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物不迁论》的物性、时间问题
1
作者 李宜静 马熙曦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僧肇的《物不迁论》一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从“物不迁”涉及到的两大基本哲学问题,即物的本性和时间的本质出发,分析《物不迁论》引发的论争。在澄清“性住”与“物不迁”关系的基础上,说明《物不迁论》不违佛教“性空”义理,其... 僧肇的《物不迁论》一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从“物不迁”涉及到的两大基本哲学问题,即物的本性和时间的本质出发,分析《物不迁论》引发的论争。在澄清“性住”与“物不迁”关系的基础上,说明《物不迁论》不违佛教“性空”义理,其非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哲学史上实体化思维带来的“时间”和“物体同一性”的争论。《物不迁论》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佛教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佛教在对中国本土思想吸收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物不迁论 性住 性空 时间
下载PDF
名实与彼此的消解——僧肇对庄子“指马”的哲学阐释
2
作者 张翊轩 汪柔竹 《哲学分析》 2023年第5期90-101,198,共13页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引用《庄子》的“指马”之喻深化了对名实关系和彼此差异的反思,将事物所呈现的种种分别归结为主体的妄执,否认了因相立名的合理性。究其说理逻辑,在于对庄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宇宙观的继承与重塑。僧肇...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引用《庄子》的“指马”之喻深化了对名实关系和彼此差异的反思,将事物所呈现的种种分别归结为主体的妄执,否认了因相立名的合理性。究其说理逻辑,在于对庄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宇宙观的继承与重塑。僧肇认为万物在本质上是混同的,若能遣去浮伪的名相、拒斥人心的分别,便知森罗万象皆与指、马无异,从而得出了“万物非真,假号久矣”的结论。僧肇从万物之一气、同根立论,阐明以名言区分彼此自他的不恰当,再通过名言的任意性与相对性否定了事物的实在性,造成了循环论证。在消解名实关系与彼此之分的基础上,僧肇提出“即物之自虚”的原则,并非排遣万象后独存虚无,而是主张本体之空与万象之显相即无碍,最终指向了“立处即真”的本体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庄子 名实 彼此 不真空
下载PDF
僧肇的“不真空”义——兼谈“六家七宗”对“空”的理解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3,共6页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
下载PDF
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兼谈所谓“心性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90,共8页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般若"智慧所观照到的一种景象,具体地说就是,"心空"则"心在当下";"心在当下"则"心不迁";"心不迁"则"物不迁",总之,一个人若能达到"心空"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他呈现"物不迁"的景象,这种"物不迁"的景象是不可能通过世俗的认识而获得的。在僧肇看来,"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世界的真实相状即"实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佛教境界 僧肇 “物不迁” 般若
下载PDF
《物不迁论》义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国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依据僧肇文本 ,具体分析了僧肇对“物不迁”的论证及其思想观点 ;由此出发 ,分析《肇论》本旨 ,探讨《肇论》全书的结构及《物不迁论》在《肇论》中的地位 ;进而讨论僧肇在玄佛合流时代思潮中的地位。文章即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 僧肇 物不迁 肇论 玄佛合流
下载PDF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恒有与无常:佛教运动观探析——以说一切有部为中心
7
作者 何石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1,共4页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无常"而推出"恒有",以"恒有"来论证"无常",是有部对动静辩证关系的独特理解。有部运动观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论证模式被后来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和发展。从原始佛教的"诸行无常",到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有",再到大乘中观学的非断非常、动静双遣,反映了佛教运动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运动观 说一切有部 僧肇
下载PDF
论拉康“伪我要”与僧肇“不真空”之间的契合
8
作者 王培暄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6,共4页
拉康的"伪我要"思想,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原欲之我"的合法性;僧肇的"不真空"论,对魏晋以来的"有""无"之争进行了总结,有无双遣,不落两边。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二者均... 拉康的"伪我要"思想,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原欲之我"的合法性;僧肇的"不真空"论,对魏晋以来的"有""无"之争进行了总结,有无双遣,不落两边。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二者均看到了人的欲望的"伪"或"不真";同时,二者均认为解答的秘密藏在"语言"或"名相"之中。在今天,两人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当代价值。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前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需求矛盾又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欲念之间的冲突。人的欲念反映着人的需求,但有时又会背离人的真实的需求。需求矛盾的解决,有待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欲念冲突的化解,更多的却要靠精神境界的超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僧肇 契合
下载PDF
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
9
作者 孙尚诚 杨洁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哲学
下载PDF
从“惑智”走向“圣智”之路——僧肇的般若认知方式探微
10
作者 张淼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使人们能够抛弃“惑智”,获得“圣智”,僧肇还提出了对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惑智 圣智 探微
下载PDF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11
作者 罗才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2,共4页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中观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三论宗教义的研究
