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for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1
作者 Wenyuan LI Jinhui WANG +3 位作者 Li TONG Caidan REZENG Fang YANG Dengdeng SUON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25-26,29,共3页
Based on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and L9 (34 ) orthogonal experiment, a stable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The resuh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Based on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and L9 (34 ) orthogonal experiment, a stable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The resuh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components in a 20 ill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S. przewalskii Maxim. were : 2 ul of 10 x buffer ( Mg2+), 0.4 mmol/L dNTPs, 1.0 U of Taq DNA polymerase, 0.3 umol/L ISSR primers and 30 ng of DNA template. This study laid the foun- dation for the utilization of S. przewalskii Maxim. germplasm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ISSR-PCR OPTIMIZATION
下载PDF
PRZEWALSKINIC ACID A,A NEW PHENOLIC ACID FROM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被引量:4
2
作者 Xue Zhao LU Wen Hao XU Jia Xiang SHEN National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hahe,Beijing 102206Hideo NAOKI Suntory Institute for Bioorganic Research Wakayamadai,Shimamoto-Cho,Mishima-Gun,Osaka,618 Jap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01-302,共2页
From the root of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a new phenolic acid, przewalskinic acid A was isolated and the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analysis of^(13)C-NMR,~1H-NMR and two-dimensional COSY experiments.
关键词 ACID WANG PRZEWALSKINIC ACID A A NEW PHENOLIC ACID FROM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下载PDF
A New Compound from the Root of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被引量:3
3
作者 Wan Sheng CHEN Zhao Yang TAO +1 位作者 Wei Dong ZHANG Lian Na SU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7期711-712,共2页
Neo-przewaquinone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1H, 13C NMR assignments were achiev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
关键词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neo-przewaquinone A.
下载PDF
Two New Compounds from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被引量:2
4
作者 LIGuo-qiang JIAZhong-jian ZHANGShu-she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22-424,共3页
Two new ionone derivatives, rhododendrone A and rhododendronside,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compounds, (3R,6S)... Two new ionone derivatives, rhododendrone A and rhododendronside,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compounds, (3R,6S) -3-hydroxy- α -ionone 1 and 1,1,5-trimethyl-6-(3-hydroxyl)cyclohexene-5-yl-1- β-D -pyranoglucoside 2, have been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troscopic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Rhododendrone A Rhododendronside
下载PDF
Two New Ionone Derivatives from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被引量:1
5
作者 Guo Qing +3 位作者 LI Zhong Jiao JI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2-65,共4页
Two new ionone derivatives, named rhododendrone and rhododendronsid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Rhododendron przwalskii Maxi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 Two new ionone derivatives, named rhododendrone and rhododendronsid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Rhododendron przwalskii Maxi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 ERICACEAE rhododendrone rhododendronside.
下载PDF
Studies on Antibacterial QSAR of Diterpene Quinones from Sclvic Przewalskii Maxim
6
作者 XUE Ming SHI Yan-bin +6 位作者 CUI Yin ZHOU Zong-tian ZHANG Bin LUO Yong-jiang XIA Wen-jiang ZHAO Rong-cai WANG Han-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4-139,共6页
