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an Guo Yan Yi
1
作者 Wenqing Pe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8年第3期131-144,共14页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ten happens at the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levels since 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nevitably entails changes to a text. This transformation is sometimes one ...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ten happens at the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levels since 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nevitably entails changes to a text. This transformation is sometimes one of genre, for example, from novel genre of the original text to drama genre of the translated text. This paper tak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an Guo Yan Y/, a classic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 originally composed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as its case study as some early excerpted versions are in prose, verse, drama, textbook and other genres. Two partial translations are analysed in detail: one that has been retranslated as drama and the other as a collection of fairy tales.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mosaic relations between texts) is thus extended in this paper to the level of genre where genre traditions play a role in spelling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ext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metr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s in gen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RE INTERTEXTUALITY san guo Yan Yi early excerpted translations
原文传递
Unreliable Paratexts i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an Excerpt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an Guo Yan Yi
2
作者 Wenqing Pe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9年第1期116-137,共22页
This paper contains a charge of plagiarism in which Cheung Yik-man, the translator of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San Guo Yan Yi, failed to acknowledge the existing translatio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while Cheung&... This paper contains a charge of plagiarism in which Cheung Yik-man, the translator of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San Guo Yan Yi, failed to acknowledge the existing translatio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while Cheung's retranslation is extremely close to Yangs' with some changes only i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 this case, paratexts to Cheung Yikman's version covered up the behaviour of plagiar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Lawrence Venuti's discussion of paratexts' function in his 2004 essay as "an immediate form of intertextuality" and "make[s] explicit the competing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nreliability of paratexts i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based on a case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an Guo Yan Yi: Cheung Yik-man's translation of "The Battle of the Red Cliff" excerpted from the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ANSLATION paratexts PLAGIARISM san guo Yan YI English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Self-Retranslation a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Two Special Cas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an Guo Yan Yi
3
作者 Wenqing Pe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7年第2期110-127,共18页
According to Jakobson's defini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involves rewording an already translated text in the same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discussions on a special kind of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Self-Retr... According to Jakobson's defini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involves rewording an already translated text in the same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discussions on a special kind of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Self-Retranslation, i.e. the translator retranslating his or her own previous versions, are few. This paper examines Self-Retranslation from within the wider perspective of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Two issues, which are the re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nd self-referentiality framed in self-retranslator's mind, are proposed and elaborated, based on two intralingual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San Guo Yan Y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Retransl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an guo Yan YI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究藏药三果汤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
4
