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Macro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Bed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Qian'an Area,Songliao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SHAN Xuanlong HU Jinxiang +1 位作者 Reinhard F. SACHSENHOFER SHI Tiaot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33-1040,共8页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facies (olistostrome). Map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cro-facies together with inter-channel bay and prodelta mocro-facies are presented for different time-slices (lower,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These maps reveal the instability and chang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Baokang sedimentary system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from the west in the early stage, from the south in the middle stage and from the northwest in the late stage. Values of thicknes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ow that they have low to medium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joints between micro-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micro-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heterogeneity, the sheet sand and distal sand bar subfacies come next,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s relatively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cro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 beds
下载PDF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Belts Automatically
2
作者 Linfu Xue Qitai Mei Quan Sun 《Global Geology》 2003年第1期26-33,共8页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that is the key for oil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secondary oil recovery requires analyzing a great ...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that is the key for oil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secondary oil recovery requires analyzing a great deal of data acc-umulated within decade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At many cas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s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and redrawn frequently,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heav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racing the micro-facies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belts automatically by computer technique.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of multiple wells as well a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The approach includes transform, gridding, interpolation, sup-erposing, searching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and employs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worm"interpol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sand ribbon and/or sand blanket. The computer softw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principle provides a tool for quick vis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reservoir. Satisfie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ed by applying the technique to the Putaohua Oi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o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utaohua Oil Field COMPUTER software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相与类型--以让纳若尔油田石炭系KT-Ⅱ含油层系为例 被引量:30
3
作者 方甲中 吴林刚 +1 位作者 高岗 赵宝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让纳若尔油田2092和2399A两口井岩心资料与测井曲线的详细对比,同时考虑新老井之间资料的差异性,建立能够反映沉积相的测井相模式,并据此进行全区沉积微相的划分及沉积微相组合关系、空间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研...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让纳若尔油田2092和2399A两口井岩心资料与测井曲线的详细对比,同时考虑新老井之间资料的差异性,建立能够反映沉积相的测井相模式,并据此进行全区沉积微相的划分及沉积微相组合关系、空间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研究区发育了滩、滩间洼地、潟湖和潮汐通道4种沉积微相,储集层可划分为裂缝型、孔洞缝复合型、微裂缝-孔隙型、孔隙型4种类型。裂缝型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滩间和潟湖环境中;孔洞缝复合型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高能浅水环境下形成的滩微相中;微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也发育于高能滩环境,在潮汐通道中也有一定规模的发育;孔隙型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相对低能的浅滩微相以及潮汐通道微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集层 沉积微相 测井相 让纳若尔油田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沉积相研究
4
