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Seismicity Analysis for the Risk of Historical Large Earthquake Rupture Zone:Application to the Mid-North Segmen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1
作者 Long Feng Jiang Changsheng +1 位作者 Feng Jiangang Tang Lanl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3期331-343,共13页
Although seismic gap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potential risk of the non-seismic gap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 rupture areas will need to be simultaneously taken ... Although seismic gap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potential risk of the non-seismic gap in historical earthquake rupture areas will need to be simultaneous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study of med-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due to the temporally clustering or non-linear behavior of large earthquake recurrence.In order to explore technical methods which can be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and identify historical earthquake rupture zones( including the seismic gap in historical and prehistoric earthquake rupture zones),we select eight historical large earthquake rupture zones with different elapsed times on the mid-north segmen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eismicity of these zones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seismicity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urgency degree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hazards.The results mainly show that the pvalue,which reflects the attenua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and the a-value,which reflects the seismicity rate,a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elapsed time of the latest earthquake in the rupture zone.However,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in some rupture areas are not clear perhaps due to the complex fault structure and faulting behavior.The b-value,which represents the state of tectonic stress accumulation,does not easily reflect the elapsed tim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The b-value temporal scanning shows a steady evolution over time in most of the rupture zones,but in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Wudu M8.0 earthquake of 1879,the b-value shows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for 20 years.By comparative analysis,we conclude that the rupture zones of the 1933 M7.5 Maoxian earthquake and the 1976 M7.2 Songpan-Pingwu earthquake are still in the decaying period of earthquake sequences,and thus do not have the background for recurrence of M7.0 earthquakes.The low b-value Maqu segment,which is located at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842A.D.M7.0 Diebu earthquake,is more dangerous than the Diebu segment.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the b-value in the 1879 M8.0 Wudu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may also indicate a new round of seismogeni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带 南北地震带 定量风险分析 历史 时间信息 地震活动率 应用 短期地震预报
下载PDF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Dodoma Area Within the Manyara Dodoma Rift Segment,Tanzania
2
作者 Athanas S.Macheyeki Damien Delvaux +1 位作者 Marc De Batist Abdulkarim Mrum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3-53,共1页
On 5th November 2003,the central part of Tanzania (Dodoma),located within the eastern branch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was struck by an M_s 5.5 earthquake that destroyed a school,a dispensary near its epicenter ... On 5th November 2003,the central part of Tanzania (Dodoma),located within the eastern branch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was struck by an M_s 5.5 earthquake that destroyed a school,a dispensary near its epicenter and caused a huge crack on the Parliamentary building of Tanzania.This was one of the relatively large earthquakes that affected the area after the M_s 6.1 that occurred north of the Dodoma within the Manyara-Dodoma rift segment in May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zania CRATON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Tanzania DIVERGENT zone Manyara-Dodoma RIFT segment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下载PDF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Model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Strike-Slip Act ive Fault Segments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Seism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Bengang RanHongliu +1 位作者 SongXinchu ZhouQ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long 51 strike-sli p active fault segments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we found that strong earthquak 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eismogenic fault segments is i...