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Sanshui Basin:Implication to the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Zhe ZHANG Nianqiao FANG Zhen S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32-549,共18页
Whether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 had shifted from active subduction to passive extension in the Late Cretaceous remains controversial.Located in the northernmo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San... Whether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 had shifted from active subduction to passive extension in the Late Cretaceous remains controversial.Located in the northernmo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Sanshui Basin developed continuous stratigraphy from Lower Cretaceous to Eocene and provides precious outcrops to study 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during the Cretaceous.Therefore,we conducted field observations,petrology,clay mineralogy,geochemistry,and detrital zircon chronology analyses of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Sanshui Formation in Sanshui Basin.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anshui Basin is characterized as an intermoutane basin with multiple provenances,strong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and proximal accumulation in the Late Cretaceous.An angular unconformity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ower and Upper Cretaceous was observed in the basin.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northern basin changed from lacust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o alluvial facies in the Late Cretaceous.The zircon U-Pb ages of granitic gravelly sandstone from Sanshui Formation prominently range from 100 Ma to 300 Ma,which is close to the deposition age of Sanshui Formation.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sedimentary samples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and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leogene rifting sequences.Hence,we propose that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underwent an intense tectonic uplift at the turn of the Early and Late Cretaceous(around 100 Ma).Afterward,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entered a wide extension stage in the Late Cretaceous(~100 to~80 Ma).This extensional phase is related to the back-arc extension in th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environment,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passive rifting in the Cenozoic.The transition from active subduction to passive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y occur between the lat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Pal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margin South China Sea sanshui basin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transition
下载PD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Black Shales of the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eogene) in the Sanshui Basin, South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LIUChunlian WolfgangOSCHMANN +2 位作者 BAIYan DONGYixin XIEYec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68-774,共7页
Analyses of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sulfur and iron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ources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black shale of the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eogene) from the Sanshui Basi... Analyses of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sulfur and iron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ources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black shale of the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eogene) from the Sanshui Basin. The C/N ratios show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mixture of terrestrial and phytoplanktonic contribution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depend on climate conditions and most of organic matter is of terrestrial orig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 S and Fe indicate that the brackish environment with alternation of anoxia and low-O2 developed in the bottom water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se organic-rich sediments as a result of a mixed setting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the latter being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mittent sea water incursion.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early diagenesis affec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intensity of sulfate red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metabolizable organic matter supplied to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hale organic matter source preservation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eogene sanshui basin
下载PDF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Different Types of Cenozoic Basalts in the Sanshui Basin:Implications for Magma Mixing Processes 被引量:6
3
作者 Wei Zhang Nianqiao Fang +1 位作者 Xiaobo Yuan Lukai Cu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54-762,共9页
