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血流阻断技术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鼎锋 崔秋 +2 位作者 乐守玉 范海涛 王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 (blockofabdomialaorta ,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骨盆肿瘤切除术 1 64例 ,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 ) 94例 ,BAA(腹主动脉阻断 ) 70例 ;骶骨肿瘤切除术 1 0 9例 ,NBAA组... 目的 :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 (blockofabdomialaorta ,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骨盆肿瘤切除术 1 64例 ,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 ) 94例 ,BAA(腹主动脉阻断 ) 70例 ;骶骨肿瘤切除术 1 0 9例 ,NBAA组 53例 ,BAA组 56例。结果 :骨盆肿瘤BAA组肿瘤大小比NBAA组平均大 0 .8cm ,术程平均缩短 2小时 ,术中平均减少出血 2 2 0 0ml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 6 .3 % ,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4 6 %。骶骨肿瘤BAA组肿瘤大小平均比NBAA组大 0 .7cm ,术程平均缩短 1小时 40分 ,术中平均减少出血 160 0ml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 2 3 % ,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 7.5 %。结论 :采用BAA技术 ,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使止血操作时间相对减少 ,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相对延长 ,术野显露更加清楚 ,可以更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降低了手术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血流阻断技术 骶骨肿瘤 切除 临床评价 骨盆肿瘤
下载PDF
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在腰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懋 张耕 +2 位作者 韦峰 王军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结果球囊组术中出血量(1223±348)ml,术中阻断腹主动脉1~3次,出血多在解除阻断间隙和肿瘤切除术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19±978)ml,其中6例循环波动较大,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t=7.491,P=0.000)。结论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利于肿瘤切除,是一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肿瘤 骶骨肿瘤 出血 球囊阻断 腹主动脉
下载PDF
骶骨脊索瘤55例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彤 陈云新 +4 位作者 沈丹华 王颖 张银丽 陈定宝 宋秋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07~201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5例脊索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S-10... 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在脊索瘤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07~201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5例脊索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S-100蛋白及Ki-67的表达。结果 55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原发病例35例,复发病例20例,男女比为2.2∶1。发病年龄21~85岁,平均52.8岁。大部分病例主要呈结节状生长,局灶呈巢片状排列。肿瘤细胞主要由液滴状及星芒状细胞组成,细胞轻-中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少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免疫表型:CK、vimentin和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96.4%(53/55)、100%(55/55)、94.5%(52/55),Ki-67增殖指数为2%~25%。原发和继发的脊索瘤中CK、vimentin、S-100及Ki-67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是一种易复发的低度恶性肿瘤,CK、vimentin、S-100蛋白结合Ki-67的免疫组化标记可辅助诊断脊索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脊索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髂内动脉栓塞后切除骶骨肿瘤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述华 刘通顺 +4 位作者 肖宝钧 李进 杨操 许伟华 孟春庆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手术前血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明胶海绵颗粒对 10只犬的双侧髂内动脉施行栓塞 ,分别于不同时间进行血管造影摄DSA片对比观察髂内动脉侧支循环重建情况。 5 4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 2 7例采用髂内...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手术前血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明胶海绵颗粒对 10只犬的双侧髂内动脉施行栓塞 ,分别于不同时间进行血管造影摄DSA片对比观察髂内动脉侧支循环重建情况。 5 4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 2 7例采用髂内动脉栓塞后再行骶骨肿瘤切除 ,并同期与另外 2 7例骶骨脊索瘤和其它类型的恶性肿瘤采用腹主动脉阻断及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再行骶骨肿瘤切除进行比较。结果 髂内动脉栓塞后 12h内为最佳手术时机。术前血管栓塞组平均出血量为 80 0ml,未栓塞组平均出血量为 170 0ml。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骶骨肿瘤术前采用血管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相对减少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附23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肖莉莉 张怡元 +3 位作者 林焱斌 冯尔宥 李平 蔡崇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本组共23例骶骨肿瘤,其中骶骨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2例。