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楚、秦的“士”与社会发展
被引量:
6
1
作者
蔡靖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6,共8页
春秋战国时代 ,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 ,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 ,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 ,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
春秋战国时代 ,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 ,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 ,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 ,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 ,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 ,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 ,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
秦
士
阶层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古代植物文化演变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342-9344,共3页
对我国古代植物文化的演变历程做简要的梳理和规律性总结,进而揭示出士人阶层与植物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植物文化
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
士人阶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孤独心态的表达与消解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若珺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孤独心态,而对这种心态的表达和消解,士人阶层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
中国
士人阶层
孤独心态
表达
消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江南儒生阶层与乡村伦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为中心的教育考察
被引量:
3
4
作者
尹逊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9-92,共4页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前紊乱,以余治为代表的儒生阶层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与破坏,融汇佛道思想,吸纳江南的民间信仰,将传统的儒生价值观通俗化与普及化,为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治
江南儒生阶层
乡村伦理秩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国用人政策及其成因探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冬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秦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秦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外籍人才
民族性格
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服妖”现象浅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郭小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0-43,共4页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摈弃世俗名教、怡情自然而为,士人对优雅从容的气质风度的追求三个角度对魏晋士人的群体诉求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士人
服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楚国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7
作者
李义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31-134,共4页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士阶层
形成
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胡汉文武合一统治集团的兴衰及其影响
8
作者
赵丽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西魏北周宇文泰创始的关陇集团是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适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要求。唐代仍处于民族融合时期,唐太宗继承前代政策,组成了以关陇集团、山东集团为主兼及胡族将领的统治支柱,扩大了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武则...
西魏北周宇文泰创始的关陇集团是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适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要求。唐代仍处于民族融合时期,唐太宗继承前代政策,组成了以关陇集团、山东集团为主兼及胡族将领的统治支柱,扩大了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武则天当政后,打压关陇、山东集团,发展进士科,进士新阶层遂取关陇、山东集团而代之。唐玄宗时在地方上又专任番将,唐代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由此分裂,成为唐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关陇集团
山东集团
进士阶层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宋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被引量:
1
9
作者
朱靖华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10,共6页
宋代的文化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相适应的.其社会特征已是无可挽回地滑向了下坡路的后期时代.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统一,并不像汉唐是在经过大规模农民暴动冲击了封建生产关...
宋代的文化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相适应的.其社会特征已是无可挽回地滑向了下坡路的后期时代.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统一,并不像汉唐是在经过大规模农民暴动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靠陈桥驿事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权术起家的,宋王朝并未真正触动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痼疾,其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延续或部分发展了唐代既有的政治经济成果,加以其封建专制机构的老化和运转、指挥不灵,更增强了其社会衰落的趋向.宋代文化的繁荣,并不是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所必由派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后期的社会结构变化(如庶族地主阶层占主导统治地位)和社会关系变化,以及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所致,特别是人民大众兴起的新思想、新内涵如'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自由取向和个性解放思想以及庶族士子诗词文中的关心民瘼、抨击时弊和爱国思想的酿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发展
不抑兼并
积贫积弱
冗官冗兵
庶族士子阶层
宋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婚姻方式之姊亡妹续探析
10
作者
宋冬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1-34,共4页
中国古代社会及少数民族中曾经流行姊亡妹续婚俗。直至宋代,这种婚姻形式在宋代士人阶层中仍然普遍存在,对此墓志不乏记载。其原因是多元的,尤为重要的是封建婚姻等级性的残留。
关键词
宋代
收继婚
婚姻方式
士人阶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被引量:
2
11
作者
郭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13,123,共9页
本文结合隋唐科举制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士”阶层的社会职责,揭示了白居易人生道路的显著个体特征,即“四高一转”。所谓“四高”,指其年寿高、官位高、人品高、心境高。所谓“一转”,指贬谪江州这一政治挫折,给其人生道路所带来的极为...
