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IN PROTEROZOIC 被引量:1
1
作者 Li Zhongxiong, Cheng Ming, Guan Ship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7-318,共2页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up processes between them since Palaeozoic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clear. But in Proterozoic this kind of links between them became unclear. Did they undergo the assembly and breakup processes of the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This paper will take a primary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on the basis of basement compon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1\ Basement features\;(1) I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its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folded basement, a so\|called double\|layer structure.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made up of Kangding group, Pudeng Formation and Dibadu Formation, among them Kangding group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composed mainly of migmatite, compositing gneiss, hornblende schist and granulitite. The isotopic age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older than 1900Ma, so its geological time is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roterozoic. The folded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Dahongshan group, Hekou group, Kunyang group, Huili group and Yanbian group. Their rock associations are made up mainly of spilite\|keratophyre formation, carbonate formation, clastic rock and clastic rock formation with some basic volcanic rocks. The folded basement is assigned to be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1000~1700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basement structure ophiolite suit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下载PDF
Element Geochemical Division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Sanjiang (Three-River) Region
2
作者 沈上越 魏启荣 +3 位作者 莫宣学 喻学惠 曾普盛 胡长寿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4期302-314,共13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im and principle of element geochemical division, the source of samples and data processing, the choice of divisional indices and the division of index value range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im and principle of element geochemical division, the source of samples and data processing, the choice of divisional indices and the division of index value range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 values (the accumulated value of enrichment coefficient) of the mantle-type elements (K T) this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geochemical zones, i.e., the Yangtze basement, the Yangtze cover, the Jinshajiang paleo-Tethys, the Lancangjiang paleo-Tethys, the Lanping Mesozoic basin, the Indosinian granite, and the Himalayan granite. Aga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K Nb) or radiogenic elements (K Th) 16 geochemical sub-zones can be divided.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ules of variation in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various sub-zones and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richment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 some of the sub-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元素地球化学 地层 火山岩
下载PDF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Jiamusi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
3
作者 LV Hong-yu1,LI Wen-fu1,TAN Xiao-jun2,WANG Gui-xiang1,GUAN Hong-shi1 1.Jiamusi Meteorological Bureau,Jiamusi 154004,China 2.Longfengshan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Wuchang 150200,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10期29-32,38,共5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sing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Jiamusi region of Sanjiang Plain.[Method] Based on temperature data of Jiamusi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 from 1961 to 2010,including...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sing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Jiamusi region of Sanjiang Plain.[Method] Based on temperature data of Jiamusi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 from 1961 to 2010,including Jiamusi,Huanan,Fujin and Fuyuan station,we studied the change trends,abrupt climate change and abnormal years of temperature in Jiamusi region.