作者 向威 王晓飞 +5 位作者 崔维平 欧阳帅玉 王世越 邵威猛 程怡高 牛永斌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沉积相分析是恢复古地理环境、进行油气储层、烃源岩和盖层预测,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的常用手段之一。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精细解译,结合岩心、录井、常规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在岩心刻度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基础上,以沉... 沉积相分析是恢复古地理环境、进行油气储层、烃源岩和盖层预测,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的常用手段之一。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精细解译,结合岩心、录井、常规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在岩心刻度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的岩性、岩石序列组合和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识别,并以此为相标志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的沉积相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从琼东南盆地新近系高清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共识别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等共5类岩性,岩性较为复杂,整体粒度较细,粒径跨度很大,垂向上岩性呈现明显的旋回性。(2)根据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高清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中不同形态线条的组合方式,结合倾角矢量模式,共识别出5类层理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块状层理),此外还识别出了钙质结核和生物扰动构造。(3)琼东南盆地松涛隆起新近系沉积环境总体为滨-浅海相、半深海和深海相沉积,局部层段发育浊流沉积;沉积演化规律表现为在渐新世晚期陵水组沉积时期全区发生海进,接受了滨海三角洲为主的各类沉积作用;到中新世早期的三亚组和梅山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逐步由滨岸沉积环境过渡到浅海和半深海沉积;至黄流组和莺歌海组沉积期海水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半深海和深海沉积;而到莺歌海组沉积末期,发生了缓慢的海退,逐步变为半深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相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 松涛隆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0-488,共9页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和近球形),与之对应的围岩中仅见少量黄铁矿单晶颗粒。表面具有覆盖膜的莓状黄铁矿大多存在于潜穴内部,其中边缘管中莓状黄铁矿的单晶直径(0.672~1.603μm,平均直径1.063μm)较之蹼纹中部的(0.376~0.877μm,平均直径0.5μm)的大。上述特征显示出潜穴中莓状黄铁矿的存在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Rhizocorallium边缘管和蹼纹中高丰度莓状黄铁矿的发现表明: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可能是造迹者精心构筑的觅食—花园。由于食物供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不同,Rhizocorallium造迹者在其潜穴内部培植不同的微生物,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Rhizocorallium 晚泥盆世 莓状黄铁矿 沉积微环境
下载PDF
利用测井曲线研究陆相湖泊沉积微相 被引量:27
6
作者 宋璠 侯加根 +1 位作者 张震 苏妮娜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9-592,共4页
沉积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而其沉积特征可以通过测井曲线来反映。以湖泊从发育到消亡的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影响的地质体域将湖泊相划分为4个亚相:深水湖-半深水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湖亚相以及湖控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11个... 沉积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而其沉积特征可以通过测井曲线来反映。以湖泊从发育到消亡的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影响的地质体域将湖泊相划分为4个亚相:深水湖-半深水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湖亚相以及湖控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11个微相。通过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测井曲线形态与沉积特征的关系,详细分析了陆相湖泊各个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总结出各微相的测井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测井曲线 沉积特征 湖泊相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的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研究及预测──渤海湾南部埕岛油田实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凤丽 张善文 +2 位作者 才巨宏 印兴耀 文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1-179,共9页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发育着大量的曲流河相沉积砂体,它们在中国东部的油气储量和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分布复杂,给勘探和开发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以埕岛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的曲流河相沉积砂体为例,对其沉积相、...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发育着大量的曲流河相沉积砂体,它们在中国东部的油气储量和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分布复杂,给勘探和开发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以埕岛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的曲流河相沉积砂体为例,对其沉积相、测井相和地震相进行了精细的和定量的综合研究,并在三维地震勘探区内对储集砂体作了定量预测和描述。经实际钻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沉积相 储集层 地震相 测井相 砂体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250
8
作者 杨晓萍 赵文智 +2 位作者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来说,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或前缘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孔隙及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并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储层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优质储层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26
9
作者 冯荣昌 吴因业 +4 位作者 陶士振 张天舒 岳婷 杨家静 刘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0-327,共8页
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油气特征复杂。在对大安寨段的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时,将大安寨段划分为8种岩相:厚层块状重结晶灰岩相、块状亮晶介壳灰岩相、块状—薄层状泥晶介壳灰岩相、薄层状含泥质介壳灰岩相... 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油气特征复杂。在对大安寨段的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时,将大安寨段划分为8种岩相:厚层块状重结晶灰岩相、块状亮晶介壳灰岩相、块状—薄层状泥晶介壳灰岩相、薄层状含泥质介壳灰岩相、泥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的薄互层相、薄层状含介壳泥岩相、黑色泥岩相、紫红色到灰绿色泥岩相。总结了大安寨段的沉积模式,划分为5种沉积微相,即滨浅湖泥、滩后、滩核、滩前和浅湖—半深湖泥。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岩性的孔渗特性并结合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滩前微相具有较好的致密油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储集层 大安寨段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陕北子洲地区二叠纪山西组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10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3 位作者 郭艳琴 王起琮 陈全红 梁积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共4页
