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epage law and permeability calculation of coal gas based on Klinkenberg effect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登科 魏建平 +2 位作者 付启超 刘勇 夏玉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73-1978,共6页
Focused on the Klinkenberg effect on gas seepage,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riaxial experimental system of gas seepage was appli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 gas. By means of ex... Focused on the Klinkenberg effect on gas seepage,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riaxial experimental system of gas seepage was appli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 gas.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data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al seam gas permeability was proposed, which synthesized the respective influences of gas dynamic viscosity, compressibility factor and Klinkenberg effec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Klinkenberg effec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al seam gas seepage, the permeability estimated with the method considering the Klinkenberg effect is correct, and this permeability can fully reflect the true seepage state of the gas. For the gas around the standard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s of dynamic visco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factor on the permeability may be ignored. For the gas deviating far away from the standard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s of dynamic viscosity and compressibility factor on the permeability must be considere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form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Klinkenberg effect and selecting a more accurat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containing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gas seepage law Klinkenberg effect gas adsorption-desorption PERMEABILITY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吸附渗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益 张斌 +6 位作者 刘帮华 柳洁 魏千盛 张歧 陆红军 朱鹏宇 王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80,共25页
针对页岩气藏有机微纳米级孔隙中吸附气大量赋存以及有机质以“镶嵌”形式赋存于无机质中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页岩气吸附渗流的表征方法,并对影响吸附渗流的重要因素如气体吸附层厚度变化、无机孔水膜厚度变化和气体解吸导致孔隙变化的数... 针对页岩气藏有机微纳米级孔隙中吸附气大量赋存以及有机质以“镶嵌”形式赋存于无机质中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页岩气吸附渗流的表征方法,并对影响吸附渗流的重要因素如气体吸附层厚度变化、无机孔水膜厚度变化和气体解吸导致孔隙变化的数学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接着指出了目前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储层孔隙结构表征不够准确;(2)固溶态气体分子解吸对吸附渗流流量的影响尚无表征方法;(3)对页岩气储层有机质的离散分布刻画不完善;(4)直接应用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参数不合理,忽视了吸附态和固溶态页岩气的吸附-解吸差异性。然后分析了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页岩气的吸附渗流相较于物理实验的优点,总结了应用该技术对页岩气吸附渗流进行建模和模拟的方法及模拟结果,并就页岩气吸附渗流的分子模拟技术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1)基于常规无机孔和有机孔分子模型,继续改进多介质、多尺度建模方法,以符合页岩气储层实际情况;(2)开发更符合实际页岩气吸附渗流过程的页岩气吸附渗流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传输机理 表观渗透率 分子模拟 储层吸附渗流 页岩气
下载PDF
煤层气扩散理论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茂林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98-103,共6页
煤层气扩散特征研究对提高煤层气产量和减少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煤层气扩散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煤层气扩散模型、扩散实验和扩散控制因素等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ick定律的单孔扩散模型不能描述吸附/... 煤层气扩散特征研究对提高煤层气产量和减少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在煤层气扩散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煤层气扩散模型、扩散实验和扩散控制因素等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ick定律的单孔扩散模型不能描述吸附/解吸扩散全过程,双孔扩散模型、多孔扩散模型和基于时间变化的动态扩散模型能更好解释扩散特征;测压法和质量法用来获取吸附扩散系数,体积法用来获取解吸扩散系数,选择合适的扩散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是获取扩散系数的关键;煤层气扩散特征主要受控于煤阶、孔隙结构、煤岩水分、温度、压力和粒径。探寻扩散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定量不同孔径扩散模型,明确扩散渗流联合机制,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扩散模型 吸附/解吸 扩散系数 渗流
下载PDF
吸附不同气体对煤岩渗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周军平 鲜学福 +2 位作者 李晓红 许江 谷达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56-2262,共7页