The antibacierial(staphylococcus aureus)activities of 23 diterpene quinones from the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the artificial synthesis ones and that of the metabolism in pigs were examined in an effort to study the qu... The antibacierial(staphylococcus aureus)activities of 23 diterpene quinones from the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the artificial synthesis ones and that of the metabolism in pigs were examined in an effort to study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 Free-Wilson method.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piy regression,the Free-Wilson pattern was established by the dummy(indicator)variable of the structural fragments or substituents.The results showed:(1)The diketone moiety played the fundamental role i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ortho-quinones was higher active than para-quinones.(2)The single bond existed between the C15 and the C16 at D-ring led to higher activity.(3)The saturation at the A-ring led to higher activity.(4)The components adjacent to nitrogen substituents at C15 led to higher activity.(5)The hydroxylation or dehydrogenation at A-ring led to less activity.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a new antibacterial drug from the Salvia diterpene quin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terpene quinone 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Anti-bacteria QSAR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7
作者 王雪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7期215-224,共10页
甘西鼠尾草是一味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为丹参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含有萜类、酚酸类、挥发油、氨基酸和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西鼠尾草的化学成分和药... 甘西鼠尾草是一味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为丹参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含有萜类、酚酸类、挥发油、氨基酸和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西鼠尾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以期为甘西鼠尾草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甘西鼠尾草对海拔梯度的生理生化响应
8
作者 邢红爽 刘顺 +3 位作者 许格希 陈健 巩闪闪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目的】探寻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应对海拔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为高效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响应及适应性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地区,选取6个海拔(2400、2600、2800、3000、3200、3400 m),通过叶片气... 【目的】探寻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应对海拔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为高效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响应及适应性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地区,选取6个海拔(2400、2600、2800、3000、3200、3400 m),通过叶片气体交换和生化技术检测等方法,分别测定甘西鼠尾草的叶片光合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丙二醛、脯氨酸及抗氧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综合对比和分析各指标沿海拔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随着海拔升高,甘西鼠尾草叶片光饱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淀粉、可溶性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脯氨酸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800 m时出现最大值,其与最低海拔相比分别提高了30.3%、78.7%、7.6%、23.0%、42.9%、30.1%、37.4%和48.7%;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800 m时出现最低值,其和最低海拔相比分别下降了16.2%、12.5%、25.4%、6.4%和11.3%;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甘西鼠尾草叶片理化性状具有较强可塑性,可塑性指数为0.02~0.56,海拔与光饱和净光合速率(P<0.01)、气孔导度(P<0.05)、光补偿点(P<0.01)、可溶性糖(P<0.05)、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P<0.05)、丙二醛(P<0.01)、脯氨酸(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过氧化物酶(P<0.01)、过氧化氢酶(P<0.01)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0.01)显著正相关,但海拔与蒸腾速率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为应对不同海拔生境,甘西鼠尾草通过调节叶片自身生理生化特性以适应海拔变化,高海拔或低海拔生境限制了甘西鼠尾草叶片碳同化,为确保其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植物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以平衡生长和生存,维持稳定净碳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海拔 光合作用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抗氧化酶
下载PDF