Two kinds of basalt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obtained in the Sanshui Basin,they share the same eruption period. Although the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th... Two kinds of basalt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obtained in the Sanshui Basin,they share the same eruption period. Although the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their isotopic ratios suggest a similar magma source. Based on mineral geochemical analysis,orthopyroxene with reaction rim and zoned clinopyroxene are observed in Zidong(ZD)basalts,but not found in Wangjiegang(WJG) basalts. Linear scanning of these minerals suggests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between within-plate tholeiite and within-plate alkali-basalt. Presence of a doublelayer magma chamber under the Sanshui Basin,and occurrence of magma mixing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chambers is proposed. This magma mixing leads to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neral constitution of two kinds of basalts,as well as reaction rim and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f minerals in ZD basa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shui basin ALKALI BASALT THOLEIITE MAGMA mixing MAGMA chamber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Asplenium sanshuiense sp. nov.:the Lowest Latitude Fossil Record of the Genus
4
作者 XU Kewang LIAO Wenbo +1 位作者 JIN Jianhua LIU Xiao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179-1189,共11页
Extant Aspleniu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fern groups and occurs i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However, the fossil records of this genus are poorly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the low latitudes. Here, a ne... Extant Aspleniu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fern groups and occurs i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However, the fossil records of this genus are poorly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the low latitudes. Here, a new species, Asplenium sanshuiense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Sanshui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This is the lowest modern latitude fossil record of Asplenium and the first fossil assignment of A. section Darea (Jussieu) Bak., as well as the first fossil record of Asplenium reported from South China. This new species shows that Asplenium had already spread into South China by the early Eocene and the section Darea (Jussieu) Bak. was identifiable within the genus Asplenium during that time. This new specie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fossil spore-pollen records indicates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n the Sanshui Basin of the early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LENIUM early Eocene Phyt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sanshui basin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以三水河流域为例
5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1 位作者 王玥 段亚琼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分区划定方法,提出了“流域-片区-单元”3个层级的管控单元,建立了基于“区划-网络-布点”3个维度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对其生态区划、生态廊道以及村庄分类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旬邑三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提高其生态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分区管控 管控方法 三水河流域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始新统"土+不"心组生油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春莲 秦红 +5 位作者 车平 翟伟 石贵勇 周永章 谢叶彩 董艺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的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Co、Ni/V的变化 ,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始新统心组红岗段生油岩的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心组红岗段下部 (亚段A)表现为较稳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由于海水入侵的影响 ,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 ,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 ,O2 -H2 S界面位于水 /沉积物界面附近。红岗段中上部 (亚段B、C)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 ,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的迅速变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Ti为代表的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 ,而Mg、Ca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 ,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因而有机碳含量较高。在间歇性干旱时期 ,陆源输入减少 ,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蒸发作用的加强 ,水体盐度加大 ,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Sr/Ba、Sr/Ca和Na/Ca比值大幅度上升。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 ,O2 -H2 S界面多位于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生油岩 三水盆地 元素丰度 古气候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水体盐度 外源 气候条件
下载PDF
三水盆地古近系下部湖相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亮 刘春莲 +2 位作者 庄畅 车晓光 吴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5-1162,共8页
通过分析三水盆地古近系下部岩心的稀土元素丰度和分布模式,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Fe/Mn,Mg/Ca),重建了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条件。岩心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7.06~230.01μg/g之间,平均值为142.32μg/g。接近全球平均大陆上地... 通过分析三水盆地古近系下部岩心的稀土元素丰度和分布模式,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Fe/Mn,Mg/Ca),重建了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条件。岩心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7.06~230.01μg/g之间,平均值为142.32μg/g。接近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沉积物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右倾斜型、Eu中度亏损以及Ce异常不明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岩心各深度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非常相似,且与UCC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理,而且源区具有大陆上地壳性质。岩心沉积时期古气候变化经历了较为干燥—温湿—温湿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以温湿气候条件为主的四个阶段。总体上显示明显的变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古气候 古近系下部 三水盆地