注CO2或者CO2/N2混合气强化煤层气开采以及进行CO2封存时,气体的吸附/解吸会影响煤岩的渗透特性。采用自行研制的煤岩三轴渗流装置进行恒定有效应力、不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煤岩吸附纯CO2,CH4,N2以及不同配比的CO2/N2混合气体对渗透特性... 注CO2或者CO2/N2混合气强化煤层气开采以及进行CO2封存时,气体的吸附/解吸会影响煤岩的渗透特性。采用自行研制的煤岩三轴渗流装置进行恒定有效应力、不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煤岩吸附纯CO2,CH4,N2以及不同配比的CO2/N2混合气体对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以探讨煤岩在气体压力以及吸附作用下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气体组分固定的条件下,煤样渗透率随气体压力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小。(2)相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煤样吸附气体后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幅度跟吸附气体的组分有关,吸附纯CO2下降的幅度最大,吸附CH4次之,吸附N2最小;吸附CO2/N2混合气时,其中CO2组分浓度越高,煤样渗透率越低,但当N2量达到一定比例时,煤样渗透率会得到改善。(3)气体压力加卸载过程得到的煤岩渗透率–气体压力关系曲线存在滞后现象,这与气体在煤岩中的吸附/解吸曲线滞后有关,因此煤岩渗透率跟压力路径有关。试验结果对于煤矿瓦斯抽采以及CO2或烟道气注入煤层后的储层渗透率的预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力学 气体渗透率 吸附/解吸 不可采煤层 强化开采
下载PDF
基于Klinkenberg效应影响的煤体瓦斯渗流规律及其渗透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登科 魏建平 +1 位作者 付启超 刘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29-2036,共8页
针对气体渗流存在的Klinkenberg效应,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瓦斯渗流实验系统,对煤层瓦斯的渗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综合气体动力黏度和压缩因子影响及克氏效应的煤层瓦斯渗透率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传统... 针对气体渗流存在的Klinkenberg效应,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瓦斯渗流实验系统,对煤层瓦斯的渗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种综合气体动力黏度和压缩因子影响及克氏效应的煤层瓦斯渗透率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传统的拟压力法计算结果,考虑克氏效应方法在理论上和数据处理结果上更合理、更准确。研究结果表明:1克氏效应对煤层瓦斯渗流影响明显,利用考虑克氏效应方法评估的渗透率结果正确,能充分反映出气体渗流的真实状态。2吸附解吸作用对煤层瓦斯渗透性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结果是导致煤层绝对渗透率的降低。3处于标准状况附近的气体,可以忽略动力黏度和压缩因子对其渗透性的影响,离开标准状况较远的气体,需要考虑动力黏度和压缩因子对其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克氏效应和选择更精确的含瓦斯煤渗透率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瓦斯 渗流规律 Klinkenberg效应 渗透率 吸附解吸
下载PDF
页岩储层纳米孔隙流动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段永刚 曹廷宽 +2 位作者 杨小莹 张颖 吴贵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68,共6页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受到普遍关注,但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纳米孔隙,而针对页岩气在纳米孔喉中运移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这严重制约了页岩气藏的高效开发。针对纳米尺度孔隙,考虑页岩气的吸附-解吸及吸附相表面扩散,自由气...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受到普遍关注,但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纳米孔隙,而针对页岩气在纳米孔喉中运移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这严重制约了页岩气藏的高效开发。针对纳米尺度孔隙,考虑页岩气的吸附-解吸及吸附相表面扩散,自由气的黏性流、滑脱效应及Knudsen扩散等运移机制,建立了页岩气单相流动数学模型,并开展了流动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以纳米孔隙为主的页岩基质,甲烷在孔隙壁面的附着及表面扩散、气体滑脱及Knudsen扩散等均将影响气体流动,造成表观渗透率显著高于Darcy渗透率,且孔喉越细小,压力越低,表观渗透率与Darcy渗透率相差越大。通过分析各运移机制对页岩气流动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页岩气运移产出过程,从而指导页岩气藏的有效、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纳米孔隙 吸附 解吸 滑脱效应 Knudsen扩散
下载PDF
页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16
7
作者 谢亚雄 刘启国 +2 位作者 王卫红 李若莹 胡小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9,共7页
页岩气已成为非常规能源开发的焦点,然而目前对于页岩气井产能模型的研究较少考虑气体吸附(或解吸)、扩散效应及压裂改造前后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为研究页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递减规律,根据页岩气的线性渗流特性,利用综合考虑... 页岩气已成为非常规能源开发的焦点,然而目前对于页岩气井产能模型的研究较少考虑气体吸附(或解吸)、扩散效应及压裂改造前后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为研究页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递减规律,根据页岩气的线性渗流特性,利用综合考虑气体非稳态窜流、扩散及吸附(或解吸)影响时的压力控制方程建立了矩形封闭地层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运用Laplace变换求得了模型的解析解并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计算绘制了实空间内的产能递减曲线。根据产能典型曲线划分了流动阶段并进行了产能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裂缝导流能力、裂缝系统储容比、窜流系数、压裂改造区宽度、吸附相关参数及扩散相关参数对气井产能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压裂改造区对气井产能的贡献较未改造时更大。提出了适用于气井的产量预测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证明该模型可用于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多段压裂 水平井 渗流模型 吸附(或解吸)
下载PDF
煤岩三轴蠕变-渗流-吸附解吸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登科 彭明 +2 位作者 魏建平 付启超 夏玉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4-652,共9页
