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AND SALT MOVEMENTS IN SIMULTANEOUS FLOOD-IRRIGATION AND WELL-DRAINAGE OPER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戚隆溪 邱克俭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5-143,共9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technology for solonchak soil reclamation in which surface flood irrigation of fresh water and pumped wells drainage of salty groundwater are combined.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wa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technology for solonchak soil reclamation in which surface flood irrigation of fresh water and pumped wells drainage of salty groundwater are combined.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water and salt movement has been conducted through field test, laboratory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dependence of desalination on irrigation water quantity, drainage quantity, leaching time and other parameters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field tests. The entire desalination process under the flood-irrigation and well-drainage operations was experimentally simulated in a vertical soil column. The water and salt movement has been numerically analysed for both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present work indicates that this new technology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ects of desal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and salt movements solonchak soil reclamation irrigation-drainage method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彭路赢 杨屹洲 +1 位作者 张军勇 吴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向东南方向过渡为南北走向的正断层,而黑梁子背斜的地表次级断裂为北北东走向的左行张扭断层。地震剖面显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由上部逆冲滑脱断裂和下部基底正花状构造组成,深层与浅层的变形解耦主要受新生界下部路乐河组的膏盐层影响。结合地表次级断裂和地下基底断裂的平面展布样式、运动特征以及沿走向的变化,认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为右行压扭构造,推测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汇聚的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内部在持续缩短变形的过程中发生向东的差异性挤出,从而形成一系列压扭性质的背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遥感影像解译 地震剖面 右行压扭构造 走滑运动 盐构造
下载PDF
灌溉量和垄高对次生盐渍地玉米土壤水盐运移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朱旭东 焦炳忠 +1 位作者 武慧芳 施苏齐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6,共8页
为探究宁夏扬黄灌区因多年地面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突显等难题,本试验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区为研究点,选定典型试验区域开展定位试验监测,设置高效滴灌下不同灌溉量(2160、2700 m^(3)·hm^(-2)和3240 m^(3)·hm^(-... 为探究宁夏扬黄灌区因多年地面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突显等难题,本试验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区为研究点,选定典型试验区域开展定位试验监测,设置高效滴灌下不同灌溉量(2160、2700 m^(3)·hm^(-2)和3240 m^(3)·hm^(-2))和起垄高度(20、30 cm和40 cm)2个因素3个水平,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组合处理下的次生盐渍地水盐运移变化规律以及其对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一定时,随垄高增加,0~60 cm土层含水率逐渐降低;相同垄高下,随灌水定额增大,各土层含水率逐渐增加,并且深土层明显高于浅土层。垄作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上土壤盐分含量,而各处理土壤深层均不同程度积盐,其中T9处理(3240 m^(3)·hm^(-2)和40 cm组合)40~60 cm土层积盐最明显。T6处理(2700 m^(3)·hm^(-2)和40 cm组合)各项生长指标及产量均优于其他各处理,产量达6597.15 kg·hm^(-2),T5(2700 m^(3)·hm^(-2)和30 cm组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53 kg·m-3。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玉米产量最大值时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值时的灌水量和垄高值不同,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得出,灌水量2685~2730 m^(3)·hm^(-2)和垄高36~39 cm时,玉米产量、WUE均达最大值的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渍地 灌溉量 垄高 水盐运移 扬黄灌区 玉米
下载PDF
喜马拉雅多期运动下库车坳陷构造变形响应特征
4
作者 钟宇 鞠玮 +4 位作者 张辉 徐珂 黄沛铭 徐浩然 王胜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5-1787,共13页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中国西部地质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库车坳陷内的构造变形特征对其多期运动存在何种响应尚待解决。在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地震剖面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等手段,探讨挤压背景下,喜马拉雅期...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中国西部地质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库车坳陷内的构造变形特征对其多期运动存在何种响应尚待解决。在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地震剖面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等手段,探讨挤压背景下,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造成的多期运动、垂向抬升、同构造沉积等因素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响应特征与变形演化过程。克拉苏构造带对喜马拉雅多期运动的响应主要体现在,控制盐上层滑脱褶皱向前陆方向传播,挤压端褶皱隆升强度变弱;盐下层挤压端前展式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的倾角呈规律性变化,靠近挤压端的断裂倾角较大,远离挤压端断裂的倾角较小,但其逆冲的位移量大;同时,同构造沉积控制盐上层滑脱褶皱变形范围,垂向抬升主要控制盐下层叠瓦状逆冲断裂向前陆方向传播范围。构造变形过程研究显示,喜马拉雅多期运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分层的差异变形,盐上层滑脱褶皱变形范围更广,褶皱相关断层更发育,盐下层在发育前展式叠瓦状逆冲断层后会加强反冲构造的形成。研究结果揭示了喜马拉雅多期运动对克拉苏构造带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深化了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形机理和演化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盐构造 离散元数值模拟 构造物理模拟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of Zechstein (Upper Permian) Salt in Northeast German Basin: A Review
