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被引量:2
1
作者 Graeme J. Hankey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预防 复发 血管疾病
下载PDF
基于主次屏障的化工装置事故根因分析及“双预”机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清 张玉倩 +1 位作者 郑威 马佳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双重预防机制(“双预”)是当前国内危化品领域正在广泛推行的一种风险管控系统,但目前缺乏底层和运行层面的理论架构,更缺乏以根因分析(RCA)结果来指导实施“双预”的方法工具,为此,提出“主-次”屏障理论与事件与原因因素分析(ECF)相... 双重预防机制(“双预”)是当前国内危化品领域正在广泛推行的一种风险管控系统,但目前缺乏底层和运行层面的理论架构,更缺乏以根因分析(RCA)结果来指导实施“双预”的方法工具,为此,提出“主-次”屏障理论与事件与原因因素分析(ECF)相结合的可视化主-次屏障(VPSB)模型。ECF作为一种典型的RCA技术,由特定主/次屏障失效模式组成灾害事件的致因路径,为VPSB建模提供可视化框图。应用该模型对英国石油BP公司的Texas爆炸中的典型事故场景进行隐患识别和RCA,获得“双预”相关管理措施的具体失效模式,通过与美国化学品安全委员会(CSB)和英国石油(BP)公司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CSB和BP公司将人的不安全动作作为直接原因开展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管理上,并将根本原因宏观地总结为安全主管失职和操作工违规作业,而VPSB模型则关注的是对重大事故隐患本身和工艺过程的管理,用描述具体的次屏障失效模式来突出管理系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在机械完整性管理上的问题最多,且主要是由于管理措施未被合规执行。这为企业优化“双预”的相关工作内容提供了重点整改方向和可操作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主-次屏障(VPSB)模型 化工装置 根因分析(RCA) 双重预防机制 事件与原因因素分析(ECF) 事故场景
下载PDF
上海安亭镇社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3
作者 蒋玉婷 薛晨昱 +2 位作者 周治彤 李觉 沈志萍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对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系统中2018年1月至12月纳入的高血压患者4488例,其中男性2075例(46.2%),女性2413例(53.8%),平均年龄(69.76±6.80)岁。根...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对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系统中2018年1月至12月纳入的高血压患者4488例,其中男性2075例(46.2%),女性2413例(53.8%),平均年龄(69.76±6.80)岁。根据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分为服药组(910例)与不服药组(3578例)。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记录随访中出现的临床终点事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评价服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服药组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下降(RR=0.38,95%CI:0.21~0.66,P=0.001;RR=0.29,95%CI:0.15~0.55,P<0.001和RR=0.19,95%CI:0.07~0.51,P=0.001),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RR=22.66,95%CI:1.9~266.93,P=0.013)。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总体上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且未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结论尚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事件 一级预防
下载PDF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ac events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 effects of atenolol and enalapril
4
作者 吴宁 范中杰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8期26-3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s of beta blocker (atenolol) and ACE inhibitor (enalapril)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the main cardiac complication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1106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s of beta blocker (atenolol) and ACE inhibitor (enalapril)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the main cardiac complication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1106 cases of AMI from 7 hospitals in the Beijing area were collected and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C), atenolol (group A), and enalapril (group E). Drugs for investigation were administered 2 4 weeks after the onset of AMI, and the subjec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dian period of 19 months.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spirin 50 mg/day. The end points of observation were cardiac events and non cardiac events. Cardiac events included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heart failure death, total cardiac deaths, and myocardial re infarction. Results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tible. Sixty six cardiac events (6.0%) occurred. Comparing with group C, the rate of SC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68% in group A after atenolol treatment for 28 months. Both atenolol and enalapr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hereas in group C the LVEF did not change during the follow up period. There was obvious decreasing tendency of the survival curve in group C,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Totally drugs decrease one cardiac death‰/month. But the rate of myocardial re infarction was the same in the three groups.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r heart rate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Both atenolol and enalapril (domestic products) are beneficial to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CD and heart failure death after AMI, but not to re infarction. Both drugs should be continued for a prolonged period to be effective. Drugs given 2 4 weeks after acute stage are also effective, with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revention eventS and secondary
原文传递
Clinical follow up of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CAD) implanted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5
作者 Xiaofeng Zhang Yong Tang +1 位作者 Genshan Ma Zhong Che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3年第4期329-335,共7页