为研究受载含瓦斯煤岩流变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和煤体瓦斯吸附解吸特性,自主研制了煤岩三轴蠕变-渗流-吸附解吸实验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主机、伺服加载系统、三轴压力室、孔压控制系统、吸附解吸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变形测量系统以及安全防... 为研究受载含瓦斯煤岩流变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和煤体瓦斯吸附解吸特性,自主研制了煤岩三轴蠕变-渗流-吸附解吸实验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主机、伺服加载系统、三轴压力室、孔压控制系统、吸附解吸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变形测量系统以及安全防护系统等8个部分组成,其最大轴压为500 k N、最大围压为50 MPa、最高加热稳定温度为90℃,试件尺寸为?50 mm×100 mm。该装置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实现煤岩孔隙率的测试、煤岩力学参数测试、煤岩瓦斯吸附解吸实验和受载含瓦斯煤的蠕变-渗流等多种实验,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测试准确;采用了滚珠丝杠加载方式,满足了蠕变-渗流等实验的长期加载需求,最长加载时间能达2个月以上;配备了高低温控制系统,能实现煤岩试样进气端、出气端和三轴压力室3处的气体温度保持一致,有效避免了温度变化所导致的气体流量上的测量误差。同时利用该装置分别开展了煤样孔隙率测试、受载含瓦斯煤样解吸特性和含瓦斯煤样的蠕变-渗流实验研究,实验验证了该装置在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在测试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载含瓦斯煤 蠕变 渗流 吸附解吸 实验装置研发
下载PDF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fine sediment in rivers 被引量:5
9
作者 Pengda Cheng Hongwei Zhu +1 位作者 Baochang Zhong Daozeng W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91-798,共8页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sediment into rivers ar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o study in environmental hydrodynamics. For contaminants released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 under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e mec...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sediment into rivers ar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o study in environmental hydrodynamics. For contaminants released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 under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convective diffusion,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Because of the obvious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f fine sediment (D90 = 0.06 mm), non-cohesive fine sediment, and cohesive fine sediment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and phosphorus is chosen for a typical adsorption of a contaminan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ydraulic conditions,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coupling mathematical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the N-S equation, the Darcy equation, the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and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equation. Then, the experiments are completed in an open water flum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nvective diffusion dominates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both in non-cohesive and cohesive fine sediment after their suspension, and that they contribute more than 90 % of the total release.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desorption have more of a contribution for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unsuspended sediment. In unsuspension sediment, convective diffusion is about 10-50 times larger than molecular diffusio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under high velocity; it is close to molecular diffusion in the later stages. Convective diffusion is about 6 times larger than molecular diffusio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under low velocity, it is about a quarter of mole- cular diffusion in later stages, and has a similar level with desorption/adsorption. In unsuspended sediment, a seepage boundary layer exists below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and various release mechanisms in that layer mostly dominate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process. In non-cohesive fine sediment, the depth of that layer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shear stress. In cohesive fine sediment, the range seepage boundar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n-cohesive sediment, and that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under a lower shear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SIVE DIFFUSION seepage boundarylayer. adsorption/desorption COUPLING
