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WEST CHINA DURING SPRING 被引量:1
1
作者 余锦华 陈成 +1 位作者 方珂 张婉颖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over southwest China(SWC) during sp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 in the Pacific are analyzed, based on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over southwest China(SWC) during sp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 in the Pacific are analyzed, based on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6 stations in SWC between 1961 and 2010,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Hadley global SST data. Sensitivity test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precipitation in SWC to SSTAs over two key oceanic domains, using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ECHAM5.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over SWC in spring is very significant.There are strong negative(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ver SWC and SSTA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the mid-latitude Pacific) during spr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local rainfall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is suppressed, and a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circulation anomaly is produced,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mid-latitude western Pacific occurs, whe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STAs are in a cold phase in spring. Anomalous northerly winds appear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WC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ppear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 trough over the Bay of Bengal enhances the southerly flow in the south of SWC. The trough also enhances the transport of moisture to SWC. The warm moisture intersects with anomalous cold air over the northeast of SWC, and so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during spring.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e impacts of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on rainfall in SWC during spring are not significant, because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ffect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that is,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 feedback to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caus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spring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stas ECHAM5 model
下载PDF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and a Failed Prediction During the Dragon-boat Rain Period in 2022
2
作者 董少柔 杨崧 +3 位作者 刘尉 胡娅敏 汪明圣 刘燕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Guangdong during dragon-boat rain period(DBRP) in 2022 that is remarkably more than the climate state and review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Guangdong during dragon-boat rain period(DBRP) in 2022 that is remarkably more than the climate state and review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 prediction in2022.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re analyzed based on several observational datasets for nearly 60 years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NCEP/NCAR Global Reanalysis Data. Results show that fluctuation of the 200-h Pa westerly wind as well as the westerly jet is strengthened due to the propagation of wave energy, leading to strong updraft over southern China. Activities of a subtropical high and a shear line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port of moisture to Guangdong. With the support of powerful southwest winds, extreme precipitation is induced. ENSO is a good indicator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mid-and high-levels during the DBRP in2022 but it performs badly at low levels.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DBRP has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SSTA of tropical southeast Atlantic(SEA) in spring may become the key indicator. During the years with warm SEA, wave trains propagate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over Eurasia with energy enhancing the westerly jet, conducive to updraft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Meanwhile, the Rossby wave is triggered over Maritime Continent by heat sources of southern Atlantic-western Indian Ocean through the Gill response. Thus, strong transport of moisture and heavy rainfall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on-boat rain period(DBRP) precipitation ENSO climate prediction SSTA
下载PD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ropical and Extratropical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s on the Record-setting Mei-yu Rainfall in the Summer of 2020
3
作者 Zhen HUANG Shuanglin LI +1 位作者 Jianying LI Chao ZH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63-681,I0002-I0014,共32页
