状特点 对策 闽东南 福建
下载PDF
闽东南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确认证据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闽东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屡有争议。本文依据造山带类型划分和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鉴别出了闽东南活化基底、泉州蛇绿混杂岩带、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台湾西部前陆磨拉石盆地、闽东南沿海前陆褶冲带活化盖层和壳内低速带等... 闽东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屡有争议。本文依据造山带类型划分和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鉴别出了闽东南活化基底、泉州蛇绿混杂岩带、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台湾西部前陆磨拉石盆地、闽东南沿海前陆褶冲带活化盖层和壳内低速带等大地构造相和碰撞造山带识别标志,确认闽东南地区为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形成的陆-弧型碰撞造山带,碰撞事件发生时间为100~1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碰撞造山带 造山带 闽东南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构造域的转换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以闽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61
12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1 位作者 陈柏林 吴建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0-396,共7页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 -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 -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 .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域转换 区域成矿作用 东南大陆 中生代
下载PDF
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时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石建基 《福建地质》 2010年第4期323-333,共11页
根据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岩石变形变质特征及原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将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划分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花岗闪长岩—二长花... 根据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岩石变形变质特征及原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将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划分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45.4 Ma,LA-ICPMS锆石U-Pb)及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21.5~139.4 Ma,锆石U-Pb)。并据侵入岩产状、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各序列花岗岩的成因及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认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型),形成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向拉张转换期大陆上隆(碰撞后隆升)的构造环境(PAG);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幔-壳混合源(I-S型),属与板块碰撞(俯冲作用)有关的同碰撞花岗岩(ACG);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S型),属构造体制由挤压向拉张转化时期幔-壳源型花岗岩(KCG)。该区变质变形花岗岩序次的厘定及其成因、形成环境的研究为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并为东南沿海地区寻找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锡、铜、钼等矿产提供找矿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划分 侵入岩 变质变形 闽东南沿海
下载PDF
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分霞 吕惠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年第1期31-36,共6页
根据1997~2005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利用SPSS软件对9个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闽东南地区的耕地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根据1997~2005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闽东南地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利用SPSS软件对9个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闽东南地区的耕地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比较经济利益驱动和城市建设是研究区耕地减少的4个驱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闽东南地区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变化 驱动因子 闽东南地区
下载PDF
论清代粤台两地客民称谓之异同
15
作者 刘丽川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3,共5页
清初“迁海复界”后,在“招徕开垦”的共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客家人或向粤东南沿海移民,或渡海赴台湾垦殖,成为客民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是操客语的粤籍族群,他们在粤东南和台湾两地得到的称谓,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 清初“迁海复界”后,在“招徕开垦”的共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客家人或向粤东南沿海移民,或渡海赴台湾垦殖,成为客民第四次大迁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是操客语的粤籍族群,他们在粤东南和台湾两地得到的称谓,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客家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福建 客家 粤东南地区 清代 客民 客家话 称谓
下载PDF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海荣 王松良 +1 位作者 杨建洲 陈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5-269,274,共6页
运用并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闽东南地区1988—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逐渐由超载变为大量富余,经济资源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为参照... 运用并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闽东南地区1988—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逐渐由超载变为大量富余,经济资源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为参照区,该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③各亚区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均严重超载;④趋势预测分析表明该地区2010年和2015年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均有较大的富余,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且程度在不断加剧,人地矛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资源承载力 相对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闽东南地区
下载PDF
1980-2009年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晓燕 查轩 黄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1-4,24,共5页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1982年年降雨侵蚀力(R值)低至253.82(MJ·mm)/(hm2·h),2006年R值高达725.39(MJ·mm)/(hm2·h),极值比为2.86;30a内的闽东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结论]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呈现沿海向内陆增加,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降雨侵蚀力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变异系数
下载PDF
2000-2020年闽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峯屹 陈松林 蒲佳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56,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格局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评估闽东南地区生境质量状况,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闽东南地区具有不低于67%的高植被覆盖度,但建设用地大量侵占以耕地、林地及草地为主的非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达112.74%,加剧了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使景观空间形态趋向复杂。生境退化指数极值和均值分别上升23.44%,43.94%,退化强度持续提高,退化高值区域由东南沿海向内陆蔓延,退化水平表现出圈层式演化的空间形态。生境质量水平整体较好,中等以上等级区域占比保持在63%左右,但城市建成区的较低等级区域及城镇交界处的高等级区域易向下级转移且难以恢复,区域生境质量逐期降低,平均降幅达5.17%。生境质量分布带有明显空间聚集特征,集中于东南部、以市辖区为中心的生境质量冷点区逐步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于西北部、倚靠山地丘陵的生境质量热点区缓慢延展,生境质量冷点及热点区域乡镇分别增加11,6个,生境质量东西部差异趋于扩大。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以建设用地爆发式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动,是导致闽东南地区生境破碎、退化和质量下滑的首要原因。[结论]闽东南地区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未来应注重把控城镇空间扩张规模与速度,做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闽东南地区
下载PDF
福建东南沿海50m以下的地貌面与断裂活动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卿团 付萍 郑韶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8-596,共19页
通过对福建东南沿海海拔50m以下几个地貌面的时代确定,研究了长乐-诏安NE向断裂带和与之相交切的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结果表明:区内50m以下几个地貌面分为侵蚀-剥蚀阶地和堆积阶地,属晚更新世以来几个时期所形成;断裂在切割... 通过对福建东南沿海海拔50m以下几个地貌面的时代确定,研究了长乐-诏安NE向断裂带和与之相交切的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结果表明:区内50m以下几个地貌面分为侵蚀-剥蚀阶地和堆积阶地,属晚更新世以来几个时期所形成;断裂在切割某个地貌面时,其地貌面的形成年代可确定为该断裂的活动年代;长乐-诏安NE向断裂带中的平潭青峰-东山澳角断裂的有些地段为晚更新世晚期(Q3p)活动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1~2.2mm/a;长乐-东山前梧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Q2p);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中的江东桥(北溪)-海沧断裂,其NW段江东桥(北溪)断裂为早第四纪(Q1p-2)断裂,SE段海沧-钱屿断裂为晚更新世(Qp3)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面 断裂活动性 福建东南沿海
下载PDF
闽南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金全 《福建地质》 1995年第2期139-143,共5页
通过一系列区域地壳稳定性背景资料的分析,以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升降速率、大地热流值、布格异常梯度、地壳应变能量、地震最大震级、基本烈度等综合指标,将闽南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自西而东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 通过一系列区域地壳稳定性背景资料的分析,以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升降速率、大地热流值、布格异常梯度、地壳应变能量、地震最大震级、基本烈度等综合指标,将闽南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自西而东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和次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地区 综合指标 地壳 稳定性 活动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