5
作者 Yanqiu Zhang Michael Krause Maria Mutt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8期411-426,共16页
The Zechstein (Upper Permian) salts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German Basin (NEGB). Their formation and movement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to discover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hyd... The Zechstein (Upper Permian) salts are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German Basin (NEGB). Their formation and movement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to discover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s, as well as the salt production. But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validated in cases and a general view on these studies is scarce. By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previous studies, the history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of Zechstein salt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even cycles of Zechstein salt (Na1, Na2, Na3, Na4, Na5, Na6, Na7) with distinct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were deposited after a series of marine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 during the Upper Permian. The Na1 (300 m) locally developed in a lagoon environment. The thick Na2 (over 500 m) was widely deposited in the whole basin. The Na3, Na4, Na5, Na6 and Na7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in thickness and distribution. These salts should have been moved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tectonics taking place from Triassic to Early Cenozoic, which changes the original distribution of sal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salt structures (pillows and diapirs). Salt movement was more intensiv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forming narrow and widely-distributed salt diapirs, while it was less intensive in the northern parts where salt pillows are the major structure. The salt meadow and saline springs are also present, which are attributed to the saliniz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By this study, w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the Zechstein salt in the NEGB by associating each individual study and figure out the comm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s of the salt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CHSTEIN salt salt FORMATION salt movement salt Structure salt DISSOLUTION
下载PDF
灌溉与冻结交互作用对不同类型土地盐分迁移分配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岳卫峰 吴礼军 +4 位作者 郭梦申 刘宇 杨丽清 徐洋 刘晓丽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0,共9页
为探讨灌溉与冻结过程中灌区不同类型土地盐分迁移的分异特征,以河套灌区典型试验区内3个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水盐平衡原理,结合田间连续监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壤盐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试验... 为探讨灌溉与冻结过程中灌区不同类型土地盐分迁移的分异特征,以河套灌区典型试验区内3个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水盐平衡原理,结合田间连续监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壤盐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非耕地积盐现象明显,尤其是浅表层土壤(0~30 cm)单位面积储盐量平均增加了806.4 g/m^(2),而耕地则减少了49.7 g/m^(2)。受灌溉淋洗和冻结作用的影响,在监测期内耕地与非耕地呈现不一致的盐分迁移规律,秋浇期非耕地土壤盐分向上迁移,导致70 cm以上土层处于积盐状态,而耕地土壤盐分向下迁移,各层均处于脱盐状态;冻结期通常耕地与非耕地的土壤盐分均向上迁移,但在距离排水渠道较近的情况下盐分从浅层土壤向深层土壤运移。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秋浇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排水脱盐的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浇 冻结 耕地 非耕地 盐分运移 河套灌区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ternary Salt Lakes in the Qaidam Basin
7