常规使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检测血压、心率变化并记录出血、输血量... 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手术中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本组共23例骶骨肿瘤,其中骶骨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2例。常规使用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检测血压、心率变化并记录出血、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23例肿瘤病灶均完整切除,术中、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输血,术后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部分皮瓣坏死。结论低位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保证肿瘤病灶切除的彻底性和安全性,且对全身及双下肢血循环不构成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腹主动脉 低位临时阻断术
下载PDF
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治疗S_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
6
作者 林斌 赵忠胜 +5 位作者 庄泽民 史吉胜 陈志达 薛超 蔡弢艺 郭志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 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min,术中出血8001 800(1 144±332.5)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后路 骶骨肿瘤 骶骨切除
下载PDF
骶骨肿瘤CT与M对诊断分析(附33例报告)
7
作者 王中领 郭亮 李勇刚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482-484,497,共4页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的CT与MRI的表现特征以及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20例骶骨原发肿瘤及3例转移瘤均经临床病理证实,10例转移瘤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结果 4例神经鞘瘤均见骶孔扩大,其中肿瘤实性部分...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的CT与MRI的表现特征以及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20例骶骨原发肿瘤及3例转移瘤均经临床病理证实,10例转移瘤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结果 4例神经鞘瘤均见骶孔扩大,其中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分节征象见于6例转移瘤、2例脊索瘤和1例淋巴瘤.6例少见原发骶骨肿瘤误诊为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转移瘤;3例无明确原发肿瘤的转移瘤误诊为脊索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结论 CT和MRI多平面成像对骶骨肿瘤显示清晰,两者结合有利于显示骶骨肿瘤的病变范围,分节现象,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以及骶孔扩大和破坏程度.对骶骨肿瘤特征性、不典型影像表现认识不足以及医师缺乏经验成为误诊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腰骶部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8
作者 赵锡江 齐新生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腰骶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有26例腰骶部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肺癌转移9例,直肠癌转移3例,乳腺癌转移7例,肝癌转移4例,不明原因转移性肿瘤3例。其中有腰骶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者2... 目的:探讨腰骶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有26例腰骶部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肺癌转移9例,直肠癌转移3例,乳腺癌转移7例,肝癌转移4例,不明原因转移性肿瘤3例。其中有腰骶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者23例,有骶髂关节不稳、活动时疼痛加重者20例,术前15例出现马鞍区感觉减退,排尿困难或便秘,部分下肢活动及感觉障碍。结果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26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疼痛术前数字评分量表评分平均8.1分(4~9分),术后为2.1分(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钉棒断裂情况。术前15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2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术后膀胱、直肠功能无改善,总的术后症状缓解率为80%,半数患者能正常从事一般学习和工作。结论依据腰骶椎转移性肿瘤对椎体破坏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后路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术,手术设计更灵活,固定更加牢固,能有效解决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重建这一治疗中的难点,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椎 肿瘤转移 骨科手术方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原发性骶骨肿瘤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9