下载PDF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大锰 刘正帅 蔡益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共16页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对合理评估煤层气资源和指导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煤层气成藏是煤层气在含煤盆地生成、赋存、运移和保存的动态地质演化过程,每个阶段均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从...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对合理评估煤层气资源和指导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煤层气成藏是煤层气在含煤盆地生成、赋存、运移和保存的动态地质演化过程,每个阶段均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从煤层气成藏过程和流体特征角度出发,依次总结煤层气成因机理、煤层气储集及运移机理和煤层气藏形成地质条件。结果表明:丰富的有机碳是煤层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物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煤层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热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依赖于煤变质程度;吸附解吸机理是研究煤层气储集的基础理论,固-液吸附解吸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含水煤层气体吸附解吸现象;扩散机理和渗流机理是煤层气运移的微观理论,基于时间变化的扩散模型和非达西渗流模型更适合解释我国低渗储层煤层气的运移过程;煤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归纳为沉积条件、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沉积条件控制煤岩组成、煤层厚度和顶底板特征等影响煤层气的成藏过程,构造条件通过构造活动、煤层埋深、岩浆活动和构造类型等影响煤层气的成藏过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成藏具有双重作用。总之,我国含煤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煤层气成藏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煤层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应结合煤层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和地层水动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生物成因气 热成因气 吸附解吸机理 扩散渗流机理 地质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不同性质煤的微观特性及渗透特性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晓泉 尹光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0-508,共9页
对从典型矿井取得的不同性质煤,分别进行微观特性和瓦斯渗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突出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解吸能力明显高于延期突出煤和非突出煤,延期突出煤介于二者之间。突出煤吸附能力强,解吸速度相对也较快,可能形成较高的气体压力... 对从典型矿井取得的不同性质煤,分别进行微观特性和瓦斯渗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突出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解吸能力明显高于延期突出煤和非突出煤,延期突出煤介于二者之间。突出煤吸附能力强,解吸速度相对也较快,可能形成较高的气体压力,对煤岩的破坏性增强。非突出煤的渗透率明显高于突出煤和延期突出煤的渗透率,相差最大处超过4倍以上,煤的渗透特性好,瓦斯就较易在煤层中运移,煤层的储气条件差,瓦斯更容易从煤层中脱离出来,反之则会增加突出危险性。说明渗透特性是考察煤层是否具有突出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之,煤的渗透特性和微观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吸附/解吸特性能力强,煤的渗透特性相对较差,强度较低,较易发生破坏,突出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微观特性 渗透特性 吸附/解吸特性 比表面积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煤层气分馏效应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润 秦勇 +2 位作者 王爱宽 杨兆彪 王国玲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6期27-33,81,共8页
煤层气自生成以来发生的组分分馏和同位素分馏,指示了煤层气成藏过程,这使得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成为可能。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将煤层气分馏划分为成因分馏和运移分馏两大类,并对各种分馏效应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述评。同时论述了... 煤层气自生成以来发生的组分分馏和同位素分馏,指示了煤层气成藏过程,这使得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成为可能。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将煤层气分馏划分为成因分馏和运移分馏两大类,并对各种分馏效应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述评。同时论述了煤层气分馏效应的地质及工程应用现状,认为进一步探讨矿物在煤层气热解—裂解分馏中的作用和效应,培育能适应较高温度和压力且能高效利用CO2生成生物CH4的优良菌种,建立多种分馏效应共存的煤层气分馏综合效应模型,是近期本领域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解吸 扩散—渗流 溶解—运移 微生物作用 热解—裂解作用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伏 徐曾和 梁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针对考虑流固耦合的瓦斯运移问题,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总结了关于含瓦斯煤体的有效应力原理及瓦斯运移机理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1关于煤与瓦斯的有效应力原理,亟需给出吸附膨胀应力及孔隙压力... 针对考虑流固耦合的瓦斯运移问题,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总结了关于含瓦斯煤体的有效应力原理及瓦斯运移机理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1关于煤与瓦斯的有效应力原理,亟需给出吸附膨胀应力及孔隙压力的分担比例;2关于瓦斯在煤体中的运移机理,应考虑如何在瓦斯的运移过程中彻底地区分扩散和渗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体 有效应力原理 渗流 扩散 吸附解吸
下载PDF
温度对瓦斯流动及全过程煤体变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海飞 陈晨 +3 位作者 龙航 双海清 季鹏飞 罗荣卫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67,共9页