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long 51 strike-sli p active fault segments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we found that strong earthquak 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eismogenic fault segments is inhomogeneous and the dis tribution probability density p(K) can be stated as p(K)=1.1206e -3.947K in which K=S/(L/2), S refers to the distance from earthquake epicenter to the center of a fault segment, L is the length of the fault segment. The above model can be utilized to modify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of t he maximum magnitude interval in a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Nevertheless, it is only suitable for those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 delineated along a sing le seismogenic fault. This inhomogeneous model has certain effects on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especia ll y for those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 with higher earthquake reoccurrence rat es of the maximum magnitude interval. In general, higher reoccurrence rate of th e maximum magnitude interval and lower exceeding probability level may bring lar ger difference of the results in seismic risk analysis by adopting the inhomogen eous model, the PGA values increase inner the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but r educe near the vicinity and out of the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Taking the T angyin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as an example, with exceeding probability of 10% and 2% in 50 year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GA values between inhomogeneous m odel and homogenous models can reach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布 数据统计分析 断点分割 预测评估 发生概率
下载PDF
基于b值分析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曾宪伟 李文君 +1 位作者 马翀之 蔡新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利用1970年1月至2018年10月吴忠—灵武地区的地震精定位目录,基于b值平面分布以及沿活动断裂的震源深度剖面和b值剖面图等,分析了研究区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性。结果表明:(1)新华桥附近存在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强度为M_(S)5.1~5.4,但b... 利用1970年1月至2018年10月吴忠—灵武地区的地震精定位目录,基于b值平面分布以及沿活动断裂的震源深度剖面和b值剖面图等,分析了研究区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性。结果表明:(1)新华桥附近存在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强度为M_(S)5.1~5.4,但b值时序曲线表明该区域短期内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强;(2)吴忠/郭家桥—高闸地区很可能是1921年2月22日吴忠南M_(S)6.0地震的发震位置,该地震震源深度应在15 km左右,上地壳浅部很可能未破裂;(3)吴忠/郭家桥—高闸地区地壳浅部依旧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孕震强度为M_(S)6.2~6.3,孕震深度在10 k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B值 极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小震稀疏段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颖平 翟洪涛 +1 位作者 李光 赵朋 《华北地震科学》 2012年第2期48-51,共4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调查结果及沿线跨断层水准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新沂—宿松段近期地震危险性主要位于新沂—泗县一带和明光一带,其中新沂—泗县一带近期有发生MS...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调查结果及沿线跨断层水准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新沂—宿松段近期地震危险性主要位于新沂—泗县一带和明光一带,其中新沂—泗县一带近期有发生MS5.0~6.0级地震的活动背景;明光一带近期有发生MS5.0级地震的活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新沂—宿松段 地震危险性 活动背景
下载PDF
交城断裂中段的活动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9
6
作者 程新原 侯廷爱 《山西地震》 1996年第3期28-32,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地质资料、地震活动性资料的综合分析,把交城断裂中段进一步划分为南亚段和北亚段。指出断裂南亚段存在发生6.
关键词 地震 危险性评估 地震活动性 交城断裂
下载PDF
福州盆地的地震环境与主要断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9-524,共16页
综合探查表明 ,福州盆地的主要断层均无全新世活动。通过区域地壳动力学与地震构造背景分析、地震活动水平统计对比等 ,综合判定了福州盆地的地震环境及主要断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结果表明 :福州盆地位于台湾动力触角对大陆作用的弱... 综合探查表明 ,福州盆地的主要断层均无全新世活动。通过区域地壳动力学与地震构造背景分析、地震活动水平统计对比等 ,综合判定了福州盆地的地震环境及主要断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结果表明 :福州盆地位于台湾动力触角对大陆作用的弱影响区 ,但靠近强、弱影响区的过渡边界 ,处于有、无≥ 6级强震区的过渡地带。与福建—粤东北沿海发生过强震的地段相比 ,福州盆地及附近主要断裂的最晚活动时代偏老 ,壳内的低速层不显著。另外 ,在福建及邻区的 12个地震构造单元中 ,福州盆地单元的地震活动水平最低。该盆地西缘和南缘的闽候 -南屿断层和五虎山北麓断层是具有发生中等地震潜势的相对危险断层段 ,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估值为MS6 .0和 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环境 潜在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福州盆地
下载PDF
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 被引量:48
8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71,共18页
