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laboratory study of hot WAG injection into fractured and conventional sand packs
1
作者 M J Dorostkar A Mohebbi +1 位作者 A Sarrafi A Soltan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00-404,共5页
Gas inject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 next only to the thermal method used in heavy oil fields. To increase the extent of the reservoir contacted by the injected gas, the gas is generally ... Gas inject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 next only to the thermal method used in heavy oil fields. To increase the extent of the reservoir contacted by the injected gas, the gas is generally injected intermittently with water. This mode of injection is called water-alternating-gas (WAG).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new immiscible water alternating gas (IWAG) EOR technique, “hot IWAG” which includes combination of thermal, solvent and sweep technique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CO2 will be superheated above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and instead of normal temperature water, hot water will be used. Hot CO2 and hot water will be alternatively injected into the sand packs. A laboratory test was conducted on the fractured and conventional sand packs. Slugs of water and CO2 with a low and constant rate were injected into the sand packs alternatively; slug size was 0.05 PV. Recovery from each sand pack was monitored and after that hot water and hot CO2 were injected alternativel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and increased oil recovery from each sand pack and breakthrough were measu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jection of hot WAG could significantly recover residual oil after WAG injection in conventional and fractured sand p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water-alternating-gas (WAG)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fractured sand pack conventional sand pack gas injection
下载PDF
Pore-based architecture and representative element volume evaluation in artificial sand packs and natural rock cores
2
作者 Peng-Fei Lv Yu Liu +4 位作者 Feng Liu Wen-Zhe Yang Han-Tao Liu Bo Zhang Yong-Chen S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473-1482,共10页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is confront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 complicated porous structure, the flow mechanisms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resolve...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is confront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ci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 complicated porous structure, the flow mechanisms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resolved. A critical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 is the variation of pore structure and REV siz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porous media.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2 porous samples were employed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pore-based architecture and REV sizes based on X-ray CT image analysis and pore network modell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irregular grain shapes give rise to large specific areas,narrow and thin throats in identical sand packs. The packs with more types of sands, or composited by the sands with larger difference in diameter, have larger specific area, smaller tortuosity and pore spaces.Based on the REV measurement through porosity solely, the REV sizes of sand packs are generally in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10^(-2) m L, while it is at least one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in rock cores. Our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orosity and Euler number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to get the REV sizes of porous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tructure REV sand pack Rock core Pore network modelling
