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2 位作者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鲻 胃含物分析 摄食习性 食性转换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组成、生长、死亡特征的差异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金殿 卢伙胜 +1 位作者 朱立新 王学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mm,平均叉长215.4±62.9mm;体重范围8.0~809.0g,平均体重121.2±122.8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mm,平均叉长211.1±45.9ram;体重范围13.3~434.5g,平均体重101.1±72.6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雌、雄性比约为1.79:1,周年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各月性比波动于1.29:1—3.68:1;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但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进入性成熟季节的时间稍早;雌、雄群体的生长特性差异明显,生长参数K值分别为0.44a^-1和0.53a^-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2.41和1.97;雌、雄群体的死亡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73和3.01,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9和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长 死亡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多齿蛇鲻的种群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冬芳 董丽娜 +8 位作者 李永振 卢伟华 李希国 于杰 黄梓荣 艾红 朱文聪 崔科 李娜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87-1394,共8页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鲻 种群分析 遗传结构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水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5
4
作者 江艳娥 许友伟 +7 位作者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0,共9页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多齿蛇鲻 花斑蛇鲻 日轮 生长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多齿蛇鲻资源的进一步衰竭,而且也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综合考虑多齿蛇鲻的性成熟特征、当前可能的捕捞强度及经济效益,在有利于恢复资源又能保持相当产量的前提下,建议尽可能的降低捕捞强度的同时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的开捕体长由13.5cm增加至22.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鲻 生长参数 死亡系数 等渔获量曲线 开捕体长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放大网囊网目尺寸对南海多齿蛇鲻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鹏 杨吝 +1 位作者 张旭丰 谭永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8-481,共4页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 LY、渔获平均体重 WY和渔获平均年龄 TY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目尺寸放大后,在捕捞强度不变的情况下,YW/R、 LY、 WY、 TY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当前的捕捞死亡系数F越大,增幅越明显;YN/R,而的值却有所降低,降幅基本不受F的影响。F在0.4~3.0范围时,网目放大后多齿蛇鲻在年渔获尾数下降15%的情况下,产量反可增加11%~69%;同时 LY提高16%~30%、 WY提高31%~99%、 TY提高22%~50%。就39mm网目而言,F值为0.6时,多齿蛇鲻可获得最大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目放大 多齿蛇鲻 Beverton.Holt模型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食性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其永 杨甘霖 《水产学报》 CAS 1986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本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 本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其食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还兼食长尾类、短尾类和口足类。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对象(多齿蛇鲻或花斑蛇鲻)叉长的增加而增大。狗母鱼类周年均有摄食,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较高。它们的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肉食性相适应,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相近似,比大头狗母鱼的食性较凶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狗母鱼类 食性 食料生物组成 摄食强度 消化器官
下载PDF
方目网囊对蓝圆鲹和多齿蛇鲻的选择性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旭丰 杨吝 +1 位作者 谭永光 张鹏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26-32,共7页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 ,2 0 0 0年 1 1~ 1 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 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 (如蓝圆 鱼参)、圆形或近圆形 (如多齿蛇鲻 )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 ,且对...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鱼参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 ,2 0 0 0年 1 1~ 1 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 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 ,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 (如蓝圆 鱼参)、圆形或近圆形 (如多齿蛇鲻 )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 ,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5、5 0mm时 ,蓝圆鱼参的5 0 %选择体长 (L0 .5)分别为 1 2 1 2 2、1 2 8 77mm ;当网囊目大分别为 40、45、5 0mm时 ,多齿蛇鲻的L0 5分别为 1 2 4 1 2、1 2 6 75、1 3 9 3 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鱼参、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 ,发现 5 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好于 40、45mm目大的网囊 ,因此 ,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 5 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 ,同时建议将 1 5 0mm作为蓝圆鱼参、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目网囊 选择性 蓝圆Shen 多齿蛇鲻 网目尺寸 渔业资源保护 选择性捕捞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梓荣 陈作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56,共7页