During June-July 2020,the strongest recorded mei-yu rainfall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rainfall processes exhibited an obvious quasi-biweekly(biweekly in brief)variability,and t... During June-July 2020,the strongest recorded mei-yu rainfall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rainfall processes exhibited an obvious quasi-biweekly(biweekly in brief)variability,and there are altogether five cycles.It is found that the biweekly rainfall cycle mainly arises from the collaborative effects of biweekly variabilities from both the tropics and extratropics.As for the tropics,the biweekly meridional march and retrea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is particularly evident.As for the extratropics,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near Lake Baikal are active.The former is attributed to the intensified biweekly activity of the southwest-northeast oriented EastAsian Pacific wave train(EAP)originating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while the latt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iweekly activities of 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Eurasia mid-high latitudinal wave train and the westward propagating North Pacific wave train.Why the biweekly activities of these wave trains intensified is further diagn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rmodynamical forcing and also from the modulation of interannual background on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est recorded convection anchoring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Indian Ocean(IO)triggers anomalous descent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which modulates the biweekly activity of the EAP.Meanwhile,the anomalous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IO causes changes of the meridional thermodynamic contrast across the IO to the high latitudes,which modulates the extratropical wave trains.A further diagnosis of barotropic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suggests that the active occurrence of two extratropical biweekly wave trains i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energy conversion from basic flow.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extratropical North Pacific wave train is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and northshifted upper-level westerly,which is caused by the SST warmth near the Kuroshio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est recorded mei-yu rainfall in summer 2020 quasi-biweekly variability tropical convection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extratropical North Pacific wave train SSTA in the North Pacific
下载PDF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与EASM之间年际相关关系的转变,与春季和前期冬季(12~3月)北大西洋海盆尺度的海-气耦合模,即NAO-海温异常(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影响作用密切相关.春季NAO异常对EASM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前者所激发的SSTA三极子模态由春季到夏季的记忆性.然而,该模态不但受到春季NAO的控制,而且还会受到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其中后者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s之前,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对春季SSTA三极子模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作用,即前者主要对后者的正位相异常存在显著的削弱作用;在1970s之后,前者对后者正/负位相异常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在春季NAO对称作用与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非对称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春季NAO与SSTA三极子模态的年际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进而引起了春季NAO与EASM的年际相关关系在1970s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北大西洋涛动(NAO) 海温异常(SSTA) 三极子模态
下载PDF
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秀华 王卫强 +2 位作者 周伟东 王东晓 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0,共9页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 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 SSTA滞后5个月时与 Nino 3的 S...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 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 SSTA滞后5个月时与 Nino 3的 SSTA相关系数最大,且其年际变化依方差贡献大小,分别有42.7月、25.6月及36.6个月的周期,这3个年际模态基本上能够描述海面温度的年际变异,为南海在大尺度ENSO背景下存在区域响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应用Krause Turner混合层温度方程对南海异常暖事件的研究表明,除了经向风应力异常,Ekman抽吸也是影响SSTA年际变异的主要因素,在某些异常年份甚至是主导因素,为南海SSTA年际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SSTA 年际变化 EKMAN抽吸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同太平洋SSTA的遥相关 被引量:48
6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白虎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1-338,共8页
利用近50年月平均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NOAA重构海表温度以及中国西北区东部38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对我国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后期西北... 利用近50年月平均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NOAA重构海表温度以及中国西北区东部38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对我国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后期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显著,并且赤道中东太平洋是影响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首先引起纬向和经向垂直环流圈发生异常,进而强迫大气环流发生调整,先后通过PNA和WP遥相关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异常,最终使得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SSTA 西北区东部 极端降水事件 SVD分析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2 位作者 陈永利 白学志 王凡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基于 Kaplan等重建的 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对热带太平洋SSTA分别进行2—8、8—30和30—100a带通滤波,然后进行EOF分解。结果发现,ENSO模态具有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a左... 基于 Kaplan等重建的 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对热带太平洋SSTA分别进行2—8、8—30和30—100a带通滤波,然后进行EOF分解。结果发现,ENSO模态具有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种显著周期,当二者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加强,当二者位相相反时,ENSO事件减弱,当年际变化不明显时,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也可单独导致ENSO事件;热带太平洋SSTA气候态变率以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两侧的热带中东太平洋明显海温同号异常为主要特征,具60a左右的周期,其相位变化与气候跃变及Dl Nino 事件的类型有密切联系;长期增温倾向加大了El Nino事件的振幅。文章最后指出,ENSO事件强度变化是由年际、年代际和气候态等3类模态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ENSO预报模式中考虑并引入年代际和气候态变化对ENSO循环的影响,是提高ENSO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SSTA 气候变率模态 ENSO事件