下载PDF
Effects of fluid flow rate and viscosity on gravel-pack plugg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sand-control wells produc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DONG Changyin ZHOU Yugang +4 位作者 CHEN Qiang ZHU Chunming LI Yanlong LI Xiaobo LIU Yab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251-1259,共9页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vasion of formation sand into and the plugging process of gravel-pack at different viscosities and flowing rates of fluid.Two types of formation sands with the me...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vasion of formation sand into and the plugging process of gravel-pack at different viscosities and flowing rates of fluid.Two types of formation sands with the medium size of 0.10 mm and 0.16 mm and the quartz sand and ceramsite of 0.6-1.2 mm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s.A new viscosity-velocity index(the product of fluid viscosity and velocity)was put forward to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and law of physical property and flow condition of formation fluid on gravel-pack plugging,and a new method to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rate of wells controlling sand production with gravel-packing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formation sand invaded zone and final permeability of plugged gravel-pack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viscosity and flow velocity of fluid,the higher the flow velocity and viscosity,the lower the permeability of formation sand invaded zone and final permeability of plugged gravel-pack will be.The flow velocity and viscosity of fluid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plugging degree of the gravel zone.The viscosity-velocity index(v-v index)can reflect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very well and make it easier to analyze the plugging mechanism of gravel zone.Fo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luid viscosity and flow velocity,if the v-v index is the same or close,their impact on the final gravel permeability would be the same or close.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v index,the permeability of plugged gravel zone decreases first,then the reduction rate slows down till the permeability stabilizes.By optimizing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step by step,the optimal working scheme for sand-control well can reduce the damage to gravel-pack zone permeability caused by sand-carrying fluid effectively,and increase well productivity and extend the sand control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l-pack sand RETENTION experiment plugging law viscosity-velocity index working scheme OPTIMIZATION method plugging simulation
下载PDF
Method for near-net forming of a sand mold with digital flexible extrusion technology
4
