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杨庄汉代遗址霉菌污染种类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伏忠 陈家昌 +2 位作者 解复红 陈晓飞 常丽 《河南科学》 2010年第12期1552-1556,共5页
结合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表面的霉菌形态特征、利用显微观察与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其11份表面土样中分离到的霉菌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种类鉴定,确定镰刀菌(Fusarium)、根毛霉(Rhizomucor)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等14种真菌为遗址现场的主... 结合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表面的霉菌形态特征、利用显微观察与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其11份表面土样中分离到的霉菌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种类鉴定,确定镰刀菌(Fusarium)、根毛霉(Rhizomucor)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等14种真菌为遗址现场的主要污染霉菌,为进一步的防霉技术研发和遗址的现场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霉菌污染 鉴定
下载PDF
内黄三杨庄遗址汉代旋转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昊 刘海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6,共5页
谷物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往研究多认为旋转磨的普及是完成这一饮食习惯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粟对应粒食,以小麦对应粉食,默认秦汉时期的旋转磨主要用于加工小麦。对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旋转磨的淀粉残留... 谷物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往研究多认为旋转磨的普及是完成这一饮食习惯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粟对应粒食,以小麦对应粉食,默认秦汉时期的旋转磨主要用于加工小麦。对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旋转磨的淀粉残留物分析表明,粉食粟亦为汉代农户重要的消费方式。因此,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为食粟向食麦的转变。旋转磨应当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粮食加工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旋转磨 淀粉粒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星光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三杨庄遗址 赵过 代田法 耕作法
原文传递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发掘简报 被引量:34
4
作者 祝贺 刘海旺 +2 位作者 朱汝生 张新文 张粉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31,I0006-I0013,F0003,共22页
自2003年下半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共发现10余处汉代庭院遗存,其中第二处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门、西门房、东西厢房、主房、厕所,以及院落西... 自2003年下半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共发现10余处汉代庭院遗存,其中第二处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门、西门房、东西厢房、主房、厕所,以及院落西侧的池塘等部分组成,同时还在庭院的东、北、西三面发现有垄作农田遗迹。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两汉之际的普通民居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汉代 聚落遗址 庭院
原文传递
汉代华北的耕作与环境:关于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垄作的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同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9,共10页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垄作 代田法 畎亩法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出土石磙浅识 被引量:2
6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6,29,共8页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出土了一件形制呈鼓形的石磙,作为一件农业生产工具,这件鼓形石磙的功能可能具有多样性。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今农村仍在使用的传统农具——砘子推测,它是一件镇压器,主要功能是覆种,以达到令种、土相亲的效果,从而有利...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出土了一件形制呈鼓形的石磙,作为一件农业生产工具,这件鼓形石磙的功能可能具有多样性。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今农村仍在使用的传统农具——砘子推测,它是一件镇压器,主要功能是覆种,以达到令种、土相亲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农作物发芽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石磙 农业生产工具 砘子 镇压器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耕作环境与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正常雨量下,不易形成长期内涝和地面径流的情况。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三杨庄遗址的气候正处于干冷期,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耕作环境下,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甽畝相间的形态,可能是与代田法类似的种植于甽内的抗旱保墒技术体系,而不是为排涝设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农业聚落 代田法
原文传递
由三杨庄遗址中的农田遗迹看商周及其以前农耕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强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4,67,共12页
对河南三杨庄遗址中商周以前的农田遗迹分析表明,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农田耕作方式出现了较大变革,形成了新意义上的菑田、新田、畬田。同时,这一时期的农田耕作制度在对前期"轮荒农作制"扬弃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形... 对河南三杨庄遗址中商周以前的农田遗迹分析表明,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农田耕作方式出现了较大变革,形成了新意义上的菑田、新田、畬田。同时,这一时期的农田耕作制度在对前期"轮荒农作制"扬弃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形式农田耕作方式——轮换休闲农作制。轮换休闲农作制的形成,为古代中国农耕制度以后的演变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在古代农田耕作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田 新田 畲田 轮荒农作制 轮换休闲农作制 畎畝法 代田法 三杨庄农田遗迹
原文传递
三杨庄聚落遗址与汉代户籍问题
9
作者 袁延胜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2,共6页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当于今天1700多平方米。三杨庄聚落遗址中庭院面积近2000平方米,基本符合《二年律令·户律》中普通民户"一宅"的面积。这表明汉代关于住宅大小的规定,可能是一项长期实行的比较稳定的制度。汉代人所抨击的"田宅逾制"问题,是说"田"、"宅"都不能"逾制",其中"宅"的面积大小的规定必定是长期存在的;三杨庄庭院遗址,可能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民宅园户籍"中"宅园"的真实再现,"民宅园户籍"应是记载民户家庭人口情况、住宅及其附属物"园"情况的综合簿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聚落遗址 《二年律令·户律》 汉代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形态 被引量:3
10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9,共9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内,始建年代约在西汉晚期,新莽末年或东汉初年因黄河决口的影响而遭到废弃。三杨庄遗址所发现的聚落不仅说明了汉代聚落形态的多样性,本身也是当时聚落的典型形态,其典型性在于它既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聚...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内,始建年代约在西汉晚期,新莽末年或东汉初年因黄河决口的影响而遭到废弃。三杨庄遗址所发现的聚落不仅说明了汉代聚落形态的多样性,本身也是当时聚落的典型形态,其典型性在于它既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聚落形态,又反映汉代聚落发展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聚落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