下载PDF
太平洋SSTA同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鹏祥 杨启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中国东部1955—2004年233个台站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高度场、风场、比湿、地面气压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运用SVD、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同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太平洋SSTA... 基于中国东部1955—2004年233个台站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高度场、风场、比湿、地面气压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运用SVD、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同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太平洋SSTA同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关系比较显著;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是影响我国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若前冬该海域海温发生异常,从冬到夏大气环流先后通过PNA(反PNA)和WP(反WP)遥相关型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异常,进而使得华北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异常;前冬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我国东北南部及江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关键区,若前冬该海域海温发生异常,从冬到夏105°~135°E的平均经向垂直环流圈发生异常,使得夏季东北南部与江南地区垂直运动发生异常,进而使得东北南部和江南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太平洋SSTA 遥联
下载PDF
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永平 端义宏 +1 位作者 刘秦玉 秦曾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7-103,共7页
采用复鲜驻亚交函数展开(CEOF)等方法研究了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异常(H500)的甚低频(LF)和准两年(QB)两种低频振荡的空间振幅和位相变化,发现SSTA变化信号在热带西太平洋最先出现,其后是热带中... 采用复鲜驻亚交函数展开(CEOF)等方法研究了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异常(H500)的甚低频(LF)和准两年(QB)两种低频振荡的空间振幅和位相变化,发现SSTA变化信号在热带西太平洋最先出现,其后是热带中东太平洋,最后是热带印度洋和南海。副热带中西太平洋H500滞后于热带中东太平洋SSTA1-2月,H500的LF分量从副热带中西太平洋经西北太平洋至北美洲呈正负相间的驻波型振荡,而从H500的QB分量在该区域则呈现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传播的行进波特征。H500和SSTA的LF和QB分量极值位相都呈现一定的季节锁定特征,极端异常事件的出现与两种低频振荡的位相季节锁定的共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振荡 准两年振荡 大气环流 SSTA 海温
下载PDF
北大西洋秋季“三极子”海温结构对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时晓曚 孙即霖 +3 位作者 孙雅文 毕玮 周旋 衣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40,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等,从北大西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其影响后期冬季大气环流场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秋季北大...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等,从北大西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其影响后期冬季大气环流场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秋季北大西洋SSTA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正负正"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导致12月巴伦支海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3)异常环流形势对应的海表面风异常场(SSWA)通过阶段性风-蒸发-SST异常反馈机制(WES机制)利于海温异常分布的持续及对上空异常大气环流的反馈;(4)三极子海温结构中负异常海温自10月份开始有自西向东的移动,风作用下蒸发加大,伴随上升运动自欧洲西部爱尔兰群岛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降水正异常区,潜热释放有利于冬季巴伦支海上空的异常高压脊发展。研究表明,北大西洋秋季SSTA通过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影响海洋温度分布和大气环流异常,对后期冬季中国东北部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巴伦支海 北大西洋 SSTA 冬季气候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我国近海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2
11
作者 邓立平 王谦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5,共11页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全国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相反的特征,且通过对华南前汛期降水...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全国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相反的特征,且通过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其前期(上一年6-8月)我国近海SSTA的相关分布,找到一个稳定的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敏感海区,同时讨论了它的敏感时段及其同期的SSTA,后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同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该敏感海区SSTA与全球海域SSTA的关系,由此提出一个我国近海SSTA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敏感海区 SSTA 中国 近海海温
下载PDF
夏季黑潮区域SSTA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倪东鸿 孙照渤 +1 位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0-316,共7页
采用海温、降水、OLR和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海温异常(SSTA)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第4个REOF空间型是黑潮海温异常的典型形态。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夏季黑潮海温正异常年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洞庭湖流... 采用海温、降水、OLR和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海温异常(SSTA)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第4个REOF空间型是黑潮海温异常的典型形态。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夏季黑潮海温正异常年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洞庭湖流域显著偏多;负异常年时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SSTA 黑潮区 大气环流异常 夏季降水异常 REOF方法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与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胜安 江志红 +1 位作者 刘志雄 穆松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利用1951~2001年逐月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COADS海表温度资料及中国1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运用SVD分析、SVD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中国华南降水... 利用1951~2001年逐月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COADS海表温度资料及中国1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运用SVD分析、SVD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中国华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该海域SSTA为正,对应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则偏少;1970年代以后反之;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两侧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在中纬中部北太平洋,1970年代后期~1990年代前期,该海域SSTA为负,对应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其两侧降水偏少;影响中国东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是低纬中太平洋,1970年代~1980年代前期,低纬中太平洋SSTA为负,与之对应,中国东北夏季降水偏少;1950年代~1960年代中期、1990年代前、中期则反之。进一步对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SSTA
