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和白花丹参对黄芩化感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洁 王晓 +3 位作者 刘建华 刘伟 李佳 代雨露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30-34,共5页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0.1、0.5、1.0、5.0 g/L)的1年生、2年生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出相...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0.1、0.5、1.0、5.0 g/L)的1年生、2年生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影响趋势,即低浓度时促进种子萌发,随浓度增加化感抑制作用增强,浓度为5 g/L时抑制作用强烈。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率的化感指数绝对值小于丹参。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幼苗苗高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影响趋势,高浓度时对幼苗鲜重的抑制作用较为强烈。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幼苗苗高和鲜重的化感指数绝对值小于丹参。丹参和白花丹参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且白花丹参对黄芩的化感潜力小于丹参。该研究比较了丹参和白花丹参对黄芩的化感效应,可为优化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丹参 丹参 黄芩 化感效应
下载PDF
不同产地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19种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胜男 李艳荣 李守拙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以黄芩中1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例为指标,考察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的差异,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C-C_(18)柱(4.6mm×250mm,5μm,Agilent)、梯度洗脱方法进行色谱分离,以面积归一化法分析... 目的:以黄芩中1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例为指标,考察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的差异,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C-C_(18)柱(4.6mm×250mm,5μm,Agilent)、梯度洗脱方法进行色谱分离,以面积归一化法分析赤峰、山东野生和不同栽培期黄芩中1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赤峰、山东野生黄芩和栽培黄芩均含有19种黄酮类成分;野生黄芩与不同年份的栽培黄芩以及不同地区的黄芩比较,1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例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药材中成分的含量比例和产地均应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含量比例 面积归一化法 差异
下载PDF
黄芩抗糖尿病作用与机制的近十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徐锋 陈滕 +3 位作者 汪祖华 石慧 俸婷婷 周英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42-348,共7页
黄芩及其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野黄芩苷等)均有显著的抗糖尿病作用。本文从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保护胰岛β细胞等方面对黄芩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黄芩可通过影响肝脏中多种... 黄芩及其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野黄芩苷等)均有显著的抗糖尿病作用。本文从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保护胰岛β细胞等方面对黄芩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黄芩可通过影响肝脏中多种酶的活性、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干预糖的吸收、调节脂代谢及肠道菌群和肠道代谢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此外,黄芩还能改善糖尿病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并能调控糖尿病肝脏和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从抗凋亡和抗炎角度保护胰岛β细胞。目前黄芩抗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对于黄芩整体及其含有的其他大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较少,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阐明,以利于黄芩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糖尿病 药效物质基础 糖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抗氧化途径 保护胰岛β细胞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茵栀黄颗粒中14个化学成分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玉姗 刘谢英 +1 位作者 姚新成 罗莉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29-1238,共10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市售茵栀黄颗粒中新绿原酸、绿原酸、京尼平苷、1,3-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芩苷、滨蒿内酯、汉黄芩素、黄芩素、汉黄芩苷及千层纸素A共14个化学...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市售茵栀黄颗粒中新绿原酸、绿原酸、京尼平苷、1,3-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芩苷、滨蒿内酯、汉黄芩素、黄芩素、汉黄芩苷及千层纸素A共14个化学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25 nm,进样量20μL。结果:茵栀黄颗粒中上述14个化学成分均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精密度(RSD<2.5%)、稳定性(RSD<2.5%)和重复性(RSD<2.5%)良好,平均回收率(n=9)在95.0%~105.0%范围内,RSD在0.8%~3.1%范围内。8批样品中上述14个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35~0.653、2.228~2.717、5.171~5.833、0.216~0.274、0.618~0.827、0.323~0.452、0.163~0.386、0.511~0.685、68.515~77.164、0.013~0.018、0.206~1.356、0.797~1.915、0.174~0.786、0.035~0.136 mg·g^-1。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茵栀黄颗粒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颗粒 茵陈 栀子 黄芩 金银花 新绿原酸 绿原酸 京尼平苷 二咖啡酰奎宁酸 木犀草苷 黄芩苷 滨蒿内酯 汉黄芩素 黄芩素 汉黄芩苷 千层纸素A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活性作用的虚拟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商倩 刘巍 +4 位作者 徐为人 刘鹏 刘冰妮 韩英梅 汤立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利用理论对接方法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黄芩中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元及其苷),收集现有靶标的晶体结构,利用Schrdinger软件进行计算,以分级标准评价选择性。结果文献报道黄芩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共26... 目的利用理论对接方法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黄芩中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苷元及其苷),收集现有靶标的晶体结构,利用Schrdinger软件进行计算,以分级标准评价选择性。结果文献报道黄芩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共26种,其中与苷元及其苷类化合物对接结果相符的个数分别为9个和25个。表明苷元及其苷类化合物的靶标选择性与虚拟评价有差异,苷类化合物的结果与文献更接近。结论说明虚拟评价技术对于中药复杂作用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苷元与苷类化合物体内作用效果相似,而体内代谢是药物虚拟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酮类化合物 虚拟评价
原文传递
陇西黄芩种苗分级移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鑫 姚彦斌 +4 位作者 张玉云 徐永强 张金文 郭强强 田永衍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为改变当前黄芩种苗质量标准模糊不清的问题,在陇西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当地黄芩种苗进行分级研究,为系统的黄芩标准化种植奠定基础。方法将黄芩种苗按照根粗、根长依次分为一级苗(根长>15 cm,直径3~5 cm)、二级苗(根长10~15 ... 目的为改变当前黄芩种苗质量标准模糊不清的问题,在陇西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当地黄芩种苗进行分级研究,为系统的黄芩标准化种植奠定基础。方法将黄芩种苗按照根粗、根长依次分为一级苗(根长>15 cm,直径3~5 cm)、二级苗(根长10~15 cm,直径3~5 cm)、三级苗(根长8~<10 cm、直径2~<3 cm)和未分级苗,观测不同种苗移栽后田间出苗率、生长状况及药用部位(根部)的亩产量、产籽量和根长、根质量、根粗情况,并对黄芩种苗分级移栽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实效分析。结果不论是出苗率、根部分支数、田间株高、亩产量、产籽量还是根质量、根粗均表现为一级苗最好,其次为二级苗,未分级苗为第三,三级苗最差。结论本试验关于黄芩种苗的分级处理方案符合陇西黄芩生产实际,并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将本研究种苗分级处理方案确定为陇西同类地区黄芩生产种苗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种苗 分级移栽 陇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