作者 项群 朱晓黎 +3 位作者 刘一之 倪才方 胡春洪 郭茂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9期767-770,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4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常规X线平片、CT和/或MR检查,结合病理回顾分析了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骶骨肿瘤以脊索瘤(21例)最多见,其次是巨细胞瘤(7... 目的:分析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4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常规X线平片、CT和/或MR检查,结合病理回顾分析了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骶骨肿瘤以脊索瘤(21例)最多见,其次是巨细胞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软骨肉瘤(4例)、滑膜肉瘤(3例),囊肿(3例),其它相对少见,包括纤维组织细胞癌1例,尤文氏肉瘤1例,梭形细胞癌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影像表现包括软组织肿块、骶孔扩大、瘤灶内钙化、骨嵴形成等不同特点。常见原发骶骨肿瘤常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原发骶骨肿瘤病理分型相对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化,诊断常需综合不同影像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疼痛及管理现状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庆芬 吴雅青 冯艺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调查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现状和镇痛策略,探索围术期镇痛管理中可改进的方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前疼... 目的调查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现状和镇痛策略,探索围术期镇痛管理中可改进的方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前疼痛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案、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215例骶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术前存在慢性疼痛者126例(58.6%),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49例(22.8%)。术中及术后镇痛以单一阿片类药物镇痛模式为主。术后第1天中、重度疼痛者112例(53.3%),疼痛程度与患者术前疼痛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位置、肿瘤切除方式等均无相关性(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与疼痛程度正相关(P<0.05)。术后7 d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占42.3%,出院时降至26.0%。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未使用阿片类药物者相比,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术后7 d累积阿片类用量、术后7 d及出院时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骶骨肿瘤患者术前疼痛发生率高,术后疼痛剧烈,阿片类药物需求量大,需要进一步优化镇痛模式,改进术后镇痛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肿瘤 疼痛管理 疼痛 手术后 镇痛药 阿片类 骶骨肿瘤切除术 多模式镇痛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MRI诊断(附29例报告)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道海 倪才方 +1 位作者 傅引弟 丁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731-733,共3页
目的 探讨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9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7例原发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脊索瘤 5例 ,巨细胞瘤 1例 ,神经鞘瘤 3例 ,神经节细胞瘤 2例 ,神经源性肉瘤 1例 ,淋巴肉瘤 4... 目的 探讨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9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7例原发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脊索瘤 5例 ,巨细胞瘤 1例 ,神经鞘瘤 3例 ,神经节细胞瘤 2例 ,神经源性肉瘤 1例 ,淋巴肉瘤 4例 ,骨肉瘤 1例 ;12例转移性肿瘤临床均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所有病例均行MRI、CT及平片检查 ,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 5例脊索瘤中 4例未累及S1节段 ,1例巨细胞瘤累及S2~ 3,6例神经源性肿瘤累及S1~ 3,且包括S1节段。(2 ) 2 9例肿瘤在T1WI均呈中等偏低信号 ,T2 WI呈混杂信号。 (3) 6例神经源性肿瘤均表现为骶孔扩大 ,其他肿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孔破坏。 (4 ) 6例神经源性肿瘤 4例可见骶管扩大。其他骶骨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骶管破坏。 (5 ) 16例表现为中央型 ,9例表现为偏心型 ,4例表现为混合型。 (6 )骶骨肿瘤于MRI矢状面的分节现象 :4例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按残存椎间盘水平分节 ;12例转移瘤表现为肿瘤按椎体水平分节 ;5例脊索瘤表现为肿瘤内部分节。其他 6例肿瘤未见分节。结论 MRI的多断面成像对骶骨肿瘤显示清晰 ,有利于显示骶骨肿瘤的分型、分节现象以及骶孔扩大和破坏情况 ,与CT及平片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骶骨肿瘤术后残留骶神经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馨 郭卫 +1 位作者 杨荣利 汤小东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 目的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骶神经根 排便功能
原文传递
盆腔肿瘤放疗后骨盆不完全性骨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3
作者 钱建军 田野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5-629,共5页
骨盆不完全性骨折(PIF)是盆腔肿瘤放疗后重要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顽固性疼痛和活动受限且易被误诊为骨转移瘤而给予错误的治疗。MRI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用手段。预防PIF的理想方法是早期正确识别高危人群且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放疗... 骨盆不完全性骨折(PIF)是盆腔肿瘤放疗后重要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顽固性疼痛和活动受限且易被误诊为骨转移瘤而给予错误的治疗。MRI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用手段。预防PIF的理想方法是早期正确识别高危人群且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放疗开始时患者的低骨密度状态是重要预测因素。合理选择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并尽量降低骨盆剂量可能会降低放疗后PI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放射疗法 骨盆不全性骨折 骶骨