[Result]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Jiamusi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 showed increasing trend,with the increase of 0.249-0.412 ℃/10 a.The order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iamusi region was east> south> north> west.In addition,abrupt climate chang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80s.Abrupt climate chang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ppeared in 1981 in Jiamusi,Huanan and Fujin,but in 1984 in Fuyuan.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mid-1960s and late 1960s was abnormally low in Jiamusi,Fujin and Huanan,while it was abnormally high in Huanan,Fuyuan and Jiamusi from 2007 to 2008,but Fujin in the early 1990s.Meanwhile,anomalies of seas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distinct regions appeared in various years.[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emperature in Jiamusi region of Sanjiang Plain in fur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sanjiang Plain Jiamusi region Abrupt climate change Abnormal year China
下载PDF
DYNAMIC CHANGES OF THE WETLAND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FUJIN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CHINA
4
作者 WANG Zhi-Qiang~1,2, CHEN Ming~1,2,WANG Dan-Dan~1,2 , ZHANG Bai~1,ZHANG Shu-Qing~1(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176-182,共7页
Wetland is a kind of key natur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wetlands have been shrinking rapidly in Sangjiang Plain and its functions have been degrading. These all hold bac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t... Wetland is a kind of key natur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wetlands have been shrinking rapidly in Sangjiang Plain and its functions have been degrading. These all hold bac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ties, and lead to great change in the land use /cover (LUCC), consequently caused global changes in climate, water cycling, etc.. Taken Fujin region as a case study,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processes of wetland and its driving forces were analyzed from 1954 to 2000 in this paper. It showed that the wetlands had been reduced from 52×104 ha to 11×104 ha in areas during the nearly 50 years . The percentage of wetland areas reduced from 61.27% to 12.39%. On the other hand,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rom 22×104 ha to 60×104 ha in areas.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eas increased from 25.31% to 70.45%.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change of wetland areas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were m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0×104 ha wetlands had been converted to cultivated land within half of a centu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e of wetland loss and that of population increased is nearly -0.922. So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wetland shrinkage in Fujin region was the colonization of human 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动态变化 三江平原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西南三江中段白玉洛绒地区铬铁矿产出特征与类型
5
作者 贾志泉 郝娇 +2 位作者 梁兵 杨立 岳相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5-96,共2页
工作区位于三江造山带的中段,自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弧后扩张的同时伴随着造山作用,中生代中—晚期俯冲造山和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3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完成的陆内造山带。3次不同造山阶段,相应形成3个重... 工作区位于三江造山带的中段,自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弧后扩张的同时伴随着造山作用,中生代中—晚期俯冲造山和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3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完成的陆内造山带。3次不同造山阶段,相应形成3个重要成矿期。由于成矿期重覆叠加,成矿作用反复发生,矿源多次活化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中段 洛绒地区 铬铁矿
下载PDF
1961~2020年三江源区气温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李兴 李金凤 +2 位作者 祁栋林 陈宏松 石秀云 《青海草业》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深入研究三江源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升温机制,利用三江源区14个气象站1961~2020年近60a气温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插值法、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特征和突变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源区年、季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整体... 为深入研究三江源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升温机制,利用三江源区14个气象站1961~2020年近60a气温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插值法、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特征和突变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源区年、季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整体均呈显著增温趋势;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增温幅度分别为0.37℃/10a、0.30℃/10a和0.38℃/10a,澜沧江源区升温幅度最大;冬季升温幅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长江源区以久治县,黄河源区以玛多县,澜沧江源区以囊谦县为增温中心,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温上升趋势中三个源区均存在突变性,长江源区发生在2004年,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均发生在1997年;海拔高度和下垫面的差异是导致增温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气温 时空差异