丹参-黄芪调节自噬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lncRNA-miRNA-mRNA转录网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郝蕊 郭凤 +2 位作者 蒋洁 马洪艳 姚蓝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113-1126,共14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丹参-黄芪调节自噬防治糖尿病心肌病(DCM)的活性成分及构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转录网络。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黄芪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CTD、GeneC...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丹参-黄芪调节自噬防治糖尿病心肌病(DCM)的活性成分及构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转录网络。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黄芪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CTD、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获得DCM和自噬的相关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Hubba插件5种算法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平台构建中药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信号通路网络;用Discovery Studio Client 19.1.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用Target Scan Human、miRDB、miRTarBase数据库预测靶点mRNA上游调控的miRNAs并筛选核心miRNA;StarBase数据库预测miRNA竞争性结合的lncRNAs并筛选得到核心lnc RNA,构建竞争性内源RNA网络。结果 丹参-黄芪中调节自噬防治DCM的活性成分为丹酚酸J、丹参酮ⅡB、丹参二醇A、黄芪异黄烷苷等;其核心靶点为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等;核心通路为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转录因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等;基于核心靶点m RNA预测的核心miRNA为miR-4731-5p、miR-503-5p等12个;核心lncRNA为NEAT1、XIST等5个。结论 丹参-黄芪可能通过调节自噬影响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糖代谢等过程协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防治DCM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信使RNA网络 丹参-黄芪 自噬 糖尿病心肌病
下载PDF
甘肃贝母离体小鳞茎直接发生途径的研究
10
作者 何玉明 董婉琦 +4 位作者 张文楠 高素芳 孙欢 何春雨 张延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3期45-51,共7页
目的:建立甘肃贝母组织培养小鳞茎的直接发生技术体系。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筛选适宜甘肃贝母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及灭菌方法,探究外植体种类、茎段大小、培养温度、激素组合、培养方式等对小鳞茎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休眠芽的最... 目的:建立甘肃贝母组织培养小鳞茎的直接发生技术体系。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筛选适宜甘肃贝母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及灭菌方法,探究外植体种类、茎段大小、培养温度、激素组合、培养方式等对小鳞茎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休眠芽的最佳灭菌方式为75%乙醇灭菌30 s,0.1%升汞灭菌1 min,无菌水冲洗3~5次。休眠芽为外植体时培养效果最好,其次为茎段和小鳞叶,叶片效果较差。茎段大小对甘肃贝母组培小鳞茎诱导影响不大。固体培养基更适宜直接诱导小鳞茎,培养基配方为:1/2 MS+6-BA 0.5 mg/L+NAA 0.1 mg/L或1/2 MS+6-BA 1.0 mg/L+NAA 1.0 mg/L,蔗糖3%、琼脂0.7%,pH 5.8。一定的变温培养有利于其鳞茎增殖。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IAA 0.5 mg/L+1.5%蔗糖+0.7%琼脂,pH 5.8。结论:建立了甘肃贝母离体培养小鳞茎直接发生技术体系,可为甘肃贝母种质保存及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贝母 离体培养 外植体 小鳞茎增殖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对电离辐射诱导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1
作者 洪倩 张彦 +6 位作者 王紫翰 陶瑞 董艳 胡慧子 储兆亿 杨阳 杨亮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3期5482-5488,共7页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对电离辐射诱导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探讨其调节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抑制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雄性KM...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对电离辐射诱导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探讨其调节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抑制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雄性KM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SPE低剂量组、SPE中剂量组、SPE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不予以辐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接受5.5 Gy^(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辐射前2 d及辐射后7 d,SP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以75 mg/kg、150 mg/kg、300 mg/kg剂量给予相应的SPE溶液灌胃;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白藜芦醇组小鼠给予剂量为30 mg/kg的白藜芦醇溶液灌胃。辐射7 d后,观察各组小鼠小肠肠道组织病理损伤、外周血常规指标(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脾脏系数及小肠肠道组织中NLRP3、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辐射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组小鼠肠道组织浸润性炎症损伤程度显著降低,SPE各组小鼠肠道组织炎性症状均减轻。各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辐射模型组、SPE低、中、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1)。与辐射模型组相比,SPE低、中、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各组小鼠的脾脏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辐射模型组、SPE低、中和高剂量组的脾脏系数均降低(P<0.01)。与辐射模型组相比,SPE高剂量组、白藜芦醇组脾脏系数均升高(0.58±0.09、0.64±0.14比0.46±0.08)(P<0.05或P<0.01)。各组NLRP3、NF-κB、IL-1β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辐射模型组、SPE低、中、高剂量组、白藜芦醇组NLRP3、NF-κB、IL-1β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辐射模型组相比,SPE低、中、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NLRP3、NF-κB、IL-1β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SPE可以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减轻电离辐射引起的肠道炎症。