Background: Drug-eluting stents (DES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estenosis rates. However, minimal data on the follow up results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CAD) treated with DESs exist. This study was to ... Background: Drug-eluting stents (DES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estenosis rates. However, minimal data on the follow up results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CAD) treated with DESs exist.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year prognosis of PCAD implanted with DES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282 patients with PCAD, of which 177 implanted with DESs and 105 prescribed medicine alone were enrolled and analyze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 and the use of medicatio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medicine alone,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DESs had higher ratios of males than females, they also ha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multi-vessel disease, higher values of cardiac troponin I, longer hospital stays, higher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use (all P β-blockers and statins use during follow-up, they had higher ratios of recurrent angina and composite MACEs during one-year follow- up (all P y syndrome (OR 1.716, 95% CI: 1.011 - 2.913)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R 2.539, 95% CI: 1.180 - 5.463) predict MACEs in a one-year follow-up among patients with PCAD. Conclusions: PCAD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DESs have more unstable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higher MACEs during a one-year follow-up period, though they were prescribed higher ratios of optimal therapeutic medicine. Further enhanced strategies should be made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ptimal Medicine Therap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董立丽 刘百巍 解影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4期82-85,共4页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9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9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FIB(3.85±0.58)g/L高于对照组的(2.86±0.25)g/L,NIHSS评分(8.29±0.12)分低于对照组的(9.28±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517>0.05);治疗后,对照组MBI评分为(78.15±4.58)分,试验组为(88.61±2.80)分,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59,P=0.000<0.05)。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P=0.965>0.05);治疗后,对照组FMA-UE评分为(35.38±2.28)分,试验组为(49.58±2.40)分,试验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08,P=0.000<0.05)。试验组患者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13%(1/47)低于对照组的23.40%(1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53,P=0.002<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试验组为2.13%(1/4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预后效果极佳,并且还能够达到预防复发的效果,为此类疾病的康复方面开拓了发展方向,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脑梗死 心脑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病人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潘楚梅 熊碧文 +4 位作者 张琢玉 汤昌连 张雪 王涓 刘幼文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9期3104-3108,共5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导,随访1年,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1年后治疗依从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结果]1年后,试验组病人治疗依从性评分为:服药依从性(3.63±0.93)分,改善生活方式依从性(2.75±0.84)分,控制体重依从性(0.54±0.50)分,定期复诊依从性(0.79±0.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1分±1.25分,2.48分±1.05分,0.44分±0.50分,0.65分±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1年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7.4%、91.4%、83.9%,高于对照组(63.5%、76.5%、58.8%),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为15.1%,低于对照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促进PCI术后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改善病人治疗依从性,提高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延续护理 二级预防 依从性 冠心病事件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血管危险事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爱明 张冬梅 +5 位作者 翟建英 高永红 朱海燕 赵明镜 李本志 王硕仁 《北京中医药》 2013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证候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9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有事件组)和未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无事件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差异,分析中医证候与并发血... 目的研究中医证候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9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有事件组)和未并发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无事件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差异,分析中医证候与并发血管危险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有事件组的风证和痰证的发生率高于无事件组(P<0.01),虚证的发生率低于无事件组(P<0.01)。在中医证候相兼方面,无事件组多无证候相兼,有事件组多出现两证或多证相兼(P<0.01)。血管危险事件与风证、痰证和证候相兼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4、0.445、0.263,P<0.01),与虚证呈负相关(r=-0.148,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证、性别、年龄和风证与血管危险事件的关系最为密切。痰证、男性、高龄和风证患者并发血管危险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0.626、3.147、2.771和2.105倍(P<0.01或P<0.05)。结论从中医证候入手可以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风险。在瘀证基础上兼夹痰证和风证是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的特征性中医证候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高血压 危险事件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玲玲 马松华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24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时发生抵抗的高危因素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以血小板聚集率为基础,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组)和阿司匹林未抵抗组(B组),各60例,分析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分为A1组和A2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片,B组患者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是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P<0.05);与治疗前比较,A1组和A2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均显著增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A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A1组(P<0.05);A2组患者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A1组的20.00%(P<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LDL血症是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高危因素,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改善抵抗现象,减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抵抗 高危因素 氯吡格雷 缺血性不良事件