作者 Shuai Zhang Zhong-de Shan +1 位作者 Jing-wei Ji Zhao-xian Gu 《China Foundry》 SCIE 2017年第6期492-497,共6页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ecision forming efficiency of a sand mold digital patternless casting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sand mold cutting, a method for near-net forming of the sand mold with digital flexible ...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ecision forming efficiency of a sand mold digital patternless casting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sand mold cutting, a method for near-net forming of the sand mold with digital flexible extrusion technology w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technology for sand mold nearnet forming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mold forming 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d by 34%, and the molding sand can be reduced by 44%. The method for near-net forming of a sand mold with digital flexible extrusion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atternless casting technology in the mass production of castings and thus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and automation of sand mold manuf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ternless casting technology near-net forming sand mold flexible extrusion technology geometric packing
下载PDF
AICD筛管充填控水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奇灯 马宇奔 +2 位作者 张斌斌 莘怡成 胡泽根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45-47,共3页
海上某油田砂体分布复杂,同时受气顶和边水的影响,无法发挥水平井的产能。针对该油田防砂、控水的双重需求,提出了采用AICD控水筛管配合环空充填覆膜颗粒的控水完井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AICD充填控水技术的控水原理、管柱设计方法和充填... 海上某油田砂体分布复杂,同时受气顶和边水的影响,无法发挥水平井的产能。针对该油田防砂、控水的双重需求,提出了采用AICD控水筛管配合环空充填覆膜颗粒的控水完井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AICD充填控水技术的控水原理、管柱设计方法和充填规律。实际投产结果表明AICD筛管配合覆膜颗粒充填技术可以使油井保持稳定的低含水生产状态,降水增油效果显著,适用于渤海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研究的管柱设计方法和充填规律为海上油田水平井控水完井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CD 控水筛管 充填防砂 降水增油
下载PDF
基于管外光纤监测的页岩气水平井多簇压裂效果评价
6
作者 何乐 朱炬辉 +3 位作者 梁兴 赵智勇 管彬 安树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为了分析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影响多簇进液的因素,采用套管外分布式光纤开展压裂过程实时监测。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压裂光纤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压裂设计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开展了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典型压裂... 为了分析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影响多簇进液的因素,采用套管外分布式光纤开展压裂过程实时监测。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压裂光纤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压裂设计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开展了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典型压裂事件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信号的联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压裂初期孔眼欠完善、近井扭曲严重,容易激发强DAS信号,随着孔眼冲蚀,DAS信号减弱;多簇间流量分配呈随机动态变化,影响多簇进液的均衡性,有效进液簇数量与施工泵压具有一定相关性;暂堵、停泵−再启泵等措施能够干预簇间流量分配,暂堵效果受裂缝实时状态、暂堵参数等多因素影响;段间窜通存在2种光纤DAS信号响应模式,可揭示管内和水泥环2种段间窜漏路径。光纤监测手段和综合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机理、指导压裂方案优化和压裂实时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孔眼冲蚀 流量分配 暂堵转向 砂堵
下载PDF
聚乙烯醇纤维沙漠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丽娜 吉富娜 +2 位作者 李学志 潘文贵 马财龙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66-3676,共11页