SPE通过抑制TLR4蛋白,降低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有效抑制电离辐射诱导的肠道炎症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炎症 电离辐射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甘西鼠尾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万生 贾鑫明 +2 位作者 张卫东 娄子洋 乔传卓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 (Salviaprzewalskii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甘西鼠尾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 ,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IR ,FAB MS ,EI MS ,1 HNMR ,1 3 CNMR ,1 H 1 HCOSY ,1 H 1 3 CCOSY ,HMBC ,NOESY)分析鉴...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 (Salviaprzewalskii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甘西鼠尾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 ,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IR ,FAB MS ,EI MS ,1 HNMR ,1 3 CNMR ,1 H 1 HCOSY ,1 H 1 3 CCOSY ,HMBC ,NOESY)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获得并鉴定了 8个化合物结构 :丹参酮II A(I) ,隐丹参酮 (II) ,紫丹参甲素(III) ,柳杉酚 (IV) ,熊果酸 (V) ,2α ,3α 二羟基乌苏 1 2 烯 2 8 酸 (VI) ,齐墩果酸 (VII) ,甘西鼠尾新酮A(VIII)。结论VIII为新化合物 ,II ,IV ,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 化学成分 柳杉酚 甘西鼠尾新酮A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中三个新的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阳 吴志军 +3 位作者 杨颖博 来威 孙连娜 陈万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8-1322,共5页
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反相硅胶及MC I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了甘西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由甘西鼠尾草的根和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了2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命名为甘西... 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反相硅胶及MC I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了甘西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由甘西鼠尾草的根和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了2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命名为甘西鼠尾三醇A(1)和甘西鼠尾三醇B(2),同时得到了一个新的单萜苷化合物,命名为甘西鼠尾甲苷(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化学成分 甘西鼠尾三醇A 甘西鼠尾三醇B 甘西鼠尾甲苷
下载PDF
丹参中的一个新化合物及其抗HIV活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秦德华 陈鸿珊 +1 位作者 彭宗根 郭志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25-728,共4页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草 Salvia przewalskii根的化学成分 ,检测抗 HIV活性。方法 用溶媒法、色谱法提取分离单体 ,光谱法分析鉴定结构。用艾滋病毒 1型整合酶 ( HIV- 1IN)和艾滋病毒 1型逆转录酶 ( HIV- 1RT)测定抗HIV活性。结果 分离得...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草 Salvia przewalskii根的化学成分 ,检测抗 HIV活性。方法 用溶媒法、色谱法提取分离单体 ,光谱法分析鉴定结构。用艾滋病毒 1型整合酶 ( HIV- 1IN)和艾滋病毒 1型逆转录酶 ( HIV- 1RT)测定抗HIV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鉴别为 8- { [7′- ( 3′,′4 -二羟基 -苯基 ) - 9′-氧代 - 7′-丙烯基 ]氧 } - 3- ( 1″- O-β- D-葡萄糖基 ) - 4 -羟基 - [R- ( E) ]-苯丙酸 ( ) ,迷迭香酸 ( ) ,紫草酸 ( )和紫草酸 B( )。结论 为新化合物 , ~ 为已知化合物。均具有抗HIV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酚酸 丹酚酸糖苷 抗HIV活性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薛明 史彦斌 +6 位作者 崔颖 张彬 罗永江 周宗田 夏文江 赵荣材 汪汉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0年第6期27-32,共6页
从甘西鼠尾草 ( Salvia przewalsii Maxim.)根的脂溶性部分分得 14个化合物 ,通过 UV,IR,MS,1H NMR及 13C NMR等实验分别确定为丹参酮 A( 1) ,丹参酮 ( 2 ) ,丹参酸甲酯 ( 3) ,丹参醛 ( 4 ) ,去甲丹参酮 ( 5) ,隐丹参酮 ( 6) ,β-谷甾... 从甘西鼠尾草 ( Salvia przewalsii Maxim.)根的脂溶性部分分得 14个化合物 ,通过 UV,IR,MS,1H NMR及 13C NMR等实验分别确定为丹参酮 A( 1) ,丹参酮 ( 2 ) ,丹参酸甲酯 ( 3) ,丹参醛 ( 4 ) ,去甲丹参酮 ( 5) ,隐丹参酮 ( 6) ,β-谷甾醇 ( 7) ,正二十七烷( 8) ,二氢丹参酮 ( 9) ,丹参酮 B( 10 ) ,羟基丹参酮 ( 11) ,紫丹参乙素 ( 12 ) ,丹参新醌甲( 13) ,丹参新醌乙 ( 14)。其中丹参醛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化学成分 分离提纯 结构鉴定
下载PDF
