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gonal faults in the Sanzhao sag of the Songliao basin:their significance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被引量:6
1
作者 HE, Chunbo TANG, Liangjie +1 位作者 HUANG, Deli SHI, Shangmi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300-305,共6页
Polygonal faults,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are layer-bound faults and are importan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Using 3D seismic data,we analyzed the plane and profile features of faults develope... Polygonal faults,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fine-grained sediments,are layer-bound faults and are important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Using 3D seismic data,we analyzed the plane and profile features of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Sanzhao sag.We identified these faults as having typical features of polygonal faults:1) layer-bound;2) normal faults;3) slight fault displacements and steep in dip angles;4) multi-directional in strike and 5) a single fault has a short horizontal extension.In addition,these faults intersect each other and form polygons.These polygonal faults are the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ompaction,volume contraction and episodic hydraulic fracturing,conditions favorable for oil/gas accumulation.They are the dominant channels for migration of fluids in the Qingshankou mudstone,forming a large number of fault-lithologic oil traps.Polygonal faults improv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gnal faults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fluid expulsion COMPARTMENT sanzhao sag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2
作者 斯尚华 喻意 +3 位作者 王小龙 王新星 赵玉涛 吴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7,共11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致密油气 充注期次 成藏贡献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秦迎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4,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葡萄花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99
4
作者 朱筱敏 刘媛 +7 位作者 方庆 李洋 刘云燕 王瑞 宋静 刘诗奇 曹海涛 刘相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9,共11页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km,宽度为800~1 800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km,宽度为500~1 600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白垩系泉头组 浅水三角洲 形成条件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53
5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姜洪福 刘云燕 丛林 刘宗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02-1509,共8页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席状砂,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且呈明显的河控性(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呈顺源窄带状)。在深入认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沉积背景、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等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又进一步建立了6种亚相区沉积模式,即: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外前缘过渡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河口坝"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带状体"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平原过渡区"近岸"模式和河控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河控带状体"模式。这为本区储层空间分布模式建立、骨架成因单砂体识别及油田进一步挖潜与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浅水三角洲 沉积模式 沉积特征 分流河道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对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藏的再认识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寿庆 许先华 +4 位作者 何祖荣 张育民 梁苏娟 韩小强 姚亚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50,共3页
在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杏山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的勘探中,以往按岩性油藏模式部署勘探,未获重大突破。根据该地区葡萄花油层顶部、底部砂岩和湖泛泥岩标准层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结合地层厚度变化,认为葡萄花油层为条带状河道砂... 在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杏山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的勘探中,以往按岩性油藏模式部署勘探,未获重大突破。根据该地区葡萄花油层顶部、底部砂岩和湖泛泥岩标准层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结合地层厚度变化,认为葡萄花油层为条带状河道砂体和透镜状河口坝砂体,总体由西往东、由北往南逐渐减薄,油藏形成主要受继承性断裂背斜带控制,平面油水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油藏类型属于构造 岩性型,岩性因素使油藏进一步复杂化。按该认识进行勘探部署,使含油面积扩大102km2,预计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80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岩性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 标准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初探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2 位作者 刘云燕 刘宗堡 于利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6-757,共12页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局部构造 三级构造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藏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8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姜洪福 刘云燕 刘宗堡 于利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87-2393,共7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系统分析,总结出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虽然整体具"满凹含油"特征,但油水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以各种断块、微幅构造、断层-岩性及... 通过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系统分析,总结出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虽然整体具"满凹含油"特征,但油水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以各种断块、微幅构造、断层-岩性及岩性类油藏为主。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5种地质因素:成熟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运移范围及方式,成熟源岩区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未成熟源岩区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优质储层空间分布,各类河道砂体形成的储层占优质储层的95%以上;断裂是油气优势输导通道,断裂与砂体组合方式控制油气的运移范围与分布;继承性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在油气成藏关键时期诱导油气运移,并构成富油区;多因素时空配置控制油气最终富集成藏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葡萄花油层 三肇凹陷 成藏要素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被引量:22
