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景俊石函》考
1
作者 杨兵 高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1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唐《景俊石函》基本信息的辨识,探讨了石函供奉舍利子的缘由,明确了此次供奉是由天宝五载五月的日蚀天象而引发,以达到祛灾避难、增强皇权、保家护国的目的。
关键词 唐《景俊石函》 唐玄宗 舍利子 日蚀
下载PDF
唐宋时期佛塔地宫悬镜初探
2
作者 王文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佛塔地宫悬镜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多见于横穴式地宫中。文章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系统梳理与研究,认为地宫悬镜可分为顶镜、顶镜与壁镜组合两种类型,以顶镜为主;悬镜很可能是借用铜镜或“古镜”传统的驱魔辟邪功能,意在强调对地宫内舍利的镇... 佛塔地宫悬镜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多见于横穴式地宫中。文章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系统梳理与研究,认为地宫悬镜可分为顶镜、顶镜与壁镜组合两种类型,以顶镜为主;悬镜很可能是借用铜镜或“古镜”传统的驱魔辟邪功能,意在强调对地宫内舍利的镇护,这一点与当时舍利瘗埋的世俗化、末法思想的流行密切相关;地宫悬镜与墓葬悬镜关系密切,悬镜并非是某一种宗教信仰的独特内容,而是传统丧葬和辟邪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地宫悬镜 舍利镇护 世俗化 墓葬悬镜
下载PDF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3-100,共8页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舍利真身和舍利塔的双重礼拜。以法门寺舍利为中心的供奉活动由开启、供奉、瘞埋三个环节组成。舍利供奉高级化、公开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导致了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舍利瘞埋主要依据涅槃类经典,在瘞埋空间中体现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到舍利的过程和佛教的宇宙图像。瘞埋舍利时在地宫内外有僧俗信众参加的各种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瘞埋制度 涅槃信仰 仪式
下载PDF
武周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佛舍利崇拜——以莫高窟第332窟为中心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5,共7页
开凿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的莫高窟第332窟是武周时期新出现的'原创性'洞窟,其建筑与图像程序为从佛祖寂灭到佛法永恒,其主题是武周时期兴盛的佛舍利崇拜,是在长安佛舍利崇拜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敦煌地区独特的佛舍利崇拜形式。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2窟 “原创性”洞窟 佛舍利崇拜 长安 敦煌
下载PDF
隋代京畿地区仁寿舍利石函的图像与风格——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中心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7,共8页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征,寓意释迦牟尼涅槃的过程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并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石函精致繁复的风格融合了隋代陵墓石质葬具和佛教纪念碑艺术的装饰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寿舍利石函 四面八树 涅槃四德
下载PDF
试论枯艺盆景 被引量:1
6
作者 钟云芳 彭春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1-23,共3页
该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舍利文化及其与枯艺盆景的关系 ,并首次提出枯艺盆景的概念。在初步探讨枯艺盆景的起源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 ,对枯艺盆景创作技法。
关键词 舍利 舍利干 枯艺盆景
下载PDF
略论云南大理崇圣寺主塔发现的舍利容器及其瘗埋方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2017年第5期38-46,共9页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塔,在1978年对其进行修复时发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其中的舍利容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将其分为四组,分别对其年代和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舍利的种类进行了探讨,认为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塔,在1978年对其进行修复时发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其中的舍利容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将其分为四组,分别对其年代和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舍利的种类进行了探讨,认为崇圣寺三塔主塔所安置的舍利分为以水晶珠作为替代品的舍利和法舍利(陀罗尼经咒)两大类。在年代上,本文推断其修建的上限在8世纪前半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大理 崇圣寺 舍利 瘗埋
下载PDF
论宋代士大夫与当时的舍利瘗埋 被引量:1
8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2,共7页
宋代的舍利瘗埋与隋唐时期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主要是在皇帝(隋文帝、武则天、唐懿宗等)的主导下进行舍利瘗埋;宋代初期定州的静志、净众在舍利瘗埋过程中,尚得到皇室的资助,其余则主要以士大夫及民间人士、僧侣... 宋代的舍利瘗埋与隋唐时期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主要是在皇帝(隋文帝、武则天、唐懿宗等)的主导下进行舍利瘗埋;宋代初期定州的静志、净众在舍利瘗埋过程中,尚得到皇室的资助,其余则主要以士大夫及民间人士、僧侣为主导,应与当时佛教的世俗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从考古发现的宋代舍利瘗埋的资料来看,舍利瘗埋这种佛教活动,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借助佛教展现他们的护国、佑己及先祖、求平安的情怀。但由于士大夫的参与,使得这一原本庄严的宗教活动变成了充满人文情调的活动,而且与宋代社会温馨的人文情调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舍利瘗埋 士大夫 人文情怀
下载PDF
唐宋舍利信仰变化——以泾川出土舍利铭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世金 马振颖 《西夏研究》 2016年第3期76-83,共8页