三种鼠尾草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秦剑 李惠兰 +1 位作者 张荣平 胡建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本文研究了云南产鼠尾草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与丹参进行对比其疗效的相似性。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 ,30分钟后剪断结扎线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经股静脉给药。测定再灌注 6 ... 本文研究了云南产鼠尾草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与丹参进行对比其疗效的相似性。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 ,30分钟后剪断结扎线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经股静脉给药。测定再灌注 6 0分钟后血清中CK、LDH、SOD、GSH -Px和MDA含量。结果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可以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K、LDH和MDA含量 ,升高血清SOD和GSH -Px活力 (P <0 0 1,P <0 0 5 ) ,与丹参有相似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 注射液 大鼠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滇丹参 甘西鼠尾 褐毛甘西鼠尾 唇形科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洪庆 杨立新 +2 位作者 陈晓燕 杨鹏飞 陈若芸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18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西鼠尾草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丹参新醌B(1)、丹参醇C...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18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西鼠尾草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丹参新醌B(1)、丹参醇C(2)、异隐丹参酮(3)、1,2-二氢异二氢丹参酮Ⅰ(4)、异丹参酮ⅡA(5)、二氢丹参酮Ⅰ(6)、丹参内酯(7)、丹参醇B(8)、丹参酮Ⅰ(9)、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0)、铁锈醇(11)、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2)、丹参新醌A(13)、sapriolactone(14)、12-hydroxy-6,7-secoabieta-8,11,13-trien-6,7-dial(15)、6α-hydroxysugiol(16)、hypargenin B17()。结论:其中,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甘西鼠尾草 二萜类化合物
下载PDF
丹参颗粒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冬 高明堂 +1 位作者 吴勇杰 张宝来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颗粒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模型的保护作用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记录观察S-T段变化,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测定血清乳酸脱氨酶(LDH)含量,测定大鼠心功能。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 目的:观察丹参颗粒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模型的保护作用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记录观察S-T段变化,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测定血清乳酸脱氨酶(LDH)含量,测定大鼠心功能。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langendorff氏法测定大鼠心脏冠脉流量。用胶原-肾上腺素混合液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测定小鼠存活率。按Born比浊法,体外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丹参颗粒剂能明显减低缺血心肌S-T段的抬高,具有缩小大鼠心肌梗塞范围、改善大鼠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增加离体大鼠心脏冠脉流量的作用。能抑制缺血心肌中MDA含量升高和血清LDH的升高。明显提高诱导形成血栓小鼠的存活率及抗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丹参颗粒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对抗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甘西鼠尾草 缺血心肌 凝血系统
下载PDF
大紫丹参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钱子刚 梁晓原 +1 位作者 候安国 阮志国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 大紫丹参 (甘西鼠尾草 )SalviaprzewalskiiMaxim .为云南习用丹参种类。为了提供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依据。方法 我们对其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层析法对其主要有效万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 与正... 目的 大紫丹参 (甘西鼠尾草 )SalviaprzewalskiiMaxim .为云南习用丹参种类。为了提供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依据。方法 我们对其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应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层析法对其主要有效万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 与正品丹参相比较 ,测定出其有效部位总丹参酮和总酚酸成分含量略高 ;有效成分丹参酮Ⅱ A、原儿茶醛的含量约为正品丹参的一倍。结论 大紫丹参不仅广泛颁于我国西部地区并在其颁区域内较为常见 ,且有效成分的含量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紫丹参 药用植物资源 丹参酮Ⅱ-A 原儿茶醛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与丹参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露阳 刘圆 +2 位作者 张志锋 曾锐 张吉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159,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西鼠尾草中的主要成分含量,并与丹参作对比.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C18(4.6×250mm,5μm),0.026%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本含量测定方法...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西鼠尾草中的主要成分含量,并与丹参作对比.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C18(4.6×250mm,5μm),0.026%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本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重复性均良好.结论:本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西鼠尾草中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的同时测定.甘西鼠尾草中的主要水溶性成分是迷迭香酸而不是丹酚酸B,甘西鼠尾草中的迷迭香酸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高于丹参,丹酚酸B的含量低于丹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 丹参 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