本文结合隋唐科举制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士”阶层的社会职责,揭示了白居易人生道路的显著个体特征,即“四高一转”。所谓“四高”,指其年寿高、官位高、人品高、心境高。所谓“一转”,指贬谪江州这一政治挫折,给其人生道路所带来的极为显著的转折变化,并深入分析了形成白居易人生道路之个体特征的主要原因。进而指出,白居易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出仕为官、经受过宦海浮沉而始终保持志节情操、从不因碌碌政务而丝毫放松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是一位年高德劭、望尊性达、并取得了杰出艺术成就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人生道路,突破了“但是诗人多薄命”的预言,但其后期时有重复庸常之作,难免耽酒享乐之俗,也是他为其寿高位隆而不得不付出的艺术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阶层
科举制
白居易
人生道路
个体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隐还是现——《三国演义》中文士全身之道的两难困境
12
作者
孟璇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4-88,共5页
文士阶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奇景,《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当时文士们的政治抱负、处事原则、个性特征以及人生轨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人尽皆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规劝,却疏于体认...
文士阶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奇景,《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当时文士们的政治抱负、处事原则、个性特征以及人生轨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人尽皆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规劝,却疏于体认文士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个人价值与天下国家深刻关联,故而"功成、名遂、身退"才是终极追求。以此观之,《三国演义》中的文士们大都未得全身:司马徽为代表的隐士们虽于乱世中得以保全性命,却空负才华未得施展,算不得全身;诸葛亮为代表的谋士们积极入世一展才华,又皆无法逃避自身的工具性价值而难求善终,更称不上全身。全身之道难得,究其根源,并非文士们无一例外地匮乏保身智慧,而在于中国古代政治现实与政治理想之间的重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之道
《三国演义》
文士阶层
诸葛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布迪厄“区分”视角下魏晋士人与古琴的阶级认同
13
作者
王羽
《黑河学刊》
2020年第3期126-128,共3页
从魏晋开始,古琴这种传统乐器逐渐脱离寻常百姓,转而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这使得普通百姓与古琴的关系日渐弱化,古琴最终成为士阶层特有的的阶级符号。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以下简称《区分》)一书中,揭示了阶级与文化趣...
从魏晋开始,古琴这种传统乐器逐渐脱离寻常百姓,转而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这使得普通百姓与古琴的关系日渐弱化,古琴最终成为士阶层特有的的阶级符号。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以下简称《区分》)一书中,揭示了阶级与文化趣味之间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差异在阶级建构中的意义。因此,立足布迪厄《区分》中的文化视角,分析魏晋时期士大夫与古琴的阶级认同关系之建立,探究古琴这在魏晋时期士阶层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阶层
场域
惯习
阶级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战国士阶层起源与演变考述
14
作者
钟云瑞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春期战国之际,政治上诸侯争霸导致上古三代贵族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士由此兴起。从文字训诂方面考究,士在先秦时代可能泛指掌管事务的中下层官吏。古代贵族教育注重文武兼备,士阶层来源于卿大夫阶层的降黜和下层庶...
春期战国之际,政治上诸侯争霸导致上古三代贵族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士由此兴起。从文字训诂方面考究,士在先秦时代可能泛指掌管事务的中下层官吏。古代贵族教育注重文武兼备,士阶层来源于卿大夫阶层的降黜和下层庶民的升迁。诸子百家作为士的典型代表,其执政理念虽异,但在"以道自任"的文化层面却一致,尤以儒墨两家论述显著。"游"是士的最大特点,即不附属于官僚政治系统,私门养客制度肇端于此。其在政治上的威胁性导致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便限制养士,《云梦秦简》的出土佐证了秦朝对士的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士阶层
以道自任
儒家
墨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士人阶层重组与言论清明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
4
15
作者
赵云泽
董翊宸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45,117,共17页
宋朝是帝制时代唯一不杀言官的朝代,也是古代社会中言论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这与宋代士人阶层的重组和言官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宋确立了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庶族及贫民入仕后替代了原来门阀作为官僚和知识阶层的构成主体,加之...