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佛教传入中土后逐渐流行。隋唐时期各种舍利感应之瑞祥不断涌现,以佛骨为主的舍利埋葬制度成熟。宋代舍利信仰的神圣化特征开始淡化,佛骨舍利、高僧舍利以及各种舍利替代品开始出现。泾川县先后三次发现... 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佛教传入中土后逐渐流行。隋唐时期各种舍利感应之瑞祥不断涌现,以佛骨为主的舍利埋葬制度成熟。宋代舍利信仰的神圣化特征开始淡化,佛骨舍利、高僧舍利以及各种舍利替代品开始出现。泾川县先后三次发现舍利和舍利铭文,可以从中了解中古时期舍利信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 大云寺 舍利信仰 铭文
下载PDF
试论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佛舍利崇拜主题
10
作者 杨效俊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106,共9页
在西域佛舍利崇拜寺院模式的基础上,与龟兹佛教兴盛的背景下,融合了西印度的支提窟形制、犍陀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舍利崇拜,而创造出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佛舍利崇拜石窟寺形式。此窟的建筑与图像程序,表现了佛从前世因缘累积而今世成佛的... 在西域佛舍利崇拜寺院模式的基础上,与龟兹佛教兴盛的背景下,融合了西印度的支提窟形制、犍陀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舍利崇拜,而创造出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佛舍利崇拜石窟寺形式。此窟的建筑与图像程序,表现了佛从前世因缘累积而今世成佛的历程,最后涅槃显明佛性,荼毗后留下圣物舍利,信仰者通过供养舍利塔礼敬佛陀,体现了小乘佛教的佛舍利崇拜内涵。这种佛舍利崇拜石窟寺模式在东传过程中,中心柱舍利塔意味逐渐淡薄,日趋汉化,大乘佛教的图像逐步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第 38窟 佛舍利崇拜 西域 石窟寺模式
下载PDF
南京牛首山舍利文化博物馆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1
作者 刘方义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8-30,共3页
南京与中国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以南京牛首山舍利文化博物馆为例,从博物馆地域文化、开设场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博物馆设计思路的构思;从虚拟讲解员、虚拟幻象仪、LED时空隧道、手机互动等方面介绍了新媒体技术在舍... 南京与中国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以南京牛首山舍利文化博物馆为例,从博物馆地域文化、开设场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博物馆设计思路的构思;从虚拟讲解员、虚拟幻象仪、LED时空隧道、手机互动等方面介绍了新媒体技术在舍利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旨在为南京牛首山舍利文化博物馆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牛首山 舍利文化博物馆 设计思路 新媒体技术
下载PDF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银质天王像正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艳 《文博》 2016年第2期68-72,共5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银质造像一组四件,其特点为头戴冠,有背光,身穿衣裙,有护甲,脚穿靴。有学者定名为力士造像。通过对本馆银质造像与力士特征的比较,从有无背光、上身赤裸与否、穿靴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馆藏唐代银造像符合天...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银质造像一组四件,其特点为头戴冠,有背光,身穿衣裙,有护甲,脚穿靴。有学者定名为力士造像。通过对本馆银质造像与力士特征的比较,从有无背光、上身赤裸与否、穿靴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馆藏唐代银造像符合天王像的特征,故将其命名为唐代银质天王像,应是镶嵌在舍利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像 力士 舍利函
下载PDF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塔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丽花 《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4-90,共7页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了四件银塔舍利容器,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其中隋代鎏金錾花银塔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银塔舍利容器,是中国舍利容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器型。几件银塔不仅见证了自隋至宋几次瘗埋舍利的过程,而且是研究中...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了四件银塔舍利容器,造型精美,技艺精湛。其中隋代鎏金錾花银塔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银塔舍利容器,是中国舍利容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器型。几件银塔不仅见证了自隋至宋几次瘗埋舍利的过程,而且是研究中国瘗埋银塔舍利容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州 静志寺塔基地宫 银塔舍利容器
下载PDF
唐宋舍利信仰的变化——以泾川出土舍利铭文为例
14
作者 马振颖 赵世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舍利信仰也在中土逐渐流行起来。到了隋唐时期舍利信仰逐渐进入高层,各种舍利感应之瑞祥也不断涌现,舍利埋葬制度也逐渐成熟,不过这一时期,舍利信仰还是主要以佛骨舍利为主。到了宋代,... 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舍利信仰也在中土逐渐流行起来。到了隋唐时期舍利信仰逐渐进入高层,各种舍利感应之瑞祥也不断涌现,舍利埋葬制度也逐渐成熟,不过这一时期,舍利信仰还是主要以佛骨舍利为主。到了宋代,舍利信仰逐渐泛化。佛骨舍利、高僧舍利、以及各种舍利替代品出现,从此,舍利信仰的神圣化特征开始淡薄。泾川县位于古代丝路的要冲地带,在此地先后三次发现舍利,并伴有舍利铭文,所以对于泾川舍利及其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古时期舍利信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 大云寺 舍利信仰 铭文
下载PDF
浅谈延庆寺舍利塔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可 苗艳 李磊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延庆寺舍利塔在济源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佛教文化在济源地方传播兴盛的见证,有着较为特殊的文化内涵。舍利塔文物建筑价值较高,为古塔建筑类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存。