为充分发挥沙漠砂的颗粒填充优势和改善沙漠砂混凝土力学性能,本文基于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开展了聚乙烯醇纤维沙漠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首先,应用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得到优化砂率为42%,优化沙漠砂质量替代率为... 为充分发挥沙漠砂的颗粒填充优势和改善沙漠砂混凝土力学性能,本文基于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开展了聚乙烯醇纤维沙漠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首先,应用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得到优化砂率为42%,优化沙漠砂质量替代率为10%、20%和30%,混凝土骨料颗粒级配得到改善,混合细集料的细度模数从3.27分别降到2.92、2.81和2.71,有效孔隙率从2.50%分别降到1.65%、1.45%和1.51%;其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水胶比、沙漠砂质量替代率、聚乙烯醇纤维体积掺量对混凝土和易性、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沙漠砂质量替代率和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先提高后降低,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合考虑和易性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确定C30聚乙烯醇纤维沙漠砂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为水胶比0.45,沙漠砂质量替代率20%,聚乙烯醇纤维体积掺量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纤维 沙漠砂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Dinger-Funk紧密堆积理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考虑支撑剂嵌入和地层砂运移的支撑剂指数法
8
作者 蔺小博 黄杰 +2 位作者 袁征 陈凌皓 王琳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5-3682,共8页
南海东部主要为疏松砂岩储层,含蜡量大,出砂严重,常采用压裂充填技术作为增产防砂一体化措施。支撑剂嵌入以及地层砂运移会对裂缝导流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现有裂缝设计方法没有考虑这些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支撑剂嵌入和... 南海东部主要为疏松砂岩储层,含蜡量大,出砂严重,常采用压裂充填技术作为增产防砂一体化措施。支撑剂嵌入以及地层砂运移会对裂缝导流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现有裂缝设计方法没有考虑这些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支撑剂嵌入和地层砂运移的支撑剂指数法,通过数值迭代求解,对裂缝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南海东部某口井实例计算发现,设定支撑剂体积为20~30 m^(3),传统支撑剂指数法优化的裂缝宽度为2.2~2.7 cm,裂缝长度为18.0~22.0 m;考虑微粒运移和支撑剂嵌入时,新方法优化的裂缝宽度为3.5~4.2 cm,优化的裂缝长度为11.6~14.2 m。地层砂运移和支撑剂嵌入程度越深,优化的裂缝长度有所下降,优化的裂缝宽度有所增加。新方法考虑地层砂运移、支撑剂嵌入的影响,对储层的压裂充填工艺参数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压裂充填 支撑剂指数法 支撑剂嵌入 地层砂运移
下载PDF
海上水平裸眼井分舱防砂与智能分采完井技术
9
作者 毕闯 刘伟 +3 位作者 孙丽 冯硕 杨乐乐 于冲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渤海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面临防砂难度大和高含水突出等问题,且无人平台的推广增加了生产井远程监控的需求。针对当前的生产需求,研发了一种水平裸眼井分舱防砂与智能分采完井技术。引入旁通隔离封隔器设计了一趟多舱砾石充填管柱,旁通... 渤海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面临防砂难度大和高含水突出等问题,且无人平台的推广增加了生产井远程监控的需求。针对当前的生产需求,研发了一种水平裸眼井分舱防砂与智能分采完井技术。引入旁通隔离封隔器设计了一趟多舱砾石充填管柱,旁通隔离封隔器双重封隔可有效防止层间窜流,为智能分采提供良好的井筒环境;重新设计智能分采管柱产液流动通道,将液控智能滑套优化到顶部封隔器以上位置,以降低现场作业难度,减少作业成本;采用节点分析法分析智能分采管柱的作用机理。该技术在渤海油田S井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井分舱砾石充填效率100%,智能滑套顺利实现中心平台远程控制;投产至今未出砂,日产油108 m^(3),超配产10%,实现了增储上产的目的。所得结果可为海上油田水平祼眼井分层开发提供新思路,为祼眼井控水技术提供新途径,为智能油田规模化建设提供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水平裸眼井 分舱防砂 砾石充填 智能完井 水平井控水
下载PDF
沙漠段路基压实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0
作者 李元戎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年第12期36-39,46,共5页
为了保证沙漠公路的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营水平,总结了沙漠风积沙路基的压实机理,以S215线三岔口至莎车高速公路为例,制定了压实标准,利用颗粒分析试验和击实试验研究了风积沙路基的填料特性,发现风积沙在含水量较低或较高时的干密度达到... 为了保证沙漠公路的建设质量,提高其运营水平,总结了沙漠风积沙路基的压实机理,以S215线三岔口至莎车高速公路为例,制定了压实标准,利用颗粒分析试验和击实试验研究了风积沙路基的填料特性,发现风积沙在含水量较低或较高时的干密度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干压实和湿压实特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计算了沙漠路基在不同压实遍数和压实厚度的沉降量,优化了压实参数;同时,从压实前准备(测量放样、原地表处理、摊铺)、压实方法、压实速度等方面阐释了沙漠路基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基于手持落锤弯沉仪(PFWD)对路基的压实质量进行检测,发现上路床各个测点的压实度均大于96%,满足规范要求,这说明沙漠路基的压实及质量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路基 风积沙 压实机理 填料控制 压实度
下载PDF
粉煤灰对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隙结构影响
11
作者 韩长君 周海龙 +1 位作者 陈岩 张雪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417,共8页