9
作者 吕延防 李建民 +3 位作者 付晓飞 付广 王有功 玄昌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533,623,共10页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一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是油气下排的输导通道;断层的分布规律、断穿层位、演化历史及油气的纵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量发育并在源岩有机质成熟后频繁活动开启的断穿T_2—T_(06)的断层是青一段油气下排的主要通道,该类断层即为油源断层。青一段在油气下排之后即变成了封闭能力极强的封盖层,青一段下排的油气被严格地限定在了青一段之下的扶杨油层之中。受地层倾向和起通道作用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油源断层的下降盘扶杨油层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油气主要在油源断层的上升盘一侧聚集成藏,故上升盘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流体超压 油源断层 输导通道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源断层新探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有功 严萌 +2 位作者 郎岳 付广 李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4-740,共7页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 从断层活动引起断层两盘地层变形特征分析断层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上白垩统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构造反转期)的活动特征,重新厘定油源断层。基于前人对三肇凹陷断层系统划分及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对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三段沉积时期及反转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层断至T06地震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不能作为断层是否在构造反转期发生活动的判断依据。而反转期构造变形使伸展期地层受断层影响形成断层扩展反转褶皱变形,表现为反转期前后断层上下两盘地层变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确定反转期断层是否发生活动,进一步可厘定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根据油源断层是否断穿伸展期地层进一步划分为隐伏型和穿透型两种油源断层,这两种油源断层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油源断层 构造反转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局部构造控油模式探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刘云燕 丛林 卢勉 潘丽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3-700,共8页
利用近4000口开发井初期产能资料,结合构造、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和报废井类型等静态地质资料,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三级构造内单个的局部构造或单个的局部构造群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三... 利用近4000口开发井初期产能资料,结合构造、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和报废井类型等静态地质资料,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三级构造内单个的局部构造或单个的局部构造群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三级构造内油水分布受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控制,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分布规律,相邻的不同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储层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分布层位,断层与砂体的空间配置控制油水的分布边界。在相近的条件下,地垒型断块构造油藏→反向正断层—鼻状构造油藏→"人"字型反向正断层组合油藏→断层—微幅度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它类型油藏,控油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局部构造 三级构造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南部泉头组四段浅水三角洲河道储层构型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邓庆杰 康德江 +2 位作者 胡明毅 沈娇 雷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3-524,共12页
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河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体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以Miall提出的构型理论为指导,识别出细砾岩或含泥砾细砂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两类四级... 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河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体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以Miall提出的构型理论为指导,识别出细砾岩或含泥砾细砂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两类四级构型界面。根据17种岩相类型,划分了6种构型单元,进一步总结了CH1型、CH2型、CH3型、CH4型4种类型构型单元垂向组合样式。结合4个开发区块,采用复合河道顶拉平方法,刻画4种复合河道构型单元平面组合样式。在井震结合基础上,采用90°相位转换,再统计复合河道主要发育关键位置,针对目的层间提取时频三原色频率属性,进行三肇凹陷南部泉四段储层构型演化研究。研究表明,CH1型为3~7个GB-DA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2型为2~5个GB-SL-OF或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3型为2~4个SB-SL-OF组成侧向加积样式,CH4型为1~3个SB-DA-LS组成垂向加积样式;CH1型与CH4型四级界面水平状向前延伸,CH2型与CH3型四级界面呈现低角度倾斜,延伸较短。Q4-sq1至Q4-sq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不断上升,河道储层构型单元组合样式呈现CH1型-CH2型-CH3型-CH4型转变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构型单元 组合样式 浅水三角洲 泉头组 三肇凹陷南部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下白垩统泉头组4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媛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思梦 赵东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8,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4段)储集层的渗透率平均值为1.53×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文中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技术,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集层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识别鉴定。分析认为: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细砂岩和岩屑细砂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提供了大量有效储集空间,所占比例甚至可达25%;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解、破裂等成岩作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A1期和A2期。压实、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形成致密储集层;交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不大;溶解、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使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由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使储集层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密切相关。这一研究对三肇凹陷低渗透储集层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余油层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三肇凹陷白垩系姚一段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新认识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媛 朱筱敏 +5 位作者 袁红旗 张思梦 方庆 刘云燕 曹海涛 黄德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2,18,共7页