下载PDF
三江地区沙棘人工果林精准培育可行性研究
7
作者 贾鹏博 李春晓 崔立勇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
从气候、土壤条件、引种品种特性、效益分析和病虫害防控5个方面分析三江地区沙棘人工果林精准培育的可行性。三江地区无论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均适宜沙棘生长;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引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抗逆性、抗寒性、抗... 从气候、土壤条件、引种品种特性、效益分析和病虫害防控5个方面分析三江地区沙棘人工果林精准培育的可行性。三江地区无论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均适宜沙棘生长;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引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抗逆性、抗寒性、抗风沙性的优良品种;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沙棘经济效益高,无论果实还是深加工方面,价格明显高于其他树种;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沙棘天然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别适宜快速恢复植被的沙土地,是固沙预防水土流失的重要植被;病虫害防控方面,沙棘绕实蝇和沙棘枝枯病防控技术成熟,喷施化学农药可成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人工果林 精准培育可行性 引种品种特性 病虫害防控 三江地区
下载PDF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花岗岩记录 被引量:171
8
作者 侯增谦 曲晓明 +7 位作者 周继荣 杨岳清 黄典豪 吕庆田 唐绍华 余今杰 王海平 赵金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4-497,共14页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期弧花岗岩、燕山早期同碰撞花岗岩、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据此,再造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印支期的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238~210Ma),形成义敦火山岩浆弧;大约自206Ma始,发生弧-陆碰撞,伴随岛弧地壳挤压收缩和剪切变形,发育同碰撞花岗岩;进入燕山晚期(138~73Ma),岛弧碰撞造山带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作用(65~15Ma),岛弧碰撞造山带出现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平移,伴随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的侵位和拉分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成因类型 时间坐标 形成背景 岛弧碰撞造山过程 三江地区 岩浆事件
下载PDF
再论三江特提斯复合成矿系统 被引量:38
9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14 位作者 陈福川 李龚健 杨立强 王长明 张静 孙祥 舒启海 和文言 高雪 高亮 刘学飞 郑远川 邱昆峰 薛胜超 徐佳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6-136,共31页
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是中国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典型特色,其复杂的成矿物质来源、多变的构造驱动机制、丰富的成矿作用类型以及多期的活化改造过程一直是区域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是中国复合造山的典型缩影,其经历... 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是中国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典型特色,其复杂的成矿物质来源、多变的构造驱动机制、丰富的成矿作用类型以及多期的活化改造过程一直是区域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是中国复合造山的典型缩影,其经历了古生代与中生代原-古-中-新特提斯增生造山和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具有复杂的复合造山演化时空格架。为系统阐释复合造山背景下的复合成矿作用,更科学地指导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在详细解析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的基础上,依据成矿系统理论划分出与增生造山相关的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新特提斯和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挤压褶皱、拆沉伸展、挤压走滑、伸展旋扭等成矿系统;发现复合成矿作用显著,并识别出四类5个主要复合成矿系统,包括昌宁-孟连带增生-碰撞造山海底喷流(VMS)型Pb-Zn-Cu+岩浆热液型Mo-Cu、义敦岛弧和腾冲-保山地块增生+碰撞造山岩浆热液型Cu-Mo-Sn-W、兰坪盆地碰撞造山盆地卤水(MVT)型Pb-Zn+岩浆热液型Cu-Pb-ZnAg和扬子西缘碰撞造山富碱斑岩Au-Cu-Mo+造山型Au;详细解剖各复合成矿系统组成要素和形成机理,据此凝练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即指复合造山构造转换时空域中不同时期多种成矿作用或者同一时期不同成矿作用复合形成的地质系统;提出构造转换复合于早期岛弧带或者裂谷带是形成复合成矿系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成矿系统 复合成矿 特提斯造山带 中国西南三江地区
下载PDF
“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丛源 陈建平 +1 位作者 肖克炎 董庆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64-1169,共6页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携带了某种矿化信息,因此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往往是指示矿床存在的一种直接标志。随着勘查地球化学的深入发展,有关矿致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三江"北段1∶20万地球化学数据,运用R...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携带了某种矿化信息,因此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往往是指示矿床存在的一种直接标志。随着勘查地球化学的深入发展,有关矿致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三江"北段1∶20万地球化学数据,运用R型因子分析,查明该区不同矿化类型的指示元素组合,以因子得分为综合指标,采用泛克里格剩余值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结果得到2种元素组合:Ag-Zn-Pb-Sb-Bi组合(与热液型铅锌银矿床有关)和Mo-Cu组合(与斑岩型钼矿床有关)。圈定的组合异常与已知的矿床点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利用R型因子分析与泛克里格法相结合圈定元素组合异常的方法能够较好地确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并提示异常与矿化类型之间密切相关的规律性,为"三江"北段地区找矿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异常 因子分析 泛克里格模型 “三江”北段