下载PDF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2 位作者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三水盆地古近系莘庄组顶部至土布心组红岗段的全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迁。根据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比值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可识别三次海水入侵期。其时δ18O值大幅度向正值漂移。而由于受有机质... 三水盆地古近系莘庄组顶部至土布心组红岗段的全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迁。根据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比值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可识别三次海水入侵期。其时δ18O值大幅度向正值漂移。而由于受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相应时期的δ13 C均表现为低值。在不直接受海洋影响的湖相沉积阶段 ,δ18O与δ13 C的相关程度虽然未达到典型的封闭型湖泊水平 ,但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变化 (r =0 .6 5 ) ,表明其湖水滞留时间较长。而频繁出现的石膏薄层沉积也指示湖盆的封闭性较好。这些均表明这一时期的三水盆地可能是一周期性封闭型湖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制于蒸发量 /降雨量平衡的变化。而δ13 C比值往往还受有机质活动的控制 ,更多的是反映有机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碳同位素 碳酸盐 湖相沉积 古近系 三水盆地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空间展布、岩石学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董月霞 肖龙 +6 位作者 周海民 曾广策 王方正 王旭东 向华 赵太平 柳小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92,共11页
广东三水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晚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他们表现为以玄武岩类(SiO2=44.45%~54.46%;K2O+Na2O=3%~6%)和粗面岩-流纹岩(SiO2=59.23%~73.27%;K2O+Na2O=7.5%~12%)为主的双峰式特征。这些火山岩大致由十三期火山活... 广东三水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晚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他们表现为以玄武岩类(SiO2=44.45%~54.46%;K2O+Na2O=3%~6%)和粗面岩-流纹岩(SiO2=59.23%~73.27%;K2O+Na2O=7.5%~12%)为主的双峰式特征。这些火山岩大致由十三期火山活动所形成,其中,早期形成以粗面岩-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晚期以玄武岩类为主的火山活动出现在盆地的中部。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随着盆地断陷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岩浆由来自浅部岩浆房向深部岩浆房转化的过程。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受区域地幔上涌-部分熔融所控制,盆地的断陷过程诱发了不同深度岩浆房内岩浆的喷发。三水盆地火山岩的不对称分布暗示了盆地的东侧向沿海方向的拉伸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盆地动力学 地幔上涌 三水盆地
下载PDF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春莲 董艺辛 +4 位作者 车平 Franz T Fürsich 石贵勇 陈亮 严伟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0,共6页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TOC-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的黄铁矿有成岩黄铁矿和...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TOC-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的黄铁矿有成岩黄铁矿和同生黄铁矿两种成因组分。红岗段下部(亚段A)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以下,黄铁矿为成岩成因,其形成主要受有机质的限制。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和C)的沉积条件变化频繁,其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大。富有机质(TOC>4%)岩层形成于缺氧的底部水体条件下。水体中可含H2S,碎屑铁矿物在埋藏之前即与之在水体中反应形成同生黄铁矿。这一过程不受有机质的限制,而是受活性铁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大量淡水输入导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从而对硫化物形成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低有机质(TOC<4%)样品,黄铁矿由同生和成岩组分组成。其中以成岩黄铁矿为主,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有机质限制,而同生黄铁矿受铁矿物与H2S接触时间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形成 限制因素 黑色页岩 [土布]心组 古近系 三水盆地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侯明才 陈洪德 +2 位作者 黎治忠 万梨 李国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75-1183,共9页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三水盆地 沉积体系 演化阶段 油气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侯明才 陈洪德 +1 位作者 田景春 万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7-44,共8页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将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在构造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以层序为编图单元,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编制了...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将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在构造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以层序为编图单元,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编制了三水盆地古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通过古近纪不同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将沉积充填分为湖泊细碎屑加积和顶部粗碎屑填积两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古近纪 构造层序 岩相古地理 广东
下载PDF
影响湖相沉积岩中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素——以三水盆地为例 被引量:37
13
作者 刘春莲 杨建林 +1 位作者 Hans-JoachimRhl Annette Schmid Rhl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湖相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质堆积条件变化而发生波动。本文以三水盆地下第三系土布心组二段地层为例 ,对其作高分辨率岩芯取样并结合地球化学方法 ,分析生物学因素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在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水生浮游生物是有机质... 湖相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质堆积条件变化而发生波动。本文以三水盆地下第三系土布心组二段地层为例 ,对其作高分辨率岩芯取样并结合地球化学方法 ,分析生物学因素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在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水生浮游生物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由于此时湖泊与海洋沟通 ,出现半咸水环境 ,硫酸盐还原作用显著 ,不利于有机质保存。所取岩芯段的中上部即是这种情况 ,以低TOC和高SRI值为特征。而当气候湿润时 ,植物繁荣 ,湖水淡化 ,陆源有机质丰富。缺氧条件下的有机质降解主要是效率极低的发酵作用。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这种情形出现于岩芯段的下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地球化学 三水盆地 湖相沉积岩 硫酸盐
下载PDF
华南陆缘南部三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9
14
作者 龚晓峰 何家雄 +3 位作者 张景茹 陈胜红 柏杨 王晨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11期1-6,共6页
三水盆地1958年开始油气勘探以来,发现了宝月、竹山岗两个小油气田,根据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预测其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52.3×104 t和6513.5×104 m3。迄今为止,该区通过断断续续开发生产采出的油气数量尚不足其油气储量... 三水盆地1958年开始油气勘探以来,发现了宝月、竹山岗两个小油气田,根据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预测其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52.3×104 t和6513.5×104 m3。迄今为止,该区通过断断续续开发生产采出的油气数量尚不足其油气储量的10%,因此,三水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尚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全面分析该区油气地质条件,指出中下始新统布心组二段生油、布心组三段下部储油、布心组三段上部及上始新统西布组中下部为盖层所构成的生储盖组合为盆地最理想的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其有利油气勘探方向依次为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新生古储"的古潜山勘探领域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煤成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三水盆地 生储盖组合类型 油气勘探领域 有利勘探方向