针对陕北子洲地区山西组是否受海水影响的争议,对该组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山西组的古环境以淡水为主,但间或受海水的影响。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依据沉积旋回、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等,识别出研究区山西组为曲流河三角洲... 针对陕北子洲地区山西组是否受海水影响的争议,对该组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山西组的古环境以淡水为主,但间或受海水的影响。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依据沉积旋回、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等,识别出研究区山西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发育为特征,并构成研究区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砂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等微相;论述了山23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 三角洲 古盐度 沉积微相 陕北子洲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延钧 赵圣贤 +3 位作者 黄勇斌 张烈辉 张昆 唐洪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6-1148,共13页
页岩气是我国未来一个重要的且比较现实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对页岩气油气成藏理论创新、页岩气开采技术运用和资源量的准确计算都非常必要。因此,本文运用野外露头资料、钻取岩芯和测井资料,以及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 页岩气是我国未来一个重要的且比较现实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对页岩气油气成藏理论创新、页岩气开采技术运用和资源量的准确计算都非常必要。因此,本文运用野外露头资料、钻取岩芯和测井资料,以及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结果等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详细分析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含气性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相标志和测井相特征,明确指出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是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页岩最有利沉积微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沉积微相 含气性 四川盆地南部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永庆 代开梅 陈舒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4-36,共3页
河流相储层常具有较难描述的几何结构 ,这往往可归结为砂体伴随着复杂的沉积环境。在开采过程中 ,主要流动路径是通过砂岩进行的 ,在特定的井位构形下 ,砂岩的连通性和非均质性对于油气采收率至关重要。以FJC油田砂质辫状河Y9储层为实... 河流相储层常具有较难描述的几何结构 ,这往往可归结为砂体伴随着复杂的沉积环境。在开采过程中 ,主要流动路径是通过砂岩进行的 ,在特定的井位构形下 ,砂岩的连通性和非均质性对于油气采收率至关重要。以FJC油田砂质辫状河Y9储层为实例 ,采用确定性内插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建模方法 ,建立的地质模型揭示了河流相叠置砂岩分布连通性和传导性的一般特征。由于具有多个沉积微相分布的储层属性参数有较大差别 ,通过沉积微相的条件约束模拟 ,合理体现了微相内地质特征的相似性 ,使地质模型更符合实际。利用流动单元识别原理和方法 ,划分出表征不同存储性和渗流性的流动单元 ,从宏观角度阐明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 ,反映出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内在联系。应用表明 ,三维建模在揭示砂体空间非均质性方面具有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沉积微相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下载PDF
玛北斜坡百口泉组沉积相与有利储层分布 被引量:21
13
作者 袁晓光 李维锋 +2 位作者 张宝露 韩登林 许宏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3,154,共4页
针对玛北斜坡百口泉组目前存在的沉积相认识不统一、内部微相划分不精细及有利储层分布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结合测录井及试油资料,进行沉积相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沉积相为扇三角洲相而非冲积扇相... 针对玛北斜坡百口泉组目前存在的沉积相认识不统一、内部微相划分不精细及有利储层分布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结合测录井及试油资料,进行沉积相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沉积相为扇三角洲相而非冲积扇相,可识别出10个微相类型。其中,重力流成因的泥石流、碎屑流微相的识别尤为重要;扇面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砂砾岩、砂岩属于牵引流成因,物性最佳,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而泥石流和碎屑流微相的砂砾岩属于重力流成因,泥质杂基含量高,物性很差。该研究将为百口泉组后续的评价、开发提供新的地质依据,也可为邻区甚至国内其他扇三角洲发育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北斜坡 百口泉组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重力流 有利储层
下载PDF
柴西北地区油泉子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刘伟 林承焰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国民 刘键 蒋宇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1,共5页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储层特征及低渗透成因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组合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微细喉道...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储层特征及低渗透成因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组合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微细喉道型。沉积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储层粒度细,碳酸盐和泥质含量高,原生孔隙不发育,储层极易被压实,地下酸性流体难以进入,影响了溶蚀作用的进程。成岩作用是储层低渗透成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空间不断缩小,储层孔隙渗透性降低,岩石致密。溶蚀作用和微裂缝发育不充分,对储层没有明显的改造作用,也是低渗透储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低渗透储层 储层评价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沉积微相与水淹规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存贵 薛国刚 张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1,共3页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 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 ,微相分布控制主力油层的发育和物性分布。主要依据沉积微相将储集层分为 3类 ,它们的储量动用程度、水洗...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 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 ,微相分布控制主力油层的发育和物性分布。主要依据沉积微相将储集层分为 3类 ,它们的储量动用程度、水洗强度、驱油效率明显不同 ,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最易水淹 ,水下分支河道侧缘、分支河口坝次之 ,水下天然堤、决口扇及滨浅湖砂体水淹最弱。图 3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注入水 水淹 文南油田 文33断块 沉积微相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区山_1、盒_8段储层沉积微相与地质建模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勇 李义军 +2 位作者 杨仁超 樊爱萍 李浮萍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94,共9页
