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捞越盆地东部构造的差异性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马良涛 范廷恩 钟雨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9期7-13,共7页
从沙捞越盆地形成构造演化入手,分析了造成盆地东部北卢卡尼亚、中卢卡尼亚和巴林基安3个次盆构造差异性的原因,讨论了这种构造的差异性对盆地内沉积的控制作用。认为:婆罗洲逆时针旋转影响下卢卡尼亚陆块向婆罗洲的俯冲碰撞是导致盆地... 从沙捞越盆地形成构造演化入手,分析了造成盆地东部北卢卡尼亚、中卢卡尼亚和巴林基安3个次盆构造差异性的原因,讨论了这种构造的差异性对盆地内沉积的控制作用。认为:婆罗洲逆时针旋转影响下卢卡尼亚陆块向婆罗洲的俯冲碰撞是导致盆地东部各次盆构造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受古地貌的影响,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中卢卡尼亚次盆以发育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而北卢卡尼亚和巴林基安2个次盆则主要为海相碎屑岩沉积;中中新世,中卢卡尼亚次盆稳定构造背景为盆地内碳酸盐岩建隆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卢卡尼亚次盆内发育的早期断层控制了碳酸盐岩建隆的类型及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建隆 控制作用 构造差异性 沙捞越盆地 婆罗洲
下载PDF
沙捞越盆地的盆地类型分析
2
作者 马良涛 赵聪会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2期27-32,共6页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弧的俯冲增生期;渐新世—早中新世,拉让洋壳俯冲消减完毕,路科尼亚地块与婆罗洲碰撞,并俯冲于婆罗洲基底之下,形成周缘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期;中中新世至今,南中国海开启、婆罗洲碰撞抬升引起盆地稳定沉降的被动边缘期3个阶段。②盆地所选井的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早期缓慢沉降、晚期快速沉降这一前陆盆地的典型特征。③盆地构造地质事件复原图表明,盆地晚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由此,认为沙捞越盆地为复合型盆地,即早期为前陆盆地,晚期则转化为大陆边缘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捞越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沉降曲线 周缘前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砂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以马来西亚沙捞越巴拉姆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Ben-Awuah Joel Padmanabhan Eswar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以马来西亚沙捞越巴拉姆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进行取样岩心和薄片分析,结合EDX(能量色散X射线)、FESEM(场发射扫描电镜)、压汞测孔隙度和点状渗透率测量等方法评估生物扰动对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岩心取自巴拉姆三角洲W-1井和W-6井... 以马来西亚沙捞越巴拉姆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进行取样岩心和薄片分析,结合EDX(能量色散X射线)、FESEM(场发射扫描电镜)、压汞测孔隙度和点状渗透率测量等方法评估生物扰动对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岩心取自巴拉姆三角洲W-1井和W-6井,分析结果显示,W-1井样品主要发育双杯迹潜穴(Diplocraterion),为强烈—剧烈生物扰动,可见沉积物充填,沉积物充填活动将宿主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黏土和有机物)混入潜穴充填物和潜穴衬里,降低沉积物的均质性和分选性,导致潜穴中局部区域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W-6井样品主要发育蛇形迹潜穴(Ophiomorpha),为强烈—剧烈生物扰动,黏土和泥质被清除出潜穴充填物和宿主沉积物,聚集于潜穴衬里,潜穴生物的沉积物清除活动导致潜穴内部沉积充填物的分选性变好、孔隙度和渗透率升高。生物扰动对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由潜穴及其充填物和潜穴活动的类型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拉姆三角洲 沙捞越盆地 生物扰动 遗迹构造 潜穴 岩石非均质性 孔隙度 渗透率 蛇形迹 双杯迹
下载PDF
马来西亚沙捞越盆地东北部第三系石英表面形态特征--对古沉积环境与储集层质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Abdullah Musa Ali Eswaran Padmanabh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7-704,共8页
基于马来西亚沙捞越(Sarawak)盆地Belait组和Lambir组第三系露头样品,分析其石英表面形态,揭示其颗粒表面结构缺陷(源自风化作用和成岩作用)、古沉积环境以及储集层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利用岩石薄片进行矿物识别,并观察粒径和结构... 基于马来西亚沙捞越(Sarawak)盆地Belait组和Lambir组第三系露头样品,分析其石英表面形态,揭示其颗粒表面结构缺陷(源自风化作用和成岩作用)、古沉积环境以及储集层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利用岩石薄片进行矿物识别,并观察粒径和结构;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的表面形态进行表征,以展现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变化。Belait组砾岩的扫描电镜图像表明其以自形石英晶体为主,常见机械风化缺陷,例如线性断口、贝壳状断口以及擦痕;而Lambir组砂岩中却常见化学风化特征,例如化学蚀痕、蚀坑、溶解坑以及刻痕。基于岩石学、扫描电镜以及CT扫描图像分析的储集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Belait组为高能海岸沉积,潮控特征明显,Lambir组为浅海—三角洲沉积,浪控特征明显;Belait组和Lambir组的储集层质量较差,但Belait组的孔隙度略高于Lambir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捞越盆地 石英表面形态 扫描电镜 微观结构 古沉积环境 储集层质量
下载PDF
南海南部曾母盆地的原型盆地划分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俊杰 徐宏根 +5 位作者 刘道涵 陈松 刘磊 刘慧 柳潇 刘盼 《华南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曾母盆地发育了巨厚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是南海南部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盆地。盆地处于印支地块向东南挤出、古南海向南俯冲和菲律宾海板块相关的微地块向北楔入的关键位置,阐明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是理清南海地区构造格局和演... 曾母盆地发育了巨厚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是南海南部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盆地。盆地处于印支地块向东南挤出、古南海向南俯冲和菲律宾海板块相关的微地块向北楔入的关键位置,阐明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是理清南海地区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曾母盆地由多个原型盆地叠合而成,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分析必须建立在原型盆地解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地震解释,结合婆罗洲岛上的地质露头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曾母盆地新生代地层以沙捞越造山不整合和沙巴造山不整合为界自下而上划分为裂陷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中周缘前陆盆地内存在一个次级的裂陷盆地,并且各个不同盆地原型的形成机制也比较复杂:基底界面至沙捞越造山不整合之间的裂陷盆地分布较为局限,其形成受古南海向南俯冲产生的拖曳力影响;沙捞越造山不整合和沙巴造山不整合之间的前陆盆地受沙捞越造山影响,这一原型盆地主要位于前陆盆地的前隆部位,其内的次级裂陷盆地的形成可能与西巴拉姆线的右旋走滑及婆罗洲的逆时针旋转产生的后方张引力相关;沙巴造山导致裂陷盆地停止活动后,其可能主要改造了离沙巴地区较近的盆地,曾母盆地此时可能受造山活动影响较小,进入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盆地 盆地原型 沙巴造山 沙捞越造山
下载PDF
南沙海槽构造-地层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6
作者 高圆圆 任建业 佟殿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36-2548,共13页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古新世-渐新世(Tg-T60)断陷盆地、早中新世(T60-T50)拗陷盆地和中中新世(T50-T0)前陆盆地;新生代以来,南沙海槽盆地的沉降中心由NW向SE逐渐迁移.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由多期前陆盆地叠置而成,以沙捞越造山不整合、区域深部不整合和区域浅部不整合这3个不整合面为界,划分出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晚期-现今3期前陆盆地;南沙海槽属于第三期前陆盆地的组成单元,目前仍处于发育演化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沙海槽 构造-地层格架 前陆盆地 沙捞越造山运动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