下载PDF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 被引量:50
15
作者 张一伟 李京昌 +1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国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1,共4页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 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传统方法较多 ,但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的取得均受到了较多限制 ,所以难以真实反映地层缺失的原因。波动分析则是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原理 ,由残余地层地质时间剖面沉积速度直方图建立波动方程 ,寻找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周期波 ,判断沉积缺失的原因及缺失量。使用波动分析法 ,首先要尽可能均匀选择研究区 ,在原始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将岩性厚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 ,最后绘制沉积速率曲线 ,恢复地层剥蚀量。三水盆地华涌组应用此方法分析的结果为渐新世晚期及新第三纪有过沉积 ,只是沉积后又被剥蚀殆尽 ,致使现今无地层记录。现今所见的三水盆地边界 ,实际上是在 39Ma以后不同时期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剥蚀量 波动分析 三水盆地 沉积作用
下载PDF
粤中三水盆地构造-岩浆事件与矿集区形成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华英 孙卫东 +3 位作者 莫济海 胡光黔 曾提 Charlotte M Allen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21-1128,共8页
粤中三水盆地喜山期银矿化粗面质凝灰岩中锆石LA-ICP-MSU-Pb年龄90~3175Ma。火山岩中锆石主要为其在形成及上升过程中捕获围岩中的碎屑锆石。火山岩中锆石U-Pb年龄表明粤中三水盆地基底含太古宙的残余锆石(2489Ma±30Ma,3175Ma... 粤中三水盆地喜山期银矿化粗面质凝灰岩中锆石LA-ICP-MSU-Pb年龄90~3175Ma。火山岩中锆石主要为其在形成及上升过程中捕获围岩中的碎屑锆石。火山岩中锆石U-Pb年龄表明粤中三水盆地基底含太古宙的残余锆石(2489Ma±30Ma,3175Ma±38Ma),华夏陆块元古宙基底存在与Grenville造山运动相对比的构造岩浆事件(955~1148Ma)及在新元古代(798Ma±12Ma,883Ma±10Ma)发生了较强烈的岩浆活动。粤中三水盆地经历了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438.0Ma±6.8Ma),之后至少经历了燕山早期(~160Ma)、燕山晚期(98.2Ma±1.1Ma)及喜山期3次构造岩浆事件。三水盆地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事件有一定的耦合关系,是控制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华南褶皱带岩浆活动强烈,经历新生代成矿作用,中新生代盆地边缘是找矿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矿集区 锆石年龄 华夏地块 三水盆地
下载PDF
三水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苑坤 方欣欣 林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9,共6页
三水盆地常规油气研究程度较高,但针对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气研究不足。为研究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页岩的成藏条件,结合构造和区域沉积背景,通过野外露头观察、样品测试、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暗色页岩分布情况、有机地球... 三水盆地常规油气研究程度较高,但针对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气研究不足。为研究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页岩的成藏条件,结合构造和区域沉积背景,通过野外露头观察、样品测试、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暗色页岩分布情况、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储集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水盆地(土布)心组发育时期为湖盆的主要形成时期,湖相沉积环境控制了暗色页岩的发育,盆地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暗色页岩厚度为50~70m,平均为58m,埋藏深度为500~3000m,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土布)心组页岩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TOC分布在0.56%~3.29%,平均为1.25%,Ro分布在0.71%~1.94%,平均为1.31%,处于成熟阶段,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镜下观察显示,孔隙类型以自生黏土矿物中的微孔隙为主,孔喉半径多为1~8μm,总孔隙空间发育,可提供有效的页岩气储集空间。(土布)心组由下到上可划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其中(土布)心组二段为深湖相沉积,其沉积期是盆地主要暗色页岩形成期,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最为有利,储集性能相对较好,最具有生烃潜力,(土布)心组三段次之,一段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页岩气 埽心组 成藏条件 发展前景
下载PDF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云龙 张振国 +3 位作者 姜正龙 李文宝 李慧勇 马洪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7,共4页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陷、坳陷、沉陷和抬升四个发展阶段,发育了深湖-浅湖-河流三角洲型沉积层序,以泥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经野外露头剖面勘察和钻井岩性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陷、坳陷、沉陷和抬升四个发展阶段,发育了深湖-浅湖-河流三角洲型沉积层序,以泥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经野外露头剖面勘察和钻井岩性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布心组二段为湖泊极盛时期沉积,以暗色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沉积,是盆地内主力生油岩系。根据烃源岩和地质构造特征,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为布心组生、布心组和西布组储、布心组和西布组盖的生、储、盖组合,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和开采价值的含油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明才 陈洪德 +1 位作者 田景春 万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8-244,共7页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序研究,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4个层序;在构造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以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三水盆地白垩纪层序...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序研究,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4个层序;在构造层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以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三水盆地白垩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三水盆地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将白垩纪三水盆地的沉积充填分为早白垩世的底部粗碎屑进积和晚白垩世的首次湖泛两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白垩纪 构造层序 层序岩相古地理 演化阶段
下载PDF
GIS环境下基于DEM的水文特征提取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忠娟 马孝义 +2 位作者 朱晖 崔庆 李贤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8,共3页
以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ASTER GDEM数据为基础数据,探讨了运用ArcGIS软件中的Hydrology工具集进行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的过程,阐述了Hydrology工具集中各水文工具提取河网水系、划分流域及子流域方法的关键步骤。提取出的三水河流域... 以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ASTER GDEM数据为基础数据,探讨了运用ArcGIS软件中的Hydrology工具集进行流域水文特征提取的过程,阐述了Hydrology工具集中各水文工具提取河网水系、划分流域及子流域方法的关键步骤。提取出的三水河流域特征信息与标准流域特征对比表明:基于DEM的流域水文特征自动提取的河网信息及子流域、河段、汇流点等水文要素信息可直接作为水文建模的输入数据,大大提高了水文模型的效率,并且可以方便地利用遥感等数据源,数据获取速度快、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GIS 河网水系提取 子流域 三水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