运用岩心观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测井分析、储层地质建模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认为:①盒8段、山1段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盒8段属于辫状河... 运用岩心观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测井分析、储层地质建模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认为:①盒8段、山1段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盒8段属于辫状河沉积相,发育河道充填、心滩、溢岸和泛滥平原;山1段发育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充填、心滩、泛滥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等类型;②从山1段至盒8段,沉积相带向盆地方向大幅迁移,沉积基准面总体呈现小幅上升—大幅下降—逐渐缓慢上升的趋势;③沉积微相展布研究和地质建模结果表明,储集砂体在垂直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差,顺物源方向较好,与山1段相比,盒8段砂体规模和连通性均较好,是本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以此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和地质储量计算与实际生产数据符合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二叠系 沉积微相 地质建模
下载PDF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92
17
作者 张延章 尹寿鹏 +1 位作者 张巧玲 闵成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6,71,共4页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积,储集层厚度、物性变化大,地震资料品质不理想,用常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识别沉积相带与预测储集层厚度多解性强、难度大。在该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中,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揭示了沉积相单元的时空演化和物源区,建立了储集层预测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傅立叶变换 频率调谐厚度 层序地层学 精细储集层预测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储层建模在濮城油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明功 任孟坤 +1 位作者 郭勇军 安红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0,共3页
针对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根据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及岩心分析等资料,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点、... 针对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根据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及岩心分析等资料,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最后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物性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油田 储层建模 油藏描述 沉积微相模型
下载PDF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顺明 邓宏文 +1 位作者 吴修利 张海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387,共5页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F4层油藏已开发了40多年,但对其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却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油田剩余油挖潜和开发调整方案的整体部署。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全面分析了F4层的岩石学性质、沉... 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下泥盆统F4层油藏已开发了40多年,但对其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却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油田剩余油挖潜和开发调整方案的整体部署。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全面分析了F4层的岩石学性质、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古生物特征等,认为F4层的沉积相为陆隆-半深海环境下重力流沉积的海底扇。工区内仅发育海底扇中扇亚相和下扇亚相,从中扇近端到远端、末端直到下扇亚相,重力流逐渐从碎屑流向颗粒流、液化流、低密度浊流演化,最终演化为牵引流。从下到上,F4层的沉积相平面分布从“中扇为主、下扇为辅”演化为“中扇发育、下扇消亡”,最终转变为“中扇缩小、下扇扩大”。分析认为海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是该区沉积微相空间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兹盆地 下泥盆统 重力流 海底扇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大庆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分布演化规律及有利相带预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伟 刘大锰 +2 位作者 彭承文 李鹏 张百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2-1078,共7页
肇35区块是大庆宋芳屯油田新开发的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主力勘探层位。综合各类地质数据及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 肇35区块是大庆宋芳屯油田新开发的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主力勘探层位。综合各类地质数据及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板。垂向上,河口坝在葡上段较发育,砂岩分选较好,PI2小层为主要含油层位;水下分流河道在葡下段发育良好,PI51、PI52和PI7小层为主要含油层位。平面上,研究区主要以西北部和北部物源为主,砂体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分布特点。水下分流河道呈树枝状交叉合并,规模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连续性好;河道末端及两侧发育片状、席状砂,厚度较薄,连续性好;河口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河道末端,呈透镜状展布,规模较小。结合各沉积微相含油性、物性特征分析,在研究区预测了3类有利相带,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Ⅰ类有利相带区,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大;河口坝砂体为Ⅱ类有利相带区,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小且分散;席状砂为Ⅲ类有利相带区,仅在研究区南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相带 葡萄花油层 肇35区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