作者 Wei Xinjun and Jiang Jixue Qi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lt Lak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Golmud, Q ingh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1-82,共12页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occurrence of saline minerals and phases of neotectonic movement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the Qaidam basin. The formation of four successive lacustrin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occurrence of saline minerals and phases of neotectonic movement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the Qaidam basin. The formation of four successive lacustrine terraces in Tertiary anticlinal zon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was related to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s that took place 100 Ka ago,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terraces discloses, in a way.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Quaternary salt lake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rraces coupl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features of salt deposition, four periods of Quaternary salt lake evolution in the basin may be distinguished, which correspond to four stages of salt deposit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tectonic movement lacustrine terrace salt lake evolution dismembering of the ancient lake
下载PDF
入渗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郭太龙 迟道才 +2 位作者 王全九 马东豪 杨武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84-87,共4页
合理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分析微咸水矿化度、水量及土壤初始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采用土柱在室内进行了微咸水入渗试验.该文分析了入渗水矿化度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盐分的分... 合理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分析微咸水矿化度、水量及土壤初始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采用土柱在室内进行了微咸水入渗试验.该文分析了入渗水矿化度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盐分的分布特征,建立入渗水矿化度和土壤总盐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总结了土壤剖面的盐分运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可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入渗水的矿化度在1~5 g/L时,土壤积盐量随入渗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不同矿化度的水入渗后,土壤表层含水率基本相近,接近饱和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入渗 水盐运移 土壤含盐量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土壤水盐运动模式研究及其在干旱区农田的应用 被引量:39
9
作者 姚德良 朱进生 +3 位作者 谢正桐 李新荣 张景光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6-290,共5页
采用预估校正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的h型Richards方程 ,此方法可以控制一定的迭代步数 ,但同样可达到二阶精度。同时采用具有二阶高精度的差分法求解土壤盐分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 ,此格式可避免采用一般差分格式时出现的数值弥散问题。并... 采用预估校正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的h型Richards方程 ,此方法可以控制一定的迭代步数 ,但同样可达到二阶精度。同时采用具有二阶高精度的差分法求解土壤盐分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 ,此格式可避免采用一般差分格式时出现的数值弥散问题。并将上述数学模式对干旱区绿洲棉田 ,在蒸散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和土壤盐分向上运动积累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测量值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田 水盐运动 预估校正法 迎风二次型插值 数值模拟 土壤盐分 盐碱地 干旱地区 土壤水分
下载PDF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76
10
作者 高龙 田富强 +1 位作者 倪广恒 胡和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83-1490,共8页
在新疆库尔勒市西尼尔镇开展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根据不同灌溉定额(375、525和675mm)及灌水间隔(3.5、7和10.5d)组合设置7个试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及其对棉... 在新疆库尔勒市西尼尔镇开展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根据不同灌溉定额(375、525和675mm)及灌水间隔(3.5、7和10.5d)组合设置7个试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及其对棉花生长性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主根区土壤含水率自靠近滴灌带的宽行往外至膜间逐渐降低,土壤含盐率则呈相反的规律分布,灌溉期靠近滴灌带的主根区土壤处于脱盐状态,远离滴灌带的土壤处于积盐状态;(2)相同灌水间隔下,灌溉定额越大,主根区含水率越高,主根区以下渗漏水分越多,棉花产量提高但灌溉水生产效率降低;相同灌水定额下,灌水间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棉花的生长;(3)在试验区的砂性土壤条件下,675mm灌溉定额和7d灌水间隔的灌溉制度可获得最大籽棉产量为6816kg/hm2,375mm灌溉定额和7d灌水间隔的灌溉制度可获得最高的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33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膜下滴灌 棉花 水盐分布 灌溉制度
下载PDF
秸秆隔层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郭相平 杨泊 +3 位作者 王振昌 陈盛 刘敏昊 陈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7,共6页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秸秆隔层(埋深25cm)和不同地下水位(深度60、80、100cm)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的影响,在淋洗入渗阶段(阶段Ⅰ)和潜水蒸发阶段(阶段Ⅱ)分别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结果表明:1阶段I秸秆隔层增大了隔层以上土...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秸秆隔层(埋深25cm)和不同地下水位(深度60、80、100cm)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的影响,在淋洗入渗阶段(阶段Ⅰ)和潜水蒸发阶段(阶段Ⅱ)分别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结果表明:1阶段I秸秆隔层增大了隔层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率,阶段II则相反;2阶段I秸秆隔层增强了灌水淋盐效果,阶段II秸秆隔层抑制了土表返盐;3秸秆隔层显著抑制了潜水蒸发。研究结果可为滨海地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隔层 入渗 蒸发 水盐运移
