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白话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1
作者 杨春宇 张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元白话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接触面貌。目前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界对其研究可以说表现为从断代的静态描写到历时的动态描写,从文献的混同分析到分类对照考察,且逐渐兼顾汉语本身演变规律和语言融合因素的双...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元白话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接触面貌。目前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界对其研究可以说表现为从断代的静态描写到历时的动态描写,从文献的混同分析到分类对照考察,且逐渐兼顾汉语本身演变规律和语言融合因素的双重影响。不过研究成果虽多,但也存在研究广度欠缺、研究视域狭窄,对内在机制动因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站在长城地带北方话语言接触底层研究的视角上,认为“汉儿言语”并非某个朝代所独有,至少在魏晋南北朝以来不断发展递变,在长城内外已构成“汉儿言语联盟”。站在北方话发展历史的角度观照“汉儿言语”“辽代汉儿言语”“蒙式汉语”“满式汉语”等均是其不同时代的变体。理清这一汉语发展脉络,对我们认识汉语基础方言的演变、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白话 汉儿言语 长城地带北方话语言接触底层 汉语基础方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
下载PDF
从长城地带语言接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幽燕长城地带北方话的汉儿言语底层钩沉
2
作者 杨春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长城内外,是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化类型历史和谐共生的地域。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不仅对长城内外“城国”“行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该地域汉族与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间的接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长城内外,是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化类型历史和谐共生的地域。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不仅对长城内外“城国”“行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该地域汉族与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间的接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文章选取幽燕长城地带的汉儿言语底层为研究对象,钩沉历史表层、深层之个案,缀成系列,以窥该地域汉儿言语底层表象之一斑,进而尝试从地缘文化关系、借词关系、语言类型变异等角度进行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燕长城地带 汉儿言语 底层 语言接触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关于渤海国的“汉儿言语”
3
作者 杨春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粟末靺鞨建立的"海东盛国"渤海,是唐代在东北册封的朝贡国,其语言问题一直是治渤海史学家最敏感最棘手的课题之一。金毓黻、李强等认为渤海书面语为汉字;金在善谈及吏读;刘晓东认为渤海国语为靺鞨语,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 粟末靺鞨建立的"海东盛国"渤海,是唐代在东北册封的朝贡国,其语言问题一直是治渤海史学家最敏感最棘手的课题之一。金毓黻、李强等认为渤海书面语为汉字;金在善谈及吏读;刘晓东认为渤海国语为靺鞨语,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本稿结合语言接触与东北官话方言发展史的问题,提出渤海国通用口语本质应为"汉儿言语",是靺鞨族与北方汉族长期接触的产物,其在成就东北官话方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以后东北亚少数民族逐鹿中原语言文化立国的桔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语言接触 复层结构 靺鞨语 通用语 汉儿言语
下载PDF
《老乞大》书名另释
4
作者 杨春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第4期67-70,共4页
《老乞大》是高丽、李朝时代朝鲜半岛通用的一部颇具“汉儿言语”特征的汉语教科书。关于书名“老乞大”的释义,前贤虽有所论及,认为“老乞大”的“乞大”来源于达斡尔祖语、契丹语,“老契丹”是“中国通”之义,但未成定论。文章尝试通... 《老乞大》是高丽、李朝时代朝鲜半岛通用的一部颇具“汉儿言语”特征的汉语教科书。关于书名“老乞大”的释义,前贤虽有所论及,认为“老乞大”的“乞大”来源于达斡尔祖语、契丹语,“老契丹”是“中国通”之义,但未成定论。文章尝试通过朝鲜吏读的视角,做出另外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乞大》 汉儿言语 另释 吏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