下载PDF
三江北段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宋忠宝 贾群子 +5 位作者 陈向阳 陈博 张雨莲 张晓飞 全守村 栗亚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作者首次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44±0.23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成矿主要在40.8±0.4Ma~40...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作者首次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44±0.23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成矿主要在40.8±0.4Ma~40.86±0.85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0.24Ma~43.8±0.4Ma)、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41.44±0.23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确定,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在65~45Ma碰撞提供依据,对于在该区寻找斑岩型铜钼矿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铜钼矿 成岩时代 41.44±0.23Ma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时间 三江北段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建平 董庆吉 +1 位作者 郝金华 李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9-529,共11页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远景区,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表明,与斑岩型钼铜矿有关的矿床预测权重包括地层、岩浆岩、构造以及矿化异常等及其相关的定量化分析因子;依据后验概率值将研究区划分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利用丰度模型法估算青海"三江"北段区域内铜资源量为7 412 730 t,钼资源量为8 566 18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证据权法 资源潜力预测 斑岩型钼铜矿 “三江”北段 青海南部
下载PDF
云南保山东缘早古生代高Si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康欢 李大鹏 +1 位作者 陈岳龙 鲁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6-1037,1060,共13页
对保山地块东缘高Si花岗岩开展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高Si花岗岩为具钙碱性、强过铝质特征的S型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高Si花岗岩侵位于454 Ma,并含有800~1 100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 对保山地块东缘高Si花岗岩开展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高Si花岗岩为具钙碱性、强过铝质特征的S型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高Si花岗岩侵位于454 Ma,并含有800~1 100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岩浆锆石具有与青藏高原及东南缘同时代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矿物化学、同位素组成及Melts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保山东缘高Si花岗岩为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高硅花岗岩母岩浆起源于该区沉积岩部分熔融;熔体形成后经高度分异演化,在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围岩;岩浆冷凝至固相线下部分矿物再平衡。保山东缘高Si花岗岩体与平河花岗岩体具相似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类似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i花岗岩 保山地块 青藏高原 三江地区 原特提斯洋
下载PDF
三江成矿带北西段主要矿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富春 王彦 +1 位作者 李宝强 关有国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9-194,共16页
“三江”北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以往工作程度极低,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整个区带成矿环境及成矿潜力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区内各项地质资料已趋于... “三江”北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以往工作程度极低,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整个区带成矿环境及成矿潜力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区内各项地质资料已趋于完善,认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在区域成矿学、现代成矿理论等的指导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多元成矿信息分析,对三江北西段金属矿产资源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进行了总结。文章系统阐述了“三江”北西段的成矿地质背景,尝试划分了金属成矿系统及矿床类型,结合近年地质调查成果介绍了典型矿床特征及找矿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在成矿带内划分出3个成矿远景区,10个成矿预测区,并对其铜、铅、锌、银的找矿前景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北西段 金属矿产 成矿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下载PDF
云南三江造山带近东西向构造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管烨 王安建 +1 位作者 曹殿华 秦德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4-499,i004,共7页
对地球物理位场进行处理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云南三江造山带近南—北向为主的构造框架背景中 ,存在有多处与之相互正交或斜交的近东—西向构造 ,这些近东西方向展布的构造呈现出隐伏或深部构造特点。在布格重力异常影像中表现为大波长、... 对地球物理位场进行处理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云南三江造山带近南—北向为主的构造框架背景中 ,存在有多处与之相互正交或斜交的近东—西向构造 ,这些近东西方向展布的构造呈现出隐伏或深部构造特点。在布格重力异常影像中表现为大波长、幅值低的深部构造带特征 ;地质上表现为一系列近东—西向出现的断裂、岩体和矿床的成带分布 ;遥感解译结果则表现出在三江造山带内有多条平行展布的浅埋深东西向隐伏构造带。本文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波速信息等资料 ,对该区近东西向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后提出三江地区存在的近东西—向展布的近东西向构造可能是青藏高原主碰撞造山后 ,各块体物质向东南挤出的深部物质流变构造的反映 ,也可能是在三江造山带挤压碰撞及走滑拉张环境下的伸展构造或老构造的再活化。它的形成机制可能类似于青藏高原南部南—北向伸展构造 (裂谷 )。近东—西向构造的深入研究和成因再认识对于深入分析云南三江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 ,区域地壳演化历史 ,特别对是重新认识区域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位场 造山带 布格重力 构造特征 成矿规律 航磁 云南三江
下载PDF