下载PDF
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毅 邵明安 +2 位作者 王文焰 王全九 张建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3,共4页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盐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建立含盐率和盐分浓度与深度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采用水分特征曲线预测了再分布平衡时的含水率剖面,并与新疆盐碱土再分布10d的实测含水率剖面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特征曲线可较好地预测再分布达到平衡时的水分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布 水盐运移 盐分浓度 预测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耕毛 刘兆普 +1 位作者 陈铭达 邓力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4,共4页
采用原状土柱 ,对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7,14和 2 8mm的雨量下 ,滨海盐渍土土壤剖面的水分运动规律基本相似 ,水分运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入渗控制阶段和蒸发控制阶段。第 1阶段经历的时间很短 ... 采用原状土柱 ,对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7,14和 2 8mm的雨量下 ,滨海盐渍土土壤剖面的水分运动规律基本相似 ,水分运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入渗控制阶段和蒸发控制阶段。第 1阶段经历的时间很短 ,第 2阶段经历的时间较长 ,其水吸力随时间变化趋势符合对数方程 ,达到极显著水平。剖面上盐分运动规律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小雨时土体中的盐分再分布十分缓慢 ,甚至基本没有变化 ;中雨和大雨时土体中的盐分明显发生再分布 ,且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即盐分迅速下降阶段和盐分缓慢上升阶段。中雨和大雨第 2阶段盐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符合对数方程 ,达到极显著水平。就脱盐效果而言 ,小雨很难使土体脱盐 ;中雨能使土体在短时间内部分脱盐 ,但长期而言 ,整个剖面脱盐效果不理想 ;大雨能使整个土壤剖面长期处于脱盐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滨海盐渍土 运动规律 模拟实验 水分运动 盐分运动 脱盐效果
下载PDF
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14
作者 于淑会 刘金铜 +2 位作者 李志祥 刘慧涛 谭莉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64-1672,共9页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两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改良盐碱地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暗管埋设对"四水"转化规律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下水埋深控制或灌溉制度变化、控制性排水和定水位排水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暗管埋设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对暗管埋设排水的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为主的土壤特性响应、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农田生态系统土地与种植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改变等方面。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排盐 盐碱地改良 水盐运移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滴灌流量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刘春卿 杨劲松 +1 位作者 陈小兵 陈德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6-1021,共6页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对不同滴头流量处理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滴头交汇界面处的湿润锋依滴头流量不同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大滴头流量促进了水分的水平运动,水平扩散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入渗速率;随着滴头流量...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对不同滴头流量处理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滴头交汇界面处的湿润锋依滴头流量不同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大滴头流量促进了水分的水平运动,水平扩散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入渗速率;随着滴头流量的减小,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入渗距离逐渐接近;土壤湿润体体积与总灌水量有关,而与滴头流量并无显著相关;根据湿润锋的运动,给出了试验用土大田建议滴头流量;滴灌结束后,水盐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再分布过程,经过再分布,土壤水盐进一步向深层运移,促进了上层土壤的淡化,小滴头流量的淋盐效果明显好于大滴头流量;土壤盐分的运移在前3天的再分布中最为活跃;试验得出了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和淋盐需要的每滴头灌溉水量,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水盐运移 再分布
下载PDF
咸水灌溉沙地后的水盐运移规律 被引量:31
16
作者 黄强 李生秀 宋郁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7-553,共7页
实地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基质势、土壤溶液含盐率 ,利用定位通量法和盐分均衡法 ,研究了咸水小畦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1)在小畦灌条件下 ,停止灌水后 2 4h ,91.2 5 %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 实地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基质势、土壤溶液含盐率 ,利用定位通量法和盐分均衡法 ,研究了咸水小畦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1)在小畦灌条件下 ,停止灌水后 2 4h ,91.2 5 %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停止灌水后 72h ,96.6%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此时 ,0~ 15 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 0 .0 5 3cm3cm- 3,此后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 (2 )秋季停灌后 ,土壤表面蒸发量在 2~ 6mm。停灌后 2h ,上行水区域在 0~ 2 0cm土层 ;停灌后 60h ,上行水区域在 0~ 90cm ;此后至停灌后 14 4h ,上行水深度稳定在地下 90cm。 (3 )咸水灌溉后 ,80cm以上土层土壤溶液含盐率明显下降 ,以下土壤溶液含盐率变化不明显。停灌 2 4h后 ,0~ 15 0cm土层液相盐分储量开始降低 ,至停灌后 14 4h ,0~ 15 0cm土层液相储盐量相当于灌水前的 5 3 .46%。 (4 )停止灌水后 ,10 0cm× 10 0cm地面日平均积盐量在 13~ 3 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灌溉 沙地 水盐运移规律 土壤 含水率 基质 土壤溶液 含盐率 定位通量法
