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板桥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
作者 周积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23,共17页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不仅有"三绝诗书画",且有完美系统的美学思想。对生活与创作、传统与创新、意与境、美与丑、雅与俗、艺品与人品、画内功与画外功等美学命题,都有自己的体会。特别是他的"眼中之竹"...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不仅有"三绝诗书画",且有完美系统的美学思想。对生活与创作、传统与创新、意与境、美与丑、雅与俗、艺品与人品、画内功与画外功等美学命题,都有自己的体会。特别是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的"和"手中之竹"三段论,精辟而深刻地论述审美创造的全过程和内在规律,对今天的审美创造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艺术创作 造物 胸无成竹 维新特立 意境 劳人 美学思想 文化特征
下载PDF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悲伤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俊蕾 郑娜 《全科护理》 2013年第14期1249-1250,共2页
[目的]研究以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悲伤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2例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进行2个月的护理干预,采用Marwit Meuser照顾者悲伤简表评价照顾者的悲伤程度,比较干预前后照顾者的... [目的]研究以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悲伤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2例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进行2个月的护理干预,采用Marwit Meuser照顾者悲伤简表评价照顾者的悲伤程度,比较干预前后照顾者的悲伤程度。[结果]干预后主要照顾者的悲伤简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纽曼健康系统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的悲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主要照顾者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 悲伤
下载PDF
荒诞的社会,多彩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评约瑟夫·海勒的《出事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杰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2-62,70,共2页
文章主要探讨了海勒的《出事了》这部小说所反映出的主题和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
关键词 荒诞的社会 疯狂的后工业时代的人群 黑色幽默 不确定性 通俗化倾向
下载PDF
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戏仿——约瑟夫·海勒《出事了》的研究
4
作者 李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美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劳动大众贫困潦倒。面对不断加剧的阶级斗争和不合理的体制,社会受压迫阶层陷入精神的荒原。约瑟夫.海勒在《出事了》中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戏仿,抨击了危机四伏的美国荒诞社会,... 美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劳动大众贫困潦倒。面对不断加剧的阶级斗争和不合理的体制,社会受压迫阶层陷入精神的荒原。约瑟夫.海勒在《出事了》中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戏仿,抨击了危机四伏的美国荒诞社会,展现了痛苦无望的后现代人,鞭挞了混沌和虚伪的哲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社会 后现代主义 戏仿 弗洛伊德主义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学的“悲情”抒发与化解 被引量:2
5
作者 崔第品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3期27-30,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的关于人生的“悲情”体验,且表现于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抒发的同时也是化解,并把视角由社会转向自然,在自然的清净世界里追寻另一种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悲剧意识 悲情
下载PDF
李清照词《声声慢》形式解读
6
作者 崔春泽 侯天宇 秦寅伟 《克山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49-51,共3页
伤春悲秋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家国同构是它的隐形结构。伤春悲秋作为内容只有盛载于这个框架之中才有意义。李清照词《声声慢》就是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愁的渲染烘托作为内容和显形结构,演绎归纳出她人生之大不幸... 伤春悲秋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家国同构是它的隐形结构。伤春悲秋作为内容只有盛载于这个框架之中才有意义。李清照词《声声慢》就是以家国同构作为隐形结构,以愁的渲染烘托作为内容和显形结构,演绎归纳出她人生之大不幸的。因而该词超出了一般以愁为内容的作品而历久不衰,魅力四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声声慢》 形式解读 伤春悲秋 家国同构
下载PDF
悲哀·聪慧·快乐——论《毁塌的茅舍》中的地方与悲情
7
作者 李玲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0年第2期78-88,共11页
地方性和悲情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两个突出特点。如何理解地方与悲情的关系?用地方的视角观照悲情,能否对悲情的浑厚深沉达成一层新的理解?又或用悲情的视角观照地方,能否彰显华氏有关地方的态度的复杂和微妙?本文以《毁塌的茅舍》为... 地方性和悲情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两个突出特点。如何理解地方与悲情的关系?用地方的视角观照悲情,能否对悲情的浑厚深沉达成一层新的理解?又或用悲情的视角观照地方,能否彰显华氏有关地方的态度的复杂和微妙?本文以《毁塌的茅舍》为文本焦点,以谢莫斯·希内,爱德华·托马斯,乔纳森·贝特等三人有关地方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借玛格丽特与地方的关系和商贩与地方的关系两个切入点,围绕玛格丽特的悲剧探讨地方与悲情。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可由三个纲领性的问题分别概括:玛格丽特为何非如此不可,陷在悲剧里欲拔不能?而老商贩为何可以超越悲剧的抑郁绝望,并从中获取智慧,抚慰和教导他人?他的哲理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悲情 人与地方 “谙熟” “命名” 人性的悲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