关键词 延庆寺 舍利塔 历史背景 建筑形制 价值分析
下载PDF
佛教装藏问题的研究
16
作者 郭萌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97,42,共8页
"装藏"是佛教造像仪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在造像或塔中装入圣物来赋予其神力的行为,佛经中已有将经咒装入塔像的说法。目前发现的最早装藏实例出现在吐蕃时期造像中,宋元时装藏的实例不断增多,到明清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本... "装藏"是佛教造像仪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在造像或塔中装入圣物来赋予其神力的行为,佛经中已有将经咒装入塔像的说法。目前发现的最早装藏实例出现在吐蕃时期造像中,宋元时装藏的实例不断增多,到明清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一方面从史料出发,探讨了装藏这一行为在佛教中的意义、要求和相关文献记载;另一方面结合实物资料,探讨了装藏的内容、分布区域以及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藏 舍利 造像量度经
下载PDF
“苏幕遮”舍利盒服饰探析
17
作者 陈安琪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7年第6期13-18,共6页
上世纪初,新疆出土了一枚舍利盒,盒身上一组服饰造型别致的乐舞图公诸于世,服饰风格独特,舞者造型与"苏幕遮"舞蹈资料记载相符,具有明显的西域服饰特点。论文将以舍利盒上的八名舞者做主线,系统分析其服饰。舞者服装、服饰有... 上世纪初,新疆出土了一枚舍利盒,盒身上一组服饰造型别致的乐舞图公诸于世,服饰风格独特,舞者造型与"苏幕遮"舞蹈资料记载相符,具有明显的西域服饰特点。论文将以舍利盒上的八名舞者做主线,系统分析其服饰。舞者服装、服饰有着非常独特,并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大长耳面具、与"蹀躞带"大有不同的"金宝带"、改良后的"弊膝"、神秘的"下甲"等服装、服饰,为西域服饰研究提供部分款式参考,其中提取的相关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舞蹈、舞台服饰提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幕遮 舍利盒 服饰
下载PDF
黑龙江宁安市白庙子村渤海时期石函清理简报
18
作者 赵湘萍 赵哲夫 +3 位作者 朱春雨 赵湘萍(绘图) 王庆芳(绘图) 关燕妮(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46,110,共4页
2008年4月21日,位于渤海上京城宫城西侧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白庙子村发现遗迹及遗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现场进行清理工作,发现了唐代渤海国的石函、丝织物、鎏金铜钗等遗物,确认其为与佛教相关的遗迹。
关键词 渤海上京城 石函 舍利函
原文传递
泾川舍利瘗埋再议
19
作者 吴荭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甘肃省泾川县作为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重镇,佛教文化发达,尤其重要的是,其地三次出土舍利,且各具特色,不仅为研究我国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更反映了中国舍利供养瘗埋制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意义重大。
关键词 泾川 舍利 瘗埋 变化
原文传递
甘肃武威市白塔寺遗址1999年的发掘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文斌 李明华 +2 位作者 王辉 李裕群 刘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69,共18页
The White Stupa Monastery in Wuwei is the site of a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of the Mongol Yuan period. In 1247, the Tibetan Sakya sent the Dharma-king Sakya Banzhida to Liangzhou to have talks with Koiten, son of Khan... The White Stupa Monastery in Wuwei is the site of a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of the Mongol Yuan period. In 1247, the Tibetan Sakya sent the Dharma-king Sakya Banzhida to Liangzhou to have talks with Koiten, son of Khan Ogedai of the Mongol Yuan government. The two parties reached a peaceful agreement on the affiliation of Tibet to China. In 1251, Sakya Banzhida passed away, and Koiten built for him a stupa in the White Stupa Monastery. So this temple constitutes a historical witness of the formal annexation of Tibet to the territory of China. The site is square in plan, measuring 420m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400m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The stupa is in the southwestern corner of the monastery. Its base left over rammed-earth remains five meters high. In plan it is shaped like a cross with folded corners. The rammed-earth stupa core was built in the 13^th century, and surfacing bricks used in repairs of Ming-Qing times remain on its northern side. Excavation shows that beneath the stupa foundations is a square platform, which was built of rammed pure loess in the 13^th century, and the surface was plastered in lime. In the Ming period, the platform was enlarged and surfaced in brick. To the north of the stupa, a ruined building was revealed to be of the Qing period. In the center of the monastery, a little to the north, is the area of halls and pavil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武威市 白塔寺遗址 塔基 地层堆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