作者 卡毛加 夏吾扎西 +2 位作者 先巴吉 才让南加 三智加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4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讨藏药三果汤中潜在的治疗高血脂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初步阐明三果汤散降低血脂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验证及通路富集分析,锁定三果汤降低血脂过程中的潜在效应分子MAPK,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藏药三果汤中潜在的治疗高血脂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初步阐明三果汤散降低血脂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验证及通路富集分析,锁定三果汤降低血脂过程中的潜在效应分子MAPK,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并应用三果汤、MAPK抑制剂处理小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体内蛋白分子及信号通路变化情况。结果:高血脂小鼠肝内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增加,并且上升幅度与小鼠血脂水平呈正相关。三果汤可通过抑制MAPK表达,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从而发挥降血脂作用。结论:三果汤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APK表达、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有关。MAPK作为三果汤降血脂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三果汤降低血脂的其他机制及效应分子也有待更深入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果汤 高脂血症 治疗靶点 PI3K/AKT MAPK
下载PDF
揭优秀典籍外译之秘,寻中华文化传播之旅——以《三国演义》首部英译单行本生产与流布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高跃丹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160,F0003,共9页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早成书及最早出现英译文献的古典小说,其英译与传播研究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有着重要意义。1905年,英国汉学家斯蒂尔出版的《舌战》让《三国演义》英译文献流布进入单行本时代。然而长久以来,...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早成书及最早出现英译文献的古典小说,其英译与传播研究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有着重要意义。1905年,英国汉学家斯蒂尔出版的《舌战》让《三国演义》英译文献流布进入单行本时代。然而长久以来,斯蒂尔其人其作相关研究暂付阙如。文章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广泛搜集第一手英文文献,以斯蒂尔《舌战》英译活动为起点,从其来华背景、译本特色和译本传播与流布等方面,深入探讨《舌战》的英译与传播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发掘斯蒂尔英译《三国演义》的价值。斯蒂尔《舌战》译本语言简洁明了,凸显中国文化异质性;译者还刊登广告、发表书评,积极推动提升英译与传播效果。然而译作在西方的流布较为零散,这受到该作品的节译形态、译者惯习和社会资本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惯习 社会资本 三国演义 首部单行本
下载PDF
藏医药与印度传统医药对三果汤传统应用及现代研究概述 被引量:29
6
作者 杨继家 张艺 +4 位作者 冀静 姚喆 贾敏如 德洛 泽翁拥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1316,共6页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印度传统医药 三果汤 药效物质基础 配伍规律
下载PDF
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邝婷婷 张海伟 +3 位作者 陈一龙 范刚 王张 张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1-176,共6页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低压缺氧环境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同时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胶囊(诺迪康胶囊)组、三果汤散高剂量组及三果汤散低剂量组,每组5只,适应1...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低压缺氧环境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同时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胶囊(诺迪康胶囊)组、三果汤散高剂量组及三果汤散低剂量组,每组5只,适应1周后,将模型组和给药组置于5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天(22 h·d-1),第40天后,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并取大鼠血浆ECF衍生后,进行GC-MS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差异,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结果: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均有差异;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模型组和三果汤散高剂量组、三果汤散低剂量组、红景天胶囊组之间可显著区分,三果汤散干预HAPC大鼠内源性主要标志物为9-己基-十七烷、甘氨酸、N-甲基-N-甲氧基羰基-乙酯及2,4-二叔丁基苯酚。结论:三果汤散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三果汤散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代谢组学
下载PDF
藏药大三果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项朋志 余洪 +1 位作者 刘琼 胡显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11期27-30,共4页
研究了藏药大三果药剂三果汤含片及配伍三种成分毛诃子、诃子、余甘子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结果表明,三者清除·O-2能力大小依次为:毛诃子>余甘子>诃子,清除·OH能力大小依次为... 研究了藏药大三果药剂三果汤含片及配伍三种成分毛诃子、诃子、余甘子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结果表明,三者清除·O-2能力大小依次为:毛诃子>余甘子>诃子,清除·OH能力大小依次为:毛诃子>诃子>余甘子。此外,分析毛诃子、诃子、余甘子及三果汤含片中活性成分没食子酸的含量发现,三果汤含片的抗氧化性能主要与三种配伍成分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果 抗氧化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
下载PDF
《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晓莉 张志全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4-168,共5页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论是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视角,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实例发现: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论是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视角,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实例发现: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的不同,两位译者泰勒和罗幕士对《三国演义》中回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三国演义》 回目 翻译目的 翻译纲要
下载PDF
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以《三国志》历史年代知识元的抽取、存储和表示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肖怀志 李明杰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3,共6页
“正史”纪传体因人记事的体例,造成了同一史实散见于史书不同篇卷的弊端。为满足专业研究者查找史实全貌的需要,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三国志》为例,通过历史年代本体建立的语义关联来聚集相关历史年代知识元,达到聚集同一或相关史实... “正史”纪传体因人记事的体例,造成了同一史实散见于史书不同篇卷的弊端。为满足专业研究者查找史实全貌的需要,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三国志》为例,通过历史年代本体建立的语义关联来聚集相关历史年代知识元,达到聚集同一或相关史实的目的,为古籍数字化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知识发现 历史知识元 本体 《三国志》
下载PDF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诸吏 被引量:21
11