原文传递
盆腔骶前间隙感染长期不愈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技巧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刚成 李红乐 +10 位作者 刘杨 古想花 刘瑞霞 丰锐 王有财 刘英俊 张国强 张志 王红丽 王方 张燕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盆腔骶前间隙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骶前顽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初次手术术式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前感染。结果10例患者中,宫颈... 目的探讨盆腔骶前间隙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骶前顽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初次手术术式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前感染。结果10例患者中,宫颈癌放疗后直肠漏出现骶前顽固感染2例,直肠癌Dixons术后放疗后出现直肠肠漏致骶前顽固感染3例,直肠癌Miles术后辅助放疗骶前出现顽固感染窦道5例。5例肠漏患者中,4例行破溃无功能肠管全部切除,同时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进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带蒂大网膜填塞骶前间隙;1例肛管持续引流,骶前横弧形切口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5例Miles术后患者全部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行骶前感染灶清创。10例患者,9例患者骶前感染全部愈合,1例尚在治疗中。9例已治愈的骶前感染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26~210 d,中位时间为55 d。结论肠漏患者骶前感染原因均为残余肠管分泌肠液进入骶前间隙,Miles术后患者为骶前残留异物导致感染。骶前尾骨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是骶前顽固感染彻底清创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骶前感染 放疗 吻合口漏 骶前横弧形切口
原文传递
测量骶骨岬至直肠残端的距离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精准吻合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波波 屈亚琦 +6 位作者 张松 岳育民 厍豪 汪光柱 董胜璞 邱健 王小强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评估术中精确测量直肠残端至骶骨岬的距离(Drp)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精准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1日连续入院的并接受择期腹腔镜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39例,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并回... 目的评估术中精确测量直肠残端至骶骨岬的距离(Drp)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精准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1日连续入院的并接受择期腹腔镜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39例,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并回顾手术视频;术中测量步骤如下:使用线段测量Drp;拉展左半结肠及其系膜至骶骨岬水平,使用钛夹标记相应结肠为A点;以A点为起点,以原Drp线段测量A点以远Drp+3 cm处为直肠癌近端切除线。行结直肠端端吻合,经肛留置肛管行肠腔内减压,新辅助放化疗术后病例行末段回肠造口,评价指标包括术中,术后及标本质量三方面;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手术时间(247±5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35±15)m L。吻合前游离脾区结肠7例;吻合后盆腔结肠无"悬空架桥"的病例;无吻合后游离近端结肠及再次裁剪系膜的病例;远切缘距肿瘤下缘的距离(2.3±1.1)cm,Drp(17.7±4.6)cm,近切端距肿瘤上缘的距离(16.4±3.2)cm,直肠全系膜切除的标本质量均为A级,直肠癌远近切缘无阳性病例;术后无B、C级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出血1例;肛管排气时间(3.1±1.2)天,排便时间(3.4±1.6)天,术后住院时间(9.1±2.3)天。结论测量Drp能够精确地确定拟吻合结肠的长度,促进腹腔镜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术的精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骶骨岬 直肠残端 距离 吻合
原文传递
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次全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静 郑龙坡 傅丽琴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10期1139-1140,共2页
目的探讨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次全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大块切除的患者施行术前心理护理、饮食管理、括约肌及大小便功能训练、DSA栓塞术护理、肠道处理及术前备血等;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及... 目的探讨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次全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大块切除的患者施行术前心理护理、饮食管理、括约肌及大小便功能训练、DSA栓塞术护理、肠道处理及术前备血等;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神经功能观测和下肢功能锻炼,以及出院后康复指导等。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8.6±5.2)个月,23例患者中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好转17例(73.9%),进步5例(21.8%),无效死亡1例(4.3%),总有效率95.7%。结论专业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在低位骶骨肿瘤经后路次全切除术中至关重要,能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骶骨肿瘤 手术治疗 次全切除 围手术期护理 骨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