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南端地壳抬升历史及资源评价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学龙 李文昌 张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9-304,共16页
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是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多岛弧盆系中一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的东缘,印支期义敦岛弧带南端。它始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的向西俯冲,燕山期经历了陆内汇... 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是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多岛弧盆系中一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的东缘,印支期义敦岛弧带南端。它始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的向西俯冲,燕山期经历了陆内汇聚和造山后伸展作用阶段,喜山期受青藏高原碰撞隆起效应的影响,本区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和大规模走滑平移活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铜多金属成矿带,其中以印支期产出于普朗复式岩体的斑岩型铜矿床最为典型。本文通过格咱岛弧岩浆岩带主要成矿斑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12~68Ma,均小于成岩成矿时代,区内主要成矿斑岩体的剥蚀速率为0.046~0.236mm/a,剥蚀程度约为1473~2904m。通过岩体的剥蚀程度与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深度来分析,各成矿岩体的剥蚀深度基本上小于侵位深度,这对矿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较为有利。根据区内主要斑岩型矿床剥蚀资源量的定量计算,将矿床剥蚀情况划分为3个数量级:I级为矿床轻度剥蚀、Ⅱ级为矿床中等剥蚀、Ⅲ级为矿床严重剥蚀,为该区斑岩成矿系统资源潜力评价和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矿 斑岩体隆升与剥蚀 矿床变化与保存 印支期 格咱岛弧 三江地区
下载PDF
三江北段纳日贡玛黑云母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忠宝 贾群子 +7 位作者 张雨莲 陈博 陈向阳 王富春 田永革 栗亚芝 张晓飞 全守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9-447,共9页
西南三江北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纳日贡玛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53Ma±0.24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 西南三江北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纳日贡玛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53Ma±0.24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时代主要在40.86~40.80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Ma±0.24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Ma±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确定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对于在该区寻找同时代的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花岗斑岩 铜钼矿 成岩时代 三江北段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林口地区下白垩统穆棱组砾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云鹏 任建业 +3 位作者 赵学钦 汤艳 王珊 杨承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1738,共8页
大三江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早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曾为一个统一的盆地,之后盆地遭受破坏分解。如何确定当时的盆地边界进而恢复盆地原型,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前人对盆地边界的确定大都以理论推测为主,缺... 大三江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早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曾为一个统一的盆地,之后盆地遭受破坏分解。如何确定当时的盆地边界进而恢复盆地原型,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前人对盆地边界的确定大都以理论推测为主,缺乏实际证据。本次工作在黑龙江林口地区发现一套穆棱组底部砾岩,对砾石进行成分及分选特征、沉积特征等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古水流恢复和地震解释资料,认为该套砾岩整体为冲积扇相,以河道砾岩沉积和漫流砾岩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的张广才岭。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穆棱组时期的沉积模型为冲积扇相向滨浅湖亚相的直接过渡。本研究不仅为大三江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该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大三江地区 砾岩成因 沉积模型 边缘相 盆地边界
下载PDF
藏东三江地区金矿地质与遥感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玉龙 董建乐 +1 位作者 杨日红 于学政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2年第4期22-26,共5页
运用遥感 5要素 ,对区内含矿斑岩体、脆 -韧性剪切等强变形带、破碎蚀变带及其与围岩蚀变相关的色调异常信息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区金矿资源非常丰富 ,并提出了遥感金矿找矿远景区。
关键词 藏东三江地区 金矿 遥感
下载PDF
三江北段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向阳 栗亚芝 +2 位作者 张雨莲 宋忠宝 贾群子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9-56,共8页
纳日贡玛斑岩产于三江北段,由大小不同的6个斑岩体组成,岩石化学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型式为几乎不具负Eu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笔者利用锆石U—Pb方法首次测得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的生成年龄为41.0±0.18Ma,... 纳日贡玛斑岩产于三江北段,由大小不同的6个斑岩体组成,岩石化学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型式为几乎不具负Eu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笔者利用锆石U—Pb方法首次测得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的生成年龄为41.0±0.18Ma,属喜马拉雅早期。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来看,三江北段大部分花岗质岩体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岩浆侵位相关,表现为多数同位素年龄都集中在21~66Ma。鉴于纳日贡玛铜钼矿产于纳日贡玛斑岩体中,属于斑岩型,花岗斑岩体为纳日贡玛铜钼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同时三江北段发育较多的中酸性岩体,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成岩年龄的确定对于在该区寻找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斑岩 成岩时代 斑岩型铜钼矿 纳日贡玛 三江北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