为探究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MSC)和天然砂高强混凝土(NSC)的强度影响以及内部孔隙结构变化,设计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分别为0,10%,15%,20%和25%配制C80高强混凝土,借助核磁共振技术(NMR)分析混凝土孔隙演变规律,利用X射... 为探究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MSC)和天然砂高强混凝土(NSC)的强度影响以及内部孔隙结构变化,设计粉煤灰替代水泥比例分别为0,10%,15%,20%和25%配制C80高强混凝土,借助核磁共振技术(NMR)分析混凝土孔隙演变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综合仪、场发射扫描电镜(SEM)技术分析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形态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MSC工作性能略低于NSC,各龄期下MSC强度均高于NSC,前期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后期10%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最高;10%粉煤灰促进水泥水化进程,填充凝胶孔隙,降低裂隙生成,从而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孔隙,提升混凝土整体密实度;考虑细骨料形貌参数及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基于可压缩堆积理论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模型精度良好.研究可为粉煤灰高强混凝土高质量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机制砂 高强混凝土 核磁共振 可压缩堆积理论
下载PDF
贴砾过滤器贴砾层渗透性试验研究
12
作者 周绍武 何计彬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贴砾过滤器、砾石充填在地热开采、水文观测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他们的主要工作部位为贴砾层、充填层,研究最常用的贴砾材料石英砂的渗透性能。通过调节砂样的粒径、细颗粒含量,测试砂样固结前后在饱和状态下的渗透性,分析粒径、... 贴砾过滤器、砾石充填在地热开采、水文观测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他们的主要工作部位为贴砾层、充填层,研究最常用的贴砾材料石英砂的渗透性能。通过调节砂样的粒径、细颗粒含量,测试砂样固结前后在饱和状态下的渗透性,分析粒径、级配对砂样固结前后渗透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整理,分析相同条件的砂样固结前后的渗透性能差异。试验表明,固结前后的砂样的渗透系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在中砂范围内变化最大,在细砂范围变化较小;固结前后砂样的渗透系数都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多而减小,复配砂的最小渗透系数小于构成其细颗粒组砂的渗透系数;相同条件下,粗砂范围内,石英砂的渗透性能要优于固结后的石英砂,中细砂范围内,固结后的石英砂的渗透性能要优于石英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粒径 细颗粒含量 固结 渗透性能对比 贴砾过滤器
下载PDF
高速纤维过滤器处理砂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
13
作者 王晓方 马顺君 卢明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75-83,95,共10页
高速纤维滤料过滤技术具有工艺改造简单、占地面积小、滤速高等特点,研究将高速纤维滤料过滤技术用于水厂砂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前的处理工艺,考察高速纤维滤料对进水的处理效能以及过滤出水回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滤速控制在35 m... 高速纤维滤料过滤技术具有工艺改造简单、占地面积小、滤速高等特点,研究将高速纤维滤料过滤技术用于水厂砂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前的处理工艺,考察高速纤维滤料对进水的处理效能以及过滤出水回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滤速控制在35 m/h,高速纤维滤料对水中固体悬浮物、有机物、金属离子、微生物有较好的吸附和截留作用;试验期间进水浑浊度不稳定,但过滤出水浑浊度均保持在2.0 NTU以下;高速纤维过滤器对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以O_(2)计,COD_(Mn))、铁、铝和三磷酸腺苷(ATP)水质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7.77%、23.69%、46.15%、42.63%和49.00%,满足回用标准。高速纤维过滤器通过物理过滤可以有效去除进水中大部分的细菌微生物,能有效降低回用水的生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厂 砂滤池 反冲洗废水 高速纤维滤料 回用水
下载PDF
剪切与吸附对弱凝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先杰 侯吉瑞 +1 位作者 岳湘安 宋新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分别用玻璃微珠、石英砂、露头砂制作填砂模型,研究了弱凝胶体系的动态性能变化以及剪切与吸附对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弱凝胶体系在3种介质中均可发生交联反应,其封堵能力、有效作用距离、深部调驱作用在玻璃... 分别用玻璃微珠、石英砂、露头砂制作填砂模型,研究了弱凝胶体系的动态性能变化以及剪切与吸附对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弱凝胶体系在3种介质中均可发生交联反应,其封堵能力、有效作用距离、深部调驱作用在玻璃模型、石英模型、露头模型中依次降低,水驱后弱凝胶均呈颗粒状。剪切作用可破坏弱凝胶三维结构及聚合物分子链,延长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的封堵强度及其深部调驱作用;吸附作用可富集交联剂,加快交联速度,缩短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本身强度、可运移性及其深部调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剪切作用 吸附作用 深部调驱 玻璃模型 石英模型 露头模型
下载PDF
微乳酸的缓蚀行为及其在岩心中的酸化效果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2 位作者 侯吉瑞 赵根 许润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岩心砂的腐蚀(溶蚀)速度分别约是土酸的55%及60%;微乳酸在填砂管中的损耗速度也小于土酸体系。在50cm填砂管中,当注入速度为0.5mL/min,注入量为30mL时,土酸主要作用在注入端至20cm处,微乳酸在距注入端13cm处开始反应。在天然岩心中,土酸作用后注入端面变得疏松,而微乳酸作用后流出端面变得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酸 微乳酸 油藏 缓蚀 填砂管 岩心
下载PDF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 被引量:33
16
作者 陈铁龙 周晓俊 +1 位作者 赵秀娟 张雅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77,共4页