为了分析将地震活动性参数用于判定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进而评估长期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性,文中介绍了沿断裂带进行b值扫描与填图的方法,以及进行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值(—b、E、n和—a/—b)组合分析的资料处理、计算及分析步骤;提出了为... 为了分析将地震活动性参数用于判定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进而评估长期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性,文中介绍了沿断裂带进行b值扫描与填图的方法,以及进行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值(—b、E、n和—a/—b)组合分析的资料处理、计算及分析步骤;提出了为进行多参数计算的、断裂带分段的参考判据,进而概括了根据计算的参数值、结合强震历史背景、现今地震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的方法与思路。以5条地震活动水平和监测能力各异的断裂带为试验对象,基于归纳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各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的空间差异及潜在的地震危险段。文中还就断裂的震后调整运动与低b值的关系以及精定位的地震资料在参数计算中的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认识为:以b值为主的若干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地用于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及潜在强震危险段落的判定。沿断裂带b值扫描与填图以及断裂带分段多参数值组合分析两种方法,可分别应用于地震监测能力强和一般的地区;若在监测能力强的地区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可获得更可靠的结果。晚期余震活跃或者大震后调整运动的断裂段也可表现出较低b或—b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断层 地震活动性参数 断层活动习性 潜在地震危险断层段
下载PDF
中国大陆走滑断层段强震非均匀分布特性及其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本刚 冉洪流 +1 位作者 宋新初 周庆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 5 1条以走滑活动为主的断层段上强震分布的统计分析 ,得出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分布是非均匀的 ,具有趋近段落中心的特点。并建立了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非均匀分布模型 ,其概率分布密度p(K)与K的关系可以表述为p(K) =1 12 0... 通过对中国大陆 5 1条以走滑活动为主的断层段上强震分布的统计分析 ,得出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分布是非均匀的 ,具有趋近段落中心的特点。并建立了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非均匀分布模型 ,其概率分布密度p(K)与K的关系可以表述为p(K) =1 12 0 6e-3 947K2 (K为宏观震中到断层段中心的距离与断层段半长度之比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于均匀模型 ,采用非均匀模型导致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化 ,特别是对高震级档年发生率较高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该非均匀模型的应用对地震小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走滑断层段 强震 非均匀分布 地震危险性分析 活动断裂分段
下载PDF
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洪顺英 徐岳仁 荆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659,共14页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分层黏弹性模型 库伦破裂应力 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 潜在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华 王伟 +3 位作者 张军 冯恩国 陈其锋 刘保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67-71,共5页
分析郯庐带中南段与其邻区井水位对汶川8.0级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指出汶川地震时同震阶升井集中出现在安徽地区,之后该区发生Ms3.8中等地震的事实,指出日本地震后该区无一口同震阶升井,由此推测,未来1—2年内郯庐带中南段发... 分析郯庐带中南段与其邻区井水位对汶川8.0级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指出汶川地震时同震阶升井集中出现在安徽地区,之后该区发生Ms3.8中等地震的事实,指出日本地震后该区无一口同震阶升井,由此推测,未来1—2年内郯庐带中南段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同震阶变 地震危险区 郯庐带中南段地区
下载PDF
活断层分段及其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楚全芝 汪良谋 《防灾减灾学报》 1995年第2期54-61,共8页
本文论述了活断层分段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的边界标志。提出分段的基本原则是:以断裂的不连续性为依据,以地震危险性评价为目的,划分断层段。文中提出了9条分段依据和39个具体标志。认为地震危险性评价应坚持两条原则:①由定... 本文论述了活断层分段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的边界标志。提出分段的基本原则是:以断裂的不连续性为依据,以地震危险性评价为目的,划分断层段。文中提出了9条分段依据和39个具体标志。认为地震危险性评价应坚持两条原则:①由定性到定量;②循序渐进,逐步缩小范围和时段。文中提出了利用活断层资料确定潜在地震危险区、估算震级和预测发展时间的方法,其中的一些模型是作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利用活断层分段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地震预测模型
下载PDF
甘青地区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综合判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道阳 刘百篪 《高原地震》 1998年第3期10-17,共8页
利用甘青地区近年来在活动断裂地质填图,专题研究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所获得的大量成套的地震地质资料,充分考虑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质、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复发间隔、离逝时间等特征的差异,划分出了不同地... 利用甘青地区近年来在活动断裂地质填图,专题研究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所获得的大量成套的地震地质资料,充分考虑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质、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复发间隔、离逝时间等特征的差异,划分出了不同地震危险程度的区段。同时结合该区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对甘青地区未来20年内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综合判定,认为本区未来20年内是强震的多发时期,今后几年内存在发生6级以上甚至7级左右强震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分段 地震危险区 地震评估 地震活动 甘青地区
下载PDF
太原盆地田庄断裂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龙飞 董斌 +1 位作者 史双双 韩晓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庄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活动性分段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南新榆林探槽组揭露的破裂特征与地震复发行为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帅坡 陈立春 +5 位作者 梁明剑 王栋 李彦宝 韩明明 冯嘉辉 卢丽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1,共9页