下载PDF
生命网健康管理对冠脉事件二级预防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戢艳琼 凡孝琴 +1 位作者 任金梅 章春艳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6期688-690,共3页
目的 探析生命网健康管理对冠脉血栓事件患者二级预防遵守依从性及生活观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冠脉血栓事件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组入院后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 探析生命网健康管理对冠脉血栓事件患者二级预防遵守依从性及生活观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冠脉血栓事件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组入院后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生命网健康管理。比较2组入组前、出院6个月后的血脂指标(TG、TC、LDL-C、HDL-C)、FBS、BMI、自我效能评分,比较2组随访半年期间冠脉血栓事件再发率及死亡率与用药依从性。结果 2组入组前各项血脂指标、FBS、BMI及自我效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2组TG、TC、LDLC、FBS、BMI均降低,HDL-C、自我效能评分升高,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的TG、TC、LDL-C、FBS、BMI低于对照组、HDL-C、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率为85.19%,高于对照组;冠脉血栓事件再发率为3.70%,低于对照组(P〈0.05);2组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网”健康管理可提高冠脉血栓事件患者二级预防遵守依从性,利于血脂、血糖及体重控制,预防冠脉血栓事件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栓事件 生命网健康管理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两种二级预防方案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光艳 莫晔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两种二级预防方案下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我院收治的14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另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两种二级预防方案下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我院收治的14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另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液黏稠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变化,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及治疗后1年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访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PA)、mR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1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级预防方案在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较阿司匹林单一药物方案更具优势,联合预防方案在不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和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非致残性 二级预防 疗效 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涛 《中外医疗》 2017年第4期120-121,124,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同时对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AR以及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整群择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4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起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对...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同时对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AR以及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整群择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4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起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对患者血小板集聚率进行检测,将敏感者、AR者筛选出来,对选出患者进行随访,为期0.5~2.0年,对其他血管事件的出现以及复发脑梗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AR与血管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所选患者中,105例出现AR(24.88%),317例出现敏感情况(75.12%);出现AR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LDL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患者,糖尿病、LDL胆固醇升高属于出现AR危险因素;随访期间,出现AR的患者复发脑梗死、发生心肌梗死概率、全因死亡概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的患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属于随访期间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比较高,AR是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抵抗 血管事件 关系
下载PDF
定期电话随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明娥 毛艳华 王芸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定期电话随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有效实施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均遵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进行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抗栓、调脂、降压,降糖,口服尼莫地平等)。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不进... 目的探讨定期电话随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有效实施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均遵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进行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抗栓、调脂、降压,降糖,口服尼莫地平等)。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不进行电话随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所有患者1年后复查血糖、血脂、血压,进行认知功能评分(CDR评分和MoCA评分),记录卒中复发情况和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改善(MoCA各项评分均较前提高,CDR评分无进展为临床痴呆病例);而对照组有4例患者进展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占总数的8.5%(4/47),且有1例患者进展为临床痴呆,占总数的9.0%(1/11)。结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可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是充分实施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春 李淑婷 +1 位作者 吉训明 罗玉敏 《罕少疾病杂志》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16例脑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预适应组同时辅助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16例脑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预适应组同时辅助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疗程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症状改善率、mRS评分以及颈动脉超声和TCD的结果,并检测血清cAMP、HIF-1α和VEGF。