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d-term follow-up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for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umbar spine
1
作者 Pei-Nan Zhang Xin-Ming Yang Guang Xue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年第9期19-23,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efficacy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efficacy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umbar spine.Method:156 cases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80)and combined group(n=76)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The combined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The operative indexes and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time of landing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mbined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VAS score,ODI index,Cobb angle and Frankel grade of nervous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3 months and 36 months of treatment(P<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same tim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and 36 months of treatment(P>0.05).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the lesion in both groups.The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 healed and the screw-rod system was well fixed.Conclusion: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are effective,with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trauma,which are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Posterior debridement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Curative effect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练 林旭 +4 位作者 吴超 谭伦 钟泽莅 曾俊 胡海刚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皮下钉棒系统内固定(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组(19例)和INFIX组(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 目的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皮下钉棒系统内固定(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组(19例)和INFIX组(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经皮空心螺钉组少于INFIX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皮空心螺钉组多于INFIX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经皮空心螺钉组低于INFIX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临床疗效相当,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存在术中透视次数较多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手术 经皮空心螺钉 经皮钉棒系统
下载PDF
枢椎支点螺钉在寰枢椎钉棒固定中复位能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3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廖英强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6-3120,共5页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其增加复位能力的程度尚不清楚。目的:测试枢椎支点螺钉的复位能力,并与普通螺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颅颈标本,切除双侧侧块关节囊、寰齿关节囊及横韧带制成寰枢椎失稳模型,每具标本枢椎双侧均依次进行3种内固定:植入单轴枢椎支点螺钉(A组)、多轴枢椎支点螺钉(B组)及普通螺钉(C组),将柔性超薄式薄膜压力传感器置于寰齿前间隙,置入2根相同曲度连接棒,模拟提拉复位,获取寰齿前间隙压力,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A-C组标本寰齿前间隙压力分别为(97.59±8.58),(60.43±5.09),(22.74±0.81)N,3组间寰齿前间隙压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51.60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颈椎后路螺钉,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可提升复位能力,且单轴枢椎支点螺钉相较于多轴枢椎支点螺钉提升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复位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支点螺钉 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寰枢椎脱位 复位能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余玉珍 孔来法 丁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8%,对照组死亡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骨折区域的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白亮 陈勇 +4 位作者 李伟 张雷 赵耀伟 曾庆亮 庄全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科采用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7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从前外侧入路钝性分离三层腹肌,并在腰大肌前间隙显露椎间隙,一期植入融合器及单侧螺钉及复位棒。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双侧椎间孔高度、椎管横截面面积,术前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26.3%(20/76):术中4例节段动脉损伤出血,经过压迫止血及使用止血材料后出血停止;术后4例大腿前方疼痛,4例交感神经链损伤,对症及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1~3个月后均缓解;8例融合器下沉,延长卧床休息时间等治疗,术后复查亦稳定融合。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1.1±0.2)cm,明显高于术前(0.7±0.2)cm(t=-11.654,P=0.000);术后1周椎间孔高度左侧(2.1±0.2)cm,右侧(2.0±0.3)cm,均明显高于术前左侧(1.7±0.2)cm和右侧(1.6±0.3)cm(t=-13.748,P=0.000;t=-9.688,P=0.000);术后1周椎管横截面面积(1.4±0.2)cm^(2),明显大于术前(0.9±0.3)cm^(2)(t=-16.317,P=0.0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0)。结论 OLIF一期联合前外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置钉固定安全高效,骨融合率高,为腰椎退变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钉棒系统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波 俞霆钧 +1 位作者 徐婷 刘双来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传统横向固定治疗,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运动及感觉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位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开感染、骨盆环不稳定、骨折不愈合及术后慢性疼痛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维持骨盆后环纵向稳定性,降低致残率,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 骨盆后环纵向骨折 不稳定骶骨骨折 腰骶髂钉棒系统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及对JOA、ODI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申雨坤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5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长节段组(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和短节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长节段组(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和短节段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减小,腰椎前凸角度均增大,且长节段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且长节段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各有优劣势,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够提高脊柱功能,改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度,而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这就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 短节段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 退变性脊柱侧弯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血栓的效果
8
作者 黄俊利 柴必栋 +1 位作者 柯丽秀 张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胸腰椎骨折术后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60例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胸腰椎骨折术后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60例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治疗1 d、治疗2周后的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凝血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栓形成率为3.75%(3/80),低于对照组的13.75%(11/80);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1 d后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瘀斑面积、肿胀情况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全血D-二聚体(D-D)、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进而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预防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 疏血通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钙 血栓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内固定术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9