根据2003年南沙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状况.结果表明,其渔获率、资源密度、资源量从1990~1993年的25.01kg/h、277.69kg/km2、24 031.19t变为2003年的... 根据2003年南沙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状况.结果表明,其渔获率、资源密度、资源量从1990~1993年的25.01kg/h、277.69kg/km2、24 031.19t变为2003年的7.13kg/h、93.14kg/km2、6 226.05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都是春季高于秋季,其密集分布水深,1990~1993年,春季为111~120m,秋季为101~110m,2003年,春季为131~140m,秋季为111~120m.渔获群体组成无论渔获体长范围和体长优势范围,都是1990~1993年比2003年大,目前渔获中Ⅰ龄鱼占多数,其现存资源量仅为原始资源量的25.21%,表明该鱼种资源已严重衰退.文中一并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鳎 资源变动 南沙群岛西南陆榘区
下载PDF
方目网囊对多齿蛇鲻的选择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旭丰 张鹏 +1 位作者 谭永光 杨吝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63-366,共4页
关键词 方目网囊 网目选择性 多齿蛇鲻 拖网
下载PDF
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梓荣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26-31,共6页
根据实施休渔前 1997~ 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资料 ,以及实施休渔后 2 0 0 0~ 2 0 0 2年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南海区 )最新资料 ,综合分析南海北部实施休渔前后多齿蛇鲻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实施休渔后 ,海南... 根据实施休渔前 1997~ 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资料 ,以及实施休渔后 2 0 0 0~ 2 0 0 2年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南海区 )最新资料 ,综合分析南海北部实施休渔前后多齿蛇鲻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实施休渔后 ,海南岛以东和北部湾多齿蛇鲻渔获率分别提高了 5 7.75%和 84 .38% ,并呈现出自然的季节变化 ,渔获群体一龄鱼以下比例减少 ,一龄鱼以上比例增加。并讨论了资源养护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渔 南海北部地区 渔获率 季节 多齿蛇鲻
下载PDF
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裕坚 易木荣 +5 位作者 李波 刘思杓 邱康文 沈春燕 何雄波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4,共9页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77.5 g,2018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6.5%和34.5%。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参数b的范围为3.03~3.42,表明春季群体主要呈正异速生长状态(b>3)。性成熟体长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雌性群体50%性成熟体长从2008年(19.0cm)至2018年(16.6cm)整体呈减小趋势,10年间减小比例为12.6%,其中,2011~2015年海上采样的样品对比显示,50%性成熟体长减小比例为3.8%。2008~2018年北部湾多齿蛇鲻的肥满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变化范围为1.09~1.29,渔港采样样品和海上采样样品的肥满度年际变化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物学特征 50%性成熟体长 肥满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多齿蛇鲻鳞片年轮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旭才 张其永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08-210,共3页
用能量散射仪测定了多齿蛇鲻鳞片不同部位的钙含量,发现鳞片上年轮处的钙含量比其它部位低,说明年轮形成与鱼体钙代谢有关,根据周年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多齿蛇鲻的生殖期为2~5月,鳞片上的年轮形成时间为3~6月,作者认为多齿蛇鲻的年轮是... 用能量散射仪测定了多齿蛇鲻鳞片不同部位的钙含量,发现鳞片上年轮处的钙含量比其它部位低,说明年轮形成与鱼体钙代谢有关,根据周年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多齿蛇鲻的生殖期为2~5月,鳞片上的年轮形成时间为3~6月,作者认为多齿蛇鲻的年轮是由于生殖季节鳞片上钙沉积量降低而形成,不是钙被重吸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鲻 鳞片 年轮 钙代谢
下载PDF
应用多模型推论估算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生长参数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刚 刘金殿 +2 位作者 冯波 颜云榕 卢伙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3-849,共7页
生长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中的关键参数,因而对目标鱼种选择合适的生长模型至关重要.本文以北部湾多齿蛇鲻为例,采用2006年12月至2009年7逐月采集的体长与年龄鉴定数据(n=2046),运用5个候选生长模型,利用最大似然法在加性误差... 生长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中的关键参数,因而对目标鱼种选择合适的生长模型至关重要.本文以北部湾多齿蛇鲻为例,采用2006年12月至2009年7逐月采集的体长与年龄鉴定数据(n=2046),运用5个候选生长模型,利用最大似然法在加性误差条件下估算生长参数,并通过模型近似解释率(R2adj)、根平均方差(RMSE)、赤井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检验模型拟合度.结果表明:在当前大样本的情况下,4种统计方法在模型拟合度排序上表现一致;多模型推论检验结果表明,Generalized VBGF获得足够的模型支持,并占到AIC权重的95.9%,可以独立描述多齿蛇鲻的体长与年龄的生长关系,生长方程为:Lt=578.49[1-e-0.051(t-0.14)]0.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蛇鲻 模型选择 多模型理论AIC权重 北部湾
原文传递
北部湾多齿蛇鲻繁殖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4 位作者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 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四季... 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 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四季均有分布,3—8月性成熟系数(Gonad somatic index, 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 774~158 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性成熟系数 繁殖力 初次性成熟体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