(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 (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对较弱的段落。为获得更为翔实的破裂特征与复发行为,选取康定新城南侧的新榆林一处断陷塘进行探槽组开挖,探槽共计2个,垂直于断陷塘布设,相距约6 m,长度均为18 m,深约3 m。探槽组揭露出宽约5 m的破裂带与构造楔等古地震破裂遗迹。根据断陷塘沉积序列及断层与沉积层的关系,探槽共识别出6次破裂事件,结合探槽20个^(14)C样品AMS测年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事件年代限定为8714BC之前、8304—6316BC、6135—734BC、118BC—27AD、810—1230AD,以及1786年磨西73/4级地震事件。事件序列显示:新榆林一带,早期大震复发间隔较长,约3000 a左右;自约公元元年以来,活动加剧,复发间隔缩短至700~1000 a左右,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的大震复发行为基本一致。对比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区以南新榆林至二台子一带,大多事件都是同时破裂,但可能存在个别事件,只破裂了二台子一带。1893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显著的活跃期,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康定以南段自1786年磨西地震后一直趋于平静,未来存在发生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可能,在川藏铁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大震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古地震 磨西段 康定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安徽省新生代构造变形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恩立 陈德兴 +3 位作者 李昊 夏成明 张波 陈锡晶 《华南地震》 2009年第2期54-61,共8页
应用多个地震活动参数来判定断裂带分段落活动习性的方法,分析安徽省新生代构造变形带不同分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新生代构造变形带中存在着9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霍邱—凤台、铜陵—... 应用多个地震活动参数来判定断裂带分段落活动习性的方法,分析安徽省新生代构造变形带不同分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新生代构造变形带中存在着9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霍邱—凤台、铜陵—宁国、明光—肥东3个段落现今活动习性处于较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应属于有一定应变积累的潜在中强震危险段落;其它6个段落,现今活动习性处于中等或偏低应力背景下,以频繁或稀疏小震滑动为特征,未来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变形带 地震活动参数 断裂活动习性 地震危险段落
下载PDF
辽西及辽蒙交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特征与中强地震危险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清清 晓凡 《东北地震研究》 1998年第1期61-70,共10页
通过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段的重新划分,结合人工地震测深提供的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地震活动空间分布,重力测量、形变测量等资料,划分出三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宁城-新地区(5.5~6级);朝阳-贝子府区(5.5~6级)... 通过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段的重新划分,结合人工地震测深提供的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地震活动空间分布,重力测量、形变测量等资料,划分出三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宁城-新地区(5.5~6级);朝阳-贝子府区(5.5~6级)和义县-柴都台区(5~5.5级)。认为未来30年内,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为宁城-新地和朝阳-贝子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辽蒙 交界地区 深浅部地质构造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ushan(MW 6.6)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
18
作者 ZHOU Rongjun LI Yong +3 位作者 SHAO Chongjian SU Jinrong YAN Zhaokun YAN 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03-510,共8页
On April 20 th, 2013,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MW 6.6 occurred at Lushan of Sichuan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ith no typical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his work plotted an isoseismal m... On April 20 th, 2013,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MW 6.6 occurred at Lushan of Sichuan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ith no typical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his work plotted an isoseismal map of the earthquake after repositioning over 400 post–earthquake macro–damage survey points from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 data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Digital Strong Earthquake Network. This map indicates that the Lushan earthquake has a damage intensity of IX on the Liedu scale, and that the meizoseismal area displays an oblate ellipsoid shape, with its longitudinal axis in the NE direction. No obvious directivity was detected. Furthermore, the repositioning results of 3323 early aftershocks,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uggests that the major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was the Dayi Fault, which partly defines the eastern Mengshan Mountain. This earthquake resulted from the thrusting of the Dayi Fault, and caused shortening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in the NW–SE direction. Coseismal rupture was also produced in the deep of the Xinkaidian Fault. Based on the above seismogenic model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re is a risk of more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southern segment of Longmenshan seismogenic structure seismic risk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