作者 黄忠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组)和观察组(手术治疗组),...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组)和观察组(手术治疗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即要求患者卧床休息2-3个月,在其背部放置软枕,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入院时、伤后3个月和伤后12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入院时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3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伤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本组入院时高度,Cobb角小于本组入院时的大小(P<0.05),但对照组不同阶段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入院时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3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伤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本组入院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入院时评分(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68.29%(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可以在促进椎体高度恢复的同时重建脊椎的稳定性,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脊椎功能恢复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优势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腰椎段骨折 后路切开骨折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椎体前缘高度 COBB角 疼痛评分
下载PDF
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晓天 陈农 +2 位作者 潘福根 刘佐庆 何小健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 :探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选择性应用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治疗1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观察患者的... 目的 :探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选择性应用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治疗1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Matta复位标准及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35 ml,平均18 ml。术后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5周。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最终均恢复正常。Matta复位标准结果 ,优7例,良5例,中2例。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50±8.05)分,其中优5例,良7例,中2例。结论 :应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固定前环创伤小、复位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钉棒系统
下载PDF
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11
作者 龙浩 肖杰 +4 位作者 邹伟 吴陈 张洋 冯明星 符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进行治...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18个月)并复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及最后一次随访Frankel分级、伤椎前缘高度、椎管狭窄程度及Cobb角的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41.5±3.7)%恢复至(90.6±2.3)%,椎管狭窄程度由术前(29.3±6.5)%降至(5.5±1.6)%,Cobb角由(29.4±8.3)°降至(5.3±1.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rankel神经功能障碍分类显著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图片显示椎体高度恢复好,植骨分布均匀,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椎管内骨块复位;术后随访12个月影像学图片显示植骨均愈合,椎体高度保持好,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矫正角度丢失现象;随访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置钉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后路
下载PDF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5
12
作者 唐少龙 黄庆华 +4 位作者 蒋会平 吴罗根 周文华 曹华敏 陈大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2个月明显缓解;1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结论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两种后路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3
作者 唐少龙 黄庆华 +4 位作者 吴罗根 周文华 曹华敏 陈大勇 袁野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微型钛板固定 螺杆系统固定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9
14
作者 蒲川成 冉学军 +2 位作者 邓长青 覃勇志 周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490-491,494,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再次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钉、断棒。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撑开复位后致骨折椎体"蛋壳样"变,未植骨填充所导致的前柱不实、后柱植骨融合不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安置不当内部自身产生较大的应力及术后脊柱负重过早是钉棒松动、断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伤椎前后柱进行充分植骨,提高椎体的骨性愈合速度和质量,及尽可能保留后柱小关节结构,增加脊柱稳定性,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体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手术翻修
下载PDF
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鹰飞 赵宙 杨艳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4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4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后路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Cobb角测定值及丢失情况,椎管狭窄程度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引流量均显著的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Cobb角丢失度显著的低于后路组患者(P<0.05)。术后1周、1年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前路组的前后径、横断面积值显著的优于后路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间的ASIA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IA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较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等术中情况复杂一些,但是术后Cobb角丢失度小,椎管狭窄程度小,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选择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爆裂性骨折 前路内固定器系统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赞 张贤鹏 +1 位作者 菅凤增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矫形协会评分(JOA)、钱氏线(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患者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螺钉-钛棒系统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17
作者 胡勇 赵红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钉板系统
下载PDF
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新生 陈立言 李佛保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疗效。方法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3例。C1-2脱位7例,肿瘤2例,C1Jefferson骨折并横韧带断裂及C2齿突及椎弓骨折脱位各1例。9... 目的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疗效。方法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3例。C1-2脱位7例,肿瘤2例,C1Jefferson骨折并横韧带断裂及C2齿突及椎弓骨折脱位各1例。9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表现。根据JOA评分平均为13.9分。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和MRI检查。结果10例C1采用经后弓和侧块固定,1例直接侧块固定。C2经椎弓根固定。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无并发症。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固定C1-2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多轴螺钉-棒系统 固定 后路
下载PDF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昊 肖延河 +4 位作者 陈峰 司枫 杜发会 姜涛 张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1期6-7,共2页
目的对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笔者选取了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其中68例为男,42例为女性,年龄为14~83岁,平均(46.16±7.2)岁... 目的对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笔者选取了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其中68例为男,42例为女性,年龄为14~83岁,平均(46.16±7.2)岁,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度有了显著的改善(P<0.05),且脊髓神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钉棒系统 胸腰段脊椎 骨折
下载PDF
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军 杨群 +1 位作者 张锐 姜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4-918,共5页
背景:腰椎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破坏明显、神经症状显著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应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 背景:腰椎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破坏明显、神经症状显著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应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18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2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另外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8个月;(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下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术后不同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在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稳定,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等;(4)提示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脊柱融合 可滑动钉棒系统 内固定 植骨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