12
作者 夏金华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54-66,197,共13页
近代三论宗的复苏,是与整体佛学的兴盛相联系的,并且以研究《中论》与僧肇的理论学说为代表,具体表现在对《中论》之义的阐述与方法论的探讨,以及对《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三篇文章的深入解读,还有明代围绕着《物... 近代三论宗的复苏,是与整体佛学的兴盛相联系的,并且以研究《中论》与僧肇的理论学说为代表,具体表现在对《中论》之义的阐述与方法论的探讨,以及对《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三篇文章的深入解读,还有明代围绕着《物不迁论》的一场笔战的研究。由此可见近世三论学说的发展、演变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论宗 中论 僧肇
下载PDF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13
作者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不真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佛教对中古论说文的沾溉与影响
14
作者 王京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6-124,共9页
本文旨在探讨佛学经论对中古论说文的辐射与影响,以支遁、僧肇、刘勰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揭示了佛教影响论说文体的途径与方法,三人作品代表了中古论说文的最高成就,分别以"支理"、"肇论"、"文心"来指代。... 本文旨在探讨佛学经论对中古论说文的辐射与影响,以支遁、僧肇、刘勰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揭示了佛教影响论说文体的途径与方法,三人作品代表了中古论说文的最高成就,分别以"支理"、"肇论"、"文心"来指代。佛教对论说文的影响,在"支理"体现为:标新立异的耸听效果,论注参体的形式选择和条分缕析的论说方式;在"肇论"表现为:论序共纪的形式创新,"假致疑难"的论证方式以及华实相扶的语言追求;而"文心"则集中表现为"以兼为主"的论文观。具体来说,《文心雕龙》做到了辨体上论与说的统一、形式上理与辞的统一、创作上"弥纶群言"与"研精一理"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中古论说文 支遁 僧肇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哲学论辩的宗教归宿——试析《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
15
作者 张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9,共5页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中国佛教 佛教哲学
下载PDF
论僧肇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
16
作者 裴甲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25-28,共4页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批判性 超越性 启示性
下载PDF
僧肇的中观思想
17
作者 居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25-26,共2页
僧肇是推动佛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中道方法,批判了六家七宗的观点,发展了佛教般若学,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完善。在他看来,"空"是"有"和"无"的有机结合,这进一步完善了中... 僧肇是推动佛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中道方法,批判了六家七宗的观点,发展了佛教般若学,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完善。在他看来,"空"是"有"和"无"的有机结合,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形而上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
下载PDF
僧肇假名说的逻辑与语言自觉
18
作者 冒婉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87-92,共6页
从僧肇对名实问题的言说中探究其语言观特质。僧肇认为名实关系说明语言与其所指示对象间不存在对称关系,因此语言具有虚幻性。在僧肇看来语言在世俗谛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的实质是"假名说",为避免假名所带来的迷见,语言就... 从僧肇对名实问题的言说中探究其语言观特质。僧肇认为名实关系说明语言与其所指示对象间不存在对称关系,因此语言具有虚幻性。在僧肇看来语言在世俗谛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的实质是"假名说",为避免假名所带来的迷见,语言就必须遵循"不落两边、不落语言"的言说逻辑,同时建立"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自起""语应无方"与"象外之谈"的言说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假名说 逻辑 自觉
下载PDF
《物不迁论》之“物”
19
作者 姜明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0-24,共5页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对“不迁”的道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却没有确切说明“物”的内涵与外延,这使得《物不迁论》在脱离作者的写作语境后,于论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从后世的种种注释和论著中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性不仅造成了文意解释...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对“不迁”的道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却没有确切说明“物”的内涵与外延,这使得《物不迁论》在脱离作者的写作语境后,于论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从后世的种种注释和论著中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性不仅造成了文意解释上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主旨理解上的分歧。从《物不迁论》原文及注疏入手,可以分析“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解释中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物不迁论 僧肇
下载PDF
论僧肇“有无之辨”对佛玄的融摄
20
作者 张彤磊 《武陵学刊》 2021年第6期27-31,共5页
一方面,僧肇将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本体论思维纳入般若中观学“诸法实相”原理和“中道思维”原则下,以般若化的“有无相即”消解了魏晋玄学有无二分的逻辑问题。另一方面,僧肇沿着魏晋玄学“有无之辨”境界论意义指向,将魏晋玄学在... 一方面,僧肇将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本体论思维纳入般若中观学“诸法实相”原理和“中道思维”原则下,以般若化的“有无相即”消解了魏晋玄学有无二分的逻辑问题。另一方面,僧肇沿着魏晋玄学“有无之辨”境界论意义指向,将魏晋玄学在世间实现精神超越的致思理路渗透于般若中观学的解脱之道,从而把魏晋玄学“体道成圣”的人生追求转换为般若中观学“体空成佛”的涅槃境界。经过这两层异同之间的相互融摄,僧肇般若化的“有无之辨”成功地实现了般若学与魏晋玄学在思维方式和内容上的深层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有无之辨 般若学 魏晋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