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 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存在稳定的水胶界面。在后续注水过程中,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迫使后续注入水改向进入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小孔隙,驱替的残余油滴聚集并形成油墙。弱凝胶的流体改向作用是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弱凝胶的粘弹作用有利于在油藏深部进行深度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多孔介质 提高采收率 微观驱替实验 填砂模型 驱油机理
下载PDF
侧钻井工艺配套技术在现河采油厂老区稳产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丁涌 芦维国 +2 位作者 石联栋 朱青云 万惠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8-82,共5页
针对现河采油厂在利用老井开窗侧钻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如套管漏失、电缆传输射孔遇阻、改层、合理生产参数确定及油井出砂等问题 ,从侧钻井井身结构及长期开发的老套管腐蚀、变形等多方面因素入手 ,深入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 ,... 针对现河采油厂在利用老井开窗侧钻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如套管漏失、电缆传输射孔遇阻、改层、合理生产参数确定及油井出砂等问题 ,从侧钻井井身结构及长期开发的老套管腐蚀、变形等多方面因素入手 ,深入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从完井要求、施工管柱及相关工艺工具的配套方案。主要研究了超细水泥修复治理套管破损技术 ,小套管深穿透完井射孔技术 ,并通过计算射孔孔眼处流速变化及孔眼处摩阻压力损失 ,提出了小套管井生产的合理生产方式 ;同时 ,开展小井眼防砂技术研究 ;并从实际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钻井工艺 配套技术 套管漏失 水泥封堵 射孔深穿透 防砂 石油钻井
下载PDF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冯慧洁 聂小斌 +2 位作者 徐国勇 李荣华 刘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237,共6页
应用微观透明仿真刻蚀模型和平面填砂模型研究了砾岩油藏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可驱替砾岩油藏喉道和孔道中的剩余油,不能驱出盲端剩余油;油的流动机理,在亲水模型中以剪切夹带为主,而在亲油模型中以拉... 应用微观透明仿真刻蚀模型和平面填砂模型研究了砾岩油藏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可驱替砾岩油藏喉道和孔道中的剩余油,不能驱出盲端剩余油;油的流动机理,在亲水模型中以剪切夹带为主,而在亲油模型中以拉丝、桥接为主。平面填砂模型聚合物驱实验中明显看到形成油墙,波及体积增加,水驱剩余油明显减少。6种平面填砂模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程度不同,最终采收率有较大差别。砾岩模型的最终采收率低于砂岩模型,这是由于砾岩油藏中不流通孔道和盲端较多,残留在其中的油较多。砾岩模型的非均质性越严重,聚合物驱的效果越好。砾岩储层岩心颗粒均匀充填模型的聚驱采收率增值为10.56%,主流线两侧充填密度不同的、主流线充填密度较高的及均匀充填的3个以陶瓷颗粒模拟砾岩颗粒的填砂模型,聚驱采收率分别为9.95%,9.06%及8.87%。聚合物驱仍能用于水驱后的砾岩油藏。图14表1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微观模型 平面填砂模型 聚合物驱 剩余油 驱油机理 驱油效率
下载PDF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防砂方法优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彩虹 孙辉 +2 位作者 李贵恩 史蕊 李慧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6-38,共3页
方法 在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 ,研究各种防砂方法与油田地质及开发方式的适应性。目的 建立防砂方法优选技术评价模型和经济评价模型 ,使防砂方法在胜利油区疏松砂岩稠油油藏中得以应用。结果 在原油粘度高达40 0 0 0mPa·... 方法 在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 ,研究各种防砂方法与油田地质及开发方式的适应性。目的 建立防砂方法优选技术评价模型和经济评价模型 ,使防砂方法在胜利油区疏松砂岩稠油油藏中得以应用。结果 在原油粘度高达40 0 0 0mPa·s的永 8 8井和永 8 平 1井采用防砂方法优选软件进行防砂作业后 ,取得了较好的防砂效果。结论 在出砂地层分级分类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稠油油藏 防砂方法 优选 试验研究 适应性 胜利油区
下载PDF
泡沫体系注入方式优化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爱芬 陈凯 +1 位作者 赵琳 唐健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2,116,共4页
针对一些油田地层矿化度高的特点,使用抗盐起泡剂HY-6,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研究4种注入方式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泡沫在非均质可视化填砂模型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前缘段塞有利于增大波及系数,... 针对一些油田地层矿化度高的特点,使用抗盐起泡剂HY-6,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研究4种注入方式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泡沫在非均质可视化填砂模型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前缘段塞有利于增大波及系数,4种注入段塞组合方式中较好的组合方式"为质量分数为0.1%聚合物YG100前缘段塞(0.1 PV)+质量分数为0.3%起泡剂HY-6段塞(0.3 PV)+泡沫主段塞(0.5 PV)";泡沫驱主要利用贾敏效应封堵高渗区,增大低渗区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泡沫前缘因遇油消泡,产生气驱和稀表面活性剂驱,可以明显改善高渗区的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调剖 填砂管实验 注入方式 驱油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