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三肇凹陷白垩系姚一段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相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姚一段葡萄花油层对应于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相当于1个完整的中期基准... 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三肇凹陷白垩系姚一段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相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姚一段葡萄花油层对应于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相当于1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葡萄花油层的地层发育模式为自下而上逐层尖灭导致地层自北向南减薄;平行物源方向的等时对比应遵循'界面(冲刷面)—岩石—界面(沉积间断面)'的对比原则,而垂直物源方向的等时对比应遵循'岩石—界面'的地层对比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姚一段葡萄花油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白垩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傅广 姜振学 +1 位作者 陈章明 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5-29,共5页
本文通过确定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估算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为1.18×10(12)m3,约占三肇凹陷侏罗系总排气量的9.87%,充分说明天然气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资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 本文通过确定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估算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的扩散损失量为1.18×10(12)m3,约占三肇凹陷侏罗系总排气量的9.87%,充分说明天然气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资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天然气 扩散损失量 盖层 估算
下载PDF
压力封闭在盖层封油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付广 姜振学 李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15,共4页
压力封闭是与毛细管封闭明显不同的盖层封油气机理,主要是靠盖层与储集层之间孔隙流体压力差来封闭油气的,它既可封闭游离相的油气,又可封闭水溶相的油气。压力封闭的形成仅存在于具有欠压实的泥岩盖层中,其封闭能力的大小可根据等... 压力封闭是与毛细管封闭明显不同的盖层封油气机理,主要是靠盖层与储集层之间孔隙流体压力差来封闭油气的,它既可封闭游离相的油气,又可封闭水溶相的油气。压力封闭的形成仅存在于具有欠压实的泥岩盖层中,其封闭能力的大小可根据等效深度法和利用声波时差值计算得到。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盖层普遍欠压实,孔隙流体具异常高压,最大可分别达到15MPa和10MPa,具有与毛细管封闭能力基本相当的压力封闭能力,对该区油气的聚集与保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压力 毛细管压力 油气聚集 早白垩世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T(11)”多边断层非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23
17
作者 付晓飞 宋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8-749,864,共13页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T11"断层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仅从目前构造演化历史难以解释其成因,基于断层与较厚的青山口组具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分布一致,认为多边断层为长期发育断层反转期再活动诱导青山口组泥岩层密度反转的成因机制,随着超压的积累断层周期性活动,是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的长期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多边断层 非构造成因 密度反转 运移通道
下载PDF
应用广义S变换频谱分解技术识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三-四段的河道砂体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永忠 张尔华 +3 位作者 沈加刚 陈树民 高静怀 李昂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4-544,共11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东部地区泉头组三-四段储层以河道砂岩为主,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点。本文将基于广义S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应用于厚度为1~5 m的河道砂体的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编制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预测图,经钻井验...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东部地区泉头组三-四段储层以河道砂岩为主,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点。本文将基于广义S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应用于厚度为1~5 m的河道砂体的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编制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预测图,经钻井验证,证明它是对薄层河道砂体有较强识别能力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地震识别方法 广义S变换 频谱分解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多边形断层系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修建 柳广弟 +1 位作者 孙明亮 王盘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多边形断层系主要发育于细粒沉积物中,垂向上具有层控性,平面上呈多边形形态,具有断距小、密度高、走向多方位、平面延伸长度小的几何特征。多边形断层系为非构造成因,目前认为有密度反转、脱水收缩、重力扩展、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 多边形断层系主要发育于细粒沉积物中,垂向上具有层控性,平面上呈多边形形态,具有断距小、密度高、走向多方位、平面延伸长度小的几何特征。多边形断层系为非构造成因,目前认为有密度反转、脱水收缩、重力扩展、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等成因,溶解作用驱动的剪切破裂可能是多边形断层系最广泛的成因机制。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发育大量小规模断层,这些断层在垂向上、平面上、几何特征上均具有多边形断层特征,判断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系。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发育程度和溶解作用有关,溶解作用强的层位多边形断层系发育较多,多边形断层系可能是溶解作用引起的剪切破裂成因。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是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水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边形断层系和砂体均发育的区域是三肇凹陷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系 几何特征 成因机制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形式及供油气单元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姜振学 付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4-27,共4页
基于流体运动规律,建立了流体势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按流体势能等值线形状将运载层内油气运移划分为汇聚流、发散流和平行流三种形式;相应地划分出聚敛型、发散型和平行型三种供油气单元。据此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中白垩统泉头... 基于流体运动规律,建立了流体势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公式。按流体势能等值线形状将运载层内油气运移划分为汇聚流、发散流和平行流三种形式;相应地划分出聚敛型、发散型和平行型三种供油气单元。据此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中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各地质时期油气势能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发育情况、储集层沉积和物性条件、盖层条件等因素,划分了供油气单元。结果认为:榆树林、宋芳屯和肇州地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升平、宋站地区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朝长地区是较差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勘探 油层 供油气单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