下载PDF
春季印度洋SSTA对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江志红 杨金虎 张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基于近47年来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西北东部9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前期秋季、冬季... 基于近47年来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西北东部9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前期秋季、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同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预测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关键区位于赤道印度洋地区。如果春季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从同期春季到后期夏季,100~110°E平均经圈环流在赤道附近表现为异常上升气流,对应30°N附近在对流层中、上层表现为异常的下沉气流,同时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异常偏弱,使得后期夏季由于没有异常的水汽输送到我国西北东部地区,从而极端降水事件偏少,而偏冷年份正好相反。另外在春季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暖年,后期夏季南亚高压偏强,且呈西部型;而在异常冷年,南亚高压偏弱,且呈东部型,这可能是引起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事件 SVD SSTA 中国西北东部 印度洋
下载PDF
全球海温异常年代际分量的方差贡献及其与中国气候异常的相关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晓霞 王盘兴 +1 位作者 祝昌汉 覃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将全球海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两部分 ,用方差分析法给出年代际变化分量显著的洋区及其季节变化 ,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了它与中国冬温(冬季平均气温 )、夏雨 (夏季总降水量 )年代际异常分量的同期和时滞... 将全球海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两部分 ,用方差分析法给出年代际变化分量显著的洋区及其季节变化 ,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了它与中国冬温(冬季平均气温 )、夏雨 (夏季总降水量 )年代际异常分量的同期和时滞相关联系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 ,无论冬、夏 ,SSTA的方差构成中 ,年代际变化分量方差均较年际变化分量显著 ;SSTA年代际分量正异常时 ,中国 (以北方和东部为主 )易出现一致的冬温正异常 ,长江流域、华南夏雨易出现正异常 ,而华北夏雨易出现负异常 ;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SSTA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气候异常 海表温度 平均气温 分量 方差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迪 高山红 +1 位作者 陈锦年 高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 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赤道东太平洋 印-南暖池 SSTA 最优子集回归 预测
下载PDF
太平洋SSTA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II——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余贞寿 孙照渤 曾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8-487,共10页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采用NCAR CCM3模式,设计4组7个数值试验,研究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的结果一致,前期冬季西北太平洋黑潮海区海温异常,引起亚洲中高纬和东...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采用NCAR CCM3模式,设计4组7个数值试验,研究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的结果一致,前期冬季西北太平洋黑潮海区海温异常,引起亚洲中高纬和东亚东部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前期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同期夏季北太平洋中纬中太平洋海区海温异常,激发夏季EUP遥相关型,影响东部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SSTA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数值模拟 夏季降水异常 西北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异常 海表温度异常 海温异常
下载PDF
Nio海区冷暖事件的小波功率谱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卫国 黄海仁 程炳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0,共6页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n)o海区的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经检验存在着2~7 a、8~20 a和30 a以上尺...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n)o海区的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经检验存在着2~7 a、8~20 a和30 a以上尺度的变化周期;10 a以上和1 a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显著性变化周期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 a的周期振荡上;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冷暖事件的振荡能量和显著性水平从东向西有低频增大而高频减弱的变化趋势,时域中1970年以后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o海区 冷暖事件 小波功率谱 小波变换 SSTA序列
下载PDF
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余贞寿 孙照渤 王学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年际 年代际 北太平洋 SSTA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增信 刘宣飞 滕代高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6-754,共9页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9 a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EOF、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暖池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夏季暖池SSTA具有整体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区域的反对称分布两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两种分布型划分了夏季暖池海温...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9 a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EOF、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暖池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夏季暖池SSTA具有整体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区域的反对称分布两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两种分布型划分了夏季暖池海温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的风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SSTA为一致性分布时,暖异常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有一反气旋偏差环流,副热带地区西风和低纬度地区东风都得到加强,200 hPa南亚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沃克环流得到加强;冷异常年则相反。当SSTA为南北反对称分布时,北暖南冷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15°N附近东风气流和赤道附近西风气流增强,200 hPa反气旋偏差环流中心移到东亚大陆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上升气流,降水明显增多,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冷异常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SSTA 海温分布型 大气环流 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