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事件;预适应组症状改善率87.5%,药物组62.5%,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适应组治疗后血清cAMP的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5.8±2.2 vs 8.9±2.7n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cAMP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血清cAMP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预适应 卒中二级预防治疗 脑血管狭窄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瑞芳 刘露 《中国处方药》 2017年第5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将140例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性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100 mg/d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75 mg/d氯吡格雷。两组患者根据...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将140例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性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100 mg/d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75 mg/d氯吡格雷。两组患者根据实际的血压及血脂状况,给予20 mg/d阿托伐他汀及其相关的降压药物。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以及随访过程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观察组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随访中,观察组仅出现1例脑出血症状,对照组1例脑出血、1例急性心梗(AMI)、3例脑梗死及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较单用阿司匹林显著,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级预防 心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郜晓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梗死 抵抗 二级预防 血管事件
下载PDF
预防脑血管意外六年干预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大雷 葛军 郑俊青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40-142,共3页
为从社区医疗服务中探讨对脑血管意义的预防策略,在开封市22个单位的4100余名35岁以上职工中进行了为期六年的干预试验。结果:2年后干预组的发病状况开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干预组干预时间与对应的标化现... 为从社区医疗服务中探讨对脑血管意义的预防策略,在开封市22个单位的4100余名35岁以上职工中进行了为期六年的干预试验。结果:2年后干预组的发病状况开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干预组干预时间与对应的标化现患率成显著的负相关,第3年保护率54.08%,第4年76.87%,第5年78.98%。试验前后中风高危个体的血糖、血脂、血流变指标有明显地改善。说明科学的干预手段、正确规范地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脑血管意外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干预试验 预防
下载PDF
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5年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连芹 宁海春 +7 位作者 魏玉清 赵丽娟 王贵玲 王雪霞 何福岭 李国锋 沈惠峰 孔咏梅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发生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方法初发性脑梗死患者9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6例,对照组352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及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三大类药... 目的探讨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发生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方法初发性脑梗死患者9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6例,对照组352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及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三大类药物构成一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降压、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3年和5年后脑梗死再发率、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及依从性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年和5年脑梗死再发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vs 13.6%、7.8%vs21.0%、5.8%vs 11.6%(P<0.01),治疗后5年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vs 7.1%(P<0.05)。治疗组治疗后3年和5年功能健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出血、肝酶升高、消化道出血、癌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出率高于治疗组,13.6%vs 5.3%(P<0.01)。结论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极大的提高了功能健康水平。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好,而且安全性也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药物疗法 联合 病人依从 二级预防 终点事件 个体化达标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循证医学治疗
19
作者 马琳 陈玮琪 +2 位作者 荆京 王拥军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对HR-NICE人群进行快速评估、早期干预以及建立专病管理系统等综合管理。同时在治疗方...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对HR-NICE人群进行快速评估、早期干预以及建立专病管理系统等综合管理。同时在治疗方面,多项研究探讨了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HRNICE人群及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采用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就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管理和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 综合管理系统 抗栓 二级预防 溶栓
下载PDF
北京某偏远镇社区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奇志 晏志军 +4 位作者 张东生 姜再辉 于波 卢思楠 常晓伟 《药品评价》 CAS 2015年第10期25-29,共5页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北部偏远山区某镇社区高血压患者适宜人群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以利于本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访查全镇高血压患者,填写统一的自制问卷,收集相关信息,汇总分析。结果:该镇社区常住人口5136人,...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北部偏远山区某镇社区高血压患者适宜人群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以利于本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访查全镇高血压患者,填写统一的自制问卷,收集相关信息,汇总分析。结果:该镇社区常住人口5136人,访查高血压患者863人次,完成问卷调查表863张,有效797张,属于适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患者556人,服用阿司匹林365人,其中规范服用者334人,占全镇适用阿司匹林高血压患者的60.1%,占全镇高血压患者的41.9%。规范服用者中,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而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不同分组间却有显著差异,高血压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阿司匹林应用遵从性更好。结论:该镇社区地处偏远深山区,面积225.1平方公里,社区卫生服务辐射半径20~30公里,村民居住分散,高血压社区管理工作难度大,在适宜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患者中尚有34.4%未服用,5.6%不规范应用,提示需对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适用人群加强阿司匹林抗栓干预,以每天0.42元的廉价投入取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最佳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现状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