为揭示不同温度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全过程煤体变形的差异性,应用自主研发的煤体瓦斯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研究三轴应力加载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及全过程煤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瓦斯吸附阶段,煤体变形量与吸附时间... 为揭示不同温度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全过程煤体变形的差异性,应用自主研发的煤体瓦斯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研究三轴应力加载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及全过程煤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瓦斯吸附阶段,煤体变形量与吸附时间呈Langmuir型上升变化;瓦斯解吸阶段,煤体变形量与解吸时间呈指数型衰减趋势;瓦斯渗流阶段,煤体变形量与时间呈幂函数上升趋势。瓦斯吸附量、渗透率及过程中煤体变形量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瓦斯解吸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煤体变形量与瓦斯吸附量、解吸量、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温度效应对全过程煤体变形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流动 吸附-解吸-渗流全过程 煤体变形 渗透率 温度效应
下载PDF
煤岩层理效应对甲烷吸附-解吸及渗流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宇龙 张宇宁 +2 位作者 唐建新 杨建均 李国栋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868,共10页
为了研究煤岩试件中层理面的存在对甲烷吸附-解吸规律以及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对含不同倾角的层理面试件进行了吸附解吸试验、全应力-应变-渗流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甲烷在吸附-解吸过程中,随煤岩层面倾角增大,... 为了研究煤岩试件中层理面的存在对甲烷吸附-解吸规律以及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对含不同倾角的层理面试件进行了吸附解吸试验、全应力-应变-渗流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甲烷在吸附-解吸过程中,随煤岩层面倾角增大,甲烷吸附速度增加,吸附总量及体积应变不变;2)煤岩试件受层理接触面力学特性、物理特性的双重影响,在应力-应变曲线5个阶段分别对瓦斯渗流规律造成影响,表现为很强的层理效应;3)层面倾角越大,试件内甲烷渗流有效路径越多,初始渗流速度越快;4)甲烷渗流速度受压缩过程中煤岩轴向孔隙、裂隙压缩,径向孔隙、裂隙扩展的影响,最终在煤岩试件发生失稳破坏前,瓦斯渗流速度降至最小值,最小渗流速度时的轴向应变与峰值ε_p的比值随层面倾角增大而减小;5)在峰值强度后,煤岩发生失稳破坏,并伴随大量弹性能释放、裂纹扩展。弹性能释放越强烈则裂纹发展越密集,瓦斯渗流速度出现激增现象,最终渗透率b=0°>b=90°>b=30°>b=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理接触面 扫描电镜 吸附-解吸 渗流 全应力-应变-渗流
原文传递
三轴应力下煤体对CH4/N2的吸附–解吸–扩散–渗流规律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鹏飞 林海飞 +5 位作者 孔祥国 李树刚 龙航 白杨 詹孟朝 赵天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96-2514,共19页
CH_(4)/N_(2)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特性是衡量瓦斯抽采能力、注氮驱替瓦斯效果的重要指标。为研究CH_(4)/N_(2)吸附-解吸-扩散-渗流规律及试验全流程煤体变形特征,开展CH_(4)/N_(2)吸附-解吸-渗流试验,分析气体吸附-解吸-渗流与煤体变形... CH_(4)/N_(2)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特性是衡量瓦斯抽采能力、注氮驱替瓦斯效果的重要指标。为研究CH_(4)/N_(2)吸附-解吸-扩散-渗流规律及试验全流程煤体变形特征,开展CH_(4)/N_(2)吸附-解吸-渗流试验,分析气体吸附-解吸-渗流与煤体变形的时效性特征,明确气体体积分数对气体吸附-解吸-渗流及煤体变形的影响规律,厘清气体吸附量-解吸量-渗流量与煤体变形的定量关系,探讨煤体变形时空特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建立CH_(4)/N_(2)吸附-解吸-渗流试验全流程煤体应变模型。结果表明:相同吸附压力下,纯N_(2)吸附/解吸量最少,吸附/解吸平衡时间最短;随着混合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增大,气体吸附/解吸量增加,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延长;纯CH_(4)吸附/解吸量最多,吸附/解吸平衡时间最长。纯N_(2)渗流量最大,随着混合气体中CH_(4)体积分数增大,气体渗流量减小,纯CH_(4)渗流量最少。原煤吸附-解吸-渗流CH_(4)/N_(2)产生的变形具有时效性、空间性及各向异性。CH_(4),N_(2)扩散系数与其分压呈线性、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煤体轴向/环向吸附应变、解吸应变分别与气体体积分数呈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轴向/环向渗流应变分别与气体体积分数呈一元一次、一元三次函数关系。煤体轴向/环向应变与气体吸附量、解吸量、渗流量依次呈一元二次、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煤体吸附-解吸-渗流气体过程所受应力涵盖吸附态气体对煤基质的膨胀应力、游离态气体对煤基质的压缩应力、游离态气体对微孔裂隙的膨胀应力。综合考虑2种状态气体的3种变形作用,建立了吸附-解吸-渗流CH_(4)/N_(2)试验全流程的煤体应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吸附-解吸-扩散-渗流 动力学特征 变形特征 时空特性 变形机制 应变模型
原文传递
考虑解吸—吸附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综合渗流模型
17
作者 许崇祯 张公社 +2 位作者 殷嘉伟 纪国法 李新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目前压裂水平井作为页岩气藏的主要开发模式,由于页岩气藏渗流模式在发育良好的天然裂缝以及纳米级孔隙基础上衍生的极为复杂,准确建立渗流数学模型以及对其求解和应用于现场开发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三线性渗流理论,考虑解吸—吸... 目前压裂水平井作为页岩气藏的主要开发模式,由于页岩气藏渗流模式在发育良好的天然裂缝以及纳米级孔隙基础上衍生的极为复杂,准确建立渗流数学模型以及对其求解和应用于现场开发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三线性渗流理论,考虑解吸—吸附项重新建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借助拟压力与无因次量及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方法推导出井底压力公式,并通过无因次产量和无因次井底拟压力的关系运用数值反演推导得到页岩气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最后运用公式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验证单井产能递减规律。结果表明,推导出的公式能够准确计算和预测页岩气藏产量变化及产能递减规律,同时也能提供压裂设计工艺参数对应的优化分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渗流 解吸-吸附 产能模型 无因次量 数值反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