下载PDF
天津滨海园林绿化中盐土治理的理论及工艺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万钧 龙怀玉 +3 位作者 郭育文 黄明勇 杨永利 王斗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44,共5页
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上盐分的运动具有周期性 ,而且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耐盐植物 .该文根据“临界深度”理论提出了用来指导该地区在园林绿化建设时治理盐土的“允许积盐”概念 ,其基本含义是如果积... 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上盐分的运动具有周期性 ,而且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耐盐植物 .该文根据“临界深度”理论提出了用来指导该地区在园林绿化建设时治理盐土的“允许积盐”概念 ,其基本含义是如果积盐阶段并没有使植物根系活动层的盐分增加到马上危害植物的程度 ,即为随后的脱盐过程所消除 ,那么这种积盐是可以允许发生的 .相对应地 ,在确定排盐系统的埋深时 ,存在一个“允许深度” .天津开发区具有土壤基质软、潜水埋深浅、海水容易回浸等特殊水文地质条件 ,盐土的治理只能选择“允许深度”作为铺设排盐管的指导依据 ,并与开发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适应 ,建立了“浅密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运动周期性 园林绿化 滨海盐渍土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隔沙层对盐碱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莉 丁国栋 +4 位作者 王翔宇 赵名彦 郭跃 韦立伟 梁文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7-200,207,共5页
在80-100 cm范围土层设置沙层,对土壤电导率和含水量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分析隔沙层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80-100 cm层沙层在大降雨量时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小,蒸发强烈的5-7月份,隔沙处理能够使土壤积盐程度较对照减... 在80-100 cm范围土层设置沙层,对土壤电导率和含水量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分析隔沙层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80-100 cm层沙层在大降雨量时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小,蒸发强烈的5-7月份,隔沙处理能够使土壤积盐程度较对照减少50%-70%;隔沙层延缓沙层以上土壤水分的下渗,从而提高降雨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当降雨量接近蒸发量的时候,隔沙处理土壤就能明显脱盐,而在此雨量下,对照只能保证土壤不发生积盐或少量积盐。雨季结束之后,隔沙处理土壤脱盐率较对照提高10%-35%,并能够使土壤脱盐过程持续到10月份,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隔沙层 水盐运动
下载PDF
干旱盐渍土区土壤水盐运动数值模拟及调控模式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水献 董新光 +1 位作者 吴彬 杨鹏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42-148,共7页
在干旱绿洲灌区,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危害之一,而大多盐渍化过程与灌溉水质和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合理确定灌区水盐调控措施是实现绿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该研究基于绿洲农田试验数据,构建了田间尺度二维土壤水... 在干旱绿洲灌区,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危害之一,而大多盐渍化过程与灌溉水质和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合理确定灌区水盐调控措施是实现绿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该研究基于绿洲农田试验数据,构建了田间尺度二维土壤水盐运移数值模型,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校正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可信的。该文以小麦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盐分变化情况,制订了合理灌溉水量和灌溉制度,并以优化后的灌溉水量和灌溉制度,以不同地下水埋深作为宏观调控标准,确定了盐渍土区合理的地下水水盐调控深度。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盐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土壤 水分 水盐运移 水盐调控 焉耆盆地 干旱盐渍土区
下载PDF
漫灌淋洗暗管排水协同改良滨海盐土水盐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金龙 刘明 +2 位作者 钱红 张清 王振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103,共6页
为揭示暗管排水下漫灌淋洗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改进灌排工程技术,提高灌排改良效果,该文应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和Van der Molen淋洗脱盐方程,对滨海盐土灌排改良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淋洗水量分配、盐分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结... 为揭示暗管排水下漫灌淋洗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改进灌排工程技术,提高灌排改良效果,该文应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和Van der Molen淋洗脱盐方程,对滨海盐土灌排改良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淋洗水量分配、盐分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间距分别为3、6、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1.5、0~3、0~4.5 m)田面漫灌稳定入渗强度分别在3.14~4.26、1.19~3.68和0.58~3.55 cm/d之间,排水暗管间距越大的田面土壤入渗强度空间变化也越大。暗管排水下田面漫灌入渗强度的空间变化导致淋洗水量空间分配不均,距暗管越近的区域分配的淋洗水量越多,也导致了土壤淋洗脱盐空间差异明显。漫灌淋洗20 d,间距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4.5 m)仅靠近暗管0~0.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13.3%;漫灌淋洗40 d,仅靠近暗管0~1.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35.5%;为了使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都下降到3.00 g/kg以下,需要漫灌淋洗100 d。完全一致地漫灌淋洗整个区域将导致暗管附近区域土壤过度淋洗,浪费水资源;而距暗管较远区域土壤淋洗不充分,降低淋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 盐分 土壤 滨海盐土 漫灌 淋洗 水盐运移 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