作者 蒋福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在三国之吴国,吏是封建政府控制,身份地位低下,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他们耕种“限田”,缴纳“限米”,又佃种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等,缴纳“税米”或“租米”。二者是有区别的。诸吏身份地位低下,并在律令中有所体现,... 在三国之吴国,吏是封建政府控制,身份地位低下,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他们耕种“限田”,缴纳“限米”,又佃种零星国有土地——“二年常限”田等,缴纳“税米”或“租米”。二者是有区别的。诸吏身份地位低下,并在律令中有所体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目前所见到的走马楼若干简牍,特别是《田家》中州吏在嘉禾四年、嘉禾五年间“二年常限”田中定收田亩租额的变化,恰恰向人们展示了诸吏特别是州吏身份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田家Bei 诸吏 州吏
下载PDF
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60
12
作者 陈春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史 民间信仰 潮洲 三山国王
下载PDF
译者翻译倾向研究——以邓罗和罗慕士英译《三国演义》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文强 汪田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4-59,共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学界开始逐渐重视邓罗与罗慕士的两个《三国演义》全英译本。然而就这两个译本的比较而言,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褒罗贬邓"的倾向,即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罗慕士译本在传递原著内容方面更胜邓罗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学界开始逐渐重视邓罗与罗慕士的两个《三国演义》全英译本。然而就这两个译本的比较而言,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褒罗贬邓"的倾向,即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罗慕士译本在传递原著内容方面更胜邓罗译本一筹。我们应当还原两个译本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它们做出公允的评价。两位译者在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倾向与历史文化语境影响下的不同翻译目的、不同出版社、译者的语言能力及工作模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英译 邓罗 罗慕士
下载PDF
对司马相如成名与文翁化蜀关系的再认识——以《三国志·秦宓传》所录秦宓致王商书信为重点 被引量:6
14
作者 房锐 《唐都学刊》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司马相如与蜀郡太守文翁均为汉代著名人物,关于司马相如成名与文翁化蜀之间的关系,前人多有误解。以《三国志.秦宓传》所录秦宓致王商书信为重点,对这一问题加以辨析,可以澄清相关历史事实。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文翁 《三国志·秦宓传》 秦宓
下载PDF
《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储泰松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关键词 《三国志》 音注 中古音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特征散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楼含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2-138,共7页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 ,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 ,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 ,在文化品格。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叙事结构 史书笔法 宏观叙事 全知叙事 古代小说 通俗小说 叙事速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技的英译探究——以《三国演义》两个译本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文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中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它们的翻译问题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许多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以诸葛连弩、霹雳车、麻沸散与木牛流马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基于《三国演义》的... 中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如何处理它们的翻译问题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许多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以诸葛连弩、霹雳车、麻沸散与木牛流马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基于《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如何处理这些古代科技的翻译问题,为有效传递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文化 三国演义 英译
下载PDF
“宽严相济”法律文化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鸿勤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7-61,共5页
“宽严相济”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法律文化的一种理论。它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解决法律作为双刃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可以关注人的权利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主要对其在中国历史理论和实践中的反映,结合当代社会中的现实... “宽严相济”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法律文化的一种理论。它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解决法律作为双刃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可以关注人的权利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主要对其在中国历史理论和实践中的反映,结合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基础给以分析,说明在和平年代,这一理论有了新的内容的发展并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严相济”三国三刑 自然法基础 法律继承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三国志·蜀书》校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比勘百衲本与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蜀书》的异文,并纠正标点本的一些文字讹误。
关键词 《三国志·蜀书》 古代书籍 校勘 印刷错误
下载PDF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国志演义》虚实艺术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关四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80-85,共6页
对《三国志演义》虚实问题的评价 ,迄今仍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本文从七个方面多角度透视了其虚实艺术模式 ,认为 :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虚实艺术成功的奥秘 ,关键在于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的和谐统一。宏观上与史实合拍 ,切合... 对《三国志演义》虚实问题的评价 ,迄今仍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本文从七个方面多角度透视了其虚实艺术模式 ,认为 :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虚实艺术成功的奥秘 ,关键在于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的和谐统一。宏观上与史实合拍 ,切合历史小说的个性特征 ;微观上的虚构成分 ,又充分发挥了其艺术创造力 ,体现出小说艺术的共性特征。宏观与微观的交融 ,形成了其实中有虚、寓虚于实的总体特征 ,成为中国历史小说虚实艺术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虚实艺术 宏观实 微观虚 评价 历史小说 人物塑造 情节 小说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