宋朝是帝制时代唯一不杀言官的朝代,也是古代社会中言论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这与宋代士人阶层的重组和言官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宋确立了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庶族及贫民入仕后替代了原来门阀作为官僚和知识阶层的构成主体,加之对台谏、太学、邸报等制度的改善及对文官优渥待遇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士人阶层从内心修为到实践济世的家国主体意识,达到了帝制时代士大夫治国的一个巅峰。士人阶层的重组不仅对当世舆论生态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大量士人下沉民间,理学鼎盛,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阶层
台谏制度
官报制度
太学生运动
民间歌谣
原文传递
春秋战国时“君子比德于玉”观产生原因刍议
16
作者
覃璇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1期266-272,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尤为华丽的篇章,该时期的玉器不仅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而且其"君子比德于玉"的玉文化富有深刻的内涵。它在春秋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儒家学派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并产生了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尤为华丽的篇章,该时期的玉器不仅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而且其"君子比德于玉"的玉文化富有深刻的内涵。它在春秋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儒家学派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文献为依托,研究以玉比德观念的理论依据,探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社会大变革引发的社会阶层变化、人本意识觉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比德
士
原文传递
题名
楚、秦的“士”与社会发展
被引量:
6
1
作者
蔡靖泉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6,共8页
文摘
春秋战国时代 ,士阶层处于急剧壮大和急剧变化之中 ,并且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由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可知 ,楚、秦两国都在春秋初年形成了较完备的阶级结构并出现了士阶层 ,但因两国的地理条件、人文生态和发展路线等诸多不同 ,两国士阶层的人员构成、人口数量、经济状况、文化素质也有别 ,对本国乃至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大不一样。楚士人多才高、用于晋而事于秦 ,为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秦王朝的统一和统一而稳固、强盛而昌明的汉帝国的创建 。
关键词
楚
秦
士
阶层
社会发展
Keywords
Chu State
Qin State
scholar
stratum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古代植物文化演变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元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342-9344,共3页
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4003)
文摘
对我国古代植物文化的演变历程做简要的梳理和规律性总结,进而揭示出士人阶层与植物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植物文化
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
士人阶层
Keywords
Plant culture
Evolu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cholar stratum
分类号
Q941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孤独心态的表达与消解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若珺
机构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出处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文摘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孤独心态,而对这种心态的表达和消解,士人阶层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
中国
士人阶层
孤独心态
表达
消解
Keywords
China
the
scholar stratum
mood of loneliness
expression
releas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江南儒生阶层与乡村伦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为中心的教育考察
被引量:
3
4
作者
尹逊才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9-92,共4页
文摘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前紊乱,以余治为代表的儒生阶层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与破坏,融汇佛道思想,吸纳江南的民间信仰,将传统的儒生价值观通俗化与普及化,为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余治
江南儒生阶层
乡村伦理秩序
Keywords
Yu Zhi
Confucian
scholar
's
stratum
in the South of China
Rural ethics order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国用人政策及其成因探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冬妮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出处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文摘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秦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关键词
秦国
外籍人才
民族性格
士
Keywords
the Qin state
foreign talents
national character
the
stratum
of
scholar
s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服妖”现象浅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郭小文
机构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出处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0-43,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服妖’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尚研究”(15YJC760034)
文摘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摈弃世俗名教、怡情自然而为,士人对优雅从容的气质风度的追求三个角度对魏晋士人的群体诉求加以分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士人
服妖
Keywords
Wei-Jin North-South Period
stratum
of
scholar
s
Fu Yao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J523.5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楚国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7
作者
李义芳
机构
长江大学文学院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31-134,共4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2Y004)
文摘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关键词
楚国
士阶层
形成
影响
Keywords
Chu state
scholar stratum
formation
influence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胡汉文武合一统治集团的兴衰及其影响
8
作者
赵丽云
机构
贺州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出处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文摘
西魏北周宇文泰创始的关陇集团是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适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要求。唐代仍处于民族融合时期,唐太宗继承前代政策,组成了以关陇集团、山东集团为主兼及胡族将领的统治支柱,扩大了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武则天当政后,打压关陇、山东集团,发展进士科,进士新阶层遂取关陇、山东集团而代之。唐玄宗时在地方上又专任番将,唐代胡汉文武合一的统治集团由此分裂,成为唐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唐朝
关陇集团
山东集团
进士阶层
民族融合
Keywords
Tang Dynasty
Guanlong Group
Shangdong Group
Jin-shi(
scholar
s)
stratum
national integration.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宋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被引量:
1
9
作者
朱靖华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出处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10,共6页
文摘
宋代的文化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相适应的.其社会特征已是无可挽回地滑向了下坡路的后期时代.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统一,并不像汉唐是在经过大规模农民暴动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靠陈桥驿事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权术起家的,宋王朝并未真正触动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痼疾,其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延续或部分发展了唐代既有的政治经济成果,加以其封建专制机构的老化和运转、指挥不灵,更增强了其社会衰落的趋向.宋代文化的繁荣,并不是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所必由派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后期的社会结构变化(如庶族地主阶层占主导统治地位)和社会关系变化,以及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所致,特别是人民大众兴起的新思想、新内涵如'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自由取向和个性解放思想以及庶族士子诗词文中的关心民瘼、抨击时弊和爱国思想的酿成.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发展
不抑兼并
积贫积弱
冗官冗兵
庶族士子阶层
宋代
Keywords
disequilibrium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growing poverty and weakness
idle officers and soldiers
stratum
of commoners and
scholar
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婚姻方式之姊亡妹续探析
10
作者
宋冬霞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
出处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1-34,共4页
文摘
中国古代社会及少数民族中曾经流行姊亡妹续婚俗。直至宋代,这种婚姻形式在宋代士人阶层中仍然普遍存在,对此墓志不乏记载。其原因是多元的,尤为重要的是封建婚姻等级性的残留。
关键词
宋代
收继婚
婚姻方式
士人阶层
Keywords
Song Dynasty
Marriage and Succeeded Marriage
Ways of Marriage
stratum
of
scholar
s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被引量:
2
11
作者
郭杰
机构
深圳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13,123,共9页
文摘
本文结合隋唐科举制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士”阶层的社会职责,揭示了白居易人生道路的显著个体特征,即“四高一转”。所谓“四高”,指其年寿高、官位高、人品高、心境高。所谓“一转”,指贬谪江州这一政治挫折,给其人生道路所带来的极为显著的转折变化,并深入分析了形成白居易人生道路之个体特征的主要原因。进而指出,白居易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出仕为官、经受过宦海浮沉而始终保持志节情操、从不因碌碌政务而丝毫放松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是一位年高德劭、望尊性达、并取得了杰出艺术成就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人生道路,突破了“但是诗人多薄命”的预言,但其后期时有重复庸常之作,难免耽酒享乐之俗,也是他为其寿高位隆而不得不付出的艺术代价。
关键词
“士”阶层
科举制
白居易
人生道路
个体特征
Keywords
"
scholar
"
stratum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aiJuyi
life pa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隐还是现——《三国演义》中文士全身之道的两难困境
12
作者
孟璇
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4-88,共5页
文摘
文士阶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奇景,《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当时文士们的政治抱负、处事原则、个性特征以及人生轨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人尽皆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规劝,却疏于体认文士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个人价值与天下国家深刻关联,故而"功成、名遂、身退"才是终极追求。以此观之,《三国演义》中的文士们大都未得全身:司马徽为代表的隐士们虽于乱世中得以保全性命,却空负才华未得施展,算不得全身;诸葛亮为代表的谋士们积极入世一展才华,又皆无法逃避自身的工具性价值而难求善终,更称不上全身。全身之道难得,究其根源,并非文士们无一例外地匮乏保身智慧,而在于中国古代政治现实与政治理想之间的重大差距。
关键词
全身之道
《三国演义》
文士阶层
诸葛亮
Keywords
the way to maintain oneself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The
stratum
of
scholar
s
Zhu geliang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布迪厄“区分”视角下魏晋士人与古琴的阶级认同
13
作者
王羽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黑河学刊》
2020年第3期126-128,共3页
文摘
从魏晋开始,古琴这种传统乐器逐渐脱离寻常百姓,转而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这使得普通百姓与古琴的关系日渐弱化,古琴最终成为士阶层特有的的阶级符号。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以下简称《区分》)一书中,揭示了阶级与文化趣味之间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差异在阶级建构中的意义。因此,立足布迪厄《区分》中的文化视角,分析魏晋时期士大夫与古琴的阶级认同关系之建立,探究古琴这在魏晋时期士阶层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士阶层
场域
惯习
阶级认同
Keywords
scholar
s
stratum
Field
Habituation
Class identity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战国士阶层起源与演变考述
14
作者
钟云瑞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文摘
春期战国之际,政治上诸侯争霸导致上古三代贵族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士由此兴起。从文字训诂方面考究,士在先秦时代可能泛指掌管事务的中下层官吏。古代贵族教育注重文武兼备,士阶层来源于卿大夫阶层的降黜和下层庶民的升迁。诸子百家作为士的典型代表,其执政理念虽异,但在"以道自任"的文化层面却一致,尤以儒墨两家论述显著。"游"是士的最大特点,即不附属于官僚政治系统,私门养客制度肇端于此。其在政治上的威胁性导致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便限制养士,《云梦秦简》的出土佐证了秦朝对士的严格控制。
关键词
战国
士阶层
以道自任
儒家
墨家
Keywords
Warring States Period
stratum
of
scholar
undertake Dao
Confucian
Mohist School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士人阶层重组与言论清明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
4
15
作者
赵云泽
董翊宸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45,117,共17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播思想史与古典文献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18XNLG07)
文摘
宋朝是帝制时代唯一不杀言官的朝代,也是古代社会中言论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这与宋代士人阶层的重组和言官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宋确立了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庶族及贫民入仕后替代了原来门阀作为官僚和知识阶层的构成主体,加之对台谏、太学、邸报等制度的改善及对文官优渥待遇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士人阶层从内心修为到实践济世的家国主体意识,达到了帝制时代士大夫治国的一个巅峰。士人阶层的重组不仅对当世舆论生态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大量士人下沉民间,理学鼎盛,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士人阶层
台谏制度
官报制度
太学生运动
民间歌谣
Keywords
scholar
-official
stratum
Taijian system
official newspaper system
Tai student movement
folk songs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春秋战国时“君子比德于玉”观产生原因刍议
16
作者
覃璇
机构
湖南省博物馆
出处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1期266-272,共7页
文摘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尤为华丽的篇章,该时期的玉器不仅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而且其"君子比德于玉"的玉文化富有深刻的内涵。它在春秋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儒家学派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文献为依托,研究以玉比德观念的理论依据,探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社会大变革引发的社会阶层变化、人本意识觉醒等。
关键词
君子
比德
士
Keywords
gentleman
comparison to virtue
the
stratum
of
scholar
s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楚、秦的“士”与社会发展
蔡靖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国古代植物文化演变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李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孤独心态的表达与消解
王若珺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晚清江南儒生阶层与乡村伦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为中心的教育考察
尹逊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秦国用人政策及其成因探析
刘冬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服妖”现象浅析
郭小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楚国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李义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唐代胡汉文武合一统治集团的兴衰及其影响
赵丽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宋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朱靖华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宋代婚姻方式之姊亡妹续探析
宋冬霞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郭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隐还是现——《三国演义》中文士全身之道的两难困境
孟璇
《昭通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布迪厄“区分”视角下魏晋士人与古琴的阶级认同
王羽
《黑河学刊》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战国士阶层起源与演变考述
钟云瑞
《韶关学院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宋代士人阶层重组与言论清明格局的形成
赵云泽
董翊宸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原文传递
16
春秋战